梁馨月
(赤峰工业职业技术学院 内蒙古·赤峰 024000)
(1)研究背景:在我国农业种植产业中,蔬菜中有非常大的比重。据统计,2019年我国蔬菜的总产值已经达到了8200亿元。其中,蔬菜在种植业中占用的比重为30%;农民人均收入中蔬菜生产的贡献率达到了18.3%。在我国内蒙古地区,赤峰市蔬菜产业有着举足轻重的地位。赤峰市的蒙语译为“乌兰哈达”,作为内蒙古自治区的9个地级市之一,赤峰孕育着悠久的红山文化,在温带半干旱大陆性季风气候的影响下,成为了东部蔬菜的主要产区。
同时,赤峰作为内蒙古东部中心城市,在发展传统蔬菜种植产业的同时,也在发力发展有机蔬菜。根据赤峰市统计局发布的数据显示,截止2019年12月,赤峰市生产总值初步核算达到了1708.4亿元,2018年12月,农业农村部确定赤峰市为国家第二批中国特色农产品优势区。
近些年来,赤峰市市委、市政府提出了推动全市蔬菜产业体制增效的目标,全市蔬菜种植趋于规模化、标准化、设施化、产业化发展。在蔬菜的播种面积、产量总体上,也呈现出了稳定的发展态势,蔬菜播种面积占到了全市农作物播种面积的11%。以松山区为例,在这片物产富饶的土地上,拥有耕地235.1万亩,水浇地72万亩,是全国无公害蔬菜种植示范性,松山市立足于富农的需要,大力发展快速化、集约化、现代化农业,总面积2800亩,示范区距市中心15千米,形成了以“内蒙古农牧业科技创新基金项目区”。而松山区,只是赤峰市农业转型的缩影之一。
党的十九大召开以后,乡村振兴战略的提出促使赤峰市加速转型升级,将蔬菜产业发展列为全市的九大工程之一,继而进一步加强农业产业结构调整,使蔬菜产业成为了农业农村的投资热点。三座店、小城子大等各乡镇相继兴办农业产业园区,加大力度进行农业产业化经营,通过积极发展蔬菜产业,带动当地农民脱贫致富,实现产业振兴。因此,赤峰市蔬菜产业面向京津地区有着得天独厚的发展优势,但在种植品种、经济效益、产业方向等方面也面临着一定的问题。第一,赤峰市出产的蔬菜虽然品种齐全,种类繁多,但是缺乏品牌性和知名度。第二,在蔬菜产品的深加工上,赤峰地区缺乏对农产品的深加工,导致蔬菜产业的发展后劲不足,产业模式难以得到具体的延伸。
(2)研究目的与意义:
第一,本课题的探究有利于打造特色优势化农产品。从蔬菜产业的未来发展方向中,赤峰蔬菜产业面向京津冀地区,能够逐步拓宽赤峰市的农业发展路径,借助于“十三五”发展规划,将传统蔬菜产业的发展步伐加快,通过更新现代农业的发展理念、经营方式、产业体系和种植技术,有利于融入现代农业的发展特色,使赤峰地区的蔬菜沿着“品牌化”的发展路径前行。
第二,通过分析赤峰市蔬菜产业面向京津地区的发展方向,能够逐步降低蔬菜产业的运营风险,弱化其中存在的劣势和风险,从多个方面加速农业增收、产业增效。从蔬菜种植的地区特点上看,赤峰市位于北纬41度的气候带上,这里土壤肥沃、气候温润,是不折不扣的“黄金农产品生产带”。白菜、土豆、芹菜、西红柿、豆角等蔬菜种类十分齐全,优质的产品环境也为消费者构建了一个完善的农产品监管体系。
第三,2019年,赤峰市凭借着优良的农产品质量,成为了我市第七届世界军人运动会的蔬菜供应商之一。而在这次的蔬菜供应中,全国只有29个地区进入了此次供应商,赤峰市代表内蒙古自治区,成为了唯一的一家蔬菜供应商。借助于此次蔬菜供应契机,赤峰蔬菜从“酒香不怕巷子深”的传统营销走向了“现代化品牌化”的运营模式,打响了赤峰蔬菜的地区名片,提高赤峰农产品的安全监管水平,使赤峰蔬菜的价格稳步增长,进一步提升赤峰市农产品农业的地域形象。
(3)国内外研究现状:从整体上看,在对商品品牌的研究中,国外对商品品牌的研究主要集中在品牌的塑造上,通过对品牌要素的研究,增进品牌的系统性研究和品牌成长历程。因此,国外的研究大多倾向于农业自动化的要素研究上,在对品牌的系统性研究上,研究较少,导致其研究成果集中在农业现代化品牌创设中,对农业品牌的研究理论不够完善和成熟。
