赵玲玉
(江西农业大学,江西 南昌 330045)
在互联网和信息技术深入发展的时代,信息传播逐渐突破了原本的媒体边界,呈现出不同媒体相互融合发展的趋势。这种趋势对社会各行各业产生了一定的影响,对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来说,将传统媒体和新兴媒体融合起来开展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是顺应时代发展的必然选择。传统的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载体一般是以文化活动、组织管理等为主,对媒体技术的运用一般局限于表面形式的简单应用,没有将新兴媒体技术和传统媒体进行有效地结合,导致新兴载体并没有很好地发挥作用。因此,研究融媒体时代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载体的整合、优化,对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利用融媒体的优势来提升教育效果有重要意义。
载体是能够承载物质、知识或者信息的物质形体,是能够承载他物并进行运动的事物。[1]思想政治教育载体不仅能够承载一定的教育信息,而且能够在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充当沟通教育者和教育对象的桥梁,使双方实现有效的互动。随着融媒体时代的到来,移动媒体、网络媒体等新兴媒体逐渐发展并运用于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不仅改变了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传统的载体形式,并赋予了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载体新的特点。
近年来,各类教育平台、学习网站、网络课程等资源在高校得到了广泛应用,高校智慧教室、数字图书馆等也开始建设起来,这些都成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重要的网络载体来源。一方面,高校可以利用网络技术建立专业的学习平台,帮助学生学会利用平台上的丰富教学资源进行自主学习,提高学生自我教育的能力;另一方面,各类新兴媒体技术给教学工作带来了新的发展契机,比如,微课、慕课、翻转课堂等教学方式突破了传统线下教学的时空限制,拥有形式灵活、快捷方便的特点,能够激发学生主动学习的兴趣。因此,融媒体时代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载体的运行是以校园文化、实践活动等传统载体为主渠道,各类新兴载体作为辅助手段,打破传统的载体单一拼凑、简单组合模式,全面分析多元载体的优劣势,同时采用多样的交叉组合模式,形成具有最大功效的新“合力”载体。[2]
在融媒体时代,信息技术使得交流互动变得简单易行、快捷有效,这也使得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相关信息与内容可以借助信息技术实现共享。例如,可以借助互联网平台录制教学视频,然后通过超星、智慧树等MOOC平台进行共享,实现教学资源的跨时空传播。学生可以通过利用这些共享平台的学习资源,对相关知识进行自主检索学习,这种网络学习打破了传统载体中时间地点的限制,赋予了学生高度的自觉性和自主性。互联网技术融入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载体中,可以突破传统思维局限,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使不同层次、不同需求的学生可以通过资源共享进行高质量的、有针对性的学习。有学者将“互联网思维”的核心要义称之为“颠覆性创新、合作中共赢、开放中博弈”[3],互联网具有开放、共享、创新的特点,利用互联网技术创新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载体,促进资源进行有机整合,打破了传统的灌输式教育,能够为高校培养“自主创新型”人才贡献力量。
传统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一般采取自上而下的施教方式,教育者处于发号施令的权威地位,受教育者则处于被动接受地位,教育者与受教育者是一种主动和被动的关系。传统灌输法能够使学生在较短的时间内获得大量的系统性知识,在应试教育中起到了积极作用。但在当今的网络时代,大学生接受信息的渠道增多,各种良莠不齐的信息在一定程度上会影响学生的价值判断,学生会根据自己的理解和需求对教育者传递的教育信息是否接受、接受程度如何作出选择。另外,融媒体时代各类新兴载体的运用,不仅为受教育者提供了一个可以自由沟通反馈的平台,而且这些新兴载体所承载的教育资源具有共享性,大学生只要有一部手机或一台电脑就可以在网络上随时随地与外界沟通,这赋予了受教育者一定的话语表达权,提高了受教育者自主学习的积极性,同时也给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带来了不小的压力。