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晓娟
福建中医药大学附属南平市人民医院,福建南平 353000
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diabetic peripheral neuropathy,DPN)是糖尿病最常见的慢性并发症之一,具体指在排除其他原因的情况下,糖尿病患者发生与周围神经功能障碍相关的症状,主要表现为感觉异常与对称性疼痛,以下肢症状最为突出,严重影响患者的生活质量[1]。目前,临床针对DPN尚无特效的治疗药物,通常采用控制血脂、血糖,以及改善末梢循环、营养神经与抗氧化应激等联合用药方案治疗,然而不同方案在DNP患者中的应用效果却有所差异[2]。因此,探寻一种可靠且安全的用药方案保障DPN患者的疗效,改善其神经传导功能十分必要。甲钴胺是治疗DPN的经典药物,可以有效促进髓鞘形成与轴突再生,修复神经组织[3]。依帕司他属于可逆性醛糖还原酶非竞争性抑制剂,通过对多元醇通路进行阻断,继而抑制羧甲基赖氨酸产物,改善神经传导速度[4-5]。血栓通则是一种中成药制剂,具有活血祛瘀、通脉活络、扩张血管,改善循环的作用,可帮助进一步修复神经传导功能。2018年1月—2020年12月该院对49例DNP患者联合应用了甲钴胺、依帕司他与血栓通治疗,取得了满意的应用效果,现报道如下。
98例研究对象均为该院收治的DNP患者。纳入标准:符合《中国2型糖尿病防治指南(2017年版)》[6]中对于DPN的诊断标准;肌电图检查证实存在神经传导速度下降者;所有患者均已签署研究相关《知情同意书》。排除标准:1个月内服用过抗氧化药物者;实质性器官功能障碍;严重心脑血管疾病者;非糖尿病所致的神经病变者;恶性肿瘤者;免疫系统疾病者;患有精神疾病者。按照随机数表对98例患者进行分组。对照组49例中男性27例,女性22例;年龄45~76岁,平均(60.42±5.78)岁;糖尿病病程2~18年,平均(8.32±2.48)年;DPN病程1~5年,平均(2.85±0.47)年。研究组49例中男性28例,女性21例;年龄44~76岁,平均(60.40±5.75)岁;糖尿病病程2~18年,平均(8.30±2.45)年;DPN病程1~5年,平均(2.80±0.45)年。两组一般资料对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研究方案已获得医院伦理委员会的批准。
两组患者均采取常规降糖治疗,并联合糖尿病饮食与合理运动。对照组应用甲钴胺注射液(国药准字H20055734,规格:1 mL:0.5 mg×6支)与依帕司他片(国药准字H20050893,规格:50 mg×12片)治疗,即0.5 mg的甲钴胺注射液,肌内注射,1次/d,3次/周;依帕司他片,口服,50 mg/次,3次/d。在此基础上,研究组应用血栓通注射液(国药准字Z44023081,规格:2 mL:70 mg×10支),即2 mL的血栓通注射液+250 mL生理盐水,静脉滴注,1次/d。两组患者持续治疗8周。
①根据患者的临床症状与神经传导速度比较两组患者的临床疗效。其中自觉症状消失或基本消失,神经传导速度与治疗前相比增加≥5 m/s为显效;自觉症状好转,神经传导速度与治疗前相比有所增加,但增加<5 m/s为有效;自觉症状无变化或加重,神经传导速度与治疗前相比无变化为无效。总有效率=(显效例数+有效例数)/总例数×100.00%。②比较两组患者治疗前后的神经传导功能指标,即由同一名研究人员采用肌电图对患者腓总神经、正中神经的感觉与运动神经传导速度进行检测。③比较两组患者治疗前后两组神经病变症状的改善情况,通过密歇根神经筛查量表(michigan neuropathy screening instrument,MNSI)评价,量表共有体格检查与症状问卷两部分,体格检查中有症状计1分,无症状计0分,部分项目正常计1分、减弱计0.5分、缺失计0分;症状问卷中有症状计1分,无症状计0分。评分范围为0~10分,>5分诊断为DNP,分值越高说明症状重。④比较两组治疗期间的不良反应情况,包括:腹泻、头晕或头痛、皮疹、恶心或呕吐、发热等。
在治疗的总有效率比较中,研究组为93.88%较对照组的77.55%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表1 两组患者临床疗效对比[n(%)]
治疗前,两组腓总神经、正中神经的感觉与运动神经传导速度对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研究组腓总神经、正中神经的感觉与运动神经传导速度较对照组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2。
表2 两组患者治疗前后的神经传导功能指标对比[(±s),m/s]
