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婷 李旭
摘要:在教育改革的大背景下,探索将云南地区独具特色的的民族文化融入到英语课程思政教学中,通过增加民族文化的英语课程内容,加强学生对民族文化的了解,提升学生的民族自信心,本文将探索高校英语的改革方向,通过实地走访、聘请专家、举办活动和学生参与等方式,提高学生的语言学习和研究能力,引领学生弘扬民族特色文化。
关键词:大学英语;课程思政;民族文化
中图分类号:G4 文献标识码:A
少数民族作为云南文化特色的一部分,以其灿烂的文化,悠久的历史闻名海内外,近年来,“精准扶贫”政策的推进和借助“一带一路”的东风,少数民族同胞的生活都得以改善,他们所传承的民族文化也被越来越多的人所向往。云南地区应该以此为契机,将云南地区的民族文化推广到全世界,用文化的魅力来带动经济的发展,地区的进步,而英语成为传播民族文化的重要手段之一。
云南的民族文化是全省各民族在历史发展过程中积累的物质和精神财富,是需要继承与发展的,民族文化涉及面较广,包括语言、宗教、历史、饮食、艺术等,更形成了自己独特的地区魅力。多年来,依靠云南地区的民族文化为媒介,吸引了大量的游客来云南旅游、交流甚至定居。在未来,云南民族文化应该成为云南省的名片,推广到全世界,让更多的人了解和喜爱云南民族文化。
课程改革在任何时候都不是一件简单的事情,需要做好迎接挑战的准备。首先,作为英语教师,在进行大学英语课程思政改革过程中,不仅要坚定改革信念,更要从自身的教学理念、教学方式等进行变革,众多教师一直以来都按照原有的教学模式开展教学工作,没有认识到进行改革的必要性。其次,课本内容上要进行改革不仅要选好教材,还需根据各地方的教学侧重点加入本地区的教学内容。最后,英语作为一门主科,在学生未来考研、工作中都发挥重要作用,很多学生也将英语作为自己一门重要课程来准备,进行英语课程改革,固然可以扭转现在的英语课应试化、教学模式僵化等问题,但在改革的过程中也容易让学生找不到适合自己的学习方法,造成英语学习过程中的困难。
一、当前大学英语课程中存在的问题
(一)课程内容照本宣科
大学英语课程为基础公共科目,学生在大学阶段没有了升学压力,对英语课程的关注相较于高中会减少很多。作为大学英语教师,面对来自不同专业的学生,教学内容需要满足大部分学生的学习需求,课程内容很难有特色,为了做到“一碗水端平”,很多教师在课程准备方面都是照本宣科,按照课本内容要求,按部就班地授课,这样的课程毫无特色可言,千篇一律的课程内容也会让课堂效率降低,无法起到教书育人的目的。同时,部分高校教师出于“少做少错”的心理,也不愿意对现有的英语课程进行改革。
(二)缺少学生感兴趣的话题,无法引起共鸣
当下学生更具独立思维。大学生相较于高中阶段,选择权增多,在面对相对枯燥的课程,如缺乏感兴趣的话题,自然无法引起学生的共鸣。当前的英语课本虽然间隔一段时间会进行改版,但是课本内容基本“万变不离其宗”,而且很多课本内容无法与当下青年学生喜爱的话题进行互动,学生对英语课程也就不感兴趣。但是,作者在与学生交流中,发现其对国外原音电影、英语歌曲、动漫等都具有兴趣,甚至会利用闲暇时间进行感兴趣的英语内容提升。所以,当代大学生并不是对英语课程没兴趣,而是针对英语授课内容。
(三)缺少对本地区本民族的文化自信
文化自信是指一个成熟的国家或国民对自身文化价值的充分肯定,并在日常生活中积极践行,其核心是价值观自信。当下的年轻人受到国外文化冲击较为严重,对本地区本民族的文化很多都不屑一顾,尤其是少数民族的文化。很多学生认为只要写上英文的就是高级的,打上民族烙印的就是低级的,这样偏激的思维在当代学生中间并不少见。应该及时让学生们了解英语是一种交流的手段、了解世界的媒介,在学好英语用好英语的过程中,将民族文化的理念融入其中,提升学生的民族自信心。
二、结合民族特色建设大学英语课程思政的重要性
(一)宣扬民族文化
“民族的才是世界的”,这句話大家耳熟能详,在很长一段时间,很多人对中华民族文化的认同并不高,甚至一度认为中华文化是落后的,是愚昧的。随着经济的发展,人民的综合素质的提升,全社会都认识到当前文化对提升国家地位,拉动经济和增加民族自信心的作用。我国文化也是世界文化的一部分,云南地区少数民族文化对华夏文化的影响是多方面的,为了更好地宣扬民族文化,更应该利用多种手段、多种平台进行宣传。英语是国际通用语言,将民族文化做好输出,英语作为媒介是不可或缺的。在英语课堂中融入民族文化的内容,也能让当前的大学生对我国传统文化有更深的认识,更强的民族信心,也更愿意主动去宣传我国的民族文化,为我国文化软实力走出国门奠定坚实的基础。
(二)增加文化认同感
一直以来,对传播文化重视程度不足,将大部分的精力放在发展经济和改善民生等方面,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越来越多的人认识到增加文化认同感的重要性,而当代大学生多为零零后,接触了过多的欧美、日韩等文化。长久下去,会让新一代的年轻人缺少对本国文化的认同感,不仅不利于建立正确的价值观,更会影响到我国文化的传承和发展。云南地区的少数民族文化具有一定的神秘色彩,多民族造就了多样性的民族文化,从少数民族文化入手,让学生更有兴趣去了解我国绚烂丰富的民族文化,也会增加对我国文化的认同感,自发成为我国文化的“拥趸者”。
