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结构经济学视角下乡村振兴实现模式与路径选择*
——基于黔苏浙三地案例的比较

2022-01-04 08:40黄惠春刘雨潇
农业经济与管理 2021年5期
关键词:湄潭禀赋功能

黄惠春,刘雨潇,李 海

(1.南京农业大学金融学院,南京 210095;2.江宁区农业农村局,南京 211103)

一、引 言

乡村振兴战略,是有效化解乡村社会主要矛盾、破解乡村问题的必然选择,是解决发展不平衡不充分问题、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美好生活需要的现实要求(黄祖辉,2018;刘彦随,2018;叶兴庆,2018)。2017年以来,国务院出台一系列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指导文件。在实践层面,全国各地政府积极探索,涌现一批创新试点,如江西黄溪村以土地使用制度创新为抓手促进乡村振兴;湖北黄村通过整合资本与农村资源促进农旅产业发展以实现产业振兴;浙江何斯路村通过建设村域特色小镇促进乡村振兴(陈美球,2018;望超凡,2021;王景新,2018)。然而,在乡村振兴实践中,也有一些地区忽视区域资源禀赋情况及其制度环境,盲目套用、复制其他地区模式,进而诱发“南橘北枳”的乡村发展困境,造成资源虚耗和乡村发展错位(于水,2019)。因地制宜的乡村振兴模式和科学可行的实现路径是实现乡村振兴目标的关键。

现有研究通过对各地乡村振兴模式总结,归纳出各具特色的模式,包括安吉模式、赣南虔心小镇模式、眉山泡菜产业发展模式和陕西袁家村模式等(蒋和平,2017);同时,通过梳理各地乡村振兴实现路径,提出改善乡村人居环境、提升乡村治理能力、创新农村制度设计和挖掘生态文化价值等路径(杨铭,2021;徐亚东,2021)。此外,现有研究通过分析农民、村集体、政府等乡村振兴主体的角色定位指出,在乡村振兴中农民发挥主体作用、政府发挥主导作用,村集体作为村庄经营者发挥中介和协调作用(张大维,2018;龚丽兰,2019;刘景琦,2019)。尽管研究成果十分丰富,但现有研究往往局限于某一地区或某类地区的乡村振兴模式分析,缺少不同地区的横向比较,且尚未形成乡村振兴模式与路径选择的理论分析框架。

近年兴起的新结构经济学是以新古典经济学的分析方法研究经济增长的本质及其决定因素的经济学理论。该理论认为经济发展是一个产业、技术、基础设施和制度结构不断变迁的过程,给定一个经济体所处的发展阶段,存在与该经济体所在时点上要素禀赋结构相匹配的最优产业结构(Lin,2011)。新结构经济学提出的以禀赋结构为切入点的基本思想,为探究乡村振兴模式构建等相关问题提供了可借鉴的理论分析框架。基于此,本文借鉴新结构经济学的基本原理,构建了乡村振兴实现模式与路径选择的理论分析框架,并运用贵州湄潭、江苏江宁和浙江安吉三地的典型案例佐证,以期为各地选择全面推进乡村振兴的适宜模式提供理论参考与经验借鉴。

二、乡村振兴模式与路径选择的理论分析框架

乡村振兴的本质是乡村功能实现的过程,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关键在于乡村内在价值的提升(黄祖辉,2020)。2019年,国务院印发的《关于促进乡村产业振兴的指导意见》在乡村振兴的指导思想中提及“促进乡村产业振兴,要充分挖掘乡村多种功能和价值,聚焦重点产业和资源要素”。理清乡村功能定位是乡村振兴模式与路径选择的前提。

(一)乡村功能定位

乡村功能是指在一定的社会经济发展阶段,乡村通过发挥自身属性及与城市之间互动,所获得的在城乡关系中稳定存在的功能,既包括对自身需求的保障功能,也包括对城市的支撑与协作功能,是乡村为满足居民需求所提供的各类服务总和,涉及生态、经济、社会、文化等多个方面,主要包括农业生产、生活保障、生态保育和休闲康养等类型(刘彦随,2011;谭雪兰,2017)。乡村实际情况复杂,功能往往多元化,根据乡村功能的效益、作用及重要性,将处于突出地位和起主导作用功能的称为核心功能,其余称为一般功能。

