碎片化·事件化·“枯燥”美学
——论《朱一旦的枯燥生活》对现实生活的介入

2022-01-07 02:20欣,王
关键词:口罩生活

刘 欣,王 贺

(杭州师范大学 人文学院,浙江 杭州 311121)

短视频在微电影行业的发展过程中已具备雏形,但尚不具备产业化、规模化的能力。①短视频脱胎于微电影。2005年12月,胡戈在互联网论坛上传了视频短片《一个馒头引发的血案》,这是中国第一部可称作“微电影”的作品。从《一个馒头引发的血案》开始,中国微电影逐步走上了商业化、协作化、专业化道路,如2010年由肖央导演的《老男孩》、2010年由吴彦祖主演的《一触即发》。其中,《一触即发》是一部凯迪拉克的广告性质微电影,它标志着微电影行业从一开始的个人自制、小额投资转向团队生产、高额投资。随着微电影行业的迅速发展,微电影的盈利方式(广告收益、付费点播)逐渐暴露弊端。观众对同类型的广告类微电影失去新鲜感,导致其播放量下降,盈利能力不足;观众也并未养成付费观看的习惯,付费点播类微电影也难以收回创作资金,最终失去市场。通常认为,短视频在2013 年真正成型。百度19 亿美元投资91 无线,阿里巴巴5.86 亿美元投资新浪微博,腾讯4.48 亿美元投资搜狗②见崔鹏:《阿里撤退百度放弃,应用商店十年神话终落幕》,《中国企业家》2020年第4期。,BAT三巨头的同时进场,宣告着移动互联网战场的白热化。与此同时,4G 手机牌照开始发放,移动短视频时代也因技术进步和资本入场而开启。然而,技术的进步可能导致短视频文艺的信息茧房和廉价占用时间,使大众丧失独立思考和行动的能力。《朱一旦的枯燥生活》文艺短视频却在此背景下生产出一系列介入现实、启迪大众的典范作品。截至2021 年3 月,《朱一旦的枯燥生活》文艺短视频数量已达243个,全网粉丝量超900 万,累计播放量超9 亿次。这些短视频大多围绕特定主题展开,通过富人朱一旦的视角来戏谑和解构现实生活中的荒诞不经。这些短视频不但深入各个领域的事件中,以对事件的逻辑性叙述深度介入现实生活,而且以短视频新媒介特有的“短”与“碎片化”抵抗并挑战当今社会生活中的异化现象,形成标志性的“枯燥”美学。

一、“短”与“碎片化”:介入现实的形式与逻辑支撑

相较于微电影和长视频(电视剧、电影、综艺等),短视频在移动互联网时代更为如鱼得水。在生产制作上,微电影和长视频依靠专业化、高资金化的团队生产制作,制作门槛高,而短视频只需要移动终端和智能软件就可拍出作品。在传播内容上,微电影和长视频多叙事,在几十分钟至上百小时中传达若干思想,而短视频取材更广,生产者必须在几十秒甚至十几秒内输出观点,并维持较高的更新频率以保持热度。短视频迎合了当今网民碎片化阅读的需要,在网络娱乐应用中已然立于顶端。然而,也有不少人对短视频提出质疑:“(短视频)过分注重视听效果而忽视其内容与内涵建设、形式大于内容而雷同重复无新意、消费主义主导短视频生产而导致视频内容意义缺失。”①靖鸣、朱彬彬:《我国短视频内容生产存在的问题及其对策》,《新闻爱好者》2018年第11期。诚然,为维持热度,短视频生产者不得不选择短、平、快的制作周期,这也造成了短视频可能存在的同质化、意义缺失等问题,而许多短视频生产者也针对此类问题对作品进行了升级。除却这些不足,“短”与“碎片化”也对介入现实起到了促进作用,关注热点事件、介入现实是生产者在短、平、快的制作周期内最便捷的方法之一。另外,题材的时效性也为人们展现了真实生活,“短”与“碎片化”亦建构起新媒介时代的审美文化价值。

