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慧明
厦门医学院附属第二医院,福建厦门 361020
糖尿病是临床常见疾病,属于内分泌障碍性疾病,具有病程长、发展慢的特征,在发病最初没有明显特征,容易产生漏诊、误诊,如治疗不及时,会损伤多个器官,引起相关并发症[1-2]。近几年,我国糖尿病患者例数不断增多,每年新发患者数量逐渐递增,从糖尿病进展性特征来看,做好糖尿病新发患者的诊断、管理是有效控制病情发展的关键[3]。糖尿病通常是在血糖、蛋白质、脂肪、水域电解质等代谢障碍下出现的一种综合征,其最为常见的为2型糖尿病,随着病情的发展,患者在长期高血糖水平影响下,炎性细胞因子会出现异常,可能引发糖尿病肾病等严重并发症[4]。糖尿病临床常用检验方式为生化检验,能检测患者血糖水平,但不能显示患者炎症情况,在临床检验中容易出现漏诊和误诊情况[5-6]。鉴于此,该文选取2020年2月—2021年5月期间在该院就诊的糖尿病新发患者进行超敏C-反应蛋白联合血脂进行检验,探讨检验方式的临床应用价值,现报道如下。
选取该院接收的68例糖尿病新发患者进行研究,作为研究组,另选取同时期在该院的体检人员68名作为参照组。参照组:男38名,女30名;年龄41~71岁,平均(54.26±6.13)岁。研究组:男37例,女31例;年龄42~70岁,平均(53.17±6.22)岁;病程2~15年,平均病程(7.54±1.24)年。两组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纳入标准:①研究组入组前均确诊为2型糖尿病,符合《中国2型糖尿病防治指南(2020年版)》[7]中的相关临床诊断标准,参照组均为健康受检者,其中两组受检者年龄均>18周岁;②研究人员及家属均知晓该研究内容,并签订同意意向书,自愿参加该研究;③该研究获取医学伦理委员会批准。排除标准:①合并严重肝肾功能障碍者;②存在血液系统疾病;③存在精神疾病;④意识障碍患者;⑤合并心脑血管疾病者;⑥恶性肿瘤患者;⑦内分泌病变、炎症感染患者;⑧严重机体其他组织、器脏病变者;⑨依从性差、中途退出研究者;⑩资料不完整者。
两组患者入院后均接受生化检验,具体操作为方式:采取空腹静脉血,展开乙二胺四乙酸抗凝血处理和无抗凝血处理,通过全自动分析仪检测糖耐量和空腹血糖水平,如果糖化血红蛋白超过6.5%,空腹血糖超过7.0 mmol/L,表示患有糖尿病。
分别为患者进行血脂检验和超敏C-反应蛋白检验,具体操作:检测前为受检者进行健康教育,告知受检者7 d内维持规律作息,不得使用抗生素和调脂药物。之后采集标本,采取受检者清晨空腹静脉血6 mL,进行离心操作后,取上清液制备标本。使用全自动生化分析仪,在12 h内完成检测操作。通过钟点法检测超敏C-反应蛋白水平,通过两点终点法检测高密度脂蛋白和低密度脂蛋白水平,通过酶比色法检测三酰甘油和血清总胆固醇水平。所用试剂均为原装试剂,且在有效期内。
对受检者血糖、超敏C-反应蛋白、血脂水平进行观察与分析。血脂水平指标包括三酰甘油、总胆固醇、低密度脂蛋白以及高密度脂蛋白,血脂水平异常情况评定:三酰甘油≥2.26 mmol/L;总胆固醇≥6.22 mmol/L;低密度脂蛋白≥4.14 mmol/L;高密度脂蛋白水平在1.04~1.55 mmol/L之间。
研究组糖化血红蛋白水平、空腹血糖水平均高于参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表1 两组受检者糖化血红蛋白水平、空腹血糖水平比较(±s)
表1 两组受检者糖化血红蛋白水平、空腹血糖水平比较(±s)
组别糖化血红蛋白水平(%) 空腹血糖水平(mmol/L)参照组(n=68)研究组(n=68)t值P值5.32±1.17 6.61±1.09 6.652<0.001 5.78±1.22 7.27±1.18 7.239<0.001
研究组超敏C-反应蛋白、三酰甘油、血清总胆固醇、低密度脂蛋白水平均高于参照组,高密度脂蛋白水平低于参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2。
表2 两组受检者超敏C-反应蛋白、血脂指标比较(±s)
表2 两组受检者超敏C-反应蛋白、血脂指标比较(±s)
组别参照组(n=68)研究组(n=68)t值P值超敏C-反应蛋白(mg/L)血清总胆固醇(mmol/L)1.21±0.48 4.89±1.73 16.902<0.001 4.07±0.82 5.01±0.48 8.158<0.001三酰甘油(mmol/L)1.43±0.62 2.57±0.99 8.047<0.001高密度脂蛋白(mmol/L) 低密度脂蛋白(mmol/L)1.58±0.53 0.69±0.22 12.789<0.001 2.42±0.73 3.53±0.36 11.245<0.001
