卢铁柱 天津美术学院
中国现代漆画的发展根植于8000年以上的大漆艺术,常用材料多种多样,除天然大漆之外,还有各种金属以及贝类、石类、木质材料等,因此它的工艺技法非常丰富,在色彩、造型、肌理、画面构图、制作等方面的表现形式极具特色,并且随着时代的发展,在人们的生活中表现出璀璨夺目的一面。
漆画作为一个在特定的历史条件下逐渐发展起来的独立画种,在创作语言运用上有着自己的辩证逻辑和美学追求,这既是漆画艺术家感悟自然与社会、彰显他们艺术个性的结果,又是艺术家深刻内省、汲取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并在漆画创作中融汇现代艺术精华和相关理念、手段进行大胆实践的成果[1]。
漆画语言运用要遵循中国传统美学中倡导的“阴阳相济之道”。“阴阳相济”是万物运行的基本规律,也是各种语言技法运用背后所隐含的辩证思维。
“阴阳”是一对包含着朴素的辩证法的概念,源于中华民族文化对世界的传统认知,是万事万物抽象出的一般规律,体现在艺术与美学等具体领域中。《周易·说卦》称:“观变于阴阳而立卦,发挥于刚柔而生交。”意思是说,宇宙间万物皆有阴阳两面,因而创立阴阳两类卦象;通常阳为刚性一面,阴为柔性一面。一般来说,阴阳还涉及藏与露、巧与拙、曲与直、隐与显、虚与实、正与反等范畴。
阴阳相辅相成,互为其用,是我们在创作时应该奉行的根本原则。阴阳体现着自然和社会有效运转的规律,同时也是万物生成、变化与发展的重要法则。漆画以漆为媒材,以各种工艺技法为手段,调和漆色冷暖、明暗、主次、藏露等阴阳两面对立统一的矛盾,从而创造出绚烂多彩的画面[2]。
漆画语言在艺术表现上体现了辩证的要素,在创造美的过程中反映着艺术家的情怀与性灵。大巧若拙体现出艺术创造上“巧”与“拙”的辩证关系,是漆画艺术创造所追求的美学表征。这既是一种美好的艺术境界,又是人类崇高价值观的重要体现。精巧与细腻、古朴与拙雅等辩证艺术的方式,可不断为漆画艺术表现语言创造新的可能。
清代文艺理论家和语言学家刘熙载说:“古朴而近华,古拙而近巧。”这种语言技巧的境界就是漆画艺术所追求的,它使漆画表现与艺术上的油腻或华而不实划清了界限,更加贴近宇宙间的生命本质。
北魏司马金龙墓中出土的漆屏风,绘制题材多取自《列女传》《孝子经》中的故事。在这一时期呈现的传世精品中,人物装饰技艺高超,手法纯熟,线条自然流畅,如行云流水,造型生动质朴,极为传神且富于特色,充分体现了漆画艺术语言“大巧若拙,拙处见工”的艺术追求(如图1)。
图1 北魏漆画屏风《列女传》(局部)
现代漆画工艺不能脱离创作主体而独立存在。无论哪一种艺术形式,其最终目标都是满足人的审美等需求,脱离了创作者以及其对生活的体验,艺术也就失去了赖以存在的肌体和魂魄。袁运甫先生认为:“空间中的艺术创作必须要考虑到在适应大多数民众对待艺术的基本态度和理想追求的基础上最大范围地去实现创作者的艺术自由和美学理想,艺术作品的创作不能单纯为了炫技而降低文化品格,违背根本宗旨。”
可见,在现代漆画创作过程中不能片面地追求炫技,追求在技法上的感官刺激,绚丽浮华,空洞无物。它应是在中国传统“重己役物”思想的统领下满足主体的审美诉求。“重己役物”最早是由荀子提出,主张利用积极的态度来处理人与自然万物的关系,调和在实践中产生的矛盾。“重己”意指物为人所用,所以人是物的主人;“役物”就是自觉地驾驭和主宰物质。
中华传统文化思想中这种始终把人放在主体位置的思想在哲学发展上具有进步意义,也与现代科技发展的要求相符合。
“重己役物”思想根植于传统文化的丰厚土壤之中,现代漆画需要以此为基础进行艺术创作的探索活动。漆画表现不管是采用哪种工艺技法或风格语言,在创作中都不能背离这种思想。
漆画工艺以及其所表现的“物”要为人所用,要有利于人的生活,有利于实现人文价值。也就是说,在漆画创作中,人是运用工艺的主体,不能为工艺所累,要让漆工艺去适应人的创作需要,以此实现自我美学价值,最终达到更高的艺术境界。
在漆画创作中,基础的东西不掌握而空谈艺术性,是无源之水,无本之木。但片面追求“技法至上”或忽视画面的灵魂,“为了工艺而工艺”也是不可取的。不追求更高一层的艺术之魂,不饱含艺术家思维灵性的作品就是没有情感与思想的作品,这样的作品画面空泛无物,陷入基础技法的堆砌中,从而失去生命力,更不可能感动观者。
如何避免炫技?
