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学者对美国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研究
——基于CiteSpace的可视化分析

2022-01-07 12:32:32韩洪政
煤炭高等教育 2021年6期
关键词:通识道德教育聚类

韩洪政

人类社会发展至今,思想政治教育的作用日益凸显,成为了维护统治阶级政治统治、促进社会安定团结、提升人们综合素质的重要工具。因而,目前世界上每个国家都非常重视对其公民,尤其是对处于高等教育阶段的大学生,开展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美国是当前高等教育发达国家,其教育经验往往被其他国家学习和借鉴,我国也不例外。就思想政治教育而言,我国学者对其开展了广泛的比较研究,成果丰富。为探索这些成果的价值,以期更好地为我国的思想政治教育服务,本研究运用CiteSpace 软件对国内学者在中国社会科学引文索引(CSSCI)来源期刊和全国中文核心期刊上发表的对美国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进行研究的论文进行可视化计量分析,归纳其共同特征,探索其未来的研究趋向。

一、现有文献分析及研究范围的确定

思想政治教育是一项实践教育活动,是“一定的阶级或政治集团,为实现一定的政治目标,有目的地对人们实践意识形态的影响,以期转变人们的思想,进而指导人们行动的社会行为”[1]。其内容非常广泛,包括政治教育、道德教育、思想教育、宗教教育、价值观教育等。虽然美国高校没有思想政治教育之名,但郑永廷[2]、于茂昌[3]、陈立思[4]等人很早就指出美国高校不仅有思想政治教育,而且一直通过公民教育、政治社会化技术、道德教育等形式有效地为维护美国的政治制度培养了合格的公民和资产阶级接班人。

目前,已有部分学者对“美国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进行了述评。范静静等人[5]研究发现:美国高校主要通过正式和非正式的通识教育体现思想政治教育的功能,通过高校的公民教育培育民族精神,通过创设现代化的道德情境培养学生的道德实践能力;另外,美国高校在公民教育、宗教教育、道德教育、历史教育等名义下进行了大量实质性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任志峰等人[6]对国内的美国思想政治教育研究者在CSSCI 来源期刊发表的文献进行了可视化分析,他们认为近20年以来在研究热点上形成了美国国家认同和文化认同、美国思想政治教育实践形态、中美思想政治教育比较三大聚类。本研究在综合现有文献的基础上,首先除了检索“美国高校”外,还将“美国大学”“美国学校”等相近词纳入检索范围,并将有关中小学研究文献进行了人工剔除;其次,将核心关键词归纳为思想政治教育、爱国教育、道德教育、公民教育、政治教育、政治养成、思想教育、政治社会化、宗教教育、意识形态教育、核心价值观教育、品格教育、通识教育等13 个。为保障获取数据的准确性,本研究按照人工逐个设定检索词的办法开展文献检索。具体流程为:首先,将第一个检索词依次设定为“美国高校”“美国学校”“美国大学”;然后采取“与”的关系按照本研究已经确定的与思想政治教育相关的13 个词汇分别依次设定第二个检索词,采取3×13 的矩阵检索模式进行检索和无关信息的剔除,共获得有效信息221 条;最后在进行数据分析之前使用CiteSpace 软件的Remove Duplicates 功能进行去重处理,获取了202 条有效论文信息。

二、可视化分析结果及其解析

1.描述性统计分析

年度发文量是考察特定研究领域发展历程以及未来趋势的重要指标。将从获得的202条数据按照年度发文量进行统计可以看出,自1992年以来,国内关于美国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研究大体经历了三个阶段。第一个阶段从1992年到2006年,处于萌芽稳定增长期,有关文献从无到有,并表现出逐步稳定增长的趋势。第二阶段从2007年到2015年,为研究成果的高峰阶段,发文量出现了迅猛增长,并于2014年达到了最高峰高达22 篇。之后进入到第三个阶段2016年至今,进入衰退低谷期,表现为发文量迅速减少并稳定在低谷。

