“互联网+”城轨交通线网票务管理系统设计及应用思路

2022-01-07 09:07张丽垚北京市轨道交通运营管理有限公司
城市轨道交通 2021年12期
关键词:票务车票轨道交通

文/张丽垚,北京市轨道交通运营管理有限公司

近年来,我国城市轨道交通行业发展迅猛,在网格化运营格局逐步形成的大背景下,乘客出行方式发生了转变,支付需求更加多样化,推动轨道交通购票方式、票卡物理形态的快速转换。

《中国城市轨道交通智慧城轨发展纲要》中强调,鼓励不同城市轨道交通二维码、一卡通卡等乘车凭证互联互通,鼓励城市轨道交通乘车凭证与当地市郊铁路、城际铁路等互联互通。鼓励轨道交通企业依托实名制、信用管理等手段,因地制宜探索无感支付和快速安检相结合的自动售检票运营服务体系,改善乘客乘车体验。随着互联网数字化业务的广泛应用和推广,城市轨道交通移动化出行服务的快速普及,北京、上海、天津、广州、大连、武汉等地全国已有近40座城市推出互联网票务服务APP,乘客购票出行的方式多样化,如二维码、电子定期票、电子单程票等,采用传统购买实体车票乘车的乘客正逐年递减。大批的电子车票、本地互联网票务服务APP、全国各地的轨道交通APP,陆续接入各地区轨道交通AFC系统,车票的使用逐步摆脱区域限制,实现跨区域的互联互通。

自2008年北京市轨道交通ACC系统建成并投入使用以来,经过多次升级改造,尤其是2018年ACC系统的改造重点解决了系统架构复杂、拓展维护困难、标准化软件改造等问题,整个系统实现了线下人工作业、线上流程管控、到后台的数据处理及稽查的一体化工作流程管控,极大提高了票务、清算等业务的信息化和自动化效率。随着线路扩容、新业务的不断上线、互联网票务应用的拓展,对业务信息化提出了更多需求,系统在人机互动、数据实时性、流程自动化方面还需要继续完善。

一、城市轨道交通车票管理的薄弱环节

(一)独立设计系统,未充分考虑兼容性

AFC票务业务在不同时期中所建立使用的各个系统,一般为满足某项特定业务需求而设计,满足互联网时代对于信息共享的需要,使人工作业从系统的局限性中剥离。

在系统研发阶段虽留有兼容及数据拓展接口,但近年来随着业务的不断扩展,独立系统间的整体融合问题愈发突显,各系统间的数据命名及分类统计方式,存在明显差异化,数据信息无法共享,缺乏软件数据分类及设计标准的整体规划。

在某中心票务管理系统建设的回顾中发现,某中心系统未做运营票种的分类细化。以单程票和预赋值单程票举例,在A系统中定义为单程票。车票的区别在于写入数据时间的差异,但在B中心系统、MLC库存管理系统及运营管理系统中会定义为不同的票种。同样,A中心系统也无法按照库存类系统的分类维度对票种进行分类。各票务在运营生产环境中,新建立的票务辅助管理系统,无法满足各运营企业的工作流程。票务管理系统的应用及适用性,急待纳入到路网标准化体系规范。

表1 各AFC票务管理系统车票分类表

(二)票务管理种类单一,尚未实现多维度车票管理

北京轨道交通票务管理日趋完善,移动支付、信息化技术的快速发展以及城市轨道交通线网规模的不断扩大,智慧化已成为轨道交通技术发展的新趋势。车票作为AFC系统的唯一乘车凭证,是交易数据的系统获取媒介,是各运营企业的票务收入来源,在票务管理中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在北京城市轨道交通推出电子单程票、NFC手机支付等虚拟票种,很大程度减少了传统车票的需求量。据数据统计,现北京路网实体一票通车站占总车票使用量的2.1%,二维码占总车票使用量的49.8%,一卡通占总使用量的48.1%。

在互联网的浪潮下,轨道交通仍局限对于一票通、一卡通实体车票的管理。新形势下,需创新探索互联网票务管理体系,通过提升票务服务的智能化水平,创建智慧轨道交通票务服务平台。

表2 各AFC票务管理系统车票分类表

(三)疫情下的票务体系运转风险与挑战

疫情防控期间,在确保疫情期间车站票卡不投入循环使用的前提下,做好疫情期间车票消毒工作,保障乘客出行安全,确保买到 “健康票、放心票”。面对轨道交通实体车票单循环的票务政策下,每日运营结束后已使用的车票均需封存,并定期交至路网和一卡通公司进行集中清洗消毒。

传统的票务中心与路网的票卡申请、上交、配发流程,是通过线下纸质表单传递,运营企业与路网中心路程较远、传递效率低,难以应对庞大的单循环车票运转需求。线网车票系统在疫情防控期间可以最大限度地降低人员接触传递单据的机率,同时在车票单循环的大环境下,实现跨企业及线路的车票资源共享,可大幅提升车票使用效率及车票周转率,满足智慧城市轨道交通建设的需要,满足城市轨道交通和运营企业战略决策的需要,以科技赋能使系统更智能化。

