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晓冬
摘要:“大概念”视角下,面向数学的教学内容,设计课堂教学任务,切實保证学生理解数学知识、应用数学知识。在进行小学数学高段的单元整合教学时,教师应重视确定课堂教学目标,抓好课堂教学的关键,提升学生的数学学习效率。
关键词:大概念视角;小学数学;高段教材;单元整合;教学;策略;实践;北师大版
中图分类号:G4 文献标识码:A
在小学数学的课堂教学中,大概念视角下是指对于数学学科核心素养的具体理解陈述,在一定程度上,能够充分体现出数学的观念。在数学的教育中,大概念的理念应该贯穿到整个的数学教育中,做好小学数学高段教材的单元整合教学,充分保证学生理解相关的数学知识,提升学生的数学能力。
一、确定单元目标,把握教学内容
数学教材中的知识内容都是按照单元的类型进行整体编排的,在教学时,结合学生的学习情况和教材中的内容,教师应重视设定相应的单元主题教学目标,确定课堂教学的目的性,为学生的课堂学习指明方面。根据“大概念”的基本视角,教师应重视做好教学内容的整体把握,充分保证课堂教学目标更具有准确性和科学性。利用这样的方式,设立一个合理化的数学课堂模式。
例如在学习《轴对称和平移》这一单元时,通过以往的学习,学生已经拥有了一定的空间意识。在教学时,教师可以将教学内容分为两个部分,一个是让学生学习轴对称和平移的理论性知识,然后让学生自己制作具有美感的图案活动。利用这样的课堂教学方式,让学生对于教学内容有着一个更为深刻的理解性。当前的学生已经拥有了一定的空间能力,能够充分进行想象,对于轴对称图形也有了一定的认识。在教学时,教师应重视加入动手操作的方式,充分引导学生进行折、剪、画,结合学生的实际生活,拓展学生的空间想象能力。
二、抓住教学关键,教给学生方法
在教学的过程中,教师应重视找到课堂教学中的重点,站在一个单元的角度中,找出其中的关键性知识点。在学习时,为了充分降低学生的学习难度,教师可以将新知识的学习和旧展示产生一定的联系,放在“大概念”的关联中,让学生真正做到理解新的知识点。在教学时,教师可以将教学的重点知识看成是课堂教学的核心,提升学生的理解能力。通过锁定课堂教学的重难点,让学生理清课堂教学的重点,将相关的解决问题策略进行提炼,培养学生的数学思维。
例如在学习《轴对称和平移》这一单元时,在教学时,结合实际生活中的例子,引导学生感知在自己身边的平移和轴对称现象,让学生在方格纸上画出一个简单的图形沿着水平的方向进行平移后的位置。在教学时,教师应重视让学生自己动手进行操作,做好观察,解决数学的教学问题。
三、抓实单元练习,学会举一反三
在“大概念”的背景下,做好数学的单元教学设计,在学习的过程中,从多个角度中引导学生进行学习,让学生掌握数学的核心概念。在保证学生掌握了单元的学习方法后,教师可以开展一些单元练习。利用单元练习的方式,掌握学生当前对于知识的掌握程度,同时提升学生的数学解决问题能力。针对于学生在学习中的问题,教师可以进行相应的辅导。通过从多个角度中开展数学单元练习,有助于学生理解数学的“大概念”知识,充分改变学生的个人思维,发掘出学生思维中的灵活性。
例如在设计单元的练习题时,教师可以按照阶梯式的方式设计数学问题,先设计一些简单的题,然后再设计变式题和综合题。利用这样的方式,充分巩固学生的基础知识,做好数学知识的深化,让学生做到灵活应用数学知识。比如在学习《轴对称和平移》这一课时,教师可以先布置基础练习,让学生先判断哪些图形是轴对称图形,然后再让学生画出图形的所有对称轴,最后让学生利用轴对称或者平移的知识,设计一些具有美感的图案。
四、重视单元检测,及时进行总结
开展单元检测,能够充分考察学生对于数学知识的掌握,考察学生对于“大概念”的掌握程度。根据“大概念”的视角,考虑到单元主题的教学目标,设计一些适合学生的测试题。利用这样的方式,检验学生对于数学知识的掌握,总结学生的数学学习情况。单元测试题中应有多样化的变型形式,既需要考察学生的基础知识掌握情况,利用一些填充题、判断题和选择题的形式,同时还应加入对于学生计算能力的考察,加入一些操作题和应用题。
利用单元测试的教学方式,教师能够充分掌握学生的学习情况,同时根据学生的实际学习情况,教师应重视进行相应的辅导,从而提升学生的数学学习效果。通过分析学生的单元检测情况,可以充分对于学生的学习情况进行诊断,考察学生当前的数学创新能力。
综上所述,在“大概念”的视角下,教师应重视做好小学数学单元整合的教学,充分打好学生的数学基础,将数学知识的学习过程变得系统化和整体化,提升学生的数学学习效果。
参考文献
[1]杨丹华.深度学习下小学数学单元整合教学的新途径[J].新课程,2021(46):68-69.
[2]尚桂芬.小学数学“单元整合”教学的探讨[J].宁夏教育,2021(10):47-48.
[3]谢惠芳,韩江土.基于深度学习的数学单元整合教学模式探索[J].教育实践与研究(A),2021(10):28-30.DOI:10.14160/j.cnki.13-1259/g4-a.2021.10.0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