正是“短”和“碎片化”促使《朱一旦的枯燥生活》优化了语言、镜头和配乐等方面的配置。与长视频相比,“短”和“碎片化”要求生产者更加高效地打磨作品,使作品在相对紧张的时长内带给观者以思考与感悟。以第142集《一块劳力士的回家路》为例,它以2020年年初新型冠状病毒传播为背景,讲述朱一旦的劳力士手表失而复得的故事:慈善企业家朱一旦购买口罩捐赠给疫情严重地区,在包装时误把自己的劳力士手表放进纸箱,在一系列的倒卖口罩之后,朱一旦重新买回自己捐赠的口罩,劳力士也失而复得。这部时长3分11秒的短视频仅用开头18秒的时间就向观者说明了“黑心口罩倒卖”的主要事件:

劣质口罩生产商:“20 万口罩,兄弟们忙活了一晚上,80万。”

朱一旦的采购员工:“这口罩质量也太烂了。”

劣质口罩生产商:“什么意思?你说就行。”

朱一旦的采购员工:“60 万,给我开100万的发票。”

在18 秒内,镜头共有8 次变换。从开头劣质口罩生产商和朱一旦的采购员工走进厂房,到口罩生产商要价80 万元,镜头从远及近,随后两人对话时每一句话即切换一个人物的特写镜头。这种蒙太奇手法形成了短视频独有的“碎片化”,即把最精华的碎片截取加工,营造出生活化和真实感。此外,语言上的简练和直白是短视频“短”和“碎片化”的要求,也使“短”和“碎片化”真正成为可能。传统文艺作品延长审美过程的陌生化手段在新媒介时代可能难以抓住大众心理,短视频文艺作品需要“短”的审美趣味和“碎片化”的美学意义。新媒介时代人们对短视频的审美取向不再是它能成为塑造人生、改造生存的工具,而在于它对生活碎片的截取加工和对生活细节的细腻展现,能让人在碎片化的情境下感受生活的真实。

在《朱一旦的枯燥生活》的大部分作品中,配乐与主题的呼应也有一番韵味。周星驰电影《国产凌凌漆》中的插曲《美丽拍档》一直作为背景音乐出现。“朱一旦的枯燥生活”B站账号个人签名为“黑色幽默,感谢关注”,在与插曲《美丽拍档》的交融下,朱一旦系列短视频和周星驰“无厘头”电影形成了一种美学共鸣,个体性的黑色幽默创作在有意与无意之间组合为共创性的集体创作活动。有学者称这种模式返回了远古时代生产《诗经》《荷马史诗》的时代:“这样的艺术创作与部落时代人人参与艺术传播和创造的情境相似,文学生产者和接受者的界限日渐模糊,一个集体共创文学作品的环境重新开启。”①钟丽茜:《新媒体时代文学的跨界异变及未来走势》,《文学评论》2016年第4期。《美丽拍档》共计1 分17 秒,虽然时长较短,但创作者胡伟立并未因此加快音乐节奏,而是以重低音和舒缓的节拍形成了一种独特的黑色幽默。

“短”与“碎片化”构筑起新媒介时代独特的审美文化价值。“短”的对立面是“长”,“碎片化”的对立面是“整体化”,而在“碎片化”阅读盛行的时代,“长”与“整体化”已不再是首要选择,人们更期待短时间内的体验感受。此外,“短”与“长”、“碎片化”与“整体化”的真正界限也值得探讨。影迷对长达201 分钟的《指环王3》感到意犹未尽,但也对时长仅120 分钟的各色烂片嗤之以鼻,可见“短”与“长”的区别存在主观的心理因素。“碎片化”与“整体化”的界限也难以明确,讲述刘邦和项羽之争的《鸿门宴》有鲜活的人物、清晰的背景、完整的情节,但是鸿门宴也只是刘邦、项羽之争的一个碎片化事件。从美学角度看,“短”与“碎片化”意味着对文化气质的重构。人们感受断臂维纳斯的美感,没有试图对其补缺的狗尾续貂,而用自己的想象体会维纳斯的优美;人们欣赏曹雪芹的八十回《红楼梦》,并不对未完成的“短”横加指责,而以辩证性眼光批判高鹗续写的后四十回《红楼梦》。“短”与“碎片化”远离语境和文本,让作品脱离其原有的环境,从而赋予全新的意义,“相对于原先的语境与文本而言,碎片化意味着解构;相对于新的语境和文本而言,碎片化意味着建构”②黄鸣奋:《碎片美学在“超现代”的呈现》,《学术月刊》2013年第6期。。通过广泛、即时的信息交互过程,“短”与“碎片化”指向积聚性的、共创性的新型文化气质,重组性的文艺作品为整体性的重构奠定基础,“短”与“碎片化”的新美学意义也开辟了个体性与共创性的发展融合。

