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互联网+”时代高校心理委员队伍的专业化建设探究

2022-01-05 10:05王敬群王青华
江西广播电视大学学报 2021年3期
关键词:胜任委员队伍

王敬群,王青华

(江西师范大学 心理教育中心,江西 南昌 330022)

随着“互联网+”时代的到来,新一代信息技术重塑了人们的社会经济生活。

与之而来的“宅”文化、“饭圈”文化、“二次元”文化等网络新兴文化,对当代大学生的思想、生活、学习产生了广泛而深刻的影响,给他们的心理健康带来了前所未有的冲击和挑战。《中国国民心理健康发展报告(2019-2020)》显示,大学生中有18.5%有抑郁倾向,4.2%有抑郁高风险倾向;8.4%有焦虑倾向[1]。进一步推进心理健康教育水平的提升,以满足学生身心健康的需要,成为“互联网+”时代高校心理育人工作的主要任务。其中,心理委员制度成为一个重要的突破口。自天津大学、浙江大学为代表的高校在2004年开设心理委员以来,经过十七年的探索与耕耘,心理委员队伍在高校心理健康教育中的特殊作用日渐凸显。心理委员来自于学生,服务于学生,组织形式多样的心理健康教育,参与心理危机的预警与干预,已成为我国高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中不可或缺的有生力量。那么,如何推进高校心理委员队伍的专业化建设,不断提升心理委员的胜任力,成为当前高校心理育人工作的重大命题。

一、立足“互联网+”时代,明确心理委员队伍建设的意义与价值

(一)心理委员队伍建设是开展心理育人工作的必要组成

进入“互联网+”时代以来,我国对高校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视力度不断增强。在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习近平总书记提出“要培育理性平和的健康心态,加强人文关怀和心理疏导”的要求,把高校的心理育人工作纳入到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大格局之中[2]。中共教育部党组先后印发《高校思想政治工作质量提升工程实施纲要》和《高等学校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指导纲要》,进一步对高校心理育人工作提出具体的规划。大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得到了空前的重视。但是由于各种客观因素的制约,专业师资的匮乏成为制约我国高校心理育人工作的瓶颈。而心理委员制度无疑为心理健康工作队伍带来了有力的支援力量。不过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具备相当程度的专业性要求,需要从事人员能够具备基本的专业知识和技能,帮助同学解决日常心理困扰。所以,要实现高校心理育人工作的新突破,推进心理委员队伍的专业化建设必不可少。

(二)心理委员队伍建设是完善心理委员制度的固有内涵

实施心理委员制度,积极推进了高校的心理育人工作。尤其是在高校“学校—院系—班级—宿舍”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网络建设中,心理委员现已成为班级层面开展心理教育与危机预防的主要力量。但在高校实践中,心理委员制度仍然存在着诸如选拔不规范、职责不明确、培训不健全等问题,从而限制了朋辈辅导潜力的进一步发挥。因此,要推动心理委员制度的完善,则势必要包括开展心理委员队伍的建设,将心理委员打造成一支富有胜任力的朋辈辅导队伍。

(三)心理委员队伍建设是提升心理委员能力的不二法门

由于承担着多种工作职责,心理委员扮演了多种角色。他们是自身心理健康维持的示范者,心理健康基本知识的宣传者,同学心理健康维护的支持者,心理危机问题学生的发现者[3]。作为莘莘学子中的一员,心理委员需要满足自身的成长发展,成为心理健康的示范者;作为朋辈队伍中的一员,心理委员在组织班级同学的开展自我教育的同时,也需要提高自身的专业知识和技能水平,提升个人的胜任力,从而更好地践行职责。当前,心理委员工作能力并没有达到理想水准,仍有较大的提升空间。有关研究表明,50%~58%的心理委员自感工作胜任力不足,存在缺乏相关专业知识、同学参与性不高、作用发挥不充分等问题[4-5],严重制约了心理委员队伍对高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积极作用。提升心理委员能力,开展心理委员队伍建设就大有必要。

