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康 影
摄影:霁悦
每一座城市,都有属于它独特的记忆和痕迹,每一个工业厂房的遗址,都是这份记忆中珍贵的烙印。它们像一台台时光穿梭机,连接着这个城市的过去,并且期待着为它书写未来。
探寻京城最美的人工废墟,它们或已被改造成艺术社区,或变成了博物馆,或被暂时搁置有待重建。身处其中,恍如隔世,除了蕴含着深厚的历史,光与影交织出的奇幻美景,也受到了众多摄影、探险家的推崇。
而你所在的城市,是否也有一些独特的工业遗址?
798艺术区的“前世”是华北无线电联合器材厂,又称718联合厂,为上世纪50年代初,前苏联和民主德国共同援建。大部分厂房都带着的包豪斯风格。
经过几十年的风雨和工厂的重组,一部分厂房被闲置下来,因其独特的建筑风格吸引了不少艺术家前来工作定居。只在原有基础上稍加改造,摇身一变成为了颇具个性的展示空间。798也指这一艺术区引申出的一种文化概念,以及LOFT这种时尚的居住与工作方式,简称798生活方式或798方式。成为了北京都市文化的新地标。
这些空间的内部构造几乎保持了原样,特别是当年在修建的时候,厂房的窗户朝北开,与时下相反。如今看来,这种设计充分利用了自然光,在偌大的空间中产生了一种恒定又冷清的美,感觉非常奇妙。在历史文脉与发展范式之间,实用与审美之间与厂区的旧有建筑展开了生动的对话。在这里,艺术家们展现的人生心路历程和艺术创新,很好的体现了艺术与文化的结合。
走在798艺术区,更像进入了一个大型的迷宫,随时可见原汁原味的钢筋、管道和墙体。随处可见的雕塑,街头墙上的漫画,无处不在的798,意味着先锋意识与传统情调共存,实验色彩与艺术个性并重。还有不少大胆、天马行空的涂鸦和雕像,在旧时建筑的掩映下,透露出一丝神秘,同时也吸引着不少人前来膜拜。
可能稍有不慎,就失去方向感,但在转角瞬间,又能看到独特风景。
中国的文化是一种包容性极强的文化,几乎任何文化进入到中国的土壤中都能生根发芽,并且是多种文化和谐发展。
摄影:康伟泉
曾经有这么个说法,来北京一定要到三个地方:故宫、长城和798。能与前两者相提并论,也足以见得798艺术区在人们心中所代表的特殊意义,和举足轻重的地位。
从1919年北洋政府筹建至今,首钢已经走过了百年的历史,虽然如今这里早已停产搬迁,但高耸的锅炉,废旧的厂房和残余的钢铁,时刻唤醒着人们对那个火红年代的记忆。
现在这里正在规划建设首钢工业遗址公园,工业用水池经环保处理后变成了中心湖,各种建筑和废弃工业也进行了二次利用。
园内的改造还没完全落成,大多数地方仍然满目的沧桑感。冷色调的钢筋水泥和生锈的建筑,伴随着丛生的杂草,竟散发出了一种独特的味道。
在北京的工业遗产中,首钢算是规模最大的建筑群了,它像一个垂危的老人,短暂而有限的活着。正如台湾城市探险家姚瑞中所言:“如若把废墟建筑比作植物人,城市探索更像是对他们的临终关怀。”
也由于这个原因,很多爱好工业之美的人都会抓紧时间来此拍照,记录下这段荒芜岁月,探寻着废墟背后的故事。
摄影:霁悦
两栋西洋小楼据说是皇帝大约在十九世纪初到二十世纪末给英国人建的教堂,号称京城四大鬼宅之首(想想就起鸡皮疙瘩)。这栋废弃的小楼曾多次被电视剧组使用,《朝内81号》就是以此为剧情。这两栋西洋小楼据说是皇帝在19世纪初到20世纪末给英国人建的教堂,和它一起建的还有北京王府井教堂,但因为工期较慢,后来又爆发了战争,就停工了。这之后就是一个国民党军官住在里面,后来国民党仓皇逃到了台湾,扔下了家眷,他的姨太太就在里面的一间屋子上吊自杀了。
长满爬山虎的诡异地方。年租金高达1000w,听说办公用具已经放进去了,ok!这下加班有“小伙伴”陪伴了
北京市东城区朝阳门内大街81号院
王平村煤矿于1958年建设投产,该矿已于1994年关闭。它曾是京西矿务局(现京煤集团)所属的八大煤矿之一。
矿区正门在山下,门柱上的红星已失光泽,门前铺着过去通勤的铁道,曾经每天都有三趟火车从矿门经过,矿区门正对的铁桥也锈迹斑斑。现在的王平煤矿矿区地下多是采空区(因采煤造成低的地下空洞),一些地方也已塌陷,围挡和标语警示着废墟暗藏危险。
矿区门外立着一排改造过的商品房,那是以前的工人俱乐部。周末的时候,工人可以在俱乐部看看剧团表演或电影。
曾经的王平煤矿,职工加家属有三万多人,男的在矿山干活,妻子就在五七连劳作。当时矿区有规定,一般来说女人是不下井的。五七连是职工妻子们组成的工作队,她们通常负责接电话、开矿灯、挑煤和盖房子等工作。现在还待在王平的老太太们,基本都是曾经五七连的成员。
王平煤矿的生活区遗址是完全开放的,任何人都可以随意参观。但生产区是被围起来的,存在一定的危险性,只有一些不守规矩的探险者会冒险进入。甚至还有人会爬到最高的装车楼顶部,去拍上面的大五星。虽然刺激,但这里的设施毕竟20多年没有人维护了,建筑的墙体老化也比较严重,盲目探险可能会导致危险,因此不建议驴友进入生产区域。一旦出了事故,即使自己没有受伤,也可能会误伤队友,或者被困,牵扯大量的救援力量,影响别人的生活。
小学课本里曾经有一篇《詹天佑》的文章这样描述“人字形”铁路:“过青龙桥,列车向东北前进,过了“人”字形线路的岔道口就倒过来......火车上山就容易得多了。”
里面提到青龙桥站,是曾经京张铁路较为险峻的一段,隐藏在北京延庆的群山之中。现在已鲜少有列车往来,成为了纪念詹天佑和最富创意铁轨的历史遗址。
火车迷们有一句名言:“没到过青龙桥,算不上真车迷”。还有人说:“百年老站青龙桥,犹如 中国 铁路工业的活化石,有着独特的魅力,在这里能嗅到一种不一样的气息,获得一种意想不到的感受。希望更多的人走进这座活着的博物馆”!
