毛志英, 刘耿, 赖燕, 刘茹檬
建德市第一人民医院泌尿外科(浙江建德 311600)
前列腺激光手术是治疗前列腺的有效手段,因前列腺是男性独有的生殖器官,所以,患病男性对病情的转归与治疗内心常呈现出明显的焦灼情感[1]。若患者在面对手术进程中,其消极情感未得到有效缓解,势必表现出明显的应激性身心负担,对病情转归与手术进展均不利[2]。另外,术后患者以尿失禁较为常见,通常是患者在术后呈现漏尿的临床症状。该并发症不仅增加患者的尊耻感,更是明显削弱患者的生活质量[3]。所以,针对前列腺激光手术患者在围术期可能面对的身心问题,开展前瞻性预见性照护,能有效维持其精神情感状况的平稳度,更是能提高其对手术的遵医行为,对手术的顺利开展有所助益[4]。另外,考虑患者术后尿失禁情况,介入盆底肌肉练习方案具有重大的临床价值。因为盆底肌肉练习能强化提肛肌的张力与强度,借助对盆底肌肉各块肌肉的协同性锻炼,能有效减轻尿失禁症状,促进病情向着良性方向发展[5]。因我院尚未将前瞻性护理辅以盆底肌肉练习方案应用于前列腺激光手术患者,故临床上仍缺乏一定医疗数据支持,故在本次研究中引入该项护理方案,以期验证其产生的照护成效。现报告如下。
1.1 一般资料 我院在2019年1月至2020年1月,收治了100例前列腺激光手术患者,将其随机分为研究组与对照组,每组各50例。纳入要求:(1)患者经前列腺B超检查,再辅以直肠指检,明确为前列腺肿大,诊断依据则参照《良性前列腺增生症中医诊治专家共识》[6]中关于该病的诊断标准;(2)患者的心、肝、肾等重要实质性器官功能正常;(3)患者对本研究内容知悉,并签署同意书。排除要求:患者尿道存在先天性畸形或者狭窄;患者伴有神经源性膀胱功能异常;患者存在自身免疫系统疾患。两组患者护理过程中均无病例脱落。两组患者各项基线数据资料经统计学比较后,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本研究经医院伦理委员会批准。
表1 两组患者各项基线数据资料比较
1.2 方法
1.2.1 对照组 本组患者开展常规性护理措施。护士通过一对一交互性沟通策略,深入患者内心世界,了解其前列腺肿大发生、发展、预后与转归等方面的知识性架构;护士向患者开展情感安抚策略,引导患者宣泄内心的焦灼情绪,使其以平和的心境状态面对手术;护士问询患者对当前病房温度的感知状态,并适当调整病房的温度与湿度;护士指导患者摄入富含优质蛋白、膳食纤维与维生素的食物。
1.2.2 研究组 本组患者实施前瞻性护理辅以盆底肌肉练习方案。(1)预见性照护管理:由于患者与护士在手术及病情等方面存在一定程度的认知差距,使其对术中配合以及术后康复存在一定程度的惶恐情绪,这将引发机体呈现应激状态或者削弱个体的遵医行为。因此,这就要求护士以前瞻性视角展开多维度管理,围绕着前列腺激光手术的基本框架与要点,展开多元化认知内化管理,使患者从意识层面践行正确的自我效能感知,达成日常自我护理与理念知识的知行合一。待护士每完成1次健康相关知识内容的讲授后,为进一步提高个体对前列腺根治术的术前、术后配合事宜的内在认知,护士借助模拟情景的真实化演练,帮助个体主动调动已内化的相关知识架构,使其主动地践行积极的医嘱行为。其中,预见性认知管理的干预频次为:在手术前2 d开始落实健康宣教举措,每次干预时间限定在半小时以内;模拟情景真实化演练的频次为1 h/次,在手术开始前24 h开始角色演练。(2)盆腔肌肉练习:引导个体以最大力度对盆腔底部肌肉展开收缩性锻炼,如果患者在康复锻炼进程中感受到腹腔内压明显升高,则说明个体的盆底肌收缩能力良好,之后再引导个体予以全身心放松。若患者的盆腔底部肌肉再次收缩,则将另一只手置放于患者的腹部处予以按揉,患者此时感受到腹肌收缩时,则让患者再次开展肌肉收缩,使盆底肌与大腿内侧肌均处于松弛状态。当患者出院之前,引导个体知晓盆腔底部肌肉舒张与收缩的步骤,引导个体按照下述方法开展正确的练习。首先,通过最大力量的形式使盆底肌肉予以收缩,收缩时长限定在5~8 s,之后再通过意念放松的手段使身心处于放松状态,持续时间限定在5 s,总共引导个体每次开展3~4次快速收缩锻炼。通过站姿、坐姿、平躺等,让患者取站立位,并引导个体张开双腿,使双腿的宽度与肩部宽度相当;之后引导个体取仰卧位,让患者完全舒展其膝关节,使双腿以相对舒服的姿势仰卧于病床上;之后,让患者取坐立位,使个体的双腿呈现自然分开水平。该项锻炼频次为2次/d,在践行各项运动练习时,每次练习分别进行躺姿、坐姿、站姿等各20次,每次练习时间限定在10 min以内。引导个体落实盆腔底部肌肉锻炼,锻炼规律为先进行5 s肌肉收缩,再进行5 s肌肉放松,使个体在步行、办公或者乘车状态下重复进行上述肢体的运动锻炼。在成功完成前列腺根治术后,护士借助电话随访的手段与个体保持良好的联络,在手术后第1周、第1个月及手术后第2个月,引导个体践行盆腔底部肌肉锻炼。在完成手术后3个月,让个体通过身体复查的手段对治疗效果展开评价。