相比于同类的讽刺类短视频如“大师·维越”系列短视频③“大师·维越”系列短视频是抖音用户“大师·维越”创作的一系列短视频,其粉丝量超75万,总获赞数超485万。“大师·维越”依托抖音短视频平台,最初以发布讽刺“丑书”书法成名,后通过对荒野求生、鉴宝等题材的讽刺,在讽刺类短视频中占有一定的地位。然而,“大师·维越”系列短视频难逃新媒介文艺初期发展所遇到的难点,其简单的镜头拍摄、粗糙的台词表达、贫乏的题材选择,落入了讽刺单一类型的怪圈。,《朱一旦的枯燥生活》成功拓宽了单个短视频所表达的思想内涵,如《一块劳力士的回家路》既讽刺了倒卖商人的贪婪和劣质口罩生产商的逐利,又指出了某些受捐赠机构的黑暗与官僚主义作风,让观众对视频本身所描述现象的思考升级到对诸如此类古今中外各种贪污受贿的回忆中,印证了历史总是在重复,人类总是在犯相同的错误。它从社会热点题材出发,以异常冷静、理性的目光,通过对事件的逻辑性叙述,真正实现了源于时代而又超越时代的文艺价值,是介入现实类短视频的代表作。《一块劳力士的回家路》中倒卖口罩共出现6 次:劣质口罩生产商20 万个口罩要价80 万,朱一旦的采购员工以60 万买下,口罩均价3 元;朱一旦的采购员工私藏10 万个口罩,骗朱一旦口罩均价10元,采购花费100 万;朱一旦把10 万个口罩捐赠,受捐赠机构领导把口罩顶账给男科医院院长,男科医院员工以40 万买下10 万个口罩,口罩均价4 元;微商以60 万买下10 万个口罩,口罩均价6 元;朱一旦的保洁阿姨以80万买下10 万个口罩,口罩均价8 元;朱一旦以120 万买下10 万个口罩,口罩均价12 元。在整轮倒卖过程中,朱一旦总共花费220 万,获得了10 万个口罩,口罩均价22 元。此外,作品开头也表明口罩虽贵,但并不是正规口罩厂生产的具有防护功能的口罩:“20 万口罩,兄弟们忙活了一晚上,80 万。”整部 3 分 11 秒的短视频没有创作者的议论,不展示作品人物的内心世界,只通过倒卖口罩的事件过程,形成作品特有的内部逻辑。可以发现,所有倒卖者在倒卖口罩的过程中几乎都在做其他事,如受捐赠机构领导正在打牌,微商正在开车,朱一旦的保洁阿姨正在打扫卫生。口罩的倒卖对倒卖者来说只是生活中的一件小事,却是利益上的一件大事,他们只是转卖投机,假设口罩箱被人打开过一次,朱一旦的劳力士都会被拿走,可是最后劳力士又重新回到了朱一旦的身边。没有人拆开包装,没有人在意里面的口罩是怎么样的。略萨说:“优秀的小说、伟大的小说似乎不是给我们讲述故事,更确切地说,是用它们具有的说服力让我们体验和分享故事。”①[秘]巴·略萨:《中国套盒——致一位青年小说家》,赵德明译,百花文艺出版社,2000年版,第23页。《一块劳力士的回家路》作为《朱一旦的枯燥生活》的代表作,运用事件的逻辑性叙述,贴合疫情爆发初期的社会现实,虚构出一幕与现实相呼应的倒卖口罩乱象,痛快地表达出对疫情期间投机者的讽刺与批判。

