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人表皮痣综合征1例

2022-01-04 10:41刘英杜娟杨云友龙恒
皮肤性病诊疗学杂志 2021年6期
关键词:角化皮损表皮

刘英, 杜娟, 杨云友, 龙恒

1.文山州皮肤病防治所,云南 文山 663099;2.复旦大学附属华山医院皮肤科,上海 200040

1 临床资料

患者男,28岁,因皮疹、智力低下、多动28年,间断抽搐27年来诊。患者出生后3个月时颈部出现灰黑色、米粒大丘疹,触之硬。此后皮损逐渐扩大并增多,遍布全身,颜色加深,无自觉症状,家长发现其智力低下、多动,走路时易跌倒。1岁因发热后首次出现间歇性癫痫大发作(以后无诱因发作),每天发作1~2次,发作后不思饮食、无力。服用“卡马西平、丙戊酸镁缓释片”1年,效果差,后改为“氨硝安定”和“奥卡西平”口服及变动生活环境(从农村到城市),抽搐次数减少(每周发作1~2次),但仍未完全控制。腋下、腹股沟有特殊腥臭味,自觉瘙痒。其父在患者5岁时因“膀胱癌”去世,母健在,其外祖父母、父母均非近亲结婚,父母、两个兄弟、血亲三代无异常。母孕期无特殊用药史及病毒感染或放射线接触史。体格检查:发育异常,早老外观、粗糙面容(似60多岁), 浅表淋巴结未触及肿大,牙发育不全、稀疏缺失,心肺腹检查未见明显异常。

皮肤科情况(图1A、1B):额部、眼周、颈部可见弥漫性密集的淡褐至褐黑色乳头瘤样角化性丘疹,触之坚硬,似高起鱼鳞病、黑棘皮病样,颈部伴有多发息肉状增生;躯干、四肢皮肤角质增厚,可见弧形带状或旋涡状排列,不规则斑片状或斑点状色素脱失斑,与增生性皮损及正常皮肤相互交错。面部、外生殖器有受累,掌跖未受累,全身毛发正常。

图1 患者临床图片 1A、1B:额部、眼周、颈部可见弥漫性密集的淡褐至褐黑色乳头瘤样角化性丘疹;躯干、四肢皮损角质增厚,较额部、眼周、颈部薄,可见弧形带状或旋涡状排列,不规则斑片状或斑点状色素脱失斑,与增生性皮损及正常皮肤相互交错

实验室检查:血、尿、粪便常规正常,梅毒及艾滋病检测、真菌涂片均阴性,肝肾功能正常;心脏彩超、胸部X线片、腹部彩超未见异常。头颅MR检查:双侧颞角及大脑大静脉池稍扩张,双侧海马体积稍小;双侧脑室旁白质区、双侧额叶皮层下及白质区少许缺血性损害灶。脑电图:脑电图异常伴高中波幅尖波及4~7 Hz的θ节律短阵出现。颈部皮损组织病理检查(图2A)示:表皮角化过度,棘层乳头瘤样增生,棘细胞空泡状,基底细胞层黑素颗粒增多;真皮内为疏松的结缔组织,纤维母细胞增生,其中可见较多扩张毛细血管,血管周围轻度炎细胞浸润,病理诊断:呈纤维上皮性息肉改变。胸部皮损组织病理检查(图2B)示:表皮角化过度,棘层肥厚,乳头瘤样增生,皮突不规则延长,基底细胞层黑素颗粒增多;真皮浅层血管周围少量淋巴细胞、组织细胞及噬黑素细胞浸润,偶见个别嗜酸性粒细胞,病理诊断:呈表皮痣样改变。未做遗传学基因检测。诊断:根据皮疹特点、组织病理、遗传标准可明确诊断为表皮痣综合征。

图2 皮损组织病理(HE,40×) 2A:颈部:表皮角化过度,棘层乳头瘤样增生,基底细胞层黑素颗粒增多;2B:胸部:表皮角化过度,棘层肥厚,乳头瘤样增生,皮突不规则延长,基底细胞层黑素颗粒增多