表1 高校心理委员的胜任力

二、应用胜任力模型,建设心理委员队伍的选拔和培训体系

胜任力是人力资源管理领域中的重要概念之一,一般是指那些能够将工作成绩卓越者和成绩普通者成功区别开来的深层次心理特征,包括动机、品质、自我形象、态度、价值观及认知或行为技能等心理特征[6]。而所谓高校心理委员胜任力,则是指在高校这一特定的组织环境和文化氛围当中,作为高校心理健康教育体系的基础成员,优秀心理委员区别于一般心理委员而表现出来的特有的、具体的、能够测量的、能够被证实的个人的潜在的心理素质。

2014年,易思佳采用问卷调查和行为观察法对高校心理委员群体进行了调查研究,提出了高校心理委员的胜任力模型,认为高校心理委员的胜任力由七个因子所构成,分别是组织能力、自我认知、工作动机、团队合作、性格特质、工作态度、专业知识[7]。

心理委员胜任力模型的提出,为高校心理委员队伍的建设提供了有力的理论支撑,为心理委员的选拔机制和培训体系建设提供了技术指南。在胜任力模型的指导下,选拔工作是解决选拔人选能够基本胜任心理委员的问题;培训工作则是队伍成员能否更好地胜任心理委员这一职务的问题。

(一)建立科学的心理委员选拔机制

在目前的工作实践中,我国高校心理委员的选拔,通常沿袭了传统班干部的“自愿报名+班级竞选”的模式。这种做法虽然能够保证工作的积极性,代表班级同学的民意,但在实际工作中并不能满足心理委员这一岗位的专业性要求。因此,在胜任力模型的基础之上,建设一套科学的选拔机制是组建高校心理委员队伍的必要途径。经过实践探索,心理委员的选拔应该采取科学的选拔方式,分为三个环节:首先是同学自愿报名,以保证其拥有较强的内在动机和自觉的工作态度;其次接受笔试,填写《高校心理委员胜任力问卷》,用以考察候选同学的胜任力状况和基本心理知识,了解学生在组织能力、自我认知、工作动机、团队合作、性格特质、工作态度、专业知识方面的自我评估状况;最后是面试,用来进一步考察其工作动机、团队合作、工作态度,核实验证胜任状况。

(二)提供全面性的心理委员培训内容

已有研究表明,加强心理委员胜任力培训,如开展主题讲座、团体辅导、心理辅导沙龙等是十分有必要的[8]。培训能够提高心理委员心理健康工作的知识和技能,促进态度方面的积极变化[9]。全面性的培训包括心理委员的发展阶段和培训内容的全面性。在心理委员的发展阶段上,传统的心理培训主要是针对新上岗的心理委员,旨在培养心理委员掌握基本的知识技能,主要解决的是心理委员“走向胜任”的问题,对已有工作经验的心理委员则缺乏针对性的内容。在胜任力模型指导下的培训,还需要引导心理委员“更加胜任”,即通过针对性的提升培训,帮助心理委员解决工作中不断涌现的新挑战新问题,为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提供更多的解决方案。在心理委员的培训内容上,传统的培训往往集中在专业知识和操作技能层面;而在胜任力模型的指导下的培训,则同时需要兼顾到心理委员的个人成长,具体包括促进心理委员的自我意识,强化心理委员的工作动机,增强心理委员的团队合作能力,优化心理委员的个性特质等。

应用SPSS 21.00软件进行分析,计数资料采用率表示,计量资料采用均数±标准差表示,单因素分析对比采用卡方分析、t检验,数据量化编码后多因素分析采用logistic 非条件回归分析,P<0.05为差异显著。