二、事件化:介入现实的内容支撑

内容是短视频文艺作品的内核。在内容方面,《朱一旦的枯燥生活》做到了在广泛触及各类题材的同时,以事件化方式介入现实,依据现实生活和热点事件塑造人物形象。由此,《朱一旦的枯燥生活》的主题从概念化走向事件化,通过“朴实无华且枯燥”式的结尾串联起系列作品。

《朱一旦的枯燥生活》借社会热点支撑内容,通过夸张化、中心化手法进行艺术加工,以事件化介入现实,用影像和语言的艺术穿透事件表象,建构起一个意蕴丰富的想象世界。第126 集《虽然凝视深渊,但依旧心向光明》上传于 2019 年 12 月 28 日,是对12 月24 日北京民航总医院发生的恶性伤医事件(杨文、孙文斌案)的艺术加工:2019 年12 月4 日,被告人孙文斌及亲属将其母孙魏氏送至民航总医院治疗。因孙文斌不满医生杨文对其母的治疗,怀恨在心、意图报复。12 月24 日6 时许,孙文斌在急诊抢救室内,持事先准备的尖刀反复切割、扎刺值班医生杨文颈部,致杨文死亡。为唤起群众对医生群体、医闹事件的热切关注,《朱一旦的枯燥生活》用极尽夸张的情节围绕医闹事件展开讲述:一牙疼男子插队引起群众不满,但男子露出纹身让群众不敢指责。医生阻拦该男子并不予看病,男子试图用两百块钱行贿医生但遭其拒绝,于是他扇了医生一个耳光。医生不敢还手而气急报警,男子反手打了自己一拳试图碰瓷。面对医生不知所措的求助,医院主任和院长虽然生气,但想到不久后要申请三甲医院,加之男子还有一个记者朋友,只好赔了男子一万块钱,让被打的医生给男子看病:“虽不知道,她是谁的母亲,是谁的闺女,又是谁的妻子;但今天,她确实输得很彻底。”朱一旦团队通过男子插队、男子伤医、医生道歉等事实的罗列,用简单的刻画组成了对医闹事件的热切关注,呼吁建立完善的医闹黑名单,防范医闹的极端暴力犯罪。这部作品不禁让人思考患者在医闹中的需求到底是什么、社会组织在社会冲突中的作用边界是什么、医患双方结构性困境如何解决等问题。②张晶:《正式纠纷解决制度失效、牟利激励与情感触发——多重面相中的“医闹”事件及其治理》,《公共管理学报》2014年第1期。

《朱一旦的枯燥生活》系列短视频于2019年6 月24 日上传第1 集《有钱人的生活就是这么朴实无华又枯燥》,在不到两年的时间产出了243 集。其中最为明显的发展趋势即主题从概念化转为事件化,“金钱至上”的总观念逐渐隐于作品内部,转而对不同领域发生的单个社会事件进行再现,呼应了现实热点事件的全民议论。经笔者统计,若以金钱、社会风气/ 矛盾/ 问题、权力、人际关系、文化思想、法律、政治为类别,《朱一旦的枯燥生活》题材分类及其占比如图1所示:

图1 《朱一旦的枯燥生活》题材分类

图1的数据显示,以“金钱”为内容主题的作品占比最高,达31.3%,随后依次为社会风气 / 矛盾 / 问题(30.9%)、权力(28.9%)、人际关系(13.6%)、文化思想(10.3%)、法律(6.2%)、政治(2.5%)。《朱一旦的枯燥生活》广泛触及各类题材,不仅有对金钱、权力等传统主题的新阐释,而且有对社会风气/矛盾/问题、法律等现存新话题的时代解读。需要指出的是,“金钱”和“权力”主题主要在“朱一旦”系列前期作品中得到展现,而以社会风气/ 矛盾/问题为内容主题的在作品整体中处于均衡状态。内容主题的变化,一方面体现了《朱一旦的枯燥生活》从概念化走向事件化,一方面也体现出其揭露现实的逐步深化,由单一的“金钱”主题扩展到多种社会话题。

