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会学习理论视域下大学生生涯决策力提升研究

2022-01-07 12:32:34陈文雯
煤炭高等教育 2021年6期
关键词:生涯经验决策

陈文雯,王 铭

生涯决策作为高校大学生生涯规划教育的重要环节,对学生将来的职业获得感和幸福感具有重要作用。科学有效的生涯决策可以促进大学生快速适应社会,并且提升职业幸福感、获得感,实现自我价值。随着信息化、智能化的充分发展,个人生涯决策过程也充满了随机性和不确定性,一成不变的职业状态已不再适应社会的快速发展。对此,大学生在进行生涯决策时需要通过持续的学习不断获得知识和信息,以做出具有弹性的生涯决策,在动态中建构自我和同一性,保持对社会的应变能力。

一、社会学习理论概述

美国心理学家班杜拉(Albert Bandura)1952年首次提出社会学习理论,目的在于研究观察学习和自我调节在引发人的行为中的作用。后来克朗伯兹(Krumboltz)将这一理论运用于职业生涯规划指导中,提出“生涯决定社会学习理论”,强调学习经验对生涯决策的重要影响。克朗伯兹兼顾社会学和心理学的观点,认为遗传与特殊能力、环境事件、学习经验以及工作取向的技能等四种因素,互相作用,共同影响了一个人的生涯决策。例如,他认为遗传与特殊能力以及环境事件,如性别、外貌、就业政策、职业形势等,是个人无法改变和控制的,一定程度上限制了职业选择的机会,也同样为某些具有特殊能力的人提供了职业选择的先决优势。克朗伯兹尤其强调个人通过主观能动性不断积累学习经验从而影响生涯决策的重要性。他认为学习经验可分为工具式学习经验和联结式学习经验。其中,工具式学习经验强调经验的积累通过经历的事件而获得,“每个人在一生当中,都会经历不同的事件,每一次事件的经历都会从中收获不同的经验,不断反思和成长,从而积累学习经验”[1];联结式学习经验是指个人在接受环境中的某个中性刺激时,如果同时伴随着一些能引起个人积极或消极的刺激,那原本的中性刺激也会发生联结反映而具有消极或者积极的作用。进而,克朗伯兹认为遗传因素、外部环境以及个人学习经验会通过交互作用形成一些与工作有关的技能,从而对生涯决策产生影响,如职业价值观、解决问难的能力等[2]。

根据生涯决定社会学习理论,遗传与特殊能力、环境事件、学习经验以及工作取向的技能这四种因素之间互相联系、互相作用会带来四种结果。一是自我观察的推论,简而言之就是自我评价,包括兴趣、工作价值等内容。兴趣本身是学习经验形成的,对生涯决策产生影响的不是兴趣而是学习经验。二是世界观的推论,是对环境和未来的评估,特别是在职业的前途和展望方面。自我观察的推论和世界观的推论并非完全科学正确,而是与个人学习经验有关系。三是工作取向技能,是指个人所学习到的各种认知与表现的能力,比如与人交往、解决问题、统筹协调等。四是行动,即个人综合主客观因素从而引发自己生涯发展的实际行动[3]。概括言之,克朗伯兹的生涯决定社会学习理论认为人们将一系列经由遗传和社会获得的特质带进了他们生活的特定环境,这些特质与环境相互作用形成独特的自我观察,进而影响到与工作有关的行为。

二、生涯决策困难的因素分析

随着社会分工的愈来愈精细化,大学生的职业选择越来越多,同样挑战和困扰也越来越多,给大学生也带来了不同程度的生涯决策困难。从主客观决策状态的维度可以将生涯决策者分为已决策者、未决策者和优柔寡断者。在现实中,未决策者和优柔寡断者往往是生涯帮助的主要对象。加蒂(Gati)等学者总结出在不同决策阶段引发生涯决策困难的三类认知要素。第一类为“缺乏准备”,第二类为“缺乏信息”,第三类为“信息不一致”,具体如表1所示[4]208。关于这几类“困难”,可以通过3 个案例来理解。

表1 基于认知要素的职业决策困难分类

案例1:李某,刚刚硕士毕业便发出了一堆求职信息,一个月内也收到了三个单位的入职邀请,但她都拒绝了。理由是她认为这三个单位都无法提供她理想的工资,她认为自己接受了多年的高等教育,值得更高的工资薪酬,以至于毕业半年了自己还没有找到工作。该案例主要是由于李某抱有不合理的生涯信念导致的决策困难。

案例2:张某,大学四年级学生,面对将来自己不知道该如何做选择:父母希望他回家找一份稳定的工作,好朋友劝他留在城市里一起创业,自己理想是考研究生,将来走学术路线。面对这三个各有利弊的职业选择,张某很犯难。该案例主要是由于张某对自己的职业价值观不清楚造成的决策困难,属于缺乏自我信息这一类。

