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技工院校体育课运动负荷与心理负荷的调节策略

2022-01-04 10:13王钊
安家(校外教育) 2022年8期
关键词:运动负荷技工院校

王钊

摘要:  在技工院校体育课教学中,教师是否能合理安排和调节少年的运动负荷和心理负荷,往往直接关系到一节课是否成功,是否达到锻炼少年身体的目的。因此,这个问题必须引起广大体育工作者的极大重视。学生的体质不同, 所能承受的负荷量也会有差别, 教师在学生的运动训练中要科学合理的设置运动负荷, 在保证学生身体状况良好的前提下, 发挥出运动训练的最佳效果, 为提升学生的体能做好准备。

关键词:技工院校;运动负荷;心理负荷;调节策略

中图分类号:G4 文献标识码:A

运动负荷的大小及其调控,是广大体育教师长期研究的一个实用课题。何谓运动负荷?它包括生理负荷和心理负荷两种。关于心理负荷,目前心理学界尚无统一的科学界定,姑且着重进行生理负荷的探讨(权用生理负荷代言运动负荷)。所谓生理负荷,是指学生从事练习的量和强度对机体的刺激程度。内部数据与外部数据是生理负荷的两个层面。学生做完身体练习之后,心率、血压等都会发生变化,测得这些变化的数据,称为负荷的内部数据;而学生做练习的次数、总时间、总距离等,则称为负荷的外部数据。体育课上,运动负荷过小过大都不行。过小,则达不到锻炼的目的;过大,又超出了学生身心所能承受的限度,将直接影响身心健康和学习目标的达成。只有适宜的运动负荷,才能收到良好的教学效果。因此,合理地安排和调节体育课运动负荷,是对体育教师组织教学的一项基本要求,也是评价体育教学和体育活动锻炼效果的一项重要指标。

1 运动负荷和心理负荷的内涵和意义

在体育训练中,运动负荷包括两方面内容,一是生理负荷,二是心理负荷。所谓运动负荷,又称运动量或生理负荷,它是指人做练习时所承受的生理负担量。心理负荷则指人做练习时所承受的心理负担量,它一般包括认识、情绪、意志三方面的负荷。在少年体育教学中,只有运动负荷和心理负荷保持适宜,才能收到较好的教学效果,过小过大都不行。过小,则达不到锻炼的目的;过大,又超出了少年身心所能承受的限度,对少年身体的健康和教学任务的完成均十分不利。因此,合理地安排和调节少年体育课的生理和心理负荷是对教练体育教学的一项基本要求,二者是否适宜还是评价体育教学和体育活动的锻炼效果的一项重要指标。那么教练怎样才能做到合理安排和调节呢?作者认为,首先必须了解制约运动负荷和心理负荷的因素,然后再综合各因素找出科学的调节策略。

生理负荷由学生的身体机能水平来确定,不同的个体有不同的差异。教师在教学时要根据学生的身体状况来调整练习强度,负荷量和强度是有关联的,强度小时,负荷量可增多;强度增大时,负荷量可减少。中学生正处在成长和发展的重要时期,因此,体育运动训练要适合学生的生理规律,让学生对运动有一个适应的过程,然后再逐步的提高负荷量。

在训练时也要关注学生的心理感受,当学生对训练感觉“很累、有点累、还行”时,教师要从中感受到学生的心理变化,从而能够有效调整运动负荷。适宜的运动负荷是学生提升身体素质的基础,也是掌握运动技能的要求。在进行运动训练时,负荷量要符合标准要求,以免给学生的身心造成伤害。

2 影响体育课运动负荷和心理负荷的主要因素

2.1 负荷强度

负荷强度是指在单位时间内完成练习所用的力量和机体的紧张程度,影响负荷强度的主要因素是练习时的速度和负重量。如中学生100米快速跑,跑后即刻心率可达到180次/分以上,慢跑1分钟,心率一般在130次/分左右,显然前者强度大,后者强度小。在体育活动中,较大强度的项目有跑、跳、攀登等,而走、爬、投掷等的运动强度则相对较小。

2.2 练习时间

它包括学生连续练习的总时间、每次练习时间和间歇时间。其中,学生的练习密度(学生做练习的时间与课的总时间的比例)是否合适较大地影响到学生的生理负荷和心理负荷。如果一节课,学生总是处于大强度的运动之中,那么,他们的运动量就偏大而且易产生厌烦和畏惧心理。

2.3 练习的数量和质量

前者指练习的次数、距离的总和,它们与学生的运动负荷一般成正比。后者指练习的正确规格和要求。对練习质量的要求越高,学生要承受的心理负荷则越大。

2.4 教师的教学、教法和组织措施

教师组织体育课内容的难易是否合适,是否具有趣 味性,组织措施是否得当,讲解示范是否正确形象、生动规范等都会较大程度地影响学生的生理和心理负荷。如过多的排队调换队形,分组太少而导致学生长时间的轮番等待,均易使学生产生烦躁情绪,注意力分散,从而影响教学任务的完成。

