赵宏前
摘 要:“核心素养体系”的提出,推动了中职教育的改革。立足生活这一起点,做好中职生的生活自理能力的培养,以点代面,形成辐射效应,进而发展学生的身心素质,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使学生能够适应未来人生发展与社会竞争,成为当前农村中职院校实现质量发展与个性崛起的重要途径。故结合当前农村中职生的生活自理能力与核心素养发展现状,以镇原县职业中等专业学校的1218名中职学生作为研究对象,深入了解其思想、表现、家庭组成等,对不同层次学生的表现及影响要素进行剖析,进而探索出行之有效的养成教育途径和措施。
关键词:核心素养;中职;生存技能;自理能力
中图分类号:G7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9132(2022)03-0003-02
DOI:10.16657/j.cnki.issn1673-9132.2022.03.001
农村中职生受家庭教育、教育体制、社会习俗等方面的影响,或多或少地存在着重智轻体的问题,不重视体育锻炼,且家务劳动较少,自理能力较差。而随着教育改革的深入发展,以“核心素养”为导向,遵循“先成人,再成才,后成功”的人才成长模式,培养中职生的生活自理能力,將成为中职教育发展的必然趋势。
一、农村中职生的生活自理能力与核心素养发展现状
“核心素养”是指能够推动学习活动持续开展并使学习者主动投入其中的核心因素,是能够适应终身发展和社会发展需要的必备品格和关键能力。生活自理能力是一项基本生活及生存技能。良好的生活自理能力可培养学生自信心及独立处理问题的能力。当今中职生生活自理能力较差,严重制约了学生的身心成长及学校德育工作的高效开展。教师应以“生活自理能力”为起点,重视和加强中职生生活习惯的培养,使其获得思想的转变及核心素养的发展。
二、提高农村中职生的生活自理能力的必要性与可行性
(一)必要性
以“生活自理能力”作为中职生核心素养的起点,将提高农村中职生的生活自理能力融合到中职教育中来,有其必要性。首先,生活自理能力的培养,是适应未来社会复杂多变生存情境的必然要求。《中学生发展核心素养》明确提出“健康生活”的要求。对于中职院校而言,加强学生生活习惯的养成教育,使其转变思想认识,以积极向上的心态生活,健康地发展,快乐地成长,是落实“德技并举,知行合一”育人目标的重要途径。其次,生活自理能力的培养,能促进学生良好习惯养成及自我管理能力的培养。中职生所接受的教育是一种生活化、职业化、动态化的影响过程,是浸润于日常生活与学生生命体验的知识建构与能力培养,培养学生的生活自理能力,能养成做事勤快、爱洁净、能自律等良好生活习惯。再次,生活自理能力的培养,有利于开展品德教育活动,提高学习适应性。一些中职学生的文化基础偏弱、学习习惯不好,自我约束能力不强,容易受不良风气影响。而较强的生活自理能力可提振中职学生的精神风貌,使其产生改变现状的愿景,并获得付诸行动的拼搏动力。
(二)可行性
以“核心素养”作为中职学生自理生活能力的导向,在中职教育中加强对学生自理能力的培养,有一定的可行性。首先,中职生具有正常的认知能力与身心发展条件,以“核心素养”为导向,重视对中职生的生活自理能力培养,符合学生的成长要求及教育规律。其次,中职教育注重“德”与“技”统一,学生自理能力的培养既是人的基本而正常的生活技能需要,也是发展学生品德教育与职业教育的基础条件。再次,中职生的文化课任务相对轻松,职业教育与生活的衔接较为密切,要掌握复杂的职业技能,需从简单的生活技能培养做起,由浅入深,以简驭繁,进而掌握高难度的专业技术,这就使学生生活自理能力的培养具备了现实可行性。
三、核心素养背景下提高农村中职生生活自理能力的对策
(一)深入心理建设,做到有的放矢
中职生正处于个性发展与价值观形成的关键期,因此教师要分步骤、分阶段、有针对性地实施养成教育,使其在体验尊重的基础上培养生活自理能力,进而发展自身的核心素养。首先,就中职生的生活习惯、思想动态、家庭熏陶等进行问卷调查,深入了解学生心理和体验,做到有的放矢。对于那些想要提高生活自理能力但动手能力差的学生,设计任务要遵循由简而繁、由易到难、由浅入深的原则;对于那些从小深受家长呵护娇惯、习惯衣来伸手、饭来张口的学生,要做好“心理攻关”,使其由思想到行动,由行动到习惯;对于那些受不良风气影响、不关注生活细节的学生,要积极倡导“生活自主讲文明”的文化,在班级、校内形成注重个人素质发展的积极氛围。其次,针对中职生群体中的消费大手大脚、好逸恶劳、重智轻体等不良现象,教师不要急于批评,而是要静下心来多问“为什么”,要将这一普遍而现实性的问题当作课题来研究,从中找出问题的症结所在,并及时纠正学生思想深处的认识偏差,使其意识到提高生活自理能力既是个人素质的外在体现,也是文明生活的基本要求。教师对学生进行心理建设,要本着推动学生自觉改变的方向发展,因此要对生活自理能力较弱的农村中职生进行合理归因,不要让学生产生自卑情绪,而是要激发学生的参与热情,进而从家庭教育、个人能力、思想认识、班级舆论等方面开展有针对性的教育影响。