“互联网思维”的一大特点是契合性,在具体教育活动中,由于老师不能准确地理解和使用“网络语言”,导致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者处于“失语”的被动局面。因此,融媒体时代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应改变过去传统的单向度传授方法,尊重受教育者的主体性和多样性,积极利用网络新兴载体。教育者如果不及时了解学生的需求和特点,还是以过去单向度的模式实施教育活动,会在一定程度上影响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实效性。
习近平总书记在2018年全国宣传思想工作会议上指出,我们必须科学认识网络传播规律,提高用网治网水平,使互联网这个最大变量变成事业发展的最大增量[4]。当前,新媒体技术发展所带来的变革越来越突出,互联网正成为影响社会各个方面的重要因素。所以,如何抓住新媒体技术带来的机遇,提升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吸引力,是摆在思想政治教育者面前的一个重要问题。目前新媒体技术在高校教学活动中得到了一定的运用,但是还不够深入,没有与传统载体充分融合在一起,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两者合力的发挥。具体来说,融媒体时代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载体的应用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的问题。
近十年来,由于网络信息技术的快速发展,特别是4G网络的运用,使各类新媒体技术在日常生活中得到了广泛的普及。同样,将新媒体技术运用于高校教育也是不可避免的趋势,类似于微博、微信、学习强国等都逐渐成为高校对学生进行日常生活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平台,但是很少有高校能够形成系统正规的网络教学模式。一方面是由于很多高校没有专门的思想政治教育网络学习平台,一般都是借助别的学习平台去展开教育活动,缺乏特色内容;另一方面,利用学习平台的方法单一,大多是以转发各类新闻、会议精神或重要讲话为主,内容枯燥,缺乏原创性和趣味性,没有与思想政治教育相关课程的内容充分融合,实效性不高。除此之外,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者在应用新载体方面专业能力欠缺,缺乏统一的培训与管理,比如,将超星学习通、雨课堂等软件运用于课堂教学时,大多局限于签到、点名、发布作业等功能,没有充分挖掘其中的教学资源,使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载体创新停留于形式,新兴载体并没有得到有效的利用。
在新媒体技术广泛运用于高校教学活动的背景下,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者要学会有效利用互联网技术,辨别各类网络信息,选择适用于教学目标的方式和内容。大学生作为网络空间的“常驻民”,其自身的学习方式和生活习惯都离不开网络,因而综合多种载体共同运用于教育活动是提高教育效果的重要途径。以往的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模式中,教育活动通常以校园文化活动、主题讲座、课外实践活动等传统载体为主要手段来展开,模式比较单一。一方面,从教师的角度看,大多数教师还是习惯依赖于传统载体,对微信、QQ等新兴载体的使用仅限于发送消息,转发文章、活动等通知,通常采取强制性的方式让学生学习,趣味性较低,学生的学习兴趣不高,影响教学效果;另一方面,从学生的角度来看,学生对思想政治教育的新颖性和趣味性要求提高,传统载体已经不能满足学生的多样化和个性化的需求,其滞后性逐渐显现出来。而目前高校对新兴载体的运用大多流于形式,降低了学生对新兴载体的期望值,导致他们在运用新兴载体的过程中,并不能很好地将互联网资源的优势转化为自身的学习优势。总体来看,教育者在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始终存在一个问题,就是在使用传统载体和新兴载体时不能做到两手一起抓,没有实现二者功能相互结合。