2.5 学生的个体差异

学生的个体差异是指学生的身体机能水平的个别差异。在体育课上,往往相同的练习对不同的学生会产生不同的影响。如快速跑完60米,有的学生心率达到180次/分以上,有的学生仅170次/分。体育课主要是以身体练习为主的课程,这确定了体育课必须有一定运动负荷。新课程下的体育课,是以促进学生的身心发展,增强学生综合素质的全面提高为出发点和落脚点,这就要求广大体育教师针对教材内容和中学生学习实际的特点,在发展技术技能的基础上,最大限度地提高学生的体能。

3 课后运动负荷和心理负荷的检验方法

3.1 教育观查法

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可通过对学生的外部表现进行观察。主要是从学生的肤色、呼吸、汗量、完成动作的质量、注意力是否集中等方面来判断学生运动负荷的合理性。这是教师最直接、最常用的检查和判断运动负荷合理性的方法。如果学生出现面色发白、直冒虚汗、动作质量完成得越来越差、练习打不起精神、注意力不集中等现象,从其中的一项或几项表现就可以反映出运动负荷过大的程度,要及时采取措施进行调整,使运动负荷降下来。如果在练习过程中学生的脸色红润,微微出汗,学习的积极性很高,注意力都集中在练习的动作上,完成动作的质量逐步提高,那么运动负荷的安排就是合理和适宜的。

3.2 自我感觉法

自我感觉法是以学生的主观感觉来判断运动负荷的大小,这对检查运动负荷也有一定的意义。自我感觉包括饮食、睡眠、精神、对练习的情绪和兴趣等方面。教师应经常听取学生反映,并与教育观查相结合,加以分析研究,以判断运动负荷是否适宜。

3.3 生理测定法

它包括测定心率、血压、呼吸频率、肺活量  、吸氧量、尿蛋白等生理生化指标。这些方法虽然比较客观准确,但是有些方法需要一定的仪器设备,而且过程也比较复杂。体育课中最常用的生理测定法是测定运动时的心率,通过一次课上多次测定学生的心率,来了解和掌握一次课上学生的心率变化的情况,判断运动负荷安排是否适宜。

4 技工院校学生体育课运动负荷与心理负荷调节策略

4.1 区别对待的眼光看待合理安排和调节体育课运动负荷

区别对待简单地说就是要解决同一运动负荷有些学生可能吃不饱、有些学生可能吃得过饱的现象。技术动作相同且数量相等的练习对于不同学生个体来讲就会产生不同的运动负荷,其所表现出来的生理指标的变化是不一样的。技术动作相同、同等数量的练习对于不同学习阶段的同一个学生个体来讲,其表现出来的生理指标的变化也是不一样的。即同一运动负荷对不同的学生以及不同学习阶段的学生所承受的生理负荷显然是不可能一样的,它对于不同的学生可能是超生理范围,也可能是在生理范围内的下限,对学生的身体健康所起的作用很微弱。因此,不能单纯地以某一指标笼统地确定每个学生的运动负荷。正确的做法是以区别对待的眼光来合理安排和调节体育课运动负荷,在条件许可下尽可能地使不同的学生有不同的运动负荷,不同学习阶段有不同的运动负荷,这才是一种科学地对学生负责任的态度。

4.2 发展的眼光看待合理安排和调节体育课运动负荷

体育教学要遵循人体机能适应性规律,一堂课或者一个阶段的教学过程机体的能量储备经历了工作阶段—相对恢复阶段—超量恢复阶段—复原阶段等适应性过程。发展的眼光看待合理安排和调节体育课运动负荷就是针对这个适应性过程,向体育教师提出在安排和调节体育课运动负荷时,要满足“使下次课的运动负荷安排在上一次课后的超量恢复阶段水平并对上次课所学习的技术、技能得到进一步的巩固和提高这样一系列体育课效果的积累,产生了相对稳定的功能适应性变化,可有效地提高学生机体功能水平”和“随着体质的增强及对原有运动负荷的适应,为进一步提高锻炼和训练的效果,需要在循序渐进的原则下逐步增加运动负荷”的要求。举个很显然的例子,某生每天坚持慢跑 1 000m,一段时间后就会感觉跑起来轻松多了,说明该生这时的身体机能已经对 1 000m 跑基本适应了,接下来就必须有计划地、适当地增加跑步的距离或缩短 1 000m 跑步时间,才能使身体机能得到进一步的提高。发展的眼光看待合理安排和调节体育课运动负荷就是这个道理,使学生的机能在“不适应—适应—巩固加大负荷—不适应—适应—巩固—加大负荷”的循环练习中和谐的螺旋式向上发展。