案例3:周某,某重点高校大三数学系学生,按照所在院系推免研究生的条件,周某毕业时推免至数学系研究生是毫无悬念的。但是周某想跨专业考金融专业研究生,可是父母出于稳妥考虑希望她接受本院系推免资格,将来可以回家当数学教师。对此,周某不知道该如何决定。该案例是由于周某的决策偏好与重要他人的决策偏好不一致导致的决策困难。

由认知要素引发的职业决策困难主要与信息的搜集与使用有关,多为发展性的、过程性的。而优柔寡断者可能更多的是面临慢性决策难题,生涯决策过程中的举棋不定、犹豫不决在其他情境中也会存在。加蒂(Gati)等学者认为这类决策困难很可能是由于人格或情绪所致,也可以归纳为三大类要素。第一大类称为“悲观主义”,指有关自我和世界观不合理的信念,包括关于过程的悲观看法、关于工作世界的悲观看法、对自身控制的悲观看法。第二大类称为“状态焦虑”,指对决策过程和潜在结果表示担忧而引发的焦虑,包括对决策过程的焦虑、对不确定性的焦虑、对选择本身的焦虑、对结果的焦虑。第三大类称为“自我概念及认同”,指某些方面的发展性人格,包括自尊、一般性特质焦虑、未结晶化认同、冲突性依恋和分离,具体如表2所示[4]209-210。

表2 基于情绪与人格要素的职业决策困难分类

三、大学生生涯决策力提升路径

社会学习理论告诉我们,个人的遗传因素与特殊能力、环境事件、后天学习经验以及工作取向的技能会对生涯决策产生重要影响。了解并善于利用遗传因素、环境事件这些客观、不可控因素,可以帮助个体取长补短,在尊重现实的基础上做出合适的生涯决策,既充分发挥个人的遗传特质和特殊能力,也充分将现实条件为己所用,实现决策最优。此外,更重要的是通过后天不断地学习,可以拓展兴趣、能力和价值观等内在特质,可以学习掌握决策有关知识和工作技能,不断强化个体的自我认知和外部认知,形成全面科学的自我观察推论和世界观的推论,对自己和职业做出正确客观的判断。

1.积极探索内部和外部环境

根据生涯决定社会学习理论,个体要充分发掘自身的遗传特质和先天性的特殊能力,以及充分利用外部环境提供的资源和机会,为自己生涯决策助力。为此,高校要指导学生通过自我核验、他人评价、工具测评等方式增强对自己已获得的兴趣、能力、价值观等方面的探索和了解,关注自己通过遗传获得的某些特长或者局限性,取长补短确定个人生涯目标。例如,患有先天性生理残疾的个体在选择专业或者职业时要充分考虑生理局限性导致的选择局限;又如具有音乐等特殊能力的个体在选取专业或者职业时充分发挥自己的特长,可以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此外,克朗伯兹强调个体必须在社会变迁中学习,随着外部环境的变化,人的兴趣、能力、价值观等自我观察的推论也在不断改变。因此个体不仅仅要了解当前已经形成的内部现存特质,还必须在“改变”中学习,扩展个人新的能力和兴趣。例如在进行兴趣测验时,个体会根据当前的状况选择喜欢与否,这是对过去的经验判断。其实,选择“不喜欢”可以有两种理解,一是真的不喜欢,二是因为缺乏接触和体验所以“不喜欢”。第二种“不喜欢”就是在学习中可以开发的新内容,也是可以为生涯决策提供可能的地方。

外部环境往往在生涯决策过程中扮演着重要角色。在稳定的社会环境中对职业外部环境的探索可以帮助个体更加了解将来从事的职业,便于做出生涯决策。个体可以通过职业探索的渠道了解某职业的职场概况,比如典型一日、生涯访谈、实习、行业白皮书等了解某行业、职业的发展状况以及预判未来的发展形势,为生涯决策提供弹性空间。在现实的外部环境中,某个偶发事件可能会创造一个职业类型,或者改变某项职业政策,这都会给生涯决策提供不同的机会。克朗伯兹也强调,个体“世界观的推论”本身也是变动不居的,需要维持弹性的终身学习心态,时时接受不同能力的训练,养成当前生涯适应的重要素养。他进而强调机会因素的重要性,认为偶然也是正常,偶然的事件很可能成为学习的机会,要主动采取行动,开创不同的可能性[5]。这启示我们要注重学生生涯决策能力的培养与学习,引导他们正确看待偶然因素,积极挖掘偶然因素带来的机遇,坦然地在社会变化中适时调整目标[6]。

