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M合并CHF患者行个体化自护模式对MLHFQ和血糖水平的研究

2022-01-07 04:06:20田玉燕刘丽仙刘燕华
糖尿病新世界 2021年21期
关键词:个体化血糖糖尿病

田玉燕,刘丽仙,刘燕华

福建中医药大学附属人民医院心血管科,福建福州 350004

心力衰竭是因多种因素影响所引起的心肌功能受损现象,此类患者存在不同程度的体液潴留以及呼吸困难现象,如果机体长时间处于心力衰竭状态可判定为慢性心力衰竭,此阶段属于心血管疾病发展后的最终阶段,具有较高的疾病复发率以及再住院率[1]。有关调查研究资料证实糖尿病合并慢性心力衰竭的发生概率为19%~31%,两种疾病相互影响,导致患者病情不断加重。心力衰竭伴糖尿病患者表现出特定代谢、神经激素以及结构性心脏异常等现象,患者预后不良,此类患者在治疗期间具有较大的药物不良反应,造成其生活质量逐步降低[2]。为了进一步提高治疗效果,在患者采取治疗措施的同时建议辅助应用有效的护理干预措施,在护理期间注重提高患者治疗自信心,调整心理状态,提高其自护能力,从而发挥理想的护理效果[3]。该次展开对照研究,选择于2019年12月—2020年12月收治的74例糖尿病合并慢性心力衰竭患者作为研究主体,分析评估个体化自护模式的应用效果,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该研究主体选择该院收治的74例糖尿病合并心力衰竭患者为研究对象,以随机数字表法作为该次对照研究分组方式,将选取的74例患者划分为两组,初步设定为对照组和观察组,保证两组患者所占比例均等,分析评估患者一般资料:对照组中男性24例,女性13例;年龄最小值47岁,最大值82岁,平均年龄为(64.35±1.85)岁;糖尿病病程为1~12年,平均为(6.51±1.04)年。观察组中男性25例,女性12例;年龄最小值48岁,最大值82岁,平均年龄为(64.57±1.81)岁;糖尿病病程为1~12年,平均病程为(6.59±1.02)年。两组患者性别、年龄、病程等基本信息所得数值经统计学分析,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纳入标准:纳选对象体征及症状符合国际分类中关于慢性心力衰竭的诊断标准;患者空腹血糖指标数值为≥7 mmol/L,餐后2 h血糖指标数值>11 mmol/L;心力衰竭确诊时间至少为6个月;在研究期间可以独立完成量表填写;临床资料完整;患者以及家属对于研究内容知情,均已自愿签署知情同意书;医院医学伦理委员会审核批准。

排除标准:伴有严重心力衰竭者;患有终末期肾病者;存在哮喘、慢性阻塞性肺疾病者;认知功能以及意识状态处于异常现象者;合并发生重要脏器衰竭、肢体运动障碍等严重并发症者;临床资料缺失者;研究中途退出研究者。

1.2 方法

给予对照组常规护理措施,主要内容为入院以后给予常规药物治疗,在患者住院治疗期间依照其具体情况进行作息时间的合理规划,按照医嘱指导患者采取正确用药方式,密切关注患者机体状态变化情况,在发生异常情况以后及时告知主治医生采取救治处理措施。