(三)建设四结合的心理委员培训方案

基于心理委员的胜任力模型,开展心理委员的培训应该采用运用理论讲授、经验分享、实践操作、活动体验等多样化的培训方式,最终形成专业规范的培训方案,帮助心理委员在组织能力、自我认知、工作动机等七个方面获得提升。培训工作不但要为心理委员提供教育理论和实践经验的学习机会,使其掌握开展工作的知识和技能;而且要提供多元的信息刺激,赋予其丰富的成长体验,营造个人成长的环境氛围。在培训工作中,高校应以行为主义理论、人本主义理论和胜任力理论为指导,将积极探索多样化的培训内容,教育和实践并举,包括集中培训、特殊小团体培训、案例指导、角色扮演、团体活动等;积极探索“互联网+”时代的新型培训形式,将集中培训和分散学习相结合,充分利用互联网优势,积极利用MOOC、微信、微博及客户端平台;认真安排心理委员的培训日程,把培训的长期工作安排与阶段性安排结合起来;积极采取“以赛促训”的方式,实现日常培训与技能比赛相结合,开展学校的心理委员技能比赛乃至省级、国家级的高校心理委员技能大赛,通过参加比赛的方式来帮助心理委员实现个人成长与技能提升;从而最终打造教育与实践、线上和线下、长期与阶段、日常与比赛四结合的科学、成熟、规范的培训方案。

图1 四结合的高校心理委员培训方案

(四)打造心理委员“1+1+X”的培养模式

在培训过程中,还应考虑到心理委员的个人成长历程因素,遵循心理发展的固有规律,循序渐进,杜绝“拔苗助长”。在实践中,应积极打造“1+1+X”的培养模式,按照心理委员的成长进程,开展培训工作,主要包括:

第一年,由心理教师对心理委员团队进行理论和实践操作的培训。此时培训分为三阶段:一是岗前培训,帮助心理委员明确自身工作职责,掌握基本的心理知识与技能;二是网络注册认证,利用高校心理委员培训工作平台,参加心理委员培训MOOC,要求学生能通过培训评估获得网络证书;三是实践培训,对心理委员进行团体辅导和素质拓展的专题培训,并提出实践要求,完成后学校颁发心理委员工作证书。

第二年为是实践操作实习阶段,心理教师引导心理委员积极利用所学开展心理辅导,组织心理健康教育活动,为同学提供心理援助。其中,心理教师在这一过程进行全程督导,以保证相关工作获得成效。

而所谓X阶段,则为前两个阶段已经学有所成的心理委员进一步提升个人的阶段,主要是指成长迅速的心理委员利用个人闲暇时间进行再提升的过程,可与第二年的培训交叉进行。在本阶段,心理教师通过针对性的培训引导心理委员进一步提升心理健康教育活动的专业程度,面向班内同学开展更为深入的团体心理辅导和心理沙龙等活动,甚至将工作范围辐射至校外层面,如参加心理健康类的社会公益活动或相关的社会实践项目。

图2 “1+1+X”的培养模式高校心理委员培养模式

三、依据积极心理学,引导心理委员队伍塑造积极心理品质

积极心理学是新世纪以来逐渐兴起的学科,强调以人的力量、美德为出发点,关注人们的主观幸福感,强调培养和挖掘建设性的、潜在的、积极的性格优势[10]。

目前,积极心理学的理念已经逐步融入了学校心理健康教育,主要体现在以幸福感的培养与提升为核心,强调提升学生们的积极体验,塑造积极人格,构建积极组织。这种积极的教育理念,为心理委员队伍的专业化建设提供了有益的启发。

(一)坚持积极心理培育,营造心理委员队伍的积极氛围

长久以来,消极(病理或病态)心理学是心理研究领域的主流,高校心理健康教育受其影响,一直坚持所谓的“问题导向”,即侧重大学生的心理问题,关注严重心理问题的学生人群,致力于心理问题的应对与解决。在这种模式的主导下,高校的心理健康教育工作一直处于“被动防守”的态势,结果面对学生的诸多心理问题,往往出现疲于应付、防不胜防的工作局面。作为高校心理健康教育队伍的成员,心理委员成为学生心理问题的发现者和解决者,即集中精力于发现心理问题及心理危机,致力于应对心理问题的技能提升,经常置身于负性情绪、消极个性、问题行为之中,在耳濡目染中容易受到消极心理的影响,甚至影响他们自身的心理健康状况,从而制约他们自身的个人成长和能力提升。