在国内的研究现状中,当前对赤峰市蔬菜产业面向京津地区品牌化建设的探究较少。农业品牌的建设、发展和研究意识的树立,难以获得鲜明的进程,我国农业品牌研究大多集中在标准化研究、区域化研究的过程中,缺乏对蔬菜产业特色和创新的研究,导致对农产品品牌中,蔬菜品牌的建设面临瓶颈,尤其是对于消费者品牌、质量、安全的发展特性上,面临发展困境,赤峰市蔬菜产业的品牌化研究面临空白。
(4)研究内容与方法:
本课题者围绕赤峰市蔬菜产业面向京津地区品牌化创建展开探究,研究了赤峰蔬菜产业品牌研究的空白,剖析了国内外蔬菜产业品牌化的发展现状,对蔬菜品牌进行比较分析,总结先进的经验做法和赤峰产业品牌化的主要问题,提出对策和建议,为政府制定研究依据,为蔬菜企业提供实施的方法和思路,构建赤峰地区蔬菜产业面向京津地区品牌化战略:做好知名度推广工作、全面构建品牌指标、发展差异化品牌、强化品牌文化内涵、加强品牌人才培养和引进等对策。确保赤峰蔬菜产业品牌化发展更加鲜明。
(5)课题研究重点:
本课题的研究重点是对赤峰市蔬菜产业面向京津地区品牌化创建提出具体战略方案,为赤峰市经济社会发展提供理论咨询和智力支持。但是在论文撰写的过程中,存在着一定的难点。例如本课题数据调查比较困难,某些环节缺少数据支撑,要进一步搜集数据,完善研究结果。
笔者试图从品牌要素的构建上寻找突破:对赤峰市蔬菜产业品牌化建设情况进行系统的分析,较准确的找出存在的问题,对推动蔬菜品牌化提出方法和建议。
品牌战略是在某一项产业、某一个公司的经营生产中,通过推进企业经营策略,在产业发展中,建立完善的品牌规划,使品牌战略成为企业快速发展的必要条件。借助于对不同品牌战略、不同企业文化的相互融合,能够为目标受众传递产品与品牌文化的关联标识,使消费者能够对商品具备更加积极的感受和评价。
在赤峰市蔬菜产业面向京津地区品牌化建设中,相关蔬菜种植户、农业合作社、蔬菜企业在现代化的市场运营中,要积极运用品牌战略的利器,取得长远的发展优势,确保企业能够得到长远的发展。在现代通讯技术、产业管理模式的快速发展下,品牌战略的实施,能够使消费者对产品具备“信任度”和“重视度”,尤其是能够使赤峰蔬菜产业建立信誉和口碑,进入消费者的内心世界,使他们能够在购买此类产品的同时,积蓄更强的驱动力,树立鲜明的行业特征。逐步优化竞争品牌的核心价值,使企业的经营、管理、销售、服务能够处于有序的发展链条之中。
产业规划指的是综合运用各项理论,充分考虑国内外的经济发展因素,对产业设定科学的定位和规划,以此在产业发展的定位、体系和结构上加速转化,构建开放的产业布局,使产业结构、空间布局处于地区经济的发展核心。
产业规划从根本上决定了经济发展的核心要解决做什么、为什么、怎么做。通过切合实际的产业规划,使工程规划资质更加科学。在赤峰市蔬菜产业面向京津地区的发展中,品牌化创建能够为地区百姓提供发展助力,实现脱贫致富奔小康,借助于兴办农业产业园、产业化经营等形式,发展蔬菜产业,寻找地区产业规划之间存在的差距。继而推进“产品结构优化升级”的发展路径,以差异化产业规划,加强经济运作。充分建立鲜明的发展定位,以品牌化发展战略,进一步推动产业融合,使赤峰地区蔬菜能够保持集约化发展态势,使品牌规划融入现代农副产品的发展浪潮中。
赤峰地区地处温带半干旱大陆性季风气候,海拔300——500米,昼夜温差较大,有利于蔬菜的糖分、淀粉和干物质积累。示范区的表土均为稞土,也就是俗称的风淤土。土层深厚,营养成分达到4—5米,这是植物得天独厚的成长条件。土质便于配肥,因此促使蔬菜的成长,在发展有机蔬菜的同时,蔬菜的品质更加健康和优质。鲜明的自然气候优势,使赤峰市各旗县成为了生产蔬菜的理想之地。其中,以宁城县为例,汐子镇的韭菜、三座店镇的土豆、大城子镇的西红柿、一肯中镇的茄子、黄瓜口碑逐渐打响,销售供不应求。
