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蓝 英 夏晓红
健康素养是指个体具有获取、理解和处理基本的健康信息和服务,并运用这些信息和服务做出正确判断和决定,维持和促进健康的能力。长期以来,学界对居民健康素养的研究成果多于大学生。但大学生的总体健康素养水平高于居民,且在健康素养三个维度方面表现出不均衡性,表现在健康知识素养和健康技能水平高于居民,健康行为方面的素养水平低于居民[1-2],其显著影响因素有性别[3]、户籍所在地[4]、年级[4,6]、专业[3-6]、父母亲文化程度[3-4,6]、自评学习成绩[6]等。
2019年12月28日通过的《基本医疗卫生与健康促进法》第69条指出,公民是自己健康的第一责任人,要求公民主动学习健康知识,提高健康素养。大学生是未来社会发展的顶梁柱,是未来中国发展的希望。因此,研究大学生健康素养具有重要意义。
本次调查以四川省NC市三所本科院校为调查范围,专业涵盖医学类、理工类、经管类等。从2021年12月上旬开始发放问卷,历时4周,共计收回问卷230份,剔除个别填答不完整的以外,剩余有效问卷218份,有效率94.8%。
1.调查方法。此调查以2017年《全国居民健康素养监测调查问卷》为基础,主要考虑包括健康素养基本知识和理念、健康生活方式和行为、健康技能及个人行为、调查对象人口学信息、大学生日常行为习惯特征五部分。将初步制作好的调查问卷,请从事健康教育专家、大学生辅导员和班主任等老师审阅修改后形成最终的调查问卷。此次数据收集采取线下分层抽样方法。医学类每个年级随机抽取10人,共计50人;理工类每个年级随机抽取18人,共计72人;经管类每个年级随机抽取16人,共计64人;艺体类每个年级随机抽取11人,共计44人。被调查对象清楚调查目的意义及主要内容,自愿配合调查。
2.判断方法。被调查对象的健康素养总体水平以及健康基础知识和理念、健康生活方式和行为和健康技能三维度素养得分占满分80%以上的被视为具备该方面健康素养,否则被视为不具备。
3.Logistic回归变量赋值。是否具备健康素养作为因变量,属于典型的二分类变量。Logistic回归模型各自变量赋值为:专业,艺体类=1、经管类=2、理工类=3、医学类=4;父母亲从事的职业,家庭主妇等其他=1、农民=2、个体经营者=3、工人=4、党政军干部、企事业单位领导及职员=5;文化程度,小学=1、初中=2、高中=3、专科及以上=4;每周晚12点后睡觉天数,小于和等于1次=1、2~3次=2、4~5次=3、6次以上=4;户籍所在地,县乡镇=1、地级市=2、省会城市=3;对毕业后职业生涯规划,没想好或自主创业=1、找工作=2、考研=3。具备健康素养或某方面健康素养=1,否则=0。
4.统计学方法。采用了构成比统计方法、描述性统计分析、单因素分析及二元Logistic回归的多因素分析。统计软件采用excel和SPSS23.0。
样本大学生共计218人,其中男生71人、女生147人,汉族206人、少数民族12人,专业涵盖医学类47人、理工类68人、经管类60人、艺体等其他类43人,年级包括大三及以下42人、大三42人、大四及以上134人,每月生活费低于1000元41人、1000~1500元129人、超过1500元的48人,户籍所在地以地级市和县乡为主,父母亲文化程度以初高中为主,父母亲从事的职业以工人、个体经营者和农民为主等。
大学生日常生活行为习惯特征,主要选取了作息时间、锻炼、利用互联网、有否异性朋友以及对未来的职业生涯规划几个观察指标。被调查对象大学生近半数(47.4%)每周有4天以上时间在晚上12点以后才睡觉,除体育课外每周主动锻炼次数最多1次的占36.2%,每天除了学习外上网时间超过3小时的占79.8%,有没有异性亲密朋友几乎各占一半,超过80%以考研和找工作作为未来职业生涯规划,少部分学生要么还没想清楚,要么选择自主创业作为毕业后的前期职业。
1.样本大学生健康素养水平总体情况。样本大学生总体健康素养具备率并不高,且表现出不均衡性。健康素养的三个维度中表现出明显的差异,健康生活方式和行为素养具备率高于健康基本知识和理念素养、健康技能素养具备率,见表1。
表1 样本大学生健康素养水平描述性统计(n=218)
2.样本大学生健康素养水平的单因素分析结果。总体健康素养水平在学生所学专业(χ2=19.11,P=0.000)和父亲从事的职业方面具有统计学意义(χ2=19.62,P=0.001)。从三维度健康素养水平看,健康基本知识和理念素养在专业(χ2=19.82,P=0.000)、父亲文化程度(χ2=0.09,P=0.028)、父亲从事的职业(χ2=13.91,P=0.008)等因素方面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医学专业学生健康基础知识具备率明显高于其他专业学生,父亲文化程度越高、从事党政军职业的学生具有更高的健康基本知识和理念素养。健康生活方式和行为素养在母亲文化程度上具有显著的统计学意义(χ2=10.04,P=0.018),在每周晚12点后睡觉的天数(χ2=19.82,P=0.062)、未来职业生涯的规划(χ2=19.82,P=0.072)上具有一定的统计学意义。很明显,样本大学生中医学专业学生健康技能素养具备率高于其他专业(χ2=7.33,P=0.032);每月生活费(χ2=13.33,P=0.001)和户口所在地(χ2=8.198,P=0.017)对健康技能素养也有显著的影响作用。