(二)坚持跟踪指导,推动思想转变
真正的教育是润物无声的,而并非突击式的运动或形式,坚持跟踪指导,对学生的思想动态、言行举止等进行针对性的调研与教育,从中找到学生思想转变的关键点,施之以艺术性的教育,是推动学生转变的有效途径。农村中职生关于生活自理能力的培养方面家庭教育的缺失,习惯养成教育的长期性特点,要求教师在对学生的跟踪指导过程中探索行之有效的措施,并力求在这一过程中发现教育契机,推动学生的思想转变。首先,教师要对学生进行帮扶式的思想教育,教给学生整理内务的方法,坚持跟进观察指导,肯定学生在活动中的闪光点,对存在的问题及时纠正。农村中职生的家庭背景、经济能力、认识水平等差异,决定了其思想观念的多样性与差异性,这就要求教师在跟踪指导过程中要善于从细节入手,观察学生的思想动态,及时调整自己的教育方式,以真正做到“因材施教”,让学生在培养生活自理能力的教育活动中各有所学,学有所得,为未来的成长与竞争奠定基础。当学生思想有所转变时,教师要有后续的跟踪指导,即以制度督促学生从思想到行动的转变,对此可以引导学生制定生活、卫生、消费等“文明公约”,用制度约束学生,促使学生养成讲究卫生的良好品质,培养关心班级、热爱校园的公德意识,进而引导学生正确认识自我,发展身心,规划人生。
(三)开展主题活动,体验成长变化
中职生的生活自理能力的培养是一种养成教育,既属于家庭教育的内容,也与学校德育息息相关,而德育活动的开展要放在主题活动的实施中,主题活动的实施要体现在细节中。核心素养背景下提高中职生的生活自理能力,就是要将学生的养成教育体现在具体的主题活动中,落实在具体生动的生活细节中,这就要求教师要在活动中关注学生主体地位,突出“成长”这一素质内涵,既要注重实效,更要关注过程;要积极借鉴,更要自主探索;要探索形式创新,更要进行效能研究。学生通过开展“整理内务比赛”、创建“文明宿舍”等活动,既有效地培养了学生的良好习惯与生活观念,又促进了学生的集体荣誉感的体验,推动了优秀班集体的建设。学生通过主题活动的参与,能够自主分析、记录研究自身思想和能力的变化,感受到成长的愉悦体验。
(四)倡导自主教育,实现素养内化
中职生正处于青春期,其接受新鲜事物的能力较强,无论是求知还是做事,都具有强烈的个性、自主、创新色彩,而不愿意被简单灌输或机械接受,这就要求在对农村中职生的生活自理能力的培养过程中倡导自主教育,让学生通过辩论交流等形式开展自主教育,在同伴影响或自我反思过程中,认识到提高生活自理能力的根本原因及具体方法。在学生自主教育过程中,教师不要对学生的细节性问题无限放大,让学生失去培养生活自主能力的自信心,更不能为学生“包辦一切”,而是要学会放手,学会“得体地退出”,但这并不意味着教师的完全放任或袖手旁观,教师可以在学生走向独立自主的过程中科学指导,加强小组竞争精神或团队协作意识的渗透,培养中职学生的责任意识与担当精神。学校通过引导学生参与“仪容仪表评比”活动,使其在自主划定评比范围、设立评比标准、形成评比方案的过程中,体会到学生衣冠整洁、彬彬有礼、精神风貌向上的重要性,从中对照自查个人状况,发现自己在生活自理方面的不足之处。
核心素养背景下农村中职生的生活自理能力的培养与提高,是一个开放性、动态性、持续性的系统工程,需要学校高瞻远瞩,着眼于学生的未来发展及社会适应,制定切实可行的教育举措,帮助农村中职生形成动态化的德育架构。学校还要放宽教育视野,积极引导学生开展自主教育,学会自我教育与自我反思,形成以学生为主体的,由学校、家庭、社会构成的“三位一体”的教育网络。
参考文献:
[1] 陈两宁.对中职学生行为规范养成教育的思考[J].哈尔滨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1(4).
[2] 丁彦.中职学生行为养成教育探索[J].教育理论与实践,2016(12).
[3] 孙宗波.中职生养成教育的现状及对策[J].湖南科技学院学报,2013(2).
[4] 马国峰,张立场,汤保国.新时代背景下中职开展养成教育:为何与何为[J].教育与职业,2019(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