我国乡村地域广阔、区域间自然和经济差异较大,不同地区的乡村功能存在差异。其中,作为乡村发展源动力,核心功能的差异尤为突出。如耕地资源丰富、农耕文化悠久的传统农业型乡村,核心功能是粮食生产;交通便捷、经济发达的都市近郊,核心功能是提供休闲康养场所,以满足城市居民对独特地域景观、清新空气环境、空旷开放空间等“乡村性”的需求;林木覆盖率高、空气质量良好的生态型乡村,核心功能是提供生态屏障和生态产品,维持乡村生态价值。核心功能体现了乡村地区的核心竞争力,与当地资源禀赋结构、比较优势及现有主导产业密切相关。因此,核心功能实现是以功能实现为目标的乡村振兴的基础。

(二)乡村振兴模式与路径选择

林毅夫提出的新结构经济学为乡村振兴模式与路径选择提供了可借鉴的分析框架。该理论认为:现代经济增长的本质是产业结构升级、技术创新变迁以达到最优经济结构的过程;经济结构内生决定于自然资源、劳动力、资本和基础设施等要素禀赋的结构;经济体根据禀赋结构投资具有潜在优势的产业,采用合适的技术改善相应的软硬基础设施以实现发展(Ju,2015;林毅夫,2017)。

乡村振兴模式是在地方资源禀赋和乡村功能基础上形成的特色振兴发展方式与行动方案,是乡村振兴实践中凝练出的完整要素体系,具体包括资源禀赋、产业结构和参与主体。乡村振兴模式选择是实现资源、产业、主体等各要素有机组合的过程。根据新结构经济学的基本原理,在乡村振兴战略实施过程中,基于资源禀赋挖掘乡村核心功能价值,依据比较优势构建乡村主导产业体系及最优要素组合是乡村振兴模式选择的关键。实现乡村振兴目标需要政府支持具有潜在比较优势的农村产业结构,完善基础设施和制度环境建设,促进禀赋结构和产业结构升级,进而实现资源有效配置。基于此,本文构建乡村振兴模式与路径选择分析框架,如图1所示。

乡村振兴模式与路径选择分为禀赋分析、模式构建和目标实现三个阶段。乡村禀赋是指一个地区的村域综合潜力,具体包括乡村资源禀赋和地方配套政策两方面内容。其中,资源禀赋涉及经济基础、自然环境、区位条件、制度文化等方面,具体包括耕地资源、气候情况、生态景观、民俗文化及政策理念等;配套政策主要指地方相关乡村振兴措施,具体包括财政政策和投融资政策等。在新结构经济学视域下,甄别主导产业、实现政府和市场合理分工进而实现资源有效配置、促进产业发展升级以达到最优经济结构是乡村振兴模式构建的关键环节。在模式构建阶段,资源禀赋决定了乡村的核心功能和主导产业。其中,前者包括农业生产功能、生活保障功能、生态保育功能、休闲康养功能等;后者包括特色农业、生态产业、休闲旅游业等。政府和市场的关系决定乡村振兴各主体,即农户、集体组织、政府部门、工商企业等合理分工,进而形成乡村振兴各要素的有机整合。乡村产业振兴是乡村振兴的重点和基础,不同乡村产业结构决定乡村振兴模式类型。根据主导产业的不同,乡村振兴模式可分为特色农业、都市休闲及生态产业三种主导模式。目标实现阶段包括乡村功能实现和乡村振兴总目标的实现,现阶段我国乡村的多重功能与“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的总目标紧密呼应,乡村功能实现和乡村振兴总目标实现相辅相成。

从禀赋分析、模式构建和目标实现三个阶段中关键要素的逻辑关系来看,乡村振兴实现遵循“资源禀赋--核心功能--主导产业--参与主体--目标实现”的逻辑路径。在以下实践案例中,本文将验证此路径。

