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磊
(中国铁路设计集团有限公司土建设计研究院,天津 300308)
预应力混凝土简支箱梁截面由于结构简单、受力性能良好、施工方便,已在我国城际铁路桥梁建设中被广泛应用[1]。但是,箱型截面力学特性不够明确,尤其是梁端锚固区,受力更为复杂。锚下混凝土承受经锚具及垫板传递而来的端部预压力,处于三维空间应力状态,在预应力筋张拉后可能产生较大的局部压应力和横向(与荷载轴线垂直的方向)拉应力[2],导致混凝土产生压碎或者拉裂破坏,影响预应力的有效传递,从而降低结构的安全性和耐久性[3]。同时,大吨位预应力体系的应用促进了桥梁轻型化的同时,也进一步加剧了梁端局部应力大、容易开裂的问题,这种情况在预应力混凝土大跨度简支箱梁中尤为突出[4]。因此,开展城际铁路预应力混凝土简支箱梁的力学特性分析,深入研究梁端锚固区局部应力水平显得尤为必要。
针对预应力混凝土简支箱梁的端部应力问题,很多学者开展了研究工作。李瑞林[5]基于有限元对预应力梁梁端局部应力进行了分析,阐述了端部应力集中引起锚下劈裂区和锚间剥离区的机理;白鸿国[6]利用ALGOR 软件计算分析了秦沈线32 m 双线整孔箱梁端部的应力分布情况,提出了梁体端部横向拉应力的改善方法;潘春风[7]分析指出预应力梁端块局部承压、预应力梁端块的横向拉力、预应力传递长度,是梁端锚固区的主要问题;薛洪卫[8]针对32 m 高速铁路简支梁结构进行分析,提出了支座纵向布置的方案优化;何旭辉[9]针对T 型梁锚固区布置,对梁端局部应力的影响开展了研究,指出支承中心线与端部的距离,钢筋的弯起角度以及梁端锚具的分布对梁端应力影响较大;陈艳[10]针对大跨度预应力混凝土连续梁端部预应力锚固区,基于Ansys 软件建立了精细化的有限元模型,分析了端部阶段的局部应力,阐述了锚垫板周围产生较大的拉应力的机理;王树平[11]建立了32 m 预应力铁路简支箱梁的三维有限元精细化模型,改变槽口半径,对该桥进行了锚固端局部应力分析。结果表明,随着槽口半径的增大,锚穴及检查孔槽口倒角处混凝土的拉应力先增大,再降低,再增大的趋势。
上述研究主要针对高速铁路桥梁开展的,目前对于城际铁路预应力简支箱梁的梁端应力研究仍较为少见。因此,本文拟基于有限元方法,建立精细化的整梁实体分析模型,采用实体单元模拟混凝土主梁、锚垫板,采用壳单元模拟支座钢垫板,采用杆单元模拟预应力钢筋。通过自由度耦合模拟混凝土主梁与预应力钢筋之间的连接,通过共节点模拟支座钢垫板、锚垫板与主梁之间的连接。基于该模型,在ZC 荷载(中国城际轨道交通活载)作用下对梁端局部应力进行分析,为设计提供一定的参考。
以时速200 km 的城际铁路32 m 双线简支箱梁(2.3 m 梁高)为例,其设计最高行车速度为200 km/h,上铺双块式双线无砟轨道,正线线间距为4.2 m,适用于直、曲线段落,最小曲线半径为2 200 m,困难时可为2 000 m,活载类型为ZC 荷载。
梁部基本信息如下:
1)截面类型为单箱单室等高度简支箱梁,梁端顶板、底板及腹板局部向内侧加厚;
2)桥面宽度:防护墙内侧净宽8.0 m,桥梁宽10.6 m,桥梁建筑总宽10.95 m;
3)梁长为32.6 m,计算跨度为31.5 m,横桥向支座中心距为4.1 m,箱梁梁体中心线处高度为2.30 m,支座中心线至梁端0.55 m。
梁端预应力钢束布置基本信息为:
1)底板中央开设1 700 mm×250 mm×550 mm(横向×纵向×竖向)的进人洞,洞内布置1 根N1a、2 根N1b 共3 根钢束(均为14-7φ5 mm),底板进人洞外布置2 根N2a、2 根N2b 共4 根钢束(均为14-7φ5 mm);
2)腹板布置N3~N7 各2 根共10 根钢束(均为15-7φ5 mm),相邻两束预应力钢筋间的竖向间距分别为300 mm、400 mm、300 mm、400 mm;
3)支座横向间距4.1 m,腹板束及底板束布置避开了支座上座板预埋件。腹板与底板交接处的倒角半径为300 mm。
梁端预应力钢束布置如图1、图2 所示。
图1 梁端预应力钢束布置一
图2 梁端预应力钢束布置二
基于Ansys 软件建立有限元模型,其中,混凝土主梁采用实体单元模拟(SOILD45),共93 592 个单元,26 438 个节点;支座钢垫板采用实体单元(SOILD 45)模拟,共344 个单元,156 个节点;钢筋采用杆单元(LINK180)模拟,共630 个单元,647 个节点;锚垫板采用板单元(SHELL181)模拟,共2 824 个单元,1 854 个节点。
混凝土主梁与预应力钢筋之间通过自由度耦合的方式进行连接,支座钢垫板、锚垫板与主梁之间均通过共节点的方式进行连接。混凝土主梁有限元模型如图3 所示,预应力钢筋有限元模型如图4 所示。
图3 混凝土主梁有限元模型
图4 预应力钢筋有限元模型
为验证模型的正确性,以支座反力、预拱度(扣除自重影响)、静活载挠度和竖向基频为例,将有限元模型计算结果与设计指标的对比结果见表1。可以看出,各项指标的相对误差均在5%以内,模型计算值与设计值吻合良好,表明有限元模型具有可靠性。
表1 有限元模型计算结果与设计指标对比结果
在上述有限元模型的基础上,考虑自重、二恒和预应力荷载,对整梁模型进行了静力分析,梁端应力云图如图5 所示。关注锚具孔外的主梁端部应力分布,可以看出,最大拉应力出现在梁端倒角处。虽然较大应力分布的区域较小,但是,最大应力高达4.94 MPa,与混凝土的抗拉极限强度较为接近,说明该处开裂风险较大,需对现有结构进一步优化。根据圣维南原理,锚具孔的直径约为0.4 m,距梁端0.55 m 处的剖面受力同样不利,取该剖面作为研究对象,其应力云图如图6 所示。可以看出,最大拉应力为1.29 MPa,最大压应力小于1 MPa,说明该处受力情况良好,混凝土不存在拉裂或者压碎破坏的可能。
图5 梁端应力云图(单位:MPa)
图6 0.55 m剖面应力云图(单位:MPa)
本文针对城际铁路预应力简支箱梁,建立了精细化全梁实体有限元模型,选取挠度、基频等指标与设计值进行比较,验证了模型的正确性。基于该模型进行梁端应力分析,主要结论如下:
1)在自重、二恒和预应力荷载的共同作用下,底板倒角处为拉应力控制区,需要特别关注;
2)梁端倒角处最大拉应力与混凝土极限抗拉强度较为接近,存在开裂风险,需进一步优化设计;
3)距梁端0.55 m 处的剖面受力良好,不存在拉裂或者压碎破坏的可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