国内有关“美国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研究的文献发文量变化情况,大致和以下逻辑相符合: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苏联的解体,1995年国内第一本《比较思想政治教育学》教材问世,国内研究者开始关注资本主义超级大国(美国)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开展情况。就美国而言,2006年9月,美国出台了一份旨在引领未来10年至20年美国高等教育走向的报告——《美国高等教育行动计划》,建立了美国大学新的评价系统,强调大学的社会责任;2007年,哈佛大学进行了面向21世纪的历史上较大规模的通识教育改革,引起了美国众多大学的跟进;美国学院与大学协会(Association of American Colleges & Universities)2008年对其1 400多个成员学校的调查显示有63%的学校也进行了通识教育改革;2008年,哈佛大学前校长、美国大学道德教育的旗手和发起者德里克·博克(Derek C.Bok)的著作《回归大学之道——对美国大学本科教育的反思与展望》在国内的出版,吸引了众多国内研究者对美国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关注,发文量明显增长。随着中美关系转冷,相关研究热度也随之下降。

2.核心作者发文量及分布

评判核心作者的标准,可从发文数量、文章被引数量及论文发表期刊等级等指标作为综合参考。目前该领域发文量超过3 篇(含3 篇)的作者只有5 位,其中只有1 位学者发文6 篇,2 位学者发文4 篇,2 位学者发文3 篇,其他均为2 篇,高产作者较少。从中可以看出,国内研究者对美国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研究的兴趣并不强,没有学者及其团队发表一系列研究的成果。运用CiteSpace 进行合作网络分析,运行报告显示节点(Nodes)为233,连线(Links)为84,密度(density)为0.0031,由于密度值较小,进行作者合作网络的图谱分析研究价值较低,故不再进行此项分析。由以上数据可以看出,国内有关美国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研究领域的核心作者共现网络密度非常低,学者间几乎没有开展合作研究,故该领域作者共同研究问题、发表论文的合作模式尚未形成。

3.研究热点领域分布

研究热点集中程度表征体现出了某研究领域的核心问题域与主要的研究方向,对该领域的分析一般依据从文献标题、摘要、正文中提取的关键词展开。本研究运用CiteSpace 对国内有关美国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研究的关键词进行词频统计与聚类分析,程序运行后共获得了290 个关键词,出现了523 次,为保证关键词聚类图谱的针对性和严谨性,剔除指代性的关键词,如“美国高校”“美国大学”“学校”“哈佛大学”“着力点”等后,得到168 个主要关键词。执行可视化分析后,将同义关键词合并,删除含义相同关键词聚类。运行结果的聚类图谱的模块值(Modularity Q)为0.8289,大于0.3,表明模块结构是显著的;平均轮廓值(Mean Silhouette)为0.9283,大于0.7,意味着聚类结果是非常合理且令人信服的。由此得到排名前十位的高频关键词列表(见表1)和关键词聚类图谱(见图1)。

表1 高频关键词列表(频次前十位)

图1 关键词聚类图谱

结合高频关键词列表(表1)和关键词聚类图谱(图1)可看出,国内关于美国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研究的关键词主要分为五个聚类。第一个聚类的核心词为“道德教育”。与其有较强关联性的关键词大概可以分为三类:其一是具有典型的美国意识形态特征的“个人主义”和“自由主义”;其二是有关道德教育的内容,如“宗教道德”“爱国主义教育”“学生品德”等;其三是道德教育的实现,如“公民教育”“德育实效性”“德育途径”“德育实践”以及“实现方式”等。这显示出有关美国高校道德教育研究的关联词非常丰富。这些研究也展现了美国高校的道德教育发展历史。美国的道德教育发端于其殖民时期的宗教教育,转型于独立战争之后的“爱国家、爱上帝”“爱自由”[7]。进入20世纪后,随着美国进步主义教育的兴起,美国高校的道德教育聚焦于尊重学生道德自治。进入21世纪之后,美国更加突出学校道德教育的国家意志,更加注重培育社会共同价值观。美国高校则将道德教育融入到公民教育课程的教学中。2010年,美国学院与大学协会提出的高等教育五项基本任务中的一项便是“结合其他四项责任在思想上和行为上发展学生的伦理和道德推理能力,并使他们在学习和生活中运用这种能力”[8]。另外,美国高校还注重引导学生通过公民教育的“社区服务”实现“服务学习”[9],进而通过社会实践活动实现了道德教育的目的。

