范 钦
(江苏开放大学 商学院,江苏 南京 210036)
近年来,高校开放教育日益发展成熟,完全学分制作为一种创新型的教学管理模式,目前在我国实施开放教育的部分高校中已有应用。完全学分制起源于弹性学分制,并在弹性学分制的基础上进一步发展完善。完全学分制综合了导师制、选课制、弹性学制三种教学管理体制,是符合当今人才培养规律的一种创新型教学与学分管理制度。
在完全学分制的教学管理过程中,学生结合自身学习需求进行自助式专业课程选修和授课教师选择,自行制定完课及结业时间,并进行合理的学习安排。只要修满所选课程相应的学分即可毕业,这充分体现了学习内容的灵活性和学习时间的自由性,也为学生提供了更加科学的学习方案。与传统的学年制相比,完全学分制自身的优势非常明显。
在教育理念上,完全学分制在注重人才全面发展的基础上,鼓励个性化复合专业的多元化发展;在培养目标上,完全学分制的制度设计主要是为了培养适应市场经济大环境的复合型人才;在教学方法上,完全学分制主要在于突出引领学生自主学习能动性,充分发挥个性,因材施教;在教学内容上,完全学分制的制度构建要求设置多方面、全方位适应社会经济发展的相关课程[1]。其特征包括:
1.灵活的学时制度。学习时限不受所选课程限制,修满要求的学分即可提前毕业,有利于学生结合自身未来发展方向自主选择课程和专业。
2.广泛课程选择。为学生提供广泛的课程资源,在一定程度和范围内允许学生自己根据自身需要选择专业和课程。
3.变通的课业考核。可通过多种形式并结合学生学习需求进行课业考核,并有重修和重考的选择,更加注重学习过程考核,而不是传统的期末考试型考核。
4.创新的培养方案。配备专业辅导教师引导学生进行专业课程的选择和学习等,使学生的学习更具独创性和开拓性,有利于扩大学生的学习范围。
教学质量影响因素的界定是构建评价体系的重要基础,拟定的影响因素必须对整个教学质量评价活动具有综合性的衡量价值。教学质量评价具有多方面、多元化的特点,评价体系构建前的准备阶段要考虑到教育教学组织、人员、实施方案、评价者和被评价者的个体差异及心理因素等各个方面。实施阶段要考虑评价因素与信息的收集整理、综合分析、结果反馈、结论检测等各个环节[2]。因此,单个因素应尽可能地具备综合性特征,必须从整个评价系统的整体角度出发来设置影响因素。另外,在评价体系构建时,也要综合分析评价各影响因素在整个体系中的地位,从而科学合理地确定权重。
对教学质量产生影响的因素多种多样、千差万别,无需将全部因素均纳入评价体系中予以考虑。因此,设置一定的影响因素纳入条件,将对教学质量评价具有重要作用、重大影响的因素作为重要性衡量标准,具体通过如下路径展开。首先,制定重要性指导原则,将属于重要性原则之下的影响因素纳入其中;其次,对纳入的具有重要性的影响因素进行全面分析,最终确定各因素的合理性;最后,通过合理的程序,将各个因素按重要性进行排序及权重配比。
科学性要求评价体系影响因素的选取要符合开放教育教学发展的规律。影响因素的设置要有理有据,要通过科学的方法进行筛选确定,主观的凭空想象是不符合科学性原则的。具体来说,影响因素要与教学质量管理的总体目标适应,评价体系的标准要符合国家或行业有关机构和部门的规定或通常做法。科学的评价要求影响因素选取需遵循自身特点和发展实际,从而得出科学合理的成果。在教学质量评价指标体系构建的过程中,要依照相关理论,使得每项指标都具有清晰准确的科学意义。
可量化性是指所选定的影响因素在评价体系运行的过程中,需通过一定的规则和方法能够将影响因素进行指标化、数据化。通常采用以下方式:首先,可以通过常见的的德尔菲法、调查研究法、问卷调查法等方法获取常规的基础信息和数据;其次,采用科学的统计分析方法,将影响因素的基础数据进行整理加工。常见的应用方法包括权值因子判断表、方差贡献率计算等方法;最后,运用上述方法将体系内的影响因素进行量化,综合评定得出所需的结果和结论。
可行性原则要求影响因素必须符合教育教学质量评价的实际情况,在评价内容、方法、指标、结果运用等方面要能够指导实践,并给出符合现阶段的实际情况的整改意见。在体系设计过程中,指标和标准要求简洁明确、便于实施和应用,使评价者、参与调查者、被评价者都能合理预期并接受。因此,影响因素、评价体系均需做到信息准确而充足,研究方法科学而合理,并且在整个实施过程中具有完整的可操作性。另外,人力、物力、财力的配合也是可行性的重要保障。