“金钱至上”在“朱一旦”系列前期作品中得到集中展现。如第1集《有钱人的生活就是这么朴实无华又枯燥》,讲述暴发户朱一旦用金钱改变他人的人生;第2集《吹着自然风,看着我的劳力士,有钱真是枯燥!》,讲述朱一旦重金让高材生为他扇风,“我看到这位有梦想的姑娘,从鄙视,到惊讶,再到妥协,最后变成了微笑”。而从第36 集《惯的太久了,得治治!》开始,《朱一旦的枯燥生活》逐渐转向对时事热点的关注。《惯的太久了,得治治!》从职场话题出发,讲述朱一旦公司重金从外企挖来朱一旦的外甥,但外甥整日游手好闲还叫嚣“独立”,朱一旦评价其为“想当狗”的“欧式自由”。自此,朱一旦团队开始对引起大众关注的社会现象作出回应。如第52 集《想去打一场精彩的篮球,却意外地发现了一个商机》对鞋圈二级市场哄抬鞋价、贩卖假货的讽刺,第67集《百因必有果,你的闹钟就是我》对无底线直播的厌弃,第80集《二十天抓住短视频风口,半年实现财务自由!》对各类短期培训班卷款跑路的揭露,等等。①此外,“朱一旦”系列短视频所反映的社会热点事件还有很多,如第87集的量子速读事件、第88集的网红假冒艺术家事件、第112集的家暴事件、第114集的网易员工患癌事件、第126集的医闹事件、第137集的故宫博物院大奔事件、第141集的疫情期间部分人不服从安排事件、第166集的广州外籍人员疫情事件、第181集的阅文合同事件及“五五断更节”、第195集的网红大衣哥事件、第208集的专升本考试作弊事件、第235集的校园暴力事件、第240集的代孕事件等。事件化方式也使《朱一旦的枯燥生活》在题材上从富豪个人生活拓展到职场、爱情等社会话题,于系列短视频中加入了剧情部分,如“玲旦愿”爱情系列、朱一旦与王布斯企业竞争系列。剧情系列的视频并不是连续更新,也并无贯穿始终的明确主题,而是多取材于热点新闻,通过对现实事件的再现推动剧情发展。

事件化并非《朱一旦的枯燥生活》文艺短视频首创,此前的传统文艺如小说、诗歌等领域都曾被冠以“文学事件化”的名号。文学事件化指“文学的影响力与受关注度不是,或主要不是来自其自身的主题、人物形象、意象、修辞等美学或文学要素,而是与作家离奇经历、容貌身份,或者文人官司、名人逸事、时政要点、社会突发事件等一切具有社会新闻效应的特定事件相联系”②孙桂荣:《余秀华诗歌与“文学事件化”》,《南方文坛》2015年第4期。。在小说领域,文学事件化成为部分作家的叙事工具,这扩大了文学的影响力,也道出社会现象之真相。然而,事件化的文学在外部事件笼罩的光环下也失去了自身的主体性,如罗伟章的小说《我们的成长》《我们的路》《淋湿的翅膀》等以对农村问题、农民工问题、教育问题的事件化再现引起社会关注,表现出作家介入现实的积极意图③徐阿兵:《论新世纪小说创作的“事件化”倾向》,《文艺争鸣》2007年第10期。。而在事件化的名义下,文艺作品却可能成为只完成报道社会事件任务的流水线产品,难以达到发人深省的艺术高度。