第二个聚类的核心词为“通识教育”。与其有较强关联的关键词主要分为两类:其一主要是通识教育的内容,如“电影教育”“通识化”“思想政治教育”“人格教育”“综合素质”“创造力”等;其二是通识教育自身的实现方式,如“通识课程”“课程建设”“课程模式”“实践类型”“历史考察”等。这说明国内研究者对美国高校通识教育的研究,除了关注其内容之外,还注重对其课程建设的研究,以积累我国通识教育课程建设的经验。这一研究聚类也从另一方面验证了美国通识教育在美国高等教育中的地位。美国通识教育在美国有着300 多年的发展历史,业已形成了稳定的核心课程体系,促进了美国高校的思想政治教育。比如哈佛大学的通识教育课程就非常关注学生的艺术素质与创造力、价值塑造与卓越主义等内容。

第三个聚类的核心词为“思想政治教育”。其与“政治教育”“意识形态”“品格教育”“思想政治工作”“隐性教育”“思想政治教育方式”“课程设置”“创新语境”等词具有较强的相关性。这些词首先体现了思想政治教育所涉及的主要内容,说明研究者比较关注美国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容,比如意识形态教育、政治教育等;其次体现了思想政治教育实现的方式方法,如隐性教育、课程设置及创新语境等,这是研究者关注其思想政治教育实现路径重要体现。结合文献来看,这一聚类也说明了美国一直以来积极通过其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服务于其政治体制、服从于其价值秩序、忠诚于其意识形态。

第四个聚类的核心词为“公民教育”。其主要的关联词有“人格教育”“道德教育”“公民意识教育”“公民教育课程”“历史经验”以及“实践模式”等。美国是“现代公民教育理论研究的策源地,有众多的学派及学校进行实践”[10],故形成该研究的聚类有其一定的合理性。从现有研究文献来看,美国的政客们一直认为与其政体紧密联系的“公民教育”和其政体一样可以成为世界各国的一个“典范”,也具有某种“普适性”,从而不断地派遣人员前往世界各地开展相关的合作与交流。另外,美国的公民教育经常被看作是与道德教育、政治教育相对应的概念,其核心职能是维护发展美国政治体制、培育具有强烈政治意识的“合格”公民。

第五个聚类的核心词分散为“价值观教育”与“核心价值观”。“传统价值观”“价值判断能力”“价值多元”“思想政治教育”“通识课程”“社会实践活动”“人文教育”等关键词与它们具有较强的关联性。从这些关键词可以看出,研究者们不仅关注美国高校价值观特别是核心价值观的相关问题,还探寻了其核心价值观形成的路径,如探讨“思想政治教育”“通识课程”以及“社会实践活动”等在美国高校价值观教育中的作用。

总体来说,结合相关文献及关键词聚类图谱可以看出,国内的这些有关美国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研究文献体现出了三个主要特点:

一是重视对思想政治教育课程的研究。这体现在关键词聚类图谱中的“通识教育”和“公民教育”这两个核心词上。其中,通识教育在全面关切学生综合素质教育的基础上,在大学生中通过价值观教育传递着核心政治信念、践行着公共价值诉求,“反映出自由社会赖以存在的共同的知识与价值观”[11],是国家价值塑造的关键。而公民教育的核心目标是培养负责任、有效参与社会事务的公民,其任务是“教学生政治生活化技术,或者叫公民技术……叫政治社会化”[12]。从与“通识教育”和“公民教育”相关的关键词中可以看出,研究者们着重从这两种教育课程的历史考察中探讨其课程建设的发展历史、课程体系、实现路径以及育人的目标等。如一些研究者[13-16]在对美国高校通识教育的历史变革及一些知名高校(如哈佛大学、杜克大学及芝加哥大学等)通识教育核心课程设置等内容进行考察的基础上,指出美国高校通识教育经历了从强制意识形态性到隐性政治性、从培养“实用主义”“通专结合”的人到培养“国家公民”甚至“世界公民”的转变,并对我国通识教育的发展与改革提出了意见和建议。同样,研究者除了对大学公民教育发展历程及课程设置开展了类似的研究之外,还特别指出,其公民教育的实践模式日趋多元化,有基于“立法—保障”的政府主导模式,有基于“课程—教育”的学校系统化模式,还有基于“自愿—服务”的社会组织主动参与模式,以确保公民教育目标的实现。