首先,明确创作主题。好的思想观念是作品成功的必备要素,思想情感与审美标准在漆画创作中具有极其重要的作用。不论是越南漆画的成功经验还是我国漆画的发展都充分证明了这一点。其次,重视“磨显”但不迷恋。我们从许多现代漆画佳作不难看出,漆画制作过程与其他画种不同,是间接通过“磨显”表现艺术家的创作意图,其风格显现在“磨”的阶段。有句话说得好,“磨即是画”。研磨过程既有主观性又有客观性,有必然性,也有偶然性。漆画家要随时注意改变和取舍,不能迷恋于“磨显”材料,否则便是舍本求末,以偏概全。最后,我们要专注于画面整体,明确材料和语言的意义。对于漆画来说,习作也好,创作也好,都是如此。把众多的漆画语言组织在一起,通过层层“磨显”,把材料美和语言美与艺术家的感受相结合,传递出漆画家的情感与思想,表达其观念以及在此基础上对人性的认识。
总之,漆画语言多种多样,千变万化,既有自身独特的材料特性又有诸多绘画所具有的共同特点,了解漆性,学习漆画艺术语言是漆画学习不可逾越的基础阶段,但更重要的是明确运用材料、语言的价值和意义。漆画的画面不能成为技法的展示台,要努力摆脱单纯的技法堆砌,在画面中表现生活,在此基础上表现对美的认识,借此展现作品的魅力。
漆画艺术创造的既是一种真实的世界,也是一种虚幻的世界,其是艺术家对客观世界的主观反映。一件艺术作品能否最大限度地构成艺术的感性时空,是验证其感染力和创造力的标准。
吴可人几十年如一日,探索漆画语言的表现,成为中国现代漆画的重要开拓者,创造了《马蹄莲》《鸡冠花》《毕加索陶瓶里的黄色》等一系列代表作品。他的作品造型内蕴丰富,将漆画语言表现得似真似幻,将幻中有真的表征升华到文化性的高度,为当代中国漆画艺术的发展做出了巨大贡献。他的漆画作品《百合花》充分发挥了漆画语言的优势,使画面意境纯美,亦真亦幻,取得了其他画种不能取代的效果。那美妙的“磨显”肌理和令人神迷的色彩造成的虚幻空间中包裹着一个艺术家的真挚灵魂(如图2)。作品幻中见真,将梦幻般的空间效果与观者心灵融为一体,使观者驻足在作品之前,生成一种难以用语言形容的艺术感受[3]。
图2 漆画《百合花》 吴可人/作
漆画创作中的语言运用有着自己的独特之处,但是与其他艺术创作一样,要最大限度地拓展画面张力,使造型和形象具有更深刻的内涵;同时将具体的“形”寓于联想之中,于有限中见无限,创造永恒的瞬间,让人们的记忆永远定格在艺术家创造的静止的画面中,从而构成回味无穷、意蕴荡漾的艺术情境[4]。
1984年第六届全国美术作品展中,郑力为的银奖作品漆画《拉网》(注:此届没有金奖作品)以黑红色的对比和富于动感的画面营造出了一种饱含生活气息的场景,表现了惠安女辛勤劳作的情节,格调优雅,意境唯美,让人产生无尽想象,成为一幅永恒的经典画面(如图3)。李永清的漆画作品《永恒的记忆》荣获第十一届全国美术作品展金奖,表现了一片笼罩在黄色调下的茫茫草原,雪山伫立,残碑卧地,一支插在草地前方的树枝直破苍穹,鲜亮的黄色与肃穆的意境让人过目不忘。雪山、草地、墓碑,不着一字却形成无限永恒,它铭记着栖息于这片土地之下为革命而永生的灵魂。有形的画面创造出无形的精神与品格,有限的场景让人联想起革命者前仆后继、艰苦卓绝的斗争画面(如图4)。在第十三届全国美术作品展中,张玉惠的金奖作品漆画《盛世花开》的画面中央是枝繁叶茂、花开朵朵的参天大树,大树之下重点表现了新时代少先队队员,他们聚拢在树前,与盛开的花朵相映生辉,有限的场景显现着无限的生机,寓意少先队员是国家的未来和民族的希望。
图3 漆画《拉网》 郑力为/作
图4 漆画《永恒的记忆》 李永清/作
在民族文化复兴的当下,我们要不断思考漆画创作中语言运用方面的诸多问题,借此总结经验,不断提高。我们需要在坚守漆画自我语言体系的基础上继承其创作的美学追求和思维方式,使蕴含丰富的漆工艺技法的语言体系在实践中能够与人文精神充分结合,体现融合、创新的中国精神,呈现鲜明的特色。这对现代漆画的发展来说,具有重要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