三、乡村振兴模式与路径选择的典型案例

2020年农业农村部、国家发改委等单位编写出版的《乡村振兴战略规划实施报告(2018—2019年)》中收录了1个省级案例、14个县级案例和12个村级案例。根据报告中的实践案例,本文选择贵州湄潭县、江苏江宁区和浙江安吉县作为典型案例进行乡村振兴模式与路径比较分析。这三个地区农村资源禀赋不同,分别采用特色农业、都市休闲及生态产业作为乡村振兴主导产业,形成各具特色的乡村振兴实现模式和路径,具有鲜明的地域特征和代表性。三地的相关数据和文字资料来自《乡村振兴战略规划实施报告》、课题组实地调研、地方统计年鉴、地方统计公报及地方政府工作报告等。

(一)特色农业主导模式——贵州湄潭

1.地区基本情况

湄潭县位于贵州北部,是典型的内陆山区农业县,也是全国农村综合改革试验区,曾是武陵山片区区域发展与扶贫攻坚重点县。多年来,湄潭县凭借大面积的耕地资源、适宜农作物种植的气候及悠久的茶叶种植历史,大力发展茶叶生产、兴建茶产业园区。2020年,湄潭县茶产业综合收入已破百亿元,是贵州茶业第一县、全国第二产茶大县,形成了从茶叶规模生产、深度加工到市场销售的茶产业体系。

2.乡村振兴模式与实现路径

湄潭耕地面积广阔、自然气候适宜种植,生产粮食及其他农产品是当地乡村的核心功能。湄潭自1987年开始推行农村土地制度改革,土地流转和土地连片规模化经营为当地农业产业发展奠定了坚实的物质基础。在政府、龙头企业、村集体和农户等主体参与下,湄潭通过大力发展当地特色农业——茶产业实现产业兴旺、居民增收等乡村振兴目标。湄潭县基于特色农业主导的乡村振兴模式及其实现路径如图2所示。

2016年,湄潭县按照“确员定股东、确权定资产、确股定归属、确管定经营、平台定市场”的“四确五定”工作方法,在全国范围内率先探索农村集体经营性建设用地入市制度。随后,湄潭县进行了宅基地分割登记入市、宅基地转让、农村土地承包权有偿退出等一系列制度改革。地方政府筹集财力制定茶叶种植补贴政策,并投资入股茶产业以推动茶产业规模化发展。当地村集体鼓励村民组建茶叶专业合作社,促进规模茶园发展。在地方茶产业初具规模后,政府大力开展招商引资,吸引一批国内外企业到湄潭实地考察。2018年,跨国公司联合利华的加入使湄潭茶产业成功融入全球价值链。联合利华通过引入国际化资本、市场、技术和人才,以“跨国公司+当地茶企+基地+农户”的产业经营模式,实现茶园管理标准化,企业生产监管常态化,提高茶叶加工清洁化和标准化水平,推动当地茶产业转型升级。目前,湄潭县已成立茶叶出口贸易工作专班,积极为企业搭建平台推进茶叶出口工作,2021年上半年茶叶外贸直接出口额达1 815万美元。

在湄潭乡村振兴战略实施过程中,地方政府是主导和先行力量。县政府推动土地承包关系改革,投资入股茶产业,主导茶产业初步建设,是乡村振兴的制度建设者、投资主导者和引领者。在产业初具规模和市场竞争力后,引入市场化主体深化茶产业改革、促进茶产业升级。据《遵义统计年鉴》统计,2017年以来,湄潭县民间投资增长速度较快,2020年湄潭非公有制经济完成投资43.82亿元,占固定资产投资比重54.1%,同比提高3.1个百分点。

3.乡村振兴发展成效

通过发展特色茶产业,湄潭县实现了以农业生产保障为核心的乡村功能,进而实现了产业兴旺与农民增收的乡村振兴目标。在产业发展方面,全县2020 年实现地区生产总值118.07 亿元,同比增长4.7%,其中,农林牧渔服务业总产值达89.93亿元,同比增长6.5%;全年粮食总产量20.31万吨;拥有标准化生态茶园60万亩,欧标茶园8万亩;成功创建国家现代农业产业园和中国茶城茶叶交易平台;全县茶企达725家,创立的“湄潭翠芽”品牌价值达114.2亿元。在农民增收方面,农民人均收入从1999年的2 069 元涨至2020 年的15 934 元,县域全部人口实现脱贫,且2020 年农民人均收入同比增长8.2%,增速较城镇居民高3个百分点。在茶产业迅速发展基础上,湄潭县还加强农村人居环境改善、村庄整治和基层社会治理,当地农民生活水平得到极大提升。近五年累计规划建成美丽乡村示范点216个、村庄整治点820个,农村居住条件改善率达98%。在乡村治理方面,创新探索出“寨管家”基层社会治理新模式。