在上述原则的基础上,通过研究分析诸多高校完全学分制下开放教育的特点,再与长期任教的教师、接受开放教育的学生、具有丰富经验的教学管理者等进行调研和访谈,制定多项教学质量评价体系的影响因素,结合其他高校教学质量评价方面的常规考量和做法进行综合分析,最终确定拟用的影响因素[3]。综合调研和分析结果,影响因素可大致划分为三大类,这三大类指标具有一定程度上的普遍性,但各个高校实际情况各有不同,影响因素的选取也会有所差异。
教学软硬件环境是高校开放教育的基础环节,是教学质量的重要保障。通过对教师及学生的访谈和调研,关注度较高的软硬件环境包括:硬件设施、教学信息系统、人文环境、师资力量等。
1.硬件设施
硬件设施是高校实施开放教育教学的基础工具,是高校对开放教育教学全面提升最直观的体现。良好而完善的教学设施是学校更好地传递知识、交流学术的重要保证,也是教育教学质量维持高水平的先决条件。硬件设施包括教学场所、设备仪器、辅助设施等多个方面,通过对学生的广泛调查,硬件设施被学生认为是提升教学质量的基本条件,也是完善教学管理的先决条件。
2.教学信息系统
信息化的教学系统作为教学的辅助用具,是开放教育教学中的重要基础,其普及和应用对教学质量具有重要的促进作用。教学信息系统的普及率、师生的接受程度和使用频率与教学效果的提升关联度较高,是衡量学校学术氛围和教育水平的重要标准。同时,简洁、高效、直观的信息系统会带给使用者良好的操作体验和较高的接受效率,进而更加认可和接纳其所包含的教学内容。
3.人文环境
高校的人文环境是造就良好学习环境、养成浓厚学术氛围的关键因素,是高校开放教育教学优良传统得以保持并提升的重要基础,也是学校软实力的重要体现。同时良好的学术氛围也能促进形成优秀的人文环境,进而增强高校人文环境的价值和知名度,对高校开放教育“扩大宣传——吸纳优才——提升教学质量”的良性运转具有重要作用。通过对教师和学生的访谈,绝大多数师生一致认为人文环境对于教学质量和学习效果具有长期而深远的影响。
4.师资力量
师资力量是高校开放教育的核心竞争力,是高校开放教育教学能力的根本保证,同时也是教学质量评价体系的重要影响因素,因此占据较大的权重。通过分析学生的相关学业成绩数据和学生学术研究成果,拥有副教授及以上职称教师较多的高校,学业成绩和学术成果也相对较为优秀,教师教学能力与学术水平的提升速度也较快。师资力量的综合评价包含了教师基本情况、教学成果业绩、学生成绩等诸多方面,是一个综合性的评价影响因素。
1.课程计划管理
课程计划管理是高校进行有序教学的前提条件。科学合理的设置教学步骤和计划,对于高校不断推进教学改革、完善教学体系起到重要作用。对学生而言,实时动态的、具备个性化的科学的课程计划管理是提升学习兴趣和效果的重要保障,也是完全学分制能够得以高效率普及的重要步骤。
2.作业考试管理
作业和考试是学生课后学习和课业成果检验的常规方法,目前被广泛应用。随着高校开放教育教学的不断改革和完善,相较于传统的课业模式,作业考试管理也将呈现出多样性和创新性。科学合理地制定作业和考试方案,促进和鞭策学生学习的动力,在保证课业学习的前提下提高针对性,是作业考试管理的发展方向。在完全学分制下的开放教育教学管理模式中,作业考试管理方面发生了重大变革。
3.教学目标管理
教学目标是在高校开放教育中通过设置一门课程需要达到何种教学效果和程度的考核目标。在完全学分制下,教学目标是一种富有创新性和独特性的指标,该类教学目标的制定和管理提倡个性化、定制化、专业化。在满足人才培养总体目标和要求的前提下,如何制定有效的差异化教学目标,是现阶段完全学分制下开放教育教学改革的重点环节。
1.学生学习成绩
学生学习成绩是开放教育教学成果的最直观体现,也是教学目标是否达成的重要参考依据。在传统的开放教育教学质量评价体系中,学生学习成绩的优劣是最为重要的评价指标,而在完全学分制下,该项指标的重要性有所降低,但重要程度仍然较高,合理设置权重成为确定学生学习成绩指标重要性水平的关键。另外,学生成绩及后续提升改进计划也是教学改革的重点,也将纳入教学质量综合评价体系。