观察组患者以对照组护理内容为基础落实个体化自护模式,主要内容汇总如下:个体化自护模式划分为两个阶段,第1阶段收集患者基线资料,由专科护理人员邀请患者以及家属参与个性化健康教育以及咨询会议,通过问卷收集了解患者疾病认知情况:(1)健康教育指导:在患者入院以后采集基线数据,合理应用糖尿病合并慢性心力衰竭的知识问卷了解患者疾病认知状态,应用心血管护理协会指南所推荐的糖尿病合并慢性心力衰竭健康教育表展开健康咨询,涉及内容包含糖尿病和慢性心力衰竭的相互作用、相互影响,同时告知患者疾病对于液体平衡、葡萄糖利用情况、胰岛素抵抗产生的影响,由专科护理人员和患者家属制定日常自我保健的具体策略,指导患者进行血糖、体质量、症状管理措施。同时详细讲解糖尿病合并心力衰竭的基本情况以及两种疾病之间的相关性,此外强调糖尿病和慢性心力衰竭的预期自护行为在护理期间存在的冲突性[4]。①饮食指导:在护理期间遵循低钠、碳水化合物的综合饮食原则,制定标准化的样品菜单,评估患者饮食结构,监督患者按照食谱进食,进行钠盐摄入量的适当限制,尽量避免进食生硬食物,规律性进餐[5]。②心理疏导:在心理师的指导作用下通过沟通、交流了解患者心理状态以及生活环境,评估患者当下心理状态,对于患者存在的疑问进行耐心讲解,及早识别患者存在的不良情绪,在必要情况下应用量表评估,依照量表评估结果给予心理干预以及药物治疗,告知患者在日常生活中保证心情舒畅的重要性,由患者自行调整心理状态,告知患者负性情绪对于疾病产生的负性影响,保持良好的心理状态[6]。③药物:告知患者糖尿病和心力衰竭的用药目标、具体用药原则以及在用药期间可能存在的药物冲突,提高患者用药依从性。④症状监测:告知患者如何评估发病以后存在的睡眠困难、疲劳、水肿、呼吸短促以及抑郁等临床症状,详细说明自身情绪的有效控制措施[7]。⑤自我监测:告知患者糖尿病和心力衰竭症状之间存在的关系,以及如何监控血糖以及体重。⑥体力活动:明确讲解运动活动的基本原理、持续时间、频率、安全性[8]。(2)专科随访:在个体化自护护理的第2阶段由专科护理人员进行随访,检查患者所记录的资料,包含体质量以及血糖水平,对于所记录的数值进行解释和评估,明确患者用药行为以及饮食是否达到规定标准,强调运动干预和随访记录的重要性,于第6周起要求患者落实专门的运动训练计划以及运动干预咨询,推荐患者采取有氧运动,给予患者具体用药方案,指导患者解决低血糖、运动方式以及天气等相关问题,在不适宜出门时指导患者采取太极、瑜伽以及标准化抗阻运动等形式,利用运动干预分析了解患者血糖、体重监测、运动、饮食以及用药依从性等相关内容[9]。

1.3 观察指标

血糖水平:在采取护理措施前后评估患者血糖水平,监测内容包含空腹血糖、餐后2 h血糖以及糖化血红蛋白等指标数值。

生命质量:借助于MLHFQ量表(明尼苏达州心功能不全生命质量量表)评估患者生命质量,评估内容包含身体活动、情绪领域、日常活动、生理机能等,单项评分为100分,所得分值和生命质量呈现为正相关关系。

自护能力:应用心力衰竭自护能力评估量表对比分析两组患者自护能力变化情况,涉及自我护理技能、自我概念、自我护理责任感以及健康认知等相关内容,单项评分为100分,所得分值和自护能力呈现为正相关关系。

不良事件发生概率;统计分析低血糖、心力衰竭、周围神经病变等症状的发生概率。

1.4 统计方法

研究过程中提及指标数值均借助于SPSS 22.0统计学软件展开统计学分析,计量资料以(±s)表示,组间差异比较以t检验,计数资料以频数及百分比表示,组间差异比较以χ2检验,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两组患者血糖水平对比

护理前,对比分析对照组、观察组血糖指标等相关数值,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干预后,相较于对照组,观察组血糖水平数值较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表1 干预前后两组患者血糖指标对比(±s)

表1 干预前后两组患者血糖指标对比(±s)

组别观察组(n=37)对照组(n=37)t值P值空腹血糖(mmol/L)干预前 干预后餐后2 h血糖(mmol/L)干预前 干预后10.36±2.14 10.27±2.04 0.185 0.854 6.65±1.35 8.14±1.42 4.626<0.001 12.45±1.67 12.75±1.61 0.787 0.434 7.21±1.44 9.16±1.59 5.529<0.001糖化血红蛋白(%)干预前 干预后9.38±1.58 9.44±1.62 0.161 0.872 5.91±1.59 7.16±1.25 3.759<0.001

2.2 两组患者生命质量评分对比

相较于对照组,观察组生命质量评分均较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2。

表2 两组患者生命质量评分对比[(±s),分]

表2 两组患者生命质量评分对比[(±s),分]

组别 身体活动 情绪领域 日常活动 生理机能观察组(n=37)对照组(n=37)t值P值87.46±5.51 81.45±5.44 4.721<0.001 84.75±4.86 79.78±5.19 4.252<0.001 89.74±5.45 83.15±6.35 4.790<0.001 86.77±4.96 81.05±5.37 4.760<0.001

2.3 两组患者自护能力评估结果对比

相较于对照组,观察组各项自护能力评分较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3。

表3 两组患者自护能力评分对比[(±s),分]

表3 两组患者自护能力评分对比[(±s),分]