(二)开展心理素质拓展,发掘心理委员队伍的心理潜能

心理素质拓展是一种独特的综合素质教育,它以提高个体心理素质为目的,同时又能促进学生体能和实践能力的提升,是一种体验式的学习。它通过设置一系列新颖、刺激的情景,让学生主动去体验解决问题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学生的想象力与创造力得以充分发挥,集体意识得以空前增强,从而达到培养团队协作能力、增强学生面对环境改变的适应能力以及激发学生心理潜能的目的。

对心理委员开展心理素质拓展活动,可以培养心理委员攻坚克难的精神,体验通过努力克服困难的心理过程,让心理委员深切体会到解决问题的自我效能感、携手共渡难关的集体归属感,激发其自身的积极心理潜能,实现个体素质的进一步拓展,为履行心理委员的工作奠定雄厚的资本。

(三)重视学生探索精神,培养心理委员队伍的创新能力

大学生群体正值青春年华,充满好奇心,善于接受新生事物,富有求变意识,具有探索精神。心理委员作为大学生群体的一员,在开展日常工作中,常常能打破常规,提出具有创新意义的观念和做法,对于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开展具有积极的促进作用。

因此,在心理育人工作中,高校应该充分重视学生的这种探索精神,鼓励学生不断探索,积极鼓励心理委员在工作中开拓求变,不拘泥于常规,发挥自身的想象力,紧跟时代的步伐,创新开展各种富有时代精神和青春气息的心理健康教育活动,为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开展做出贡献。

四、吸纳管理学激励理论,建构心理委员队伍的考核与激励机制

在现有的心理委员考核工作中,高校大多侧重于结果评价,评价的标准较为单一,评价的手段也不够丰富,对心理委员的激励作用较为局限。要促进心理委员队伍的专业化建设,高校必须吸纳管理学激励理论,立足于心理委员的内在需求与个人成长,建立长期有效的激励机制,才能在制约当前心理委员团队建设的问题上有所突破[11]。

要建设心理委员队伍,必须要建立科学化的考核与激励机制,具体包括:在考核标准上,切实围绕心理委员实际工作内容,对工作任务进行精细分解,以胜任力为基础,以促进学生心理健康为目标,制定出一套标准化、规范化、可量化的心理委员考核指标;在考核主体上,力争全面评估心理委员工作的状况,将心理委员工作中的各相关人员列入考核主体,采取集自我评价、班级同学评价、辅导员评价、心理教育中心评价为一体的立体考核;在考核内容上,做到过程考核与结果考核相结合,既考核心理委员在日常工作中的各项任务完成情况,又考核心理委员工作在提升学生心理健康水平上的实际成效;在考核方法上,采取客观考核与主观考核为一体的考核方法,一方面考核可以直接量化的个人工作指标,另一方面则由考核者根据一定的标准对心理委员的工作行为和结果进行主观评估。最后,在以上基础上,开展优秀心理委员的评选活动,以评促建,树立典型,突出优秀心理委员的示范带头作用。在激励机制上,采取多样化的激励手段,对工作表现优异的心理委员不但要进行适当的物质激励,并且注重环境文化激励和荣誉激励,促使心理委员在履行本职工作的过程中,能够充分体验到认真工作的积极回馈,产生强烈的自我效能感、获得感。

总之,在“互联网+”时代,高校的心理健康教育愈发重要,心理委员作为心理育人生力军的角色日益凸显。高校心理育人工作必须重视心理委员队伍的专业化培养,吸纳先进的科学理念,实施科学的管理策略,才能真正将这支队伍建设好、培养好、管理好,才能有效保证“学校—院系—班级—宿舍”四级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网络的有效运行,为践行高校“心理育人”使命贡献力量。

猜你喜欢
胜任委员队伍
图片报道
软件工程胜任力培养及实现途径
省政协委员抗“疫”书法选
基于胜任力理论模型的冰雪人才培养新策略
提升历史教师胜任力应关注三维素养
代表委员履职身影
基于胜任能力的人力资源管理教学方法探讨
还剩多少人?
“五老”队伍大有可为
代表、委员风采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