一方面,新兴载体具有强大娱乐功能,深受学生偏爱。如微信、微博、超星学习通这类平台,不仅能够使师生打破时空限制进行交流互动,而且多样化的功能给教师的教学提供了丰富的选择,这些优势都在一定程度上吸引了学生的关注。但是新兴载体具有隐匿性的交往方式及海量化的信息,使学生在运用的过程中容易脱离教师的监管,随心所欲选择学习内容和方式,呈现出“泛娱乐化”的倾向。相关调查显示,大学生对于各类APP的运用“娱乐消遣”的比例远远超过了“学习”的比例,对于各类教育网站、微课平台的关注和浏览明显少于微信、微博等社交平台。这种现象的出现不仅使新兴载体的优势得不到很好地发挥,反而会削弱了传统载体的优势。另一方面,在传统载体中,教师授课通常运用“我讲你听”的灌输方法进行系统的理论教育,这种教育模式采取集中宣讲的方式,能够在较短的时间内对学生进行系统性的知识灌输,在以往的教学过程中发挥了长效性的优势,习惯了依赖这种传统课堂载体进行教学工作的教师很难有效将新兴载体融合进课堂。但随着线上思政教育逐步得到重视,对新兴载体的运用已成了不可避免的发展趋势,而部分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者观念比较陈旧和滞后,不能完全适应新旧载体混合教学的模式,单纯或过度依赖线下思想政治教育开展教学活动,导致师生在对载体的选择上出现断层现象,影响了教学效果。
融媒体时代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开展,应秉持跨学科的发展理念,在融合新旧载体优势的基础上,以思想政治教育目标为指导整合各类资源,充分发挥新旧载体各自的作用,使之形成整体合力。
以广泛的社会化应用为主要特征的第三代互联网系统,将社会生活的各个领域都纳入到了虚拟领域,因此,网络对用户了如指掌,知道用户有什么、要什么以及他们的行为习惯,并据此进行资源筛选、智能匹配,直接给用户答案,“以人为本”的互联网思维逐渐凸显。[5]新兴载体的内容建设实质上就是把党和国家要求的教育内容蕴含于载体之中,通过载体的运行将教育内容传递给教育对象,借助网络技术,以更加活泼生动的形式吸引学生的兴趣,引导大学生对主流意识形态、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等主流思想的价值内涵有更加深入的理解和思考。
首先,建设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主题网站。第一,旗帜鲜明地宣传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等话语,不断壮大主流思想舆论,使这些主流话语深入师生心里,让高校学生能够在面临各种复杂声音的网络上坚持主流话语,用主流话语去阐释问题,去澄清自己价值观上的疑惑;第二,重点宣传党在当前阶段的路线、方针、政策,并通过分析学生在当下面临的学习、生活上的问题进行讲解,避免只讲条例,结合学生的实际来说明大学生的学习生活乃至前途命运是与国家各方面的发展息息相关的;第三,不能只进行正面的宣传,还要结合当前存在的问题进行全面分析,敢于直面社会上的各种问题,让学生充分认识到我国社会发展面临的各种情况,引导学生学会运用教材上的理论知识去分析问题,培养正确的思维习惯和行为方式。
其次,开发思想政治教育网络课程。利用多媒体技术,打造直播课程,比如,利用类似于超星学习通这类既可以在线直播,同时又具有弹幕互动板块的平台,学生可以就老师讲的知识点进行语音提问,或者在留言区提问,这种兼具实时性和交互性的多媒体技术的优势就在于将抽象枯燥的理论以声音、文字、图片、视频等多种方式展示出来,改变传统课堂的刻板印象,使课堂教学变得生动有趣。网络教学应突破教材的局限性,注重运用新媒体技术拓展知识,针对某一理论,应有相关的学术链接,便于学生延伸阅读,还可以提供相关的影视资料,以达到寓教于乐的目的。另外,还可以利用网络大数据功能,建立公平公正的考核评价机制,科学评定学生的学习成绩和教师的教学质量,比如超星学习通,可以通过教师端浏览每一个学生学习时长、参与互动的次数等数据来掌握学生的基本学习情况,再结合线下一起考核。
最后,充分利用社交软件开展思想政治教育。社交软件包括QQ、微信、微博,还包括最近两年新兴的小红书、抖音等软件。大学生是这些社交软件用户中的重要群体,利用这些社交软件来开展思想政治教育,不仅能提升思想政治教育的吸引力,而且还能丰富思想政治教育的形式与内容。比如,微信公众号的推文可以借鉴一些关注度比较高的公众号排版形式,在文中添加音频、视频、动图等,增加文章阅读的可读性与趣味性。另外,随着抖音等短视频软件的流行,当下许多学生热衷于拍各种小视频,将自己所见所闻、所思所想拍成小视频的形式上传到相关软件上,引起一定的关注量。高校教育者也可以就教材中的某个趣味性比较强的知识点,有目的性、有针对性地录一些小视频,采用个性化的剪辑方式,视频时间不宜过长,避免陷于说教的窠臼。另外,还可以就这些社交软件上出现的热点话题,挑选对学生影响较大的内容进行点评,激发学生的积极思考。类似“青年大学习”这种网络在线学习政治理论的活动,就是通过共青团中央的微信公众号或者抖音官方号在线观看视频学习,视频的内容既有理论讲解也有国家领导人的重要讲话,还有不同人物对理论的解读,使理论学习的形式更加生动灵活。这些社交软件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中的运用形式值得进一步思考和借鉴。
传统思想政治教育载体有校报、宣传栏、广播等传统载体,这些传统载体曾经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中发挥了不可替代的作用。随着互联网技术的发展,有些传统载体已经逐渐退出了校园,或者已经不再是主要载体。这主要是因为互联网的普及导致这些传统载体的优势逐渐消失,但有些载体因其自身的特殊性还是具有存在的意义,因此不可全盘否定,应结合实际情况对传统载体进行改造,给其注入新的活力。