1.3 观察指标及评价标准 (1)在干预前及干预后第3个月末,由国际尿失禁专家咨询委员会所制订的尿失禁简版问卷作为测评工具,对两组患者的尿失禁程度展开评价。该问卷总分为0~21分。如果患者测评所得分值越高,则代表个体的尿失禁症状越明显。(2)在上述相同时间节点,以焦虑自评量表(Self-rating Anxiety Scale,SAS)[7]和抑郁自评量表(Self-rating Depression Scale,SDS)[8]量表作为评价工具,对两组患者的焦虑、抑郁症状展开评价,其中SAS和SDS均采用4级评分法,均含有20个项目。SAS总分低于50分者为正常;50~60者为轻度,61~70者是中度,70以上者是重度焦虑。SDS标准分的分界值为53分,其中53~62分为轻度抑郁,63~72分为中度抑郁,73分以上为重度抑郁。(3)在干预后第3个月末,由我院自制的护理满意度问卷作为评价工具展开测评,覆盖范围包括护理态度、安全操作等,满分100分,>90分为非常满意;60~90分为满意;<60分为不满意。满意度=(非常满意+满意)/总例数×100%,Cronbach′s α为0.823,问卷回收率100%。
2.1 两组患者干预前后的尿失禁症状得分比较 与干预前相比,随访3个月末两组患者的尿失禁症状得分均降低,且研究组随访3个月末的尿失禁症状得分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2。
表2 两组患者干预前后的尿失禁症状得分比较 分
2.2 两组患者干预前后的负面情绪感知得分对比 与干预前相比,随访3个月末两组患者的SAS和SDS得分均降低,且研究组干预后的SAS和SDS得分较对照组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3。
表3 两组患者干预前后的负面情绪感知得分对比 分
2.3 两组患者护理满意度情况对比 研究组护理满意度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4。
表4 两组患者护理满意度情况对比 例
对于良性前列腺肿大最为有效的干预措施为前列腺激光手术,然而,若前列腺不慎在术中受损,将诱发尿失禁症状的发生。因此,及早帮助个体开展前列腺康复治疗,对盆腔底部肌肉予以锻炼,能有效强化提肛肌力度,降低术后尿失禁发生率[9]。在开展手术前,患者可能存在焦虑、抑郁等负面情绪感知,患者因担心泌尿功能受损而陷入负面情绪状态[10]。因此,强化个体在围术期的盆腔底部肌肉力量,能改善个体的排尿水平,使个体以相对良好的身心状况面对手术。
本研究数据表明,研究组患者干预后的尿失禁症状得分较对照组低,这说明及早介入预见管理举措,再结合盆腔底部肌肉练习,能有效提高个体在手术后的排尿水平,以此来降低尿失禁的发生概率。对该结果展开多元化分析,由于预见性措施的落实能提高护士的内在主观能动性,使其主动从生活细则予以着手,开展症状与情感层面的双重管理,帮助个体以从容的感知心境应对手术[11]。再者,由于患者对手术内容的认识有所欠缺,可诱发个体呈现出焦灼、惶恐等消极情绪。因此,护士从理论化视角上重新架构起系统化认知架构,提升患者应对疾病管理的内在认知度[12]。另外,护士借助与患者交互访谈的契机,深入了解个体的精神情感世界,使个体将内在的负面情绪感知进行全方位疏导,引导个体以从容的心境应对手术[13]。对患者开展盆腔底部肌肉锻炼时,通过引导个体开展提肛肌的舒张与收缩锻炼,有效降低尿失禁事件的发生率。该项干预措施的机制在于:提肛肌是盆腔底部重要肌肉群,当尿道膜部与提肛肌相接近时,会引起该处肌肉呈现增厚态势,而当该处肌肉与尿道括约肌逐渐结合时,逐步增厚的提肛肌会对尿道进行全方位包绕,因此,在临床上通常将提肛肌作为尿道括约肌的动力来源[14]。通过对盆腔底部肌肉锻炼能提高肌肉的收缩与舒张力度来强化肌张力,从而收紧尿道。由于尿道外括约肌和提肛肌的收缩主要受到外阴部位神经支配,进而能强化提肛肌的自主收缩能力以及提升尿道筋膜的张力,保证尿道内部压力较膀胱内压高,以此达到控制排尿的目的[15-16]。此外,通过对患者盆腔底部肌肉进行锻炼,能强化提肛肌的收缩强度,利于局部创面炎症的吸收,进而改善局部炎性症状,使膀胱功能获得有效改善,以此达到控制排尿的目的和效果[17]。随着患者尿失禁症状的改善,能强化个体对病情转归的认知水平,改善个体的焦虑和抑郁情绪,使其心境感知状态趋向于稳定[18]。本研究又比较了两组患者的焦虑、抑郁情绪,结果表明,研究组患者的焦虑、抑郁情绪得分较对照组低,这说明预见性干预措施联合盆底肌肉锻炼能减轻个体的负面情感。而随着个体负面情感的改善,能增进护士与患者之间的和谐关系,营造出良好的住院照护氛围,提高个体对护理服务的满意度[19]。
综上所述,前瞻性护理辅以盆底肌肉练习方案应用于前列腺激光手术患者,能有效改善个体的自觉情感症状,且能降低尿失禁的发生率,改善其负面情绪,提高护理满意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