(二)都市休闲主导模式——江苏江宁

1.地区基本情况

江苏省南京市江宁区地处长江下游南岸,从东西南三面对南京主城形成环抱之势。江宁区位优势明显,距南京市区半小时车程,到苏州、上海、杭州等地通行便捷,境内自然环境优美,宜居宜旅。江宁区现代工业经济较为发达,是东部地区先进制造业基地、交通物流枢纽和空港枢纽,也是国家重要的科教中心和创新基地。近年来,江宁先后获得“首批国家全域旅游示范区”“中国最美县域”“中国工业百强区”等荣誉称号,2020年全年旅游总收入突破238亿元,接待游客量近3 000万人次。

2.乡村振兴模式与实现路径

优越的地理位置、发达的工业经济和优良的自然环境决定了江宁区的乡村核心功能是向周边都市居民提供休闲、旅游和康养服务,适宜发展都市休闲产业。在政府、地方国有企业及其他工商企业等主体参与下,江宁通过国企带动其他资本、技术和人力开展休闲康养业态建设,进而实现闲暇康养的乡村功能,促进生态宜居、农民增收等乡村振兴目标实现。江宁区以都市休闲业主导的乡村振兴模式及其实现路径如图3所示。

凭借地方强大的经济实力与财力,江宁区政府创新构建了“政府统筹、国企主导、多元参与、农民主体”的乡村建设模式。2012年以来,区政府统筹交通建设集团、旅游集团等国有企业,开展以生态旅游绿道工程和村庄人居环境改善为主的美丽乡村建设。在绿道工程建设上,历经四年建成总里程约100公里的美丽乡村循环线和45公里自行车专用道,串联起多个旅游景点及16家驿站。在村庄环境改善上,江宁区以交建平台和乡镇街道为主,通过市场化运作机制建成430平方公里的美丽乡村示范区。随着美丽乡村基础建设推进和现代高新技术产业发展,区交通、旅游集团等国企运用自身市场经验与技术优势,与多个乡村开发出“村企合作”“企业+社区”等经营模式,打造出类型丰富、主题鲜明的特色田园乡村、现代农业园区及生态旅游区。在休闲农业园区建设中,村民利用自家房屋开展餐饮、住宿、土特产销售等经营服务,村集体和社区负责景区的建设、管理和运营。如在黄龙砚茶文化旅游村建设中,村民自主创业经营茶楼、餐厅、客栈等特色项目的比例超过80%,村集体将120亩集体茶园与集团公司联合开发运营,打造由集团、街道、村民共享的茶叶品牌。在溪田生态农业园建设中,集团企业与当地社区合作开发山林、水系等集体资源,并成立11个农民专业合作社,吸收2 074名农民入社。在石塘村“石塘人家”“石塘竹海”两大休闲农业项目建设中,村民先后自发成立农家乐合作社、富余房屋资产合作社等合作组织,实现以村集体为主的经营模式,充分发挥农民在乡村产业建设中的主体作用。

在江宁乡村振兴战略实施过程中,政府负责统筹,国有企业主导投资。江宁区政府通过打造专业国资平台,积极引导国有企业以市场化机制发展都市休闲产业。2018年来,江宁通过财政反哺和国资引领,投资100亿用于乡村环境整治和农村公路建设。同时,社会资本在江宁乡村振兴投资中也发挥重要作用,各路民间投资总额近100 亿①资料来源:http://xhv5.xhby.net/mp3/pc/c/202006/22/c791042.html.。据《江宁统计年鉴(2018 年-2020 年)》统计,2017~2019 年,江宁年固定资产投资总额均在700亿元以上,民间投资占比保持在47.2%~57.2%之间。