首先,充分利用网络资源,更新传统载体承载的内容。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不仅要利用好传统载体传播其核心内容,还要充分发挥融媒体丰富的信息资源优势,使教育内容更加多样化和个性化。比如,现在比较流行的“一线课堂”教学活动,就是运用视频“微课”的方式将一些与教材相关的话题和热点呈现在大学生面前,通过实地考察调研并录视频讲解的方式,将教材理论与生活实践相结合,引导学生加深对理论的认识和理解。另外,教师在讲授某一专题的内容时,可以将网络上的时政热点或社会新闻与教材结合,通过设置讨论议题,鼓励学生积极表达自己的看法,了解学生的所思所想,然后引导学生注意甄别信息,提升学生运用教材的理论知识分析社会问题的能力。
其次,利用网络技术,丰富传统载体的形式。相对于传统纸质媒体而言,新媒体具有方便快捷、形式多样、资源丰富等优点,但从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角度看,课程、校报、宣传栏等传统载体具有集中性强、长效性优的独特优势。所以,可以在保留传统载体优势的前提下,运用新媒体技术使传统载体的形式更加多样化。尤其是新冠肺炎疫情爆发后,这期间大规模的在线教育给高校思政教育提供了全新的教学模式,也给传统载体的创新发展提供了新的视角。随着疫情被稳定地控制后,社会生活开始步入正轨,中国进入了后疫情时代,高校教育重新回归课堂,但是仍然可以借助新媒体的优势来丰富课堂教学。比如,可以创新教学方式,充分发挥学习通、雨课堂等平台的考勤、互动、资料分享、学习反馈的功能,提高教学工作效率。还可以创新互动方式,开通留言、讨论、弹幕、点赞等功能,通过这种隐性的参与方式收集学生对教学活动的反馈信息,并置顶点赞较多的主流价值言论,澄清价值立场模糊的不当言论,促进师生之间的良性互动。
思想政治教育线上线下协同育人主要指在开展思想政治教育活动时,为实现一定的教育目标,联合用线上线下两个场域,协同一致地进行教育活动,完成教育任务。因此,建立线上线下多维协作的联动机制,促进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线上线下协调联动,充分发挥网络和人工智能的作用,开发更多的网络思政资源,高标准地推进立德树人相关数据库建设,通过信息化技术全方位精准助推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实现线上线下教育的有机结合。[6]
首先,培养“互联网思维”,强化协同育人意识。在互联网技术广泛运用于高校教育的时代,大学生不再是纯粹的知识“消费者”,而是与老师一样,同时也扮演着知识“生产者”的角色。一方面,不仅要深化高校教育者对新兴载体的认知,将传统载体和新兴载体各自的优势有效结合,形成完善的教学理念,积极接受线上线下混合教学的发展趋势,而且要提升教育者的专业能力,对教师进行相关的技能培训,帮助教师充分掌握新兴载体的网络特征和教育功能,从而建立起新兴载体与传统载体之间的协同联系,形成独具特色的思想政治教育教学模式;另一方面,提高网络参与意识,增强受教育者主体性。大学生作为思想活跃、个性分明的网络“常住民”,在追求个人网络言论自由方面的意识更加强烈,但是,他们参与网络思想政治教育活动的主动性却不强,所以,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要以网络平台为载体,以网络舆情动态为抓手,引导大学生理性参与网络活动,以实现公共利益为价值取向,明晰自身在传播网络信息过程中可能造成的行为后果及其应承担的责任,合理运用网络进行自我教育。
其次,整合线上线下资源,深化协同育人内容。一方面,针对线下教育更有优势的领域,就由线下思政唱主角、线上思政唱配角。如思政理论课、思政实践课等教学活动主要以线下为主、线上为辅的协同模式,在线下模式中,教育者与受教育者除了可以面对面交流并进行理论教学,还可以借助新媒体技术将线下教学活动录成“微课”视频,上传到学习通等平台,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需求随时随地观看视频,巩固教育效果。另一方面,针对那些线上更占优势的活动,如心理辅导、情景教学等,更适合推行线上为主、线下为辅有效结合的协同模式。在这种模式下,受教育者能够放松心情地交流,更有助于教育者了解受教育者的思想动态,制定更加个性化的目标计划。
融媒体时代的到来给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改革创新带来了新的机遇,新兴载体以互联网技术作为依托,具有独特的优越性,能够与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传统载体形成优势互补。融媒体时代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载体优化的关键是打通和共融,因此,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要在充分掌握新兴载体运用规律的同时,融合传统载体和新兴载体各自的优势来实现效力的最优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