在事件化文学中,作家们通常以一套“起承转合”的叙述模式组织文本,“一旦事件讲述完毕,小说也就宣告完成”④徐阿兵:《论新世纪小说创作的“事件化”倾向》,《文艺争鸣》2007年第10期。,作品主题也与现实事件大致吻合。而《朱一旦的枯燥生活》文艺短视频为了避免事件化带来的缺憾,采用主题隐于作品内核的模式。在大部分作品中,朱一旦在结尾总会露出他标志性的微笑,用旁白表达内心的枯燥:“有钱人的快乐,往往就是这么朴实无华,且枯燥。”经笔者统计,“朴实无华且枯燥”式结尾占朱一旦系列短视频的 79%。其中,1 至100 集占比 94%,101 至200 集占比 77%,201 至 243 集占比 52%。米兰·昆德拉说:“一部小说,若不发现一点在它当时还未知的存在,那它就是一部不道德的小说。”①[捷]米兰·昆德拉:《小说的艺术》,董强译,上海译文出版社,2004年版,第6—7页。相比之前的文学事件化,《朱一旦的枯燥生活》虽然也取材广泛,但并不局限于就事论事,无论是直接涉及社会经济如炒鞋、校园贷等问题,还是间接涉及社会经济与权力问题,《朱一旦的枯燥生活》都能通过设置隐喻与象征性的人物、事件,着力超越对事件的简单呈现。但不可否认的是,事件化也带来了《朱一旦的枯燥生活》部分视频的浅化和表象化。“金钱至上”的总观念逐渐隐于作品内部,作品本身逐渐变成现实事件的“书记员”,质量也良莠不齐。第222 集《为了你,我愿意放弃整个世界》对奥特曼“特摄”题材的粗俗恶搞被观众批评为“恶俗”“土味”,第243 集《做一道博山酥锅,这次肯定有内味!》对其他视频创作者的简单模仿显得生涩无力,这些低质量的短视频是《朱一旦的枯燥生活》系列作品需要改进的痛点。

三、“枯燥”:介入现实的美学价值

移动互联网时代的众说纷纭与喧嚣共生让文艺工作者重新思考文艺与现实的关系,介入现实又一次成为当代的艺术难题。对于不少介入现实类的新媒介文艺作品,焦虑、担忧的创作态度常流露其中,如“大师·维越”系列短视频对“丑书”书法的恶搞与讽刺,尝试以具象化的方式直白道出对各类“书法大师”骗子的鄙弃厌恶,并对传统书法的未来感到焦虑。而《朱一旦的枯燥生活》却以异常冷静的叙述态度审视现实,凭借“朴实无华且枯燥”形成独特的“枯燥”美学。

在《朱一旦的枯燥生活》中,“朴实无华且枯燥”的朱一旦这一人物形象蕴含着特别的反讽意味。朱一旦是挥金如土、随手就可以买下他人公司的超级富豪,在现实生活中拥有此等财富的人大多高高在上,于金钱构建的多彩生活中寻求精神的满足与慰藉。可朱一旦却时常在戏弄员工、体验普通人生活时感叹“有钱人的快乐往往就是这么朴实无华且枯燥”。而事实上,与绝大多数人相比,朱一旦的生活一点都不朴实枯燥,这也显示了“异常叙述者的独特视角与惯常视角的相异形成的反讽意蕴”②黄擎:《论当代小说的叙述反讽》,《浙江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2年第1期。。在第72 集《每月一次的面试,并不是为了求职》中,朱一旦以普通人的身份参加应聘,人事习惯性地打压面试者信心以降低其薪资,可等到朱一旦露出价值不菲的劳力士手表后,人事重新整理了仪容并巴结朱一旦;在朱一旦买下这家公司后,人事反而成为了他的员工。原先对面试者高高在上的人事在朱一旦的金钱与权力面前低下了头,而原先唯唯诺诺的面试者在物质的加持下登上顶峰,这一戏剧性的姿态转换,形成了强烈的反讽意味。朱一旦厌倦了富豪生活,试图从普通人的视角体会生活的酸甜苦辣,而当他向人事露出劳力士手表的时刻,“朴实无华且枯燥”的大众生活就已经反转成“多姿多彩且有趣”的富豪生活了。作品中的“三流人事”正是现实生活中一些为压榨新员工工资而不遗余力的资本工具,一个个遭受精神打压与能力质疑的普通人正是人事献给上级的一份份业绩。“调侃的叙述、嬉笑的态度、悖理的情境,所有这些叙述反讽喜剧性的表征下面,往往隐匿着对世界的认真思考、对自我的深刻反省。”③黄擎:《论当代小说的叙述反讽》,《浙江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2年第1期。资本压榨人事,人事压榨员工,现实生活的魔幻与真实才是真正的“朴实无华且枯燥”。