表2 总体健康素养具备率的Logistic回归估计结果
表3 三维度健康素养具备的Logistic回归估计结果
1.健康素养总体水平的多因素分析。Logistic回归结果显示,总体健康素养具备率在专业的差异具有显著的统计学意义(χ2=11.96,P=0.008)。按OR值由高到低排序为,医学类>理工类>经管类>艺体等其他类;以艺体类学生为参照,超过90%的可能性理工类学生健康素养具备率是艺体类学生的2.805倍;超过95%的可能性医学类学生健康素养具备率是艺体类学生的5.435倍。
2.健康素养三维度水平的多因素分析。Logistic回归估计结果显示,只有专业对样本大学生健康基础知识和理念素养的影响作用具有统计学意义(χ2=11.92,P=0.008)。以艺体等其他类学生为参照,按照OR值由高到低排序为,医学>理工>艺体>经管。医学类专业样本大学生具备健康基础知识和理念的可能性是艺体类大学生3.957倍。
只有未来职业生涯规划对样本大学生健康生活方式和行为素养的影响具有一定的统计学意义(χ2=5.05,P=0.08),以没有想好和自主创业为参照,按照OR值由高到低排序为,考研>找工作>没想好的和自主创业。毕业后考研和找工作的具备健康生活方式和行为素养可能性分别是没有想好的和自主创业的2.549和2.32倍。
每月生活费对样本大学生健康技能素养的影响有显著的统计学意义(χ2=6.31,P=0.043),以每月生活费低于1000元作为参照,按照OR值由高到低排 序 为,1000元 以 下>1000~1500元>1500元以上,每月生活费1000元以下的样本大学生健康技能素养具备可能性 是 每 月1500元 以 上 的3.36倍(1/0.29=3.36)。
综上,样本大学生健康素养水平主要在所学专业、父母亲从事的职业、父母亲文化程度、每月生活费、户口所在地、对毕业后职业生涯规划方面表现出差异。健康是实现一切发展目标的生理基础,而健康的内涵不仅仅是医疗卫生,首先最重要的是要有健康意识,提高健康素养水平。
研究表明,文化程度是健康素养的重要影响因素[7-8]。父母亲特别是母亲文化程度越高,父母亲更加注重积累健康知识,养成健康的生活方式和习惯;父母亲文化程度越高,越有可能从事党政军事业单位职业,自身也更有条件注重健康生活方式,对子女的耳濡目染影响效果更佳。
通常情况下,供职于党政军部门、事业单位、企业领导岗位的父母亲,由于自身文化程度相对较高,而且孩子通常都是跟随父母亲一起生活上学,因此在家庭里对子女的积极正面影响更明显。本次被调查对象近60%都来自于县乡镇,受发展机会影响,大多数家庭父母亲都外出务工和从事个体经营,子女一般留守家乡由爷爷奶奶照顾学习和生活;父母亲对子女的陪伴时间非常少,受自身文化水平所限,对子女的健康素养的正面影响非常小。所以父母亲需要持续加强学习,积累健康素养知识,养成健康生活方式和习惯,有条件尽量亲自抚养子女增加陪伴时间,从正面给子女树立榜样作用。
因为,《健康素养调查问卷》中本来包含一定数量的与医学常识、理化知识有关的问题,医学生和理工科学生依靠平时的基础知识的积累,问题回答表现就比经管和艺体类等其他专业学生更好。无论是单因素还是多因素分析结果都表明,专业都是健康素养的重要影响因素。
值得注意的是,从前面单因素分析和多因素分析结果显示出,每月生活费是健康技能素养的重要影响因素,并不是每月生活费越高来自于省会城市的大学生的健康技能素养具备率就越高。一个可能的解释是,由于本次调查对象集中在四川省NC一个城市,属于四川省内的二级城市,约55%的样本大学生都来自于县乡镇,每月生活费总体偏低。这些大学生多数跟随爷爷奶奶生活,完成从小学到高中的学业。由于爷爷奶奶文化水平不高,加之家处县乡镇获取信息的渠道有限,在上大学之前很少接触到健康技能素养方面的知识。上了大学之后特别是医学生知识视野迅速打开,他们对健康技能方面的知识很感兴趣,学习很勤奋,平时积累较多,因此在健康技能具备率方面表现较好。
多因素分析结果显示,未来职业生涯规划能够显著影响样本大学生的健康生活方式和行为素养,特别是毕业后考研和找工作的学生的健康生活方式和行为素养具备率更高,与胡瑞敏等学者(2019)的研究结论有相似之处,自评学习成绩好的学生具有较高的健康素养水平[6]。原因在于,如果上大学后很快就有打算考研和找工作的学生,他们从上大学开始就严格要求自己,各方面学习都很努力;并且这部分同学还需要锻炼自己的综合素质为工作和继续深造奠定基础。他们整体上在健康生活方式和行为方面的表现更佳,因为考研和找工作本身都需要合理高效地利用时间,安排好自己的学习和生活。
在单因素分析健康生活方式和行为素养时发现,学生每周晚上12点后睡觉次数、除体育课外主动锻炼次数、非学习上网次数等都不显著,表面上看似与多因素分析结果矛盾,其实不然。越是有清晰职业生涯规划的学生,他们除了努力达到课业优秀外,有的还需要辅修第二专业以及备考各种职(执)业证书。为了锻炼自己的各种能力和素质还要适度参加一些社团活动,熬夜晚睡、查阅资料过度使用互联网等几乎成为常态。所以,反而表现出晚睡天数越多,健康生活方式和行为素养具备率还偏高,说明在回答问题时,他们从知识上懂得怎样做才算得上健康的生活方式和行为,只不过由于前述原因不得已不能真正付诸行动而已。
本文最大的创新在于:调查问卷中设计了反映大学生日常生活习惯的主要问题,通过调查分析后也发现了上述一些有趣的现象。本文的不足之处在于:调查样本量有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