随着糖尿病患者数量不断增加,慢性内分泌障碍性疾病的管理工作逐渐受到关注,临床研究数据显示,糖尿病病程的延长会诱发各类并发症,对患者机体各项功能造成破坏,严重者会危及患者生命安全,因此早期诊治是抑制疾病发展的重要手段[8-9]。在临床检验中,糖尿病新发患者诊断具有一定复杂性,因没有明显症状,新发患者与健康者相比缺乏典型性的症状,患者疾病临床表现较易忽视症状,因此在临床常规检查中对其病症检验准确率具有一定的影响[10-11]。另外,糖尿病新发患者自我认知不高,对糖尿病了解不充分,难以重视自身健康异常表现,因而容易错失最佳诊治时间[12]。因此,面对糖尿病新发患者,应在常规糖尿病检验方式上进行创新与发展,为新发糖尿病患者寻求更为快速、有效的检测方式,进而提升病症的确诊率[13]。糖尿病患者常存在脂代谢紊乱情况,多项研究显示,糖尿病血脂代谢异常是造成心血管疾病的主要原因,而糖尿病血脂代谢紊乱的机理:体内胰岛素水平下降,或产生抵抗情况,导致脂蛋白酶活性降低,激素敏感脂肪酶活性提高,从而引起三酰甘油含量增高,高密度脂蛋白数量减少[14]。在糖尿病新发阶段,脂代谢异常并不明显,但也会造成相关血脂指标发生变化,因此,在糖尿病检验中,融合血脂检验方式,可为临床诊断提供更为多样的参考依据[15]。糖尿病患者机体呈现为慢性炎症状况,导致血液中的白细胞、血小板在血管内皮细胞上附着,使血液不断凝聚,增加血管内壁厚度,引发高血压等并发症状[16]。超敏C-反应蛋白属于肝脏合成的全身急性炎症反应的特异性标志物,通常状况下在人体内含量较低,但若机体产生损伤或受到感染,会生成大量超敏C-反应蛋白,加大机体内的含量;同时,糖尿病新发患者在年龄与糖代谢紊乱情况影响下,容易刺激动脉血管,引起动脉粥样硬化,因而用血清超敏C-反应蛋白进行检验,能及时发现受检者体内炎性状态与动脉粥样硬化情况,为新发糖尿病患者的确诊提供更完善的信息[17]。应用血清超敏C-反应蛋白与血脂检验方式对糖尿病新发患者进行诊断,能降低临床检验因患者生理表现形式特殊性造成的误诊与漏诊风险,通过对机体炎性状态与脂代谢指标的评估,对患者身体情况进行更为系统与全面的诊断,为延缓病情发展与完善病情管理奠定了稳定基础[18]。该次研究中,研究组糖化血红蛋白水平、空腹血糖水平分别为(6.61±1.09)%、(7.27±1.18)mmol/L,高于参照组,但以《中国2型糖尿病防治指南(2020年版)》中糖化血红蛋白超过6.5%,空腹血糖超过7.0 mmol/L为糖尿病诊断标准,可知研究组患者糖化血红蛋白水平、空腹血糖水平数据最低值并未达到糖尿病临床诊断标准,说明在研究组存在单次检查血糖水平正常者,增加临床诊断的难度,容易发生误诊与漏诊情况。赵晶晶[19]研究中表明,对新发糖尿病患者和健康者进行血脂联合血清超敏C-反应蛋白检验,新发糖尿病患者超敏C-反应蛋白为(4.78±1.62)mg/L、三酰甘油(4.98±1.59)mmol/L、血清总胆固醇为(2.46±0.89)mmol/L、低密度脂蛋白为(3.12±0.95)mmol/L、高密度脂蛋白水平为(0.70±0.33)mmol/L,其各项数值与健康者进行对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该次研究中,研究组超敏C-反应蛋白、血清总胆固醇、三酰甘油、低密度脂蛋白、高密度脂蛋白水平依次为(4.89±1.73)mg/L、(5.01±0.48)mmol/L、(2.57±0.99)mmol/L、(3.53±0.36)mmol/L、(0.69±0.22)mmol/L,其数据与参照组进行对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该研究在血脂与血清超敏C-反应蛋白检验方面的数据,与赵晶晶研究结果具有一致性,说明两种检测方式联合使用,可以判断机体是否存在炎性状态和脂代谢指标异常情况,分析患者是否存在血管内壁、动脉病变等情况,进而利用指标结果,明确病症的危险因素,对病情进行评估,提升临床诊断的准确性。
综上所述,糖尿病新发患者在超敏C-反应蛋白与血脂联合检测方式下,可以为糖尿病新发患者病情评估提供参考信息,明确患者炎性水平与脂代谢状态,有助于辅助医生对病情的诊断,及时为患者提供更为科学的治疗方式,值得临床大力推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