二是重视对教育效果实现路径的探讨。对于关键词聚类图谱中五大聚类,无论是刚才讨论过的“通识教育”和“公民教育”,还是“思想政治教育”“道德教育”以及“价值观教育”,与其相关的关键词中出现了一些有关教育效果实现的方式方法的词,诸如“实践模式”“实现方式”“历史经验”“综合运用”“隐性教育”“实施路径”等。这折射出现有研究除了对美国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课程及内容进行了关注外,还着重探讨了教育效果达成的路径及方法。从文献来看,研究者着重论述了通过社会实践、课外活动、社区服务、学校管理、模拟民主、心理咨询等对课堂教学形成有益补充的显性教育形式和依据“博物馆、图书馆、纪念馆、历史遗迹、名人故居等”[17]免费开放的场所以及通过电影、电视、媒体等开展隐性教育的形式实现教育效果的方式方法。

三是重视美国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借鉴与启示研究。虽然在关键词聚类图谱中鲜有“借鉴”及“启示”的身影,但是从文献的标题来看近90 篇文献均有明确的标示,只是研究者们没有将其作为研究成果的关键词来使用。这一点很好地说明了针对美国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开展比较研究是为了推动国内思想政治教育的改善和加强,是为了推动我们对思想政治教育基础理论的研究,进而是为了全面实现我国高等教育育人目标。

4.研究趋势突变分析

克莱因伯格(Jon Kleinberg)[18]于2002年提出了突变检测(burst detection)算法,其适用于检测一个学术领域内研究兴趣的突然变化及增长。本研究借助CiteSpace 的这一突变检测功能探测美国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研究领域热点时间分布,分析结果见图2。图2向我们展示了各个时间节点爆发力最强的研究关键词,其具有三个方面的特点:

图2 国内关于美国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研究热点及其时间分布

一是有关美国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研究一直受到研究者的高度关注。从研究者开展比较思想政治教育研究以来,每个时间节点均出现了突现的热点词,几乎从未间断,这说明在每个时间节点研究者对某一议题给予了较多的研究与关注,形成了不同的研究热点和趋势。

二是出现了一些跨越时间节点的研究热度。如该图中道德教育、价值观教育不仅具有集中的研究热度,而且具有跨越时间的热度。从有关道德教育的研究来看,该图中有关道德教育研究关键词时间分布特点显示,1992 至1998年、2009 至2011年、2013 至2015年,这三个时间节点内与道德教育相关的关键词均出现了突变效应,成为了这些时间节点的研究热点。同样价值观教育有关的研究具有类似的特点。这些说明研究者一直注重对美国高校有关道德教育及价值观教育的研究。

三是呈现了未来研究的热点趋势。突变强度位于前三位的关键词分别是:通识教育、思想政治教育、道德教育,突变强度分别为:4.12、3.88、3.69。如果合并语义相同的关键词,那么价值观教育的突现度亦较高。进一步结合时间线来看,通识教育和价值观教育在最近几年出现了突变效应,这说明通识教育、思想政治教育、道德教育和价值观教育均会成为未来研究的热点与趋势,特别是通识教育和价值观教育的这种趋势更加明显。

三、可视化分析揭示的现实困境

1.学术研究力量分散且缺乏核心作者

从核心作者发文量及分布统计与核心作者共现网络密度等结果可知,国内有关“美国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研究的学者呈现出零散性的特点,具有较深造诣和显著研究成果的核心作者几乎没有,现有研究者之间的合作关系极不显著,特别是以团队形式或研究机构等形式对美国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开展协同研究、发表系列成果的局面并未形成。

2.学术研究成果重现象而轻本质

从聚类分析的关键词和现有文献可以看出,当前的研究对美国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开展的方式方法、现状特点及历史过程开展了较多的研究和比较,但是现有的研究以倡导型、描述型为主,关于美国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特殊性、地方性及多样性缺乏解释性的深层次原因挖掘和分析。甚至一些研究在没有进行现场调研,也没有掌握第一手研究资料的情况下,用自己的理解剪裁现有文献,推定美国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特征与成效,并没有厘清一些关键词在特定意识形态背景下的概念与相互关系。