2 讨论

表皮痣综合征(epidermal nevus syndrome)是一种罕见的表皮痣伴有皮肤、眼和神经、骨骼、心血管及泌尿生殖系统发育畸形的神经皮肤综合征,又称为Schimmelpenning综合征、Feuerstein-Mimsz综合征、Solomon综合征[1-2]。1968年Solomom首次提出表皮痣综合征的概念[3]。根据临床表现、组织病理学及遗传特征的不同可分为5个亚型,包括Schimmelpenning综合征(皮脂腺痣综合征)、黑头粉刺样痣综合征、色素性表皮毛发痣综合征(Becker痣综合征)、Proteus综合征(又称变形综合征)和CHILD综合征(先天性半侧发育不良、鱼鳞病样红斑及肢体缺陷)。2004年斑痣性错构瘤病样色素沉着角化病被归到表皮痣综合征中[4]。本病也可以通过相关表皮痣的类型和有无遗传性的标准来区分。以器质性表皮痣为特征的症状有Schimmelpenning综合征、色素沉着性角化病、粉刺痣综合征、安哥拉毛痣综合征和Becker痣综合征。到目前为止,这些疾病的分子基础还没有确定。相比之下,以角质形成细胞痣为特征的综合征包括3种分子病因学已知的表型:Child综合征(先天性半侧发育不良伴鱼鳞状痣和肢体缺陷)综合征、2型节段性考登病和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受体3表皮痣综合征(García-Hafner-Happle综合征),而Proteus综合征的起源尚不清楚[5]。目前仍存在与表皮痣相关的一组较不明确的表型,包括毛囊痣综合征、营养不良再生障碍性皮肤病、头皮综合征(皮脂痣、中枢神经系统畸形、先天性再生障碍性贫血、角膜缘皮损)[6]。一般认为本病为散发性,少数病例为常染色体显性遗传[7],本例患者家族无类似患者。目前认为基因突变在该病中扮演着重要角色,少数病例具有分子特征,存在体细胞激活RAS、FGFR3和PIK3CA突变[8]。Igawa[9]发现1例表皮痣综合征患者出现新的合子后KRAS突变,表现为角质形成细胞表皮痣和皮脂腺痣两种不同的临床特征。

该病的伴随症状具有多样性。Ullah等[10]报道了首例伴有三联体中枢神经系统畸形的“表皮痣综合征”;Adams等[11]报告1例严重的表皮痣综合征,除皮肤受损外,还累及口腔、咽部和中枢神经系统;Menni等[12]报道1例累及口腔,伴有腭裂;Kumar等[13]报道1例炎性线状疣状表皮痣,累及骨骼系统。该病也可伴有罕见的广泛血管侵犯,以动脉狭窄、动脉瘤形成或血管阻塞为主[14]。本例患者有明显皮肤改变、智力低下、运动发育落后,合并难治性癫痫,皮损经过组织病理证实为疣状表皮痣,诊断为表皮痣综合征明确。本病应与黑棘皮病相关的多种遗传病鉴别,包括Alsrom综合征(视网膜病变、进行性感音神经性听力下降、向心性肥胖)、Crouzon综合征(面瘫、感音神经性听力下降、骨骼和智力发育迟滞)、Seip-Lawrence综合征(先天性脂肪营养不良性糖尿病)、Costello综合征(出生后生长缺陷、粗糙面容、累及颈部、掌跖和手指的皮赘、深色皮肤和乳头状瘤)、Bannayan Riley-Ruvalcaba综合征(皮下脂肪瘤、血管畸形、阴茎和女阴雀斑样痣、疣状皮损、大头畸形、智力低下、肠道息肉、骨骼异常、中枢神经系统血管畸形和甲状腺肿瘤)、Lelis综合征(外胚层发育不良、多毛、少汗、牙发育不全、掌跖角化过度和口周皱纹)[15]。

本病多数在出生即有或出生不久就有皮肤表现,随着年龄的增长出现其他系统表现,严重影响患者的外貌及生活质量,目前尚无特殊治疗。有研究对20例表皮痣患者进行Er∶YAG激光烧蚀治疗,患者有明显的临床改善,无任何不良反应,12个月内无复发[16]。皮肤损害可用液氮冷冻或激光治疗,应观察和处理中枢神经系统、心脏和肾脏的改变。

猜你喜欢
角化皮损表皮
30%浓过氧化氢溶液外涂治疗脂溢性角化病的半边皮损自身对照临床观察和机制研究
科研人员揭示油桃果实表皮不长毛的奥秘
转录因子MYCs调控番茄表皮毛萜类化合物的分子机制研究进展
清痘颗粒治疗痤疮患者的临床效果分析
哥德尔不完备定理的不可判定性
3例易误诊脂溢性角化病例展示及分析
129例湿疹患者皮损部位细菌培养及耐药性分析
人也会“蜕皮”,周期为一个月
银屑病的冬季护理
实对称矩阵对角化探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