3.乡村振兴发展成效

通过大力发展休闲产业,江宁区休闲康养的功能逐步体现,同时,乡村生态宜居与农民增收目标得以实现。在产业发展方面,2020年全区生产总值达2 509.32亿元,同比增长5.3%;建成16个创意主题农园,打造茶乡星谷、云水涧、龙乡双范等8 个精品民宿村,全区休闲农业综合年收入达26 亿元②数据来源:实地调研和江宁区政府资料文件。。在生态建设方面,累计建成1 100多个美丽乡村,美丽宜居乡村建设达标率达100%;创建市级以上美丽乡村216个、省级特色田园乡村12个,黄龙岘、大塘金、石塘人家、七坊等17个乡村荣获国家级荣誉。在农民增收方面,2020 年农民人均收入达30 355 元,同比增长7.0%,增速较城镇居民高2.3个百分点。在休闲产业和美丽乡村迅速发展基础上,江宁区不断加强基层社会治理,成功入选全国首批乡村治理体系建设试点区和全国民族团结进步示范单位。

(三)生态产业主导模式——浙江安吉

1.地区基本情况

安吉县位于浙江省西北部,地处长三角地理中心,是典型的山区县和全国首个生态县,也是习近平总书记“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的诞生地、中国美丽乡村发源地和绿色发展先行地。多年来,安吉县忠实践行“两山”理念,立足本地生态资源优势,着力发展竹茶产业、生态旅游、生物医药、绿色食品等新兴产业。2020年,安吉县获评首批国家全域旅游示范区和省级森林休闲养生城市。

2.乡村振兴模式与实现路径

安吉县拥有丰富的森林资源、宜人的生态环境、独特的气候景观。2002年起,安吉县实施生态立县发展战略,践行“两山”理念,并于2008年率先开展“中国美丽乡村”建设,着力打造以绿色发展为导向的生态产业体系。在政府、村集体、工商企业、农户等主体参与下,竹、椅、白茶等产业不断发展,生态保育的乡村功能逐步成为安吉特色。安吉县基于生态产业主导的乡村振兴模式及其实现路径如图4所示。

作为全国开展美丽乡村建设的先行试点,安吉县委县政府制定了一套切实可行的行动纲要和建设总体规划。一是加大财政激励。达到“美丽乡村”考核标准的精品村、重点村及特色村分别奖励200万、100万、50万元③资料来源:《安吉县建设“中国美丽乡村”考核指标与验收办法(试行)》。,极大程度激励了村民和村集体参与美丽乡村建设的主动性和积极性。许多村民自主加入村道建设、厕所修缮、农村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等项目,村容村貌得到一定提升。截至2012年底,约96%的行政村完成首轮美丽乡村建设。二是积极引入工商资本投资。为支持产业发展升级,安吉县政府将招商引资工作作为县域“一号工程”,反复修订出台《招商引资十条意见》,通过精简驻外招商分局、首创政银企合作等方式,构建透明公平的营商环境以吸引各地工商资本。如当地国家竹产业示范园区招商干部外出招商多达300 余次,洽谈企业和机构200 余家,紧密对接千年舟、双枪科技、何其昌、九川竹木等竹产业领军企业,逐步形成以商引商的规模效应④资料来源:《创新突破安吉高速发展竹产业》安吉县自然资源和规划局。。三是通过创新经营模式提高农户收入。当地龙头企业通过成立生产合作社联合社,有效实现从山头到市场的一体化链式服务,竹产业从生产、加工、流通到销售的纵向一体化程度加深。农户借助地方良好生态环境开展民宿、农庄等休闲产业,实现资源到资产的转变。通过村集体入股等方式,构建“企业+村+农场”的联合发展模式,提高当地农民收入。2020年,全县接待游客1 056万人次,营业收入21.48亿元,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总产值达46.6亿元。安吉逐步构建以绿色家居、健康医药、生态休闲旅游为主的生态产业体系,实现由“美丽环境”向“美丽经济”的转化。

在安吉乡村振兴战略实施过程中,外部市场资源是产业建设的主导力量,政府是地方发展战略的设计者、资金的引导者和保障者。县政府通过确立科学的绿色发展导向,设计配套政策激励和搭建市场投资平台等方式助力产业发展,如设立投资服务机构、搭建数字化信息平台等。安吉美丽乡村成为投资创业的热土,55个精品示范村仅2019年吸引的工商资本便高达185亿元⑤数据来源:实地调研和安吉县政府文件。。安吉民间资本一直保持高涨活力,2017~2019年当地非国有投资占比均在70%以上,其中2019年高达76.1%⑥数据来源:《湖州统计年鉴》(2018-2020)。,为安吉生态建设和产业发展贡献支柱力量。此外,工商资本进入安吉投资,在促进产业发展的同时,吸纳农户就业,真正与当地农户实现双赢。