表2 两组患者治疗前后的神经传导功能指标对比[(±s),m/s]
组别感觉神经治疗前 治疗后运动神经治疗前 治疗后正中神经研究组(n=49)对照组(n=49)t值P值腓总神经研究组(n=49)对照组(n=49)t值P值42.65±3.03 42.60±3.08 0.081 0.936 49.65±2.52 45.03±3.05 8.174<0.001 45.65±2.56 45.68±2.98 0.053 0.958 51.52±3.05 47.03±2.82 7.566<0.001 37.65±2.47 37.58±2.68 0.134 0.893 44.52±1.80 40.52±1.79 11.030<0.001 39.03±3.03 39.05±3.30 0.031 0.975 46.20±2.03 42.46±2.52 8.090<0.001
治疗前,两组MNSI量表中神经体征评分、神经症状评分对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研究组MNSI量表中神经体征评分、神经症状评分较对照组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3。
表3 两组患者治疗前后神经病变症状对比[(±s),分]
表3 两组患者治疗前后神经病变症状对比[(±s),分]
组别神经体征评分治疗前 治疗后神经症状评分治疗前 治疗后研究组(n=49)对照组(n=49)t值P值6.02±1.22 6.03±1.08 0.043 0.966 2.85±0.42 4.00±0.32 15.246<0.001 1.80±0.20 1.79±0.23 0.230 0.819 0.95±0.05 1.32±0.08 46.746<0.001
研究组治疗期间出现恶心呕吐、皮疹各1例,对照组出现腹泻、头晕各1例。两组不良反应发生率均为4.08%,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0.261,P=0.610)。
DPN是糖尿病患者的常见并发症,主要以远端神经病变、神经纤维丧失与节段性脱髓鞘为病理表现,若治疗不当或不及时易导致肌肉萎缩,甚至截肢[7-8]。据相关调查显示,DPN在2型糖尿病患者中的发病率高达40%~60%,给其健康与生活质量带来了巨大的影响[9]。因此,亟需通过可靠且安全的治疗方案保障DPN患者的治疗效果,抑制疾病进程[10-11]。
甲钴胺属于维生素B12的衍生物,能够参与脂肪、蛋白质、碳水化合物的代谢,以及DNA合成,促进蛋白质与核酸合成,继而促进髓鞘的合成及轴突再生,达到改善DNP症状的目的[12-13]。依帕司他是一种可逆性的醛糖还原酶非竞争性抑制剂,其对醛糖还原酶活性具有选择性抑制作用,且可以减少体内果糖与山梨醇蓄积,逆转神经水肿与变性,调节周围神经传导速度[14-15]。可改善患者的自觉症状和神经功能障碍。同时,依帕司他能够调节患者体内的丙二醛水平,促进超氧化物歧化酶分泌,继而强化机体的抗氧化应激作用,缓解细胞损伤,改善微血管循环[16]。学者刘跃辉等[17]对50例DPN患者进行研究发现,甲钴胺与依帕司他协同作用能够有效缓解患者的症状,治疗效果均优于单纯使用甲钴胺或依帕司他。然而,一些研究发现,甲钴胺与依帕司他联合治疗DNP的效果仍存在一定的欠缺[18-19]。血栓通属于中成药制剂,其主要成分为三七总皂苷,能够有效对抗血小板聚集,改善血管收缩,调节微血管循环,抑制神经细胞凋亡[20-21]。同时,血栓通能够调节钙离子通道,以及血液黏度与血脂指标,快速修复周围神经功能。学者梁丽莉[22]发现,血栓通注射液通过对抗血小板聚集,以及调节血液黏度,能够为滋养神经细胞供应提供足够的氧与血液支持,继而缓解肢体麻木、感觉减退、疼痛等症状。该文研究结果显示,在治疗的总有效率比较中,研究组93.88%较对照组77.55%高(P<0.05)。可见,3种药物联合应用能够提高患者的整体治疗效果。同时,治疗后,研究组腓总神经、正中神经的感觉与运动神经传导速度较对照组高(P<0.05),MNSI量表中神经体征评分、神经症状评分较对照组低(P<0.05)。在依帕司他与甲钴胺抑制周围神经组织蓄积果糖、山梨醇的基础上,血栓通过调节抗血小板聚集,可以有效增强纤维蛋白溶解酶活性,改善微循环血液供应,避免血管进一步损伤,纠正组织缺氧与缺血状态,继而改善神经传导功能与神经病变症状,保障患者的预后。从安全性来看,两组不良反应发生率均为4.08%,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此结果说明3种药物联合应用具有理想的安全性,患者耐受性较好。
综上所述,血栓通联合依帕司他与甲钴胺在DPN患者中具有显著的效果,可以有效改善神经传导功能与神经病变症状,安全可靠,适于临床推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