2.不断提升生涯决策自我效能感

自我效能感是指个体对自己能否完成某项任务所进行的推测和判断。生涯决策自我效能感的提升途径有两个,一是个体归因训练,二是纵向成功经历回顾。(1)通过加强个体归因训练,提升学生的生涯决策效能感。归因训练是使个体掌握某种技能,形成比较积极归因风格的训练方法。这种训练可以让个体在对自己行为的因果知觉中,获得某种形式的归因反馈信息,从而消除归因偏差,形成积极的情感和期望,是增强自我效能感、的重要途径和方法[7]。归因训练的基本思想也符合克朗伯兹生涯决定社会学习理论中强调的后天学习经验对生涯决策产生影响这一观点。个体成功或失败往往可以归因于内部因素,例如能力高低、努力程度等;或者外部因素,例如机遇、他人支持、任务难度等。我们应当教育学生学会科学分析决策困难或者失败的原因,既不妄自菲薄,也不怨天尤人,全面了解决策过程中的主客观变量、可控与不可控要素等,增加个体职业决策效能感,提高决策能力。(2)可以指导学生通过回顾成长过程中成功的生涯决策经历,养成积极的自我对话习惯,形成积极的自我信念,定期整理自我成就感高的事件,增强信心和自尊水平,以积极进行生涯决策。积极的自我对话在心理学上也是一种积极的心理暗示,能戏剧性地收到预期效果。所以,当个体长期坚持积极自我对话时,有助于形成积极向上的自我意念,无形中增强自我效能感。

3.学习使用生涯决策工具与技术

在生涯决策过程中,个体通过学习可以掌握各种生涯决策工具和技术的使用方法,帮助自己权衡和做出行动。结合克朗伯兹的生涯决定社会学习理论观点,生涯决策平衡单、SWOT 分析法等工具比较适合个体在决策时使用。下文将结合案例具体探讨生涯决策平衡单和SWOT 方法的使用。

在生涯决策过程中,最困难的往往是对不同方案进行评估。很多时候当事人获得的信息杂乱无章,没有条理。这种情况下,当事人需要考虑个人与环境的关系,结合自我观察的推论和世界观的推论进行科学评估,生涯决策平衡单就是一个很好的工具。它可以帮助当事人具体分析每个方案的利弊得失,排定优先级。它将生涯决策聚焦在两个维度四个主题上:自我物质和他人物质方面的得失、自我精神和他人精神方面的得失[8]。需要说明的是,这里的他人是与当事人关系密切的重要他人,例如父母、伴侣。当事人结合四个主题内容分别列出相应的生涯细目,并根据个人价值观等内部特质和外部环境情况对所有的生涯细目赋予不等的权重和正负1~5 计分,以显示不同因素对当事人的重要程度,最后计算不同选择的得分排定不同选择的优先级作为生涯决策的重要参考。个体在使用平衡单时可以根据自身情况调整影响因素,其示例见表3。表3是某位学生考虑的三个职业选择,通过平衡单进行优先排序,最优选择是教师,最次选择是旅游规划。

表3 生涯决策平衡单示例

SWOT 分析法就是列出与个体相关的各种因素并依照矩阵排列,用系统分析法把各种因素相互匹配加以分析,从中得出一系列结论,而结论通常带有一定的决策性[9]。使用该分析方法时首先要梳理个人的优劣势以及外部环境的机会和挑战,构建一个矩阵;其次根据矩阵形成不同的策略。下面构建一个大学生普遍的矩阵作为参考,详情见表4。

表4 大学生职业决策中的SWOT 矩阵

续表

根据表4中的矩阵,可以排列出以下几种策略:一是“SO”策略:将优势和机会因素的作用最大化。例如个人擅长设计,那可以继续强化锻炼这一能力,同时前往一线城市寻求更广阔的机会。二是“ST”策略:尽量发挥个人优势,减少外部不利因素。例如疫情爆发导致求职机会减少,这种情况下如果个人竞争力突出同时拥有比较广泛的人际网络也可以找到理想的工作。三是“WO”策略:降低个人劣势,善用利用外部机会。例如个人毕业院校知名度较低,但可以通过充分的实习提高工作能力弥补短板。四是“WT”策略:将个人劣势和外部威胁降到最低。例如,个人能力不突出,相比较竞争者经验也缺乏,那就需要更加多方位的锻炼自己,提升能力,积累经验。

猜你喜欢
生涯经验决策
2021年第20期“最值得推广的经验”评选
党课参考(2021年20期)2021-11-04 09:39:46
为可持续决策提供依据
吐槽退役生涯
决策为什么失误了
我的地下工作生涯
经验
2018年第20期“最值得推广的经验”评选
党课参考(2018年20期)2018-11-09 08:52:36
生涯教育:未来已至,未来可期
一颗负责的心——我的班主任生涯
新课程(2016年3期)2016-12-01 05:56:56
当你遇见了“零经验”的他
都市丽人(2015年4期)2015-03-20 13:33: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