“枯燥”来源于朱一旦的财富和权力,每当朱一旦凭借这两者解决问题后,一切不可调和的矛盾全都迎刃而解。“枯燥”还代表着“尽在把握之中”和“看透一切”的傲慢姿态。在第167 集《与员工进行一场卡丁车比赛!》中,朱一旦假扮普通员工在游戏中战胜总经理,总经理正想把朱一旦降职到清洁工时,朱一旦露出了劳力士手表,总经理进而谄媚地向朱一旦讨教游戏经验。在财富与权力的双重压迫下,总经理的所作所为和阿谀奉承尽在朱一旦把握之中,他冷静地旁观并参与各种荒诞事件,“枯燥”地看透了一切。财富和权力的压迫抵不过人的利己与庸俗,荒诞的“枯燥”生活竟在各种生活情景里显得愈发合理真实,在一次次的重复中,枯燥的傲慢转化为“太过真实”的黑色幽默,形成了朱一旦系列作品“悲喜交加”的“小人物”形象。本想给朱一旦降职降薪的总经理认出劳力士手表后恳求朱一旦收其为徒,对衣着普通的男青年置若罔闻的拜金女看到劳力士手表后请求添加朱一旦的微信,因家乡特产获得领导表扬的员工得到其他员工的巴结,这些“小人物”的起起落落虽极具戏剧性,却不断再现着现实本身的荒诞与悖论。面对非理性、无秩序、梦魇般的世界,他们以异常“理性”和“正确”的方法勾勒出世间百态。总经理对朱一旦的游戏技术大加赞扬,拜金女看到财富等身的朱一旦不由接近,员工得到领导表扬后立刻二次进货,他们的行为看似荒谬可笑,实则符合常情常理,包含着“过于真实”的现实意义。《朱一旦的枯燥生活》所展现的荒谬世界有着现实的人际关系、异化的人物形象、令人窒息的生活现状,“黑色内涵”带来的压抑沉重之感却以“幽默”短视频出之,它解构了“枯燥”的荒诞怪谬和庸常生命的“理性正确”,描绘出“黑色的喜剧性”和“浓缩的荒诞性”的现实生活。

“枯燥”可谓生活的真实面相,在《朱一旦的枯燥生活》中,以朱一旦为代表,王布斯、邢酒肉等各公司老板表面和和气气,背地里却安插商业间谍,试图吞并对方。“物化”扩张的全球性进程使金钱和权力成为个人存在的终极目的,个体存在的意义逐渐消失。朱一旦公司中的“打工人”屈服于金钱,对金钱的崇拜导致人之尊严的缺失,从真实到抽象的老板与打工人的关系、老板之间的关系都体现着人与人之间关系的异化,“这种待价而沽的异化人格必定失去了许多尊严感,……他必定失去几乎所有的自我以及作为一个独特的、不可控制的实体的感觉。……自我的感觉预先假定我的经验属于我自己,而不是任何异化的东西,东西没有自我,那些变成东西的人也会没有自我。”①[美]埃里希·弗罗姆:《健全的社会》,王大庆等译,国际文化出版公司,2003年版,第124页。针对这种异化现象,让物重新为物、让人重新为人不但是体现个人生命价值的方法,也是《朱一旦的枯燥生活》对异化现象的抵抗与挑战。而这种抵抗与挑战在表现方式上却是反向的,即“通过各种二次创作的手段”来对某些现存的不合理的社会秩序进行“颠覆与重塑,从中获取一种抵抗式的快感”②魏晓阳:《收编与抵抗:青年亚文化传播视角下对“打工人”梗的解读》,《视听》2021年第3期。。不小心撞到朱一旦的街头混混,在收到1 000块赔偿金后从破口大骂到下跪讨好;在网络上对朱一旦评头论足的“键盘侠”,在收到奖励金后从指指点点到长文表扬……在作品中社会与人的异化于艺术加工后显得更为不堪,维持肉体的快感需求成为生存的主要目标,丧失了“人”的精神和本质需求,展现了异化现象深化可能造成的“枯燥”生活真相。反向表现的抵抗与挑战,一方面是创作者对异化现象的焦虑与自我排解,另一方面也是创作者试图建构新型介入现实模式、揭示“枯燥”生活真相的美学追求。