3.乡村振兴发展成效

通过打造生态农业产业,安吉县实现以生态保育为核心的乡村功能,进而实现生态宜居、产业发展、农民增收的乡村振兴目标。在生态建设方面,安吉空气优良率高达94.5%,臭氧改善幅度全省第一,且省级森林城镇实现全覆盖,成为2020年全省唯一“省级森林休闲养生城市”。在产业发展方面,绿色农业稳步推进。竹产业以全国1.8%的立竹量创造全国10%的竹业产值,椅业产业占国内市场1/3、占全国椅业出口量的1/2;白茶品牌价值突破40亿,无公害农产品认定达107个,竹林鸡、竹笋成为国家地理标志保护产品;打造出笔架山、鲁家村等农业示范园区,其中,鲁家村在建工商资本项目14个,总投资额达20亿元。在农民增收方面,2020年全年农民人均收入35 699元,同比增长6.6%,城乡居民收入比达1.7∶1;招引乡村振兴项目25个,带动村集体增收2 415万元。与此同时,乡村治理也加速进行,创成全国乡村治理示范村2个,成为全国首批乡村治理体系建设试点。

(四)三地乡村振兴模式与路径比较

贵州湄潭、江苏江宁和浙江安吉三地的乡村振兴模式差异如表1所示。三地的资源禀赋差异决定着乡村核心功能、主导产业及参与主体的差异,由此形成三种不同的乡村振兴实现模式与路径。具体差异如下。

表1 乡村振兴模式与路径差异比较

一是主要资源禀赋差异。湄潭土地面积广阔,江宁交通区位好,安吉生态资源丰富、盛产竹茶;二是乡村核心功能差异。湄潭发挥农业生产功能,江宁发挥休闲康养功能,安吉发挥生态保育功能;三是主导产业差异。湄潭发展以茶产业为主的农业产业,江宁打造集休闲、旅游、康养为一体的都市休闲产业,安吉构建农旅结合、文旅结合、工旅结合的生态产业体系;四是政府与市场的主导地位差异。湄潭以地方政府为主、市场参与为辅,江宁以政府统筹国有企业主导投资,民营企业给予配合,安吉以市场投资为主、政府加以政策引导和保障;五是创新举措差异。湄潭探索农村集体经营性建设用地入市等土地制度,便于发展规模化农业。江宁引领“以城哺乡、以工促农”的发展路径,带动都市休闲农业发展。安吉开辟“编织社会化网络、创新资本化方式、开展市场化筛选、推进专业化操作”的“四化”新模式,持续培育招商引资新动能。

基于乡村振兴模式与路径选择分析框架,资源禀赋差异是导致三地形成不同类型乡村振兴模式及路径的重要原因。一是经济禀赋差异。三地农村经济发展水平、农业生产水平差异显著。江宁人均GDP和固定资产投资均高于湄潭和安吉,经济条件更成熟。湄潭农林牧渔业产值占比在三地中最高,农业生产能力强。二是制度禀赋差异。湄潭土地改革完备、产权制度健全,具有发展规模农业的制度优势。江宁政府着力建设国资平台,方便国有企业主导乡村振兴投资。安吉招商引资政策健全,营商环境较好,民间资本参与力度大。三是区位禀赋差异。乡村区位和地形对乡村核心功能及主导产业选择有一定影响。相对于山区较多的湄潭和安吉,江宁处于都市边缘区,区位优势明显且交通便捷,利于发展都市休闲产业以实现休闲康养功能。四是生态禀赋差异。湄潭森林覆盖率在65%左右,江宁林木覆盖率仅为31.8%,而安吉森林覆盖率常年高于70%,2020年全乡森林覆盖率高达80.1%,林木资源丰裕,适宜实现生态保育功能⑦数据来源:安吉县人民政府网站(http://www.anji.gov.cn/);江宁区人民政府网站(http://www.jiangning.gov.cn/index.html);湄潭县人民政府网站(http://www.meitan.gov.cn/)。。