二、未来票务系统拓展及应用思路

(一)建立系统设计规范,利用系统资源实现数据分析智慧化

在AFC系统智慧化、标准化时代,考虑企业运营运节能增效的长远目标,建立并细化线网内系统建立导则及规范,从而实现轨道交通票务管理的高效高质服务。满足轨道交通各运营企业的实际票卡管理需求、满足运营企业对于票务软件的系统适用性需求,实现轨道交通智能票务资源的最优化配置。

同时,智能车票管理系统可以在原有建设规模上,利用车票使用轨迹,实现各类车票的大数据分析,如各车站特殊性车票使用频次、每日使用分布时段、车票损坏及丢失情况、形成专项分析报告,为企业的车票使用规范、车票稽查审计提供可靠的数据来源,助力于运营企业运营管理。有效避免票务舞弊行为,摆脱和补充传统依靠人工管理经验分析的局限性,赋予数据智能分析更多的 “未来”属性。

利用车票库存交易数据统计,设立数据分析模块,充分挖掘票务运行规律,建立车票数据分析模型,实现系统自动计算并生成车票使用行为习惯、车票配发测算数据、出具专题个性化分析报告等,为企业各类票务生产运营分析的提供重要依据,充分发挥人工智能的赋能效用。支撑多维分析,节省人工管理时间和经历,为企业节约人工支出成本。

(二)构建票务系统大数据信息化云平台,激发数据潜能

本地票务服务APP的使用正在逐步摆脱区域限制,实现跨区域互通刷闸。以北京市为例,北京城市轨道交通票务服务APP种类繁多,包括:北京公交、亿通行APP、北京一卡通APP等。但受APP数据平台的局限,仍无法实现同一行程OD有效路径的精准匹配。

从顾客角度出发,乘客可享受多种票务服务APP所带来的便捷。同时,也存在多种本地票务APP混合刷闸,因不规范使用行为,造成重复扣费的困扰。

从运营角度考虑,票务APP受场景限制,无法跨平台共享使用信息,运营企业获取车票使用信息的单一性,已无法满足发展多元化、一体化的票务服务需求。基于智慧化运营发展需要,借鉴实际票务管理运营经验,打造票务系统信息化云平台,通过对数据的整合共享,交叉复用,多维度、多层次实现精细化票务信息管理,是未来智慧化轨道交通的必然发展方向。

考虑结合电子车票需实名制认证的信息化特点,将乘客身份信息、人脸信息、刷闸乘车方式、支付途径、注册手机号等辅助性车票信息,纳入票务云信息化平台。通过部署角色与权限控制对应关系,维护信息安全的角度,建立健全安全及保障机制。

借助于票务大数据信息化云平台,实现将重要数据与国家机要单位共享,深度与公安机关合作,对犯罪分子及犯罪嫌疑人进行精准定位。将数据云平台的运用与政府治理、政府服务相结合。围绕数据价值的增值,体系化联动,拓展利用大数据信息云平台资源,促使互联网票务服务迈上新台阶。用数字化推动政务创新改革,促进社会综合治理、服务百姓民生。

(三)有效利用地铁效应,挖掘潜在商业价值

麦肯锡说“数据已渗透到今天的每个行业和业务功能领域,并已成为重要生产要素”。将互联网电子车票的使用信息纳入传统票务系统管理,打破传统票卡管理的常规,实现传统票卡与互联网电子票系统的数据资源互融,推动企业票务系统数字化转型。通过票务体系运转,可获得潜在服务群体的大数据分析定位,是所有运营企业的重要生产资料,可带动企业巨大商业效益。

随着地铁线网的迅猛增长,地铁站辐射的商业和生活圈,可拉动地铁周边巨大经济效益。合理利用AFC系统中的票卡数据资源,区域客流特征,进行数据资源整合分析。充分利用大数据资源分析的庞大能量,构建乘客行为偏好数据分析模型。个性化应用于根据客户需求与预期,为不同商业场景引流,为乘客提供价值增量,是企业数据应用的价值体现。

以上功能是对AFC票务管理系统未来发展方向的思考,为车票管理体系的质量、车票管理安全、大数据跨场景化应用拓展思路。

展望未来,还可以通过票务管理系统进一步实现车票使用轨迹分析,如各车站特殊票种使用频次、每日使用分布时段、车票丢失分布统计等,发挥数据资源的巨大能量。未来的车票类型多元化前景广阔,随着智能卡、电子票技术不断革新,将互联网车票数据纳入运营企业大数据分析,也可更好地服务于一线车站运营工作,并为运营企业带来一定的经济和社会效益。

猜你喜欢
票务车票轨道交通
浅谈城市轨道交通车站票务运作风险管控
轨道交通产品CE认证论述
地铁多元支付与票务安全融合发展研究
文旅部出台国内首个演出票务领域行业标准
找车票
高速轨道交通发展趋势
民航票务企业所需人才现状分析
共有多少种车票
基于CAN的冗余控制及其在轨道交通门禁环网中的应用
送别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