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兰兰
(福建医科大学附一闽南医院,福建 泉州362804)
高血压是一种全球常见病、多发病,遗传及环境因素交互是其主要致病因素[1]。根据20世纪50年代以来进行的几次大普查显示,高血压的发病率和患病率总体呈现出了明显的上升趋势[2]。但高血压人群的知晓率、治疗率和控制率却依旧偏低[3]。这直接导致了高血压脑出血发生率的不断增长。有数据显示,高血压脑出血急性期的病死率已高达30%~40%,使人类的生命健康受到了严重威胁,给家庭和社会带来了巨大的压力[4]。为此,本实验特选取了在我院治疗的50例高血压脑出血急性期患者为研究对象,以探讨高血压脑出血急性期急诊护理措施的应用价值,现报道如下。
选取50例高血压脑出血急性期患者,均为我院于2020年1月至2021年3月收治,采取数字表随机分组法对50例患者予以分组,对照组和观察组,各25例。本研究经委员会核对通过。纳入标准:(1)均自愿参与研究;(2)均符合高血压脑出血急性期诊断标准。排除标准:(1)病历资料不完善者;(2)合并重要脏器病变者;(3)不自愿配合本组实验者。
1.2.1 对照组行常规护理,注意监测患者各项生命体征,遵医嘱用药以及完成其他多方面的医疗工作,稳定患者及家属的情绪。
1.2.2 观察组行急诊护理干预,具体内容如下:
(1)一般护理:由于老年患者的机体功能减退,在颅内出血后极易发生一系列不良反应,因此,责任护士务必要密切关注患者的各项生命体征,一旦出现呕吐或者是血压异常升高现象,应立即通知医生采取相应处理措施。
(2)心理护理:患者常由于对自身病情缺乏认识,加之环境改变、预后欠佳以及死亡等威胁,而产生不同程度的抑郁、焦虑情绪,责任医务人员在临床诊疗过程中应以鼓励、安慰的态度安抚患者,恰当地为患者说明病情,解除患者的精神压力,及时了解患者所需,帮助患者接受事实,减少患者的担忧,增强他们对治疗的信心。
(3)稳定血压:高血压脑出血患者入院初期血压大都偏高、波动不稳,血压过高会引发再度出血,血压降低过快,会影响脑供血。一般应使血压缓缓下降到脑出血前原有的水平或稍低为宜,血压过高时不宜用过剧烈的降压药物。
(4)饮食护理:对于有吞咽和咀嚼障碍的患者应嘱咐其缓慢进食、进水,以免发生呛咳,在患者进食过程中应对其进行密切关注,若患者出现呕吐,应将呕吐物迅速清除,对于无法主动进食者,可选择鼻饲,在食物的选择上尽量以为高热量、高蛋白、高维生素流质饮食为主,鼻饲前应确保胃管在胃内,鼻饲量每次<200mL,每次间隔为2h,食物温度应控制在38%左右。
(5)功能锻炼:急性脑出血患者极易出现运动障碍和语言障碍。在运动障碍中常以病变对侧肢体的中枢性偏瘫为主。在语言障碍中,则往往表现为运动性失语、感觉性失语及混合性失语。有证据表明,在脑出血后的前3个月内其功能恢复最快,半年左右的时间患者基本可以达到最大恢复,而病后的2年左右,其功能基本就不会发生太大变化了。因此一定要重视患者的早期功能锻练。在疾病早期,护理人员应协助患者积极进行肢体功能锻炼及语言训练,每天按摩肢体,促进血运,并抬高下肢15°左右,鼓励患者主动寻找有效的交流方式。
(6)出院护理:患者出院时应详细告知出院后的注意事项,并保证患者完全知晓。出院后应对患者进行不定期电话回访,确保患者的依从性。
比较两组干预前后的神经功能缺陷评分(NIHSS)、焦虑自评量表评分(SAS)、抑郁自评量表评分(SDS)、护理满意度。
NIHSS评分:用于评估卒中患者神经功能缺失程度。基线评估大于16分的患者很有可能死亡,而小于6分的很有可能恢复良好,每增加1分,预后良好的可能性降低17%。评分范围为0-42分,分数越高,神经受损越严重。
SAS评分:该表为焦虑重程度测量量表。其分值与被测者的焦虑程度呈正相关。标准:测试结果在50分以下者表示被测者无焦虑情绪,结果在50-60分者表示被测者存在轻度焦虑情绪,结果在61-70分者表示被测者存在中度焦虑情绪,结果在70分以上者表示被测者已有严重的焦虑情绪。
SDS评分:该表为抑郁重程度测量量表。其分值与被测者的抑郁程度呈正相关。标准:测试结果在53分以下者表示被测者无抑郁情绪,结果在53-62分者表示被测者存在轻度抑郁情绪,结果在63-72分者表示被测者存在中度抑郁情绪,结果在73分以上者表示被测者已有严重的抑郁情绪。
护理满意度:采用纽卡斯尔护理服务满意度量表(NSNS),该表共19个条目,包括护士对患者的关注、服务态度、护士亲和性、专业能力等,总计95分,其分值与被测者的护理满意度呈正相关。总项最低得分5分,最高得分95分。
在SPSS22.0中对所涉数据精准录入。计数资料在进行表述时,应用n(%)予以表示,行卡方检验;计量资料应用±s表示,施以t检验,P<0.05表示差异具统计学意义。
两组平均年龄、体重、血压等一般资料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组间均衡可比(P>0.05)。如表1。
表1 两组一般资料比较(±s)
表1 两组一般资料比较(±s)
?
干预后,观察组的NIHSS评分相较于对照组呈更低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NSNS评相较于对照组呈更高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如表2。
表2 两组NIHSS、NSNS评分对比(±s,分)
表2 两组NIHSS、NSNS评分对比(±s,分)
?
干预前,两组的SAS、SDS评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干预后,观察组的SAS评分、SDS评分更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如表3。
表3 两组的SAS、SDS评分对比(±s,分)
表3 两组的SAS、SDS评分对比(±s,分)
?
高血压脑出血是目前临床上的常见病,该病起病急骤,在数小时甚至几分钟内就可出现偏瘫、失语、意识障碍、大小便失禁及死亡等严重临床症状[5]。有研究证实,有效的治疗配合急诊护理方式可明显提高患者的治疗效果[6]。在高血压脑出血急性期的护理过程中,密切关注患者的各项生命体征,尤其是观察血压有无异常升高现象,一旦出现该情况需立即进行降压处理,可有效为患者争取抢救时机,并促进患者术后康复[7]。在急诊护理过程中,护理人员通过查阅相关文献谨慎地、明确地、明智地选用最佳的科学证据,并将其与实际临床知识和经验相结合,依据患者的具体情况,制定出科学有效的护理方案[8]。脑出血是长期高血压病没有有效控制而造成的脑部严重的并发症,急诊护理针对不同出血部位及出血量来采取不同的护理方案[9]。它不只是处理了脑出血的问题,在护理过程中还考虑了患者的全身況情,制定出了综合的护理方案,为患者进行一般护理、心理护理、生活护理、出院护理等多项护理,有效提高了治疗高血压脑出血的成功率[10]。本实验对高血压脑出血急性期急诊护理措施的应用价值进行了重点探讨。结果显示,干预后观察组的NIHSS、SDS、SAS评分更低,NSNS评分更高。
综上所述,急诊护理可明显改善高血压脑出血急性期患者预后,促进患者康复,值得在临床上推广应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