尽管三地采取了不同乡村振兴实现模式,但在模式与路径上均遵循“资源禀赋—核心功能—主导产业-参与主体-目标实现”的逻辑,要素禀赋决定优势产业,形成市场竞争优势,加速资本积累,促进产业升级,进而推动乡村核心功能及乡村振兴目标实现。同时,三地政府在推动乡村振兴战略实施过程中,均发挥了因势利导作用。在本地资源禀赋优势基础上,地方政府以乡村核心功能为依托,甄别本地产业发展障碍因素,通过制度改革、环境整治及配套政策消除产业发展约束,降低交易费用,把地方主导产业的潜在比较优势转变为绝对优势,是新结构经济学中“有为政府”理论在实践中应用的体现。在三地乡村振兴实现过程中,均遵循着“有效市场”理论,通过完善农村土地、生态资源等要素市场,形成反映资源稀缺性的要素价格体系,吸引社会资本积极参与到地方主导产业发展中,带动要素资源积累,助推乡村振兴目标实现。

四、结论与政策建议

(一)结论

本文借鉴新结构经济学的理论,初步构建乡村振兴实现模式与路径选择的理论分析框架,并以贵州湄潭县、江苏江宁区、浙江安吉县三地的典型案例进行比较分析。研究表明,乡村振兴实现模式与路径由地区的乡村资源禀赋结构决定;差异化的禀赋结构形成差异化的比较优势发展战略,包括乡村核心功能选择与主导产业甄别;遵循新结构经济学理论逻辑,基于地方资源禀赋,挖掘乡村核心功能,充分发挥地方政府与市场合力,打造乡村主导产业是实现乡村振兴的一条可行路径。

(二)政策建议

第一,充分挖掘地方资源禀赋是实现乡村振兴的首要条件。资源禀赋结构决定乡村振兴模式与路径的选择,地方资源禀赋特色越突出,乡村振兴模式与路径便越清晰。地方政府应加强乡村资源利用与开发,突出地方资源禀赋特色。如充分发掘地方性、区域性与特色性乡村资源,结合地域民俗文化突出地方资源禀赋特色,促使资源向资本转变。

第二,乡村功能实现和乡村振兴目标实现相辅相成。乡村核心功能定位与乡村振兴方向一致,且均立足于地方资源禀赋。应理清乡村功能定位,确立乡村振兴目标方向、模式类型和执行方案;按乡村功能类型细化、分解乡村振兴总目标,遵循核心功能优先实现的次序逐步完成目标;通过建立工作落实反馈机制、定期核查稽查机制等方式把握乡村振兴模式实施的目标精准性,提高地方政府政策执行能力。

第三,主导产业选择是乡村振兴模式与路径的主要内容。地方政府应根据因势利导原则,结合地方资源禀赋甄别选择主导产业。如在耕地资源丰富、气候环境适宜及土地制度与配套措施健全的乡村,采用特色农业主导模式;在具备可开发的休闲旅游资源、近郊及发达成熟的乡村,发展休闲产业主导模式;在拥有天然生态资源、空气环境良好的乡村,推广生态产业主导模式。

第四,参与主体间的有效配合是实现乡村振兴的必要手段。市场是振兴发展的主要力量,政府的作用是建立维护公开透明的农村市场规则,支持、弥补、协调市场发展。地方政府应优化农村营商环境,优化财政支出结构,加快补齐投资软硬环境短板,建立良好的新型政企关系,全面提升投资环境满意度,进而激发社会资本主体参与活力,充分发挥政府和市场合力。

猜你喜欢
湄潭禀赋功能
99Tcm-MIBI显像在甲状旁腺功能亢进术前诊断中的应用价值
基层弄虚作假的“新功能取向”
讲故事的禀赋——梅卓长、短篇小说合论
把党史的功能作用发挥得更加充分有效
湄窖酒业大事记
奔驰S级香氛功能介绍
要素禀赋论的局限:个体与企业家才能缺位
鉴赏
黔北湄潭翠芽 明前品质最佳
一种改善学生学习品质的价值取向新模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