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学技术发展史》在小教科学专业开展的必要性探讨

2022-01-01 20:19王丹丹
科教导刊·电子版 2021年26期
关键词:任课教师科学素养科学技术

吕 蓓 王丹丹

(江苏第二师范学院生命科学与化学化工学院 江苏·南京 210013)

义务教育阶段小学科学课程标准指出:科学技术的快速发展对每一位公民的科学素养提出了新的要求。科学素养是指了解必要的科学技术知识及其对社会与个人的影响,知道基本的科学方法,认识科学本质,树立科学思想,崇尚科学精神,并具备一定的运用他们处理实际问题、参与公共事务的能力。基于这样的新要求,就需要有一支训练有素的科学教师队伍来普及义务阶段小学科学教育以及在这个基础上提高科学教学质量。与此同时,为进一步加强小学科学教育,教育部于2017年2月15日正式印发《义务教育小学科学课程标准》,这是自2001年《全日制义务教育科学(3~6年级)课程标准》发布之后一次修订和完善。因此在我校生化院小教科学专业开展《科学技术发展史》课程是非常急迫和必要的。[1]

1 《科学技术发展史》课程在小教科学专业开展的必要性

《科学技术发展史》课程内容涉及科学技术发展的趋势,具有时代性特点,对普及科学技术史知识、扩展知识面、提高人们的科学文化修养、加强管理能力、陶冶情操、净化心灵及坚定马克思主义信仰都大有裨益。[2]同时,该课程是一门关于科学技术发展过程及其规律的科学。为了响应社会的需要,开设小学教育科学专业,该专业学生将会在未来承担小学科学的教育工作,因此《科学技术发展史》作为通识性教育课程,涵盖多个门类的科学技术并以历史发展为线索融会贯通,在我校小教科学专业开展是非常有必要的。

2 目前教学过程中存在的问题

2.1 学生对课程的重视程度不够

《科学技术发展史》作为通识课程,未受到学生的足够重视。学生只是觉得学好相应的专业课程就可以满足未来职业的需要,而对于这门课的认识不够深刻,只是停留在背诵应付考试的层面。[3]而要想胜任当代的小学科学教师这一职位,在发展基础教育的同时更要注重素质教育以及人文精神和科学素养的联合,以科学的视角审视事物,培养正确的科学观和价值观。[4]《科学技术发展史》这门通识性学科的开设正满足了这些条件。现今的大学生基本能够掌握现代的通讯技术设备如手机、电脑等,接收与搜寻信息的方式也多种多样,同时,该课程对于具体的理论知识不做细讲,有种“泛泛而谈”的感觉,对于某些学生而言,觉得学得不够深入透彻。

2.2 上课模式单一,学生参与度不高

当今高校大都采取多媒体课件授课的方法。针对本课程如果想提高学生的学习效果,仅仅采用多媒体讲解是不够的。尤其对于现代前沿的科学技术,比如宇宙探索章节就涉及爱因斯坦的广义相对论、黑洞、奇点、大爆炸理论等等,这些新名词、新事物非常抽象,如果只是通过课件讲解让学生清晰地理解和认识是非常困难的。

2.3 考核机制比较单一

《科学技术发展史》这门课程的考核机制不太完善。有学生认为考核方式单一,不希望闭卷考试。针对本课调查了我校小教科学专业的《科学技术发展史》这门课程任的考核方法。具体考核方法包括以下三项:平时表现及出勤率(20%)、期中考试(30%)以及期末考试(50%)。

2.4 任课教师的专业素质的培养

《科学技术发展史》这门课程对于任课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不但教师自身的专业水平过硬,还需要全面认识其它专业技术知识,尤其对于一些人文历史等文科技能以及思维也需要不断加强,将科学技术的发展历史融会贯通,能够做到掌握多种学科发展的脉络和相互联系。所以对于这门课程的任课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5]

3 教学改革措施

3.1 加强重视意识

作为小学科学教师所具备的科学素养,《科学技术发展史》这门课程能够提供足够广度的知识,但是纯粹的教师讲解不足以引起学生对于本课程的重视程度以及参与度,可以通过一些社会实践活动或者学校多提供一些实习机会,比如定期到小学进行见习活动,而不是单一地从课本上学习知识,在实践的过程中学生会深有感触,因为小学科学这门课程的设置并不仅仅是让学生掌握应有的科学知识,更多的是教给学生科学的思维方式,科学地解决一些实际问题的能力,用科学的思维去看待这个世界。