3.现有研究的前瞻性和系统性有待进一步深入

从关键词聚类图谱(图1)及研究热点时区分布图(图2)可以看出,现有研究的选题、方法、视角及研究思路多有雷同,一些研究既没有反映新的情况,也没有解决新的问题。特别是在当今世界人类命运共同体的思想已经深受世界认同的背景下,对如何创造一个多元价值观及不同意识形态共同在场的思想政治教育理论与实践方法的前瞻性研究缺失。另外,从研究热点时间分布图可以看出,研究的突变词在时区上的分散性特点比较明显,对于一些领域的研究出现了时断时续的情况,系统性、深入性的研究不足。

四、对未来相关研究的建议

国内关于美国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研究文献丰富、主题多样,成果各具特色。分析该领域研究文献的年度发文量、核心作者发文量及分布、研究热点领域聚类分布及其突变趋势,对开展国内思想政治教育研究具有一定的借鉴价值。

一是强化理论性研究,促进学科发展。加强对美国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理论性研究,首先要全面厘清美国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相关术语、关键词的概念及其相互的关系。目前对美国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开展的研究基本通过参照系统获得相关的论点,其中借用概念、外源概念占有相当大的比例,一些核心概念尚未厘清,其间的逻辑关系也有待进一步阐释。所以在将来的研究中我们要厘清有关概念的背景与本源,揭示其内涵与实质,明确针对性和指向性。其次要全面厘清美国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研究的理论建构。这就需要我们注重对相关关键词开展类型化的研究,既要深入分析其逻辑性、结构性和层次性,也要结合不同背景开展系统性、时代性的研究。再次要全面厘清美国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比较研究的原则与基础。具体来说,我们要在坚持正确的意识形态方向下,通过对美国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这一个“特别领域”的研究,凝练出反映比较思想政治教育学科思维和完善比较思想政治教育学科体系的基础性、前提性要素,全面促进学科的发展。

二是强化实践研究,指导具体工作。从关键词的聚类图谱来看,不乏有“实践模式”“综合运用”“课程设置”等着重从美国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具体实践开展的研究。从比较思想政治教育的视角来看,往往国外思想政治教育开展的具体实践形式和形态具有较高的借鉴意义。故为了更好地指导我国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开展,一方面应该积极结合我国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开展中出现的新特点、暴露的新问题,采取田野调查、质性研究等方法有针对性到国外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大课堂中去寻找差异并分析根源。另一方面应该主动强化案例研究和实证研究,既从国外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评价方式、成功个案以及结果运用等方面开展个性化的案例研究,也可以针对国外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作用路径、作用对象开展实证性的研究,以为国内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具体工作的开展提供可信而有效的策略。

三是强化整体性研究,提升学术影响力。“如果从事实的整体上,从它们的联系中去掌握事实,那么,事实不仅是‘顽强的东西’,而且是绝对确凿的证据。如果不是从整体上、不是从联系中去掌握事实,如果事实是零碎的和随意挑出来的,那么它们就只能是一种儿戏,或者连儿戏也不如。”[19]从核心作者发文量及分布和研究趋势突变分析可以看出,目前有关美国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研究无论是核心作者还是核心关键词的研究均存在碎片化、零散性的特点,而整体性、继承性、跨越性的学术成果较少。因此,我们一方面要结合国家教育重大方针政策和战略部署调整,持续强化对美国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某一领域的深度挖掘及研究,实现从宏观视野到微观视角的跨越,形成具有较高学术影响力和较强现实指导性的研究成果;另一方面要整合资源,形成研究者密切合作、团队联合攻关的学术环境与氛围,积极依托已形成的研究中心及学术团队,整合学科力量资源,开展多学科、跨领域的研究工作,形成具有一定学科影响力的核心作者群及团队,切实增强研究成果的认可度和影响力。

猜你喜欢
通识道德教育聚类
什么叫美好的道德教育
新教师(2023年12期)2023-03-14 10:11:29
整合校外教育资源 做好青少年道德教育
甘肃教育(2020年20期)2020-04-13 08:04:22
简述大学通识课教学改革
基于DBSACN聚类算法的XML文档聚类
电子测试(2017年15期)2017-12-18 07:19:27
通识少年“种”石油
探索科学(2017年3期)2017-05-03 11:23:30
通识少年小课堂 血液之旅
探索科学(2017年1期)2017-03-03 01:41:24
通识少年·拿破仑
探索科学(2016年11期)2017-01-17 13:08:58
基于改进的遗传算法的模糊聚类算法
一种层次初始的聚类个数自适应的聚类方法研究
如何对幼儿开展道德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