(三)吸引学生兴趣
兴趣才是掌握知识的钥匙,让当下的青年学生愿意在课堂上接受知识,那么就要引起他们的兴趣。作为当代年轻人,从新媒体、短视频等不同渠道接受各种不同的知识,想要引发学生兴趣,那么就需要另辟蹊径了。民族文化从不同的角度让学生找到自己的兴趣点,在课堂上的时间是有限的,教师可以从一个方面进行民族文化的融合,课后让学生自行查阅资料、整理、翻译文化词汇。相信在这个过程中,不仅可以提升学生的英语阅读能力,还能让学生更加深入地了解民族文化的魅力。作者的很多学生作为土生土长的云南人,对民族文化具有一定的认知,通过继续深入学习,无疑可以增加学生的求知欲,通过英语课程的变革感受民族文化的魅力。
(四)加速大学英语课程思政改革
大学英语课程思政改革已经是大势所趋,大学也不再是培养学生单一技能的地方,而是培养复合型人才的摇篮。英语课程作为公共基础课,很多学生的英语基础不够扎实,通过英语课程思政改革,让学生了解更多的知识,培养自己查阅资料、阅读文献和口语能力。通过将民族文化内容引入英语课程,增加更多本地区的特色内容,不仅可以丰富英语课堂,更能让学生在学习英语的过程中掌握更多的知识。对于英语课程来说,此次改革意味着将传统的教学模式转变为更贴近学生兴趣,更符合时代要求,更具有素质教育能力的课程。
三、英语与民族文化的“有机结合”
(一)实地走访了解民族文化
读万卷书不如行万里路,对于很多在校大学生来说,没有接触民族文化的机会,很多关于民族文化的内容都是从书本、媒体等途径获取的,要想更加深入的了解民族文化,实地走访将是一个很重要的途径。云南地区幅员辽阔,各少数民族分布较为分散,如果逐一走访是不现实的,可以通过参观民族展览、民俗村和博物馆等各种方式来了解民族文化的内容。教师们可以安排学生通过参观、座谈等形式,让学生们有更多的机会来了解云南地区的民族文化。随着互联网的兴起,很多短视频作者通过镜头向世界宣传本地区的民族文化,但是基本都是中文配音,视频虽然会加上英文翻译,但是翻译内容并不准确,会出现词不达意的问题,造成文化传播的误会,这都是学生在今后进行少数民族文化传播中大展身手的好机会。
(二)聘请民族文化专家讲座
高校每年都会聘请校外专家到校来进行讲座,民族文化融入英语课堂的改革,可以聘请民俗专家、非物质文化传承人等来校进行讲座。学生们通过讲座与专家交流,了解当前云南地区民族文化发展的现状,思考通过英语学习是否可以帮助云南少数民族文化更好的传播。很多民族文化都是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一部分,了解和研究好民族文化的内容,才能在今后的传播过程中将英语作为一种传播文化的手段。作为当代大学生在大学阶段更应该开拓视野,了解和研究民族文化的发展,并结合英语课程,为我国文化传播提供更多的可能性。
(三)开展民族文化与英语结合的活动
大学生在校期间,不仅要努力学习,还应该多参加各类型的活动,充实自己的生活,提升自己的能力。将民族文化和英语进行相结合,是一项综合性的活动。一是可以开展英语演讲比赛,内容为少数民族文化,锻炼学生口语的同时,也让学生有机会去查阅和了解民族文化的内容;二是可以举办主题晚会,学生们可以开动脑筋,以英语歌唱、小品、朗诵等形式表演节目,用民族文化的内涵包装上英语的外衣,产生不一样的效果;在举办各种活动的过程中,也是学生进行提升自我的过程,尤其是各种创作类型的比赛,能够让学生有更多机会接触民族文化,更加深入地了解少数民族文化的内涵。
四、结语
语言是传播文化的媒介,英语作为世界通用语言,在传播文化,加强人类沟通交流方面具有重要作用,当前大学阶段的英语课程需要改革,不僅要适应当前社会需要,更应该发挥更大的作用。民族文化是我国中华文化的瑰宝,将民族文化和英语课程思政进行融合,可以宣传我国民族文化,增强民族自信心,更可以引发学生的兴趣,为未来培养更多复合型人才奠定基础。英语课程的改革非一日之功,需要教师在教学工作中潜心研究,从学生的角度出发,从社会需求的角度思考,让英语课程改革更富有成效。
参考文献
[1]吴斐,罗胜杰.多元文化语境下民族文化融入大学英语教学改革的探索[J]民族高等教育研究,2016(6):82-84.
[2]刘娟,卢珊珊.广西民族文化融入高职公共英语教学的有效途径探究[J]广西教育,2020(3):165-167.
[3]曾雨.关于贵州少数民族地区大学英语课程改革路径的思考[J]开封教育学院学报,2018(12):74-75.
[基金项目]云南省高校课程思政示范课重点培育项目-大学英语;滇西应用技术大学2020年度校级教学质量工程项目“‘四个自信’视域下应用型高校大学英语课程思政建设的探究”(项目编号20KC02)
第一作者:杨婷(1992-)女(白族)云南省大理市人,硕士研究生,职务:基建管理科副科长;职称:讲师,研究方向:英语教学、教育管理;
通讯作者:李旭(1990-)男(汉族)辽宁省葫芦岛市人,翻译硕士,职称:讲师;职务:图书馆负责人、办公室副主任;主要从事英语教育、英语翻译、课程思政、图书馆管理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