组别 自我护理技能 健康认知 自我护理责任感 自我概念观察组(n=37)对照组(n=37)t值P值81.64±4.17 77.65±4.14 4.130<0.001 83.08±4.20 78.42±4.13 4.812<0.001 81.57±4.04 77.98±4.41 3.651<0.001 82.46±4.36 77.08±4.54 5.199<0.001

2.4 两组患者不良事件发生概率对比

相较于对照组,观察组不良事件的发生概率较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4。

表4 两组患者不良事件发生概率对比

3 讨论

随着我国生活水平以及科技水平的不断提高以及进步,我国人民的生活方式有所改变,影响人们身体健康的疾病类型逐渐成为了高血压、心力衰竭、糖尿病等相关慢性疾病,这些疾病不仅给家庭带来了巨大的经济负担,对于患者心理状态也具有直接影响,同时社会也承担着一定的医疗负担[10]。目前针对糖尿病合并慢性心力衰竭的治疗目标主要在于提高生活质量,降低患者住院率,大多患者通过药物治疗方式延缓病情进展,以期缓解患者临床症状[11]。慢性心力衰竭、糖尿病属于临床上比较常见的慢性疾病,发生概率比较高,两种疾病合并发生会进一步增加治疗难度,不仅会损害患者身体健康,因疾病产生的不适还会影响患者心理状态,降低患者生活质量,部分患者因缺乏自我护理能力,为避免给家庭造成负担开始抵抗治疗,对于疾病治疗具有不良影响[12]。还有部分患者对于疾病的认知不够,因此血糖水平控制效果并不理想,对于患者康复效果具有直接影响,为此在患者采取治疗措施的同时辅助应用有效的护理干预措施对于提高患者自理能力具有积极意义,也有利于改善患者治疗依从性以及提高生活幸福感[13]。

此次研究结果证实,护理前,两组患者血糖指标等相关数值经统计学分析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护理干预后,观察组血糖指标等数值和对照组比较明显较低(P<0.05);相较于对照组,观察组患者各项生活质量评分较高(P<0.05);两组患者自护能力对比结果为观察组自护能力所得评分高于对照组(P<0.05);不良事件发生结果表现为观察组不良事件的发生概率低于对照组(P<0.05),此次研究结果与孙运兰等[14]的研究结果具有较高的相似性,在其研究过程中观察组自我护理技能、自我护理责任感、自我概念以及健康知识所得评分均高于对照组(P<0.05),证实有效的护理干预措施对于提高糖尿病合并慢性心力衰竭患者自我管理能力以及改善预后具有积极意义。分析原因如下:个体化自护模式应用于糖尿病合并慢性心力衰竭患者护理期间围绕患者实际情况以及临床特点制定针对性的护理方案,在应用期间通过指导教育形式提高了患者对于自身疾病的认知情况,在护理过程中鼓励患者积极参与到疾病治疗中,减少了患者对于护理人员以及家属的依赖性,可以促进患者尽早提高自理能力[15-16]。此外在个体化自护模式应用期间告知患者正确的情绪疏导方式,帮助患者有效控制负性情绪,加强健康宣教,可以加深患者对于疾病的认识,有利于提高治疗依从性[17-18]。对于自我护理能力较差的患者落实全面护理的相关内容,对患者身体状况实时监测,定期监督其用药,帮助患者进行基本生活活动,在提高患者身体素质的同时提高了患者以及家属的参与度,对于全面提升生活质量具有积极意义,得到了患者认可[19-20]。

综上所述,将个体化自护模式应用于糖尿病合并心力衰竭患者护理期间具有确切效果,对于控制患者血糖水平以及改善心功能状态具有积极意义,有利于提高自护能力以及生活质量。

猜你喜欢
个体化血糖糖尿病
《风平浪静》黑色影像的个体化表述
今传媒(2022年12期)2022-12-22 07:20:12
糖尿病知识问答
中老年保健(2022年5期)2022-08-24 02:35:42
糖尿病知识问答
中老年保健(2022年1期)2022-08-17 06:14:56
细嚼慢咽,对减肥和控血糖有用么
保健医苑(2022年6期)2022-07-08 01:26:34
一吃饺子血糖就飙升,怎么办?
糖尿病知识问答
中老年保健(2021年5期)2021-08-24 07:07:20
糖尿病知识问答
个体化护理在感染科中的护理应用
妊娠期血糖问题:轻视我后果严重!
妈妈宝宝(2017年3期)2017-02-21 01:22:30
猪的血糖与健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