3.2 改革上课模式,提高学生参与度

传统教育形式为老师讲、学生听,老师说、学生记,新时代的高等教育,传授给学生的不应该只是书本上知识,更多的是学习思维、学习方法,尤其对于这种通识性教育课程。如果仅仅是照本宣科,课堂教学将会非常枯燥无味,教师可以采取更加灵活的教学模式,不要过于遵循传统教师讲学生学的教学模式。比如开展学生感兴趣的话题,如新兴科学技术相关的热门话题和焦点人物为切入点,渗透《科学技术发展史》课程的学习。

结合本专业学生的未来就业趋势,教学内容还需注重难易程度,应该更多地关注课程所涉及到的广度,对于该课程的深度应适可而止。[6]对于这门课程的学习,可以开展师生共同讨论或者生生之间的互动讨论;此外,还可以通过辩论、举办活动的形式进行开展。课后作业的布置可以拓展开来,不用完全根据教材的课后作业来布置,应布置一些有价值,有思考意义的开放性题目。

3.3 改革考核机制,综合评定学生成绩

我校生化院小教科学专业对于《科学技术发展史》这门课程的考核方法具体如下:平时成绩及出勤率(20%)+期中成绩(30%)+期末考试(50%),就需要我们赋予每一项目里更多的考核内容加以完善。

平时成绩考核中还应该包括平时课堂参与积极性、提问、PPT发言和案例分析等;由于期中考试形式可以灵活多样,所以考核内容也可以放宽。比如在实际教学中引入翻转课堂,即全班学生自由分组,进行小组演讲活动,课题的范围主要是介绍最新的科学发现或科技发明或科技产品、专题等;也可以介绍某位科学家、发明家等等。该分数将作为期中成绩考查的重要组成部分。此外,在授课过程中每次都插入一个或多个讨论问题:该问题会在课程前布置给学生,根据表现来考核。讨论课题也可能设置为正反辩论话题,或将抽取两组同学进行辩论。针对这样的考核机制,充分调动了学生以及教师的主观能动性,让课堂不会成为教师的独角戏。[7]

3.4 提高任课教师的专业素质

针对专业基础知识很扎实的《科学技术发展史》授课老师,我们当下所需要做的不应把目光聚焦到任课老师的专业能力上,更多的应结合本课程的一些特点以及性质,譬如通识性、素质教育,人文精神和科学素养,科学技术的社会视角等等来对于授课教师提出适应的要求。有了这样的要求,任课教师能够根据要求制定恰当的教学安排以及教学计划。借鉴在职小学以及中学教师的提高自我能力的方法,高校可以采取本校同学科不同院校之间的交流与学习。由于《科学技术发展史》课程的开设是在一些院校的经管院,需要历史、哲学的背景,所以任课教师可以同我校的一些任教历史、哲学等等课程的教师进行沟通与交流。考虑到开展的顺利与否以及时间的可协调性,这样的交流可以适当地定期举行。同时,对于教师的职前培训也不容忽视。[8]教师的专业基础知识加上一定的教学技能才能将一堂课上好,上好并不等于上完,上完是一个单向传输过程,所以高校应对于这种文理结合的通识课程的老师进行职前培训以及做到定期培训。学校对于这门通识课任课教师的招聘上也要考虑到实际情况,对于教师并不能仅仅要求专业基础知识扎实,更多的应考量教师的文化底蕴与文化素养。

4 结论与展望

《科学技术发展史》这门课程作为通识性教育,可以推进高校课程体系的融会贯通,提高学生跨学科、跨文化的理解能力,为学生未来的职业生涯与人生发展奠定良好的知识和能力基础。我们也将坚定不移地继续推动该课程教学改革,在培养大学生良好的专业素质的同时,更重要的是使学生在走向社会之后拥有长足的自我拓展能力。

猜你喜欢
任课教师科学素养科学技术
《中国空间科学技术》征稿简则
2021年CCF科学技术奖获奖项目名单(2)
《中国空间科学技术》征稿简则
如何培养学生真实记录的科学素养
《中国空间科学技术》征稿简则
如何在日记写作教学中培养学生的科学素养
关注实验数据 提升学生科学素养
班主任与任课教师合作发展的实践与思考
论高职班主任与任课教师的协作与沟通
要善于树立任课教师的威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