“枯燥”同时成为一种重要的当代审美形态。克罗齐提出:“在流行语言中与在哲学中,占势力的倾向是把‘美’字的意义限用于审美的价值,所以我们觉得以‘成功的表现’作‘美’的定义,似很稳妥。……就失败的艺术作品而言,有一句看来似离奇的话实在不错就是:美现为整一,丑现为杂多。”③[意]克罗齐:《美学原理》,朱光潜译,商务印书馆,2012年版,第89页。作为贬义词的“枯燥”在《朱一旦的枯燥生活》里却是整一的美:朱一旦简单且“枯燥”地用金钱或权力等消解了生活意味,让个人道路在物质的驱动下畅行无阻,从而获得“美”的生活,而这样的“美”的生活却让朱一旦感到“枯燥”。于观者看来,“枯燥”的审美形态无疑带来了别样的审美快感:“休息与娱乐的快感,笑着在他的棺材上拔去一根钉似的快感,这种快感只是剧作者与演剧者的来自艺术的真正审美快感的陪伴。”①[意]克罗齐:《美学原理》,朱光潜译,商务印书馆,2012年版,第90页。此外,“枯燥”的审美形态也让美学深化,走向生活与实践。就当代而言,与传统的审美形态相比,“枯燥”可能更加贴近日常生活的真实形态,它以强攻现实的方式引导我们逼近现实本身,逼迫我们正视自身的处境。

结 语

4G、5G 的飞速发展和智能手机的迭代更新让短视频用户可以更为轻松地获取信息,但技术的发展也带来了新问题。尼尔·波兹曼提出:“媒介的形式偏好某些特殊的内容,从而能最终控制文化。”②[美]尼尔·波兹曼:《娱乐至死》,章艳译,中信出版社,2015年版,第10页。他以美国电视时代的开启与报纸业的衰落为着眼点,指出技术的不中立性,并对“以理性开始,以娱乐结束”③[美]尼尔·波兹曼:《娱乐至死》,章艳译,中信出版社,2015年版,第77页。的人们提出了警告。从媒介文艺学的观点来看,信息不过是在从一种媒介滑向另一种媒介、从一个能指滑向另一个能指的过程中自身存在方式的显现。④单小曦:《媒介与文学:媒介文艺学引论》,商务印书馆,2015年版,第34页。大数据、算法推荐机制等技术手段形成了短视频文艺的信息茧房和短、平、快的观看体验,使用户沉溺于虚拟网络世界,大众传播廉价地占用用户的时间,使其丧失独立思考和实际行动能力。在如此难题下,短视频生产者对现实的介入不失为一种较好的解决方法。作为介入现实的范式作品,《朱一旦的枯燥生活》涉猎各领域事件,做到了“以娱乐开始,以理性结束”,形成了深度介入现实生活的新价值和独特的“枯燥”美学。

猜你喜欢
口罩生活
口罩戴不好等于没戴
口罩
戴口罩的苦与乐
因为一个口罩,我决定离婚了
雾霾口罩
漫生活?阅快乐
生活感悟
无厘头生活
水煮生活乐趣十足
疯狂让你的生活更出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