戴云燕 河南科技学院
宜兴紫砂作为中国陶瓷领域中的典型代表,源自北宋,于明清进入极盛时期,而到了现代,不管是在艺术方面还是在实用、功能、审美等方面均得到了较大的发展。明代正德年间就已经有了供春制壶,可判定为有紫砂壶这一实物的重要线索。随后,在文人骚客的参与之下,紫砂壶兼具实用性与艺术性,表现出了较高的鉴赏与审美价值。
在长达数百年的时间里,紫砂壶工艺得以薪火相传,形成了当下独树一帜的紫砂壶文化热潮。宜兴紫砂壶在壶泥、壶色、壶形等方面均融入了独特的艺术要素,其美源自质地,其调源自造型、工艺与装饰。
工匠对紫砂壶的设计,是将器皿艺术与沙土的特质有机地结合起来,呈现出古朴典雅的美,体现出了宜兴紫砂壶的与众不同。
《君子清风·简度》 戴云燕/作
紫砂在历经岁月的更迭之后,它的每一次进步和技术上的突破都呈现出了紫砂壶不一样的美。尤其是在今天,紫砂壶更加注重造型富于变化,在装饰上力求别致,其作品形式上的变化更为出彩。
如今,紫砂壶在造型设计上已经在原有光货、花货等基础上,适当地结合实际增加了西方陶瓷文化,整体上呈现出了紫砂壶的质地,并在视觉上具有一定的审美特性。同时挖掘紫砂的特性,为国内外重大活动设计的纪念壶、雕塑,在意义的表现上已经高出了紫砂本身的功能意境层面。
《君子清风·动寒声》 戴云燕/作
在装饰手法的使用上,提炼诗词、书画、铭文、印款要素,结合民间工艺中的姊妹艺术,如泥绘、绞泥等独树一帜的装饰手法,使得紫砂壶富有更加深厚的文化内涵。值得一提的是,创作者多色调并用,将彝鼎、嵌金银丝等手法运用到紫砂壶的设计过程中,这恰恰体现出了创作者在设计理念上的创新以及与时代协同发展的一种独创特色。
绞泥技法是紫砂壶设计中的一个亮点。
绞泥工艺妙在以实来营造虚之情境、以形来创设神之奇妙,赋予紫砂壶别致的装饰效果。将古朴的民族风格要素整合到紫砂壶上时,它的审美与意境则如一首细腻的歌曲那样余音绕梁而三日不绝。
如果说在绞泥技法运用中,经验、功力、颜色是设计紫砂壶的独到之处,那么如何从艺术的角度进行绞泥的设计则是重中之重,要通过泥来使色彩在虚实、流动与静止之间呈现它的本质。
绞泥图案在色彩的使用上有着非常强烈的对比,不同的色调之间既排序严谨又相互增辉。
绞泥图案的美不是停留在一处,而是在虚实之间、在亦真亦幻之间自成一脉,呈现出流动的美,但是意境又是在形之外,所以在不同的时段欣赏会产生不同的感悟。
作为一名设计者,对于紫砂壶的设计要从生活当中来,又要高于生活。对于绞泥色彩的运用,要突破色彩运用的瓶颈,进一步达到空灵之美,这需要极高的艺术天赋与修养,要使人与物二者融为一体。
质朴内敛是紫砂独有的一种特性。在构造上,既有着形的奔放自由,又有着内蕴的灵气,欣赏者可将生命的厚重放置于其上,得到一种大美之感,能够让人脱离于尘世之喧嚣,以一杯香茗来获得一份淡定与雅适。
究其本质而言,处于自然之态中的我,要考虑到物器与自然要素运用之间的平衡,这是极为重要的。因为“天人合一”恰恰是强调某些要素的运用与器皿之间相得益彰。作为茶文化中的一分子——紫砂壶需要与之相得益彰,呈现出它的意境,即“从自然中来,到自然中去”的恬淡释然;一定要有一种自然生长的生命样态,死寂、萧条决然不是紫砂壶的特性。紫砂业内听过这类话的人数不胜数,但真正能参透个中玄机的却是少之又少,做出的作品往往落得个“描摹不成反增造作扭捏感”的结果。创作者要了解艺术品是内心世界的呈现,是定力、世界、独树一帜的生命样态的呈现。若心内无自然,必然做不出流畅的作品。这套“天趣”绞泥组壶便是验证我创作理念的最直观的证明。
《大吉大利》 戴云燕/作 宁夏博物馆/藏
这组壶的创作灵感得益于老子的《道德经》。“道可道,非常道”,趣味自然天成,不言而明。壶身上的绞泥装饰设计似风似水似雨,流动的美像丝带般缠绕在周身,美极,妙极。烧成以后,整个色调对比分明,线条简练有力,与中国山水画相得益彰,气场强大,但是又淡定从容。
读器遐思,沉醉于绞泥的流沙幻影当中,其空灵、优雅、绝妙都是以物之像呈现出灵魂的多面性。这样的一个艺术世界,宛若正品读一幅立体的风物工笔画。一个人如果能够以定力存于世,又能以修身来追求更高的境界,那么紫砂壶的生命样态就可以承接这样的一个平衡点,这便是一个人在入世与出世之间的过渡。
创意是艺术的生命,更是艺术作品的生命样态。对于艺术家来说,其职责是在自然与社会中找到新的研究方向,漫步于自然的原始森林里,不断地提炼新的创作思路,以便于让人获得更多的美的享受。
利用绞泥技法创作紫砂壶,丰满了紫砂壶的外部线条,增加了其内在跌宕力。作为紫砂技艺传承队伍中的一员,将美轮美奂的绞泥技法巧妙应用到创意紫砂中,对于丰富紫砂艺术内涵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与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