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泽乔, 苏杭, 刘芳华, 张娇, 陈永锋
1.南方医科大学,广东 广州 510515;2.南方医科大学皮肤病医院,广东 广州 510091;3.广东医科大学,广东 湛江 524000
患者女,31岁。全身皮肤弹性过大30余年。患者诉自幼皮肤弹性过度,以四肢关节部位、面颊部明显,拉起皮肤放松后可迅速恢复至原处,同时,四肢关节活动度均较常人增大,不伴关节疼痛。外伤后皮肤容易遗留萎缩性疤痕,恢复较常人缓慢。自幼体健,无其他病史。父母非近亲结婚,家庭成员中父亲有类似病史。体检:一般情况良好,发育营养正常,各系统检查未见明显异常。皮肤科情况:皮肤外观正常,全身皮肤柔软,摸之有绒样感,弹性过度,褶皱处皮肤可被动拉伸至5~6 cm,放松后可迅速恢复至原处(图1A),四肢、手足关节可过度伸展(图1B),指甲、毛发、牙齿、口腔外阴黏膜未见异常。实验室检查:血常规、凝血四项、心脏彩超及四肢动静脉彩超均未见明显异常。临床诊断:Ehlers-Danlos综合征。
图1 Ehlers-Danlos综合征患者临床图片 1A:双颊皮肤可拉长至5 cm,放松后迅速恢复正常,皮肤触之有绒样感;1B:掌指关节伸展过度
Ehlers-Danlos综合征(Ehlers-Danlos syndrome,EDS)又称皮肤弹性过度综合征,是一组异质性的遗传性结缔组织疾病,可累及皮肤、关节、心血管、胃肠道、眼、肌肉和骨骼等[1]。由Edvard Lauritz Ehlers 和 Henri Alexandre Danlos两位皮肤科医生于20年代初首次描述其主要临床特征[2]。EDS临床上较为少见,据报道其发病率约为1/5 000[1]。临床特征为皮肤柔韧及弹性过度、外伤后易淤血及愈合不良,关节活动度大,组织脆性增加,血管及内脏器官受累。EDS可为常染色体显性、隐性或伴性遗传,目前已发现致病的基因突变有COL5A1、TNXB和ZNF469等,这些基因多为编码胶原蛋白或者与修饰胶原蛋白相关的基因[3]。根据最新的国际分类标准,2017年EDS国际联合会将EDS分为13种类型,其中最常见的有经典型、血管型、关节过度活动型[4]。经典型EDS特征为皮肤过度延展、伤口愈合不良、关节活动度过大,可合并皮肤假性肿瘤、腹部疝等[5]。血管型EDS以全身血管脆弱为特征,可有不同的出血趋势,表现为牙龈出血、月经不调、产后或围产期出血,以及无明显先兆发生动脉破裂,甚至出现严重并发症如胃肠道、肝脾、子宫、膀胱破裂[6-7]。关节过度活动型EDS以关节过度活动、灵活性增加为特征,关节不稳定可能导致关节的半脱位、脱位、肌腱炎、肌肉撕裂等,国际上常用Beighton评分来评估关节活动度的分级[8]。其他较罕见的类型有脊柱后凸型、牙周型、关节松弛型等。
一般根据患者的临床表现和病史,可初步诊断EDS,若要明确具体亚型,需进一步结合组织病理学、电镜检查及基因检测等进行综合判断。EDS皮肤组织病理学检查可见真皮胶原纤维数量减少,排列疏松、紊乱,弹性纤维数量增多、颗粒状断裂[9]。部分EDS亚型行透视电镜检查可见胶原纤维异常,但无特异性[10]。随着二代测序的发展,目前基因检测已成为EDS确诊和分型的金标准,且对遗传咨询有指导意义。
经典型EDS需与皮肤松弛症和Turner综合征鉴别。皮肤松弛症按遗传特征可分为先天性和获得性,表现为皮肤松弛、下垂,无弹性,但无关节活动过度表现。Turner综合征又称先天性卵巢发育不全综合征,主要临床表现有身材矮小、性腺发育不良、蹼颈、盾状胸、肘外翻等,行染色体核型检查可予以鉴别。此外,血管型EDS需与其他引起血管脆性增加的遗传性结缔组织疾病如马凡综合征和Loeys-Dietz 综合征相鉴别[11],而关节过度活动型EDS需与成骨不全、软骨发育不良相鉴别。
该例患者病史及临床表现均符合EDS诊断,其病情程度轻,初步实验室检查排除其存在严重的心血管风险,考虑到皮肤病理检查留下的手术切口可能出现愈合不良及切口裂开等并发症,暂不进行有创检查;为进一步明确诊断及分型,建议行基因检测,但患者因除皮肤、关节弹性过度及伤口愈合缓慢外无其他特殊不适,拒绝基因检测,故嘱患者密切观察,定期复查。
目前本病尚无有效疗法,早期诊断有助于疾病的监测及管理。其治疗原则以防止外伤和对症治疗为主,患者应尽量避免剧烈运动和重体力活动,注意防护。对于血管型EDS,据报道长期口服β-受体阻滞剂如塞利洛尔可降低心血管事件发生率[12]。EDS可影响全身多系统。临床医生应提高对本病的认识,对EDS进行病情严重程度评估,同时定期进行心电图及超声检查、凝血功能、运动功能评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