2.学生学习态度
学生学习态度是学习过程中的一项定性指标,是通过对教师和教学管理者的调查和访谈综合得出的结论,具有一定的主观性。在调查的过程中,可以通过一些基本的观察、测试等,得出学生学习态度的分档情况,进而进行一定程度的量化,纳入评价体系。同时,做好针对性的持续改进计划,并坚持实事求是不断完善该项指标的量化方法。
3.学生学习潜力
学生学习潜力是指通过有限的教育活动合理预测学生未来所能取得的课业成绩及学术成果,是学生未来发展评估的重要考核因素。该项指标主观性较强,主要是通过教师评价及学生互评取得原始数据,同时选取一定的经验值作为辅助分析的依据,该项指标作为教学质量评价体系的辅助性指标,重要性水平一般,但指标不可或缺。
上述影响因素类别的划分是通过对本校师生进行满意度调查而获取的,各高校可以根据自身情况进行个性化的修正和完善,因此所得出的影响因素分类及指标内容会略有不同。此次调查以本校师生实际反映的情况为出发点和落脚点,根据师生选取的重点影响因素及相应的满意度调查结果,得出符合本校情况的开放教育教学质量影响因素及满意度数据,并且为后续权重指标的确定打好基础[4]。具体调查情况如表1所示。
表1 影响因素满意度调查统计表
获得正确的评价结论,必然要求具备客观可行的操作体系和方法。完全学分制下开放教育教学质量评价体系是基于多维度、多层次的评价指标体系而构建的,评价指标是影响因素具体量化的结果,通过影响程度测评和权重赋值进行数据化处理,不同类别下不同权重的各个指标可以进行横向综合对比[5]。在运用影响因素对教学质量进行综合评价的过程中,需要科学合理的进行综合配比,重点设定各指标及对应权重,进而构建多层次综合分析的评价体系。
评价指标的确立是开放教育教学质量评价体系建立的前提条件,评价指标直接影响教学质量评价体系的科学合理性。在确立指标时,要选择能够反映教学活动本质属性、客观规律的代表性因素和指标,同时结合目标分析法等方法,参照完全学分制下开放教育教学质量的影响因素构建模型,对目标进行逐级分解。
开放教育教学质量评价体系所涉及的内容和要素相对来说较为复杂且零散,仅仅依靠走访调查得出的影响因素和指标体系难以做到全面。因此,需要针对单一指标进行进一步细化,制定不同等级的判断标准,进一步建立健全指标体系,为后续评价体系模型的顺畅运转提供必要的信息与数据支持。
构建基于教学质量优化的高校开放教育教学质量综合评价体系,需要求解三个大类约十余项影响因素以及相应的评价指标,通过量化的方法进行体系化融合,并对各评价指标分别在体系中赋予权重,进行分层计算。通过层次分析法最大限度地辅助评价者衡量各个指标。根据调查数据并进行统计分析,得出影响因素指标权值如表2所示。
表2 教学质量影响因素指标权重表
根据开放教育教学质量综合评价体系中包含的影响因素以及评价指标,建立评价指标体系层次结构模型,根据上述影响因素及评价指标的数据量化,综合分析教学质量评价活动中的相关重点环节和路径,评价高校教学质量的综合评分,根据评分对应的档次综合得出分析结论。评价体系中的各指标重要性比重并不一定相同,通过引入比率标度,在对体系中的指标重要程度进行赋值的基础上,构建体系模型并进行运转应用[6](见图1)。
图1 高校开放教育教学质量评价体系模型构建路径
通过对完全学分制这项制度进行理论论述,结合其发展现状,综合分析了完全学分制下开放教育教学质量评价体系的构建。从选取影响因素及建立评价指标体系,到构建评价模型得出结论,均围绕如何提高开放教育教学质量的总体目标而开展。在分析过程中,运用多种分析和统计方法进行深入研究,从而建立完善的评价体系模型,为完全学分制的发展与改革做出贡献,为教育革新带来了诸多实际利好,真正达到了灵活教育、高效教育的标准,使开放教育教学活动富有生命力。同时,切实做到因材施教,根据每个学生的个性化发展需要进行创新教育,进而为社会输送复合型人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