车站后院摆放了三根由国外铸造的钢轨和几块奇怪的石碑,镌刻的苏州码代表着公里数和坡度标,都是来自百年前的宝贝了。
经过岁月的变迁,站房依然有模有样,詹天佑和夫人的墓也被迁移到此。旁边矗立的詹公铜像,在风雨中守护着自己的杰作,日复一日。青灰色的古朴外墙、古老的油灯座、百叶窗和报车器、上世纪风格的候车室……詹天佑亲自设计的青龙桥火车站现在依然保留着100年前的原貌,作为京张铁路的重要组成部分,百年高龄的车站今天仍在使用。小站的窗台居然是用一整块 大理 石雕筑,那是惟有百年前才有的风光。
铜业厂和铝业厂是挨着的,两个厂子都是金鹰集团的,北边的铜业厂是金鹰,南边的铝业厂是银鹰,颜色挺搭配。如今破败不堪,满目萧然,却是个不错的采风点。
铝业厂完全被封起来了,不翻墙肯定进不去。铜业厂仍旧是开放的,对游人不作限制,可以随便进。
如果要追溯到建厂时间,二七机车厂已经距今整整120年历史了,在北京也只此一家。所以在厂房之内,既有源于清末的小洋楼,也有建于50年代的砖楼,堪称一部“活”的历史书。
一些小洋楼里现在还保留着当时外国人入住时的模样。木质地板下藏着地下室,设施一应俱全;天花板和尖房顶之间,可以站立行走,带着浓厚的欧式建筑特点。
也许是因为车厂年纪太大,对于用了几十年的设备在这里都不算稀罕,它们只是跨越了两个甲子车厂生命中的过客,岁月沉淀下来的精华。
现在的百年老厂即将要华丽转型,除了老园区会被保留下来,其他部分将变身为1897文创园。
尽管有诸多的不舍,但却能给车厂所在的长辛店带来一线生机,也算是遗憾中有所期待吧。
“现实版的寂静岭”、“城堡废墟”、“鬼城”,这些耸人听闻的名号说的都是同一个地方。沃德兰是一个没有建成就废弃的游乐场,曾经是规划中“亚洲最大的游乐园”,童话风格的欧式建筑,1994年斥巨资开发却被荒废的烂尾工程。按照当时的设计图纸,游乐园里除了游乐设施,还包括高级酒店、购物中心和美食街等,建成后的面积将超过东京的迪士尼乐园,成为亚洲第一大游乐园。但多年过去已锈迹斑斑,2013年,这片神秘的乐园被拆除,改建成为八达岭奥莱购物中心,不再有孩童的欢声笑语。因周围玉米地,有人称其“被埋葬在庄稼地里的童话”。
50多年前的北京,因为焦化厂的建成投产,结束了没有煤气的历史;10多年前的北京,因为环保的原因,关停了全部焦化厂。之后的两年,这里已经完成搬迁,人去楼空。
红砖围墙,银灰大门,厂房内早已落下了厚厚的尘土,边角之处依旧藏着焦化厂半个世纪的历史。每当阳光照进,在暖意中仿佛看到了昔日的忙碌。
空气中弥漫着浓浓的黄油味道,地上的碎砖布满了未知年月的油渍。这里没有游人没有过客,却是探索者和摄影家的天堂。
曾经的生活环境和工作场景被荒野渐渐吞没,正等待着人们来重新开启。
有人曾探究“热衷工业废墟是什么心理”,其实镜头中所定格的,不仅是一座座被遗弃的建筑和景观,更是属于这个城市被遗忘的时光。
而我们,都是这个时光中的旅行者,窥视着过去的故事,向往着未知的风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