4.3 弹性的眼光看待合理安排和调节体育课运动负荷

符合面向全体学生的教学原则。我们知道,不同学生个体的运动经历、体质健康状况、当天的身体状况、技术水平、训练程度、性别、性格、情感和态度等各种因素的存在对于课堂运动负荷的需求是有差异性的,不同学习阶段的学生对运动负荷的需求也是不一样的,这要求我们在安排和调节体育课运动负荷的时候应做到区别对待。既要做到区别对待,又要使安排的运动负荷面向全班几十个学生,在安排体育课运动负荷的时候要存有一定的弹性范围。比如,某个动作的练习规定每人 3~5次 / 组,练习的组数相同,建议不宜简单地硬性规定某个动作每人必须完成几次。当然,这种弹性运动负荷的实施是在建立在学生练习自觉积极的基础上的。

4.4 做好体育课上运动负荷检测和记录

体育课中教师一般要对学生的对运动负荷的适应性进行监测,监测的目的就是为了更好地安排和调节体育课运动负荷。通常可以采用生理指标测定法,以心率测定最为方便。在体育教学实践中常常以 10s 心跳频率作为控制运动负荷的方法。心率测定应做到第一时间对有效测定对象实施测定和记录。其次,教师要教导学生学会对练习前后的自我感觉变化进行描述和进行外部观察和记录。

5 总结

每堂课运动负荷的安排和调节是否合理关系着每位学生的体质健康,安排和调节每堂课的运动负荷又受到多方面因素的影响,这就要求每位体育教师开动脑筋,在人体认识事物规律、运动技能形成规律、人体机能适应性规律、人体生理机能活动能力变化规律和青少儿生理和心理发展规律的指导下,以区别对待、发展、变化和弹性的眼光看待合理安排和调节体育课运动负荷,合理安排和调节的体育课运动负荷,有效地增进青少儿学生的身心健康与发展。

参考文献

[1]何庆.体育课运动负荷研究[J].青少年体育,2020(06):72-73.

[2]商燕桦,徐雷,王泽凤,何健明.初中体育课运动负荷强度特征及其与体质的相关性[J].中国学校卫生,2020,41(04):563-565+572.DOI:10.16835/j.cnki.1000-9817.2020.04.022.

[3]邓亮亮. 新乡市城區小学体育与健康课运动负荷现状调查研究[D].河南科技学院,2019.

[4]邱妍妍.浅析高校体育课适宜运动负荷的心率指标评定[J].体育世界(学术版),2019(01):162-163.DOI:10.16730/j.cnki.61-1019/g8.2019.01.105.

[5]陈喜田.小学体育课中的运动负荷与练习密度[J].辽宁教育,2019(05):31-34.

[6]郭道元.关于体育课运动负荷及其调控方法的研究[J].田径,2018(10):59-61.

[7]顾永解.小学体育课要科学合理安排运动负荷[J].基础教育研究,2018(18):66+68.

[8]赵树彬.长春市中学体育课运动负荷的研究[J].长春教育学院学报,2018,34(09):71-73.

[9]朱琳. 中大负荷强度下初中体育课不同体能练习手段的负荷量标准探究[D].华东师范大学,2018.

[10]冯敏.体育课堂教学中如何监控和调控学生的运动负荷[J].中国学校体育,2016(10):20-22.

[11]赵超君.体育课运动负荷的测评与调控[J].中国学校体育,2016(10):22-25.

[12]舒盛芳.体育课运动负荷及其实践特点与应用[J].中国学校体育,2016(10):11-14.

[13]郑绘美. 中学体育课运动负荷现状研究[D].首都体育学院,2015.

[14]武海潭. 体育课不同运动负荷组合方式对少年儿童健康体适能及情绪状态影响的实验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14.

[15]鄂晓磊. 新课标背景下南京市高三学生体育课运动负荷现状研究[D].南京师范大学,2011.

[16]顾渊彦.体育课运动负荷测定有待完善[J].体育教学,2007(02):6-7.

[17]毛振明,赖天德.如何看待体育课的运动负荷[J].中国学校体育,2006(11):28-31.

[18]甘晓伟,沈丽琴,魏嗣琼,谭代荣.大学生体育课运动负荷的现状研究[J].成都体育学院学报,2001(03):91-94.

猜你喜欢
运动负荷技工院校
浅析在体育教学中提升学生身体素质的方法
体育活动中的运动负荷与密度研究
基于朋辈教学法的技工院校专业基础课教学探析
技工院校英语思维创新型阅读教学的探讨
关于技工院校学生德育课堂学习兴趣的调查与研究
技工院校以就业为导向市场营销专业人才培养的思考
基于技工院校市场营销专业一体化实践教学方法的思考
浅议青少年业余训练科学地安排
提高体育课运动负荷的建议
论运动负荷在小学体育课堂教学中的设计策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