近些年来,赤峰市的种植户转变种植理念,发展设施农业,通过搭建暖棚、冷棚等不同的方法,积极发挥赤峰市地势平坦、土地肥沃、水源洁净、灌溉便利的各项优势。以此塑造地区蔬菜特色产业基地,以便捷的交通环境,增进蔬菜的生产品质,使绿色蔬菜能够走向京津冀地区,获得更多的发展。
赤峰市离北京、天津市距离400多公里,2020年12月份,赤峰至沈高铁路喀左站铁路于2016年开工建设,铁路正线全长157公里/小时,线路速度目标为250公里/小时,2020年年初开通并开始试运行,拉开了赤峰市的“高铁时代”,这意味着有更多的农产品,可以通过便捷的高铁线路,达到高效的运输。在这之后,赤峰市达到北京、天津的时间从原来的七、八个小时,缩小为两个半小时,真正实现了当天往返,成就了明显的区位优势,因此,在提升赤峰市往返京津地区的区位优势上,便利的运输环境能够使蔬菜借助于国道、高速等公路运输干线销售到京津市场,充分发挥乡村公路接近原产地、交通便捷的产业优势。
在生产技术上,从有机种植到无土栽培,赤峰市已经拥有了一批技术力量较强、生产经验丰富的蔬菜技术推广机构,也培养出了一大批的生产企业、专业合作社、种植大户和种植能手,使赤峰飞去的农民蔬菜生产技术日趋成熟,标准化生产水平也在日益提升。为了进一步提升赤峰市的生产技术水平,赤峰市市委、市政府组织农业技术专家,先后到北京小汤山、山东寿光等农业设施先进的区域进行考察和学习。积极规划保鲜库、有机蔬菜检测中心,提高本地区蔬菜的发展质量,使赤峰地区生产的黄瓜、豆角、番茄、芹菜、甘蓝等二十余种的蔬菜,获得有机食品的认证。以成熟的生产技术为赤峰农产品面向京津地区的发展,注入了动力,带动周边地区的农村发展有机工业,实现经济效益和社会价值的相互融合。
截至目前,赤峰市的蔬菜产业发展迅速,已位于全市农业四大主导产业中的第一位。截至目前,赤峰市设施农业已规划调地7万9千亩,已建成具有一定规模并投入使用的蔬菜批发市场29处,年交易总额13.25亿元;蔬菜加工企业17家,加工能力20多万吨;贮藏保鲜库13处,年保鲜量1.71万吨。蔬菜经济合作组织、协会28个,经纪人13845人,年交易量100多万吨。
2018年,赤峰市粮食作物播种面积92.2万公顷,比上年下降1.2%。粮食总产量503.6万吨,比上年增长0.1%。经济作物中,油料产量23.3万吨,增长34.2%;甜菜产量132.4万吨,增长16.5%;蔬菜产量453万吨,下降6.5%。从这组数据中可以看出,赤峰蔬菜经过多年的发展,无论是在种植技术、保险存储还是在销售加工上,都奠定了坚实的基础,在强大政策的引领下,赤峰东部、中部、南部地区成为蔬菜自流灌区。借助于对蔬菜基地的规模化生产,实现应用科技化、产品绿色化和经营产业化,融合赤峰地区的光热水土资源,以此进一步扩充蔬菜产业,为赤峰蔬菜产业的发展提质增速。逐步打造以日光温室、塑料暖、露地蔬菜为一体的农业发展格局。
多年来,赤峰作为内蒙地区“菜、肉、草、乳”的主产区,蔬菜产业的发展一直备受关注。2019年赤峰市设施农业建设任务6.6万亩,虽然在种植规模上有所突破,但是整体规模和发展效益仍然不够先进,综合对比全国其他农业地级市,存在一系列的问题。其中,种植基地规模的发展滞缓首当其冲。例如,赤峰市喀喇沁旗作为该地区历史悠久的蔬菜基地,它的发展速度较为迟缓,在整体规模上,仍然以传统农业为主。赤峰市松山区大庙镇喇嘛营的“乐万家绿色蔬菜基地”,在蔬菜的经营上,也大多为胡萝卜、土豆、白菜等种类。再加上其他乡镇受传统种植理念的影响,除少部分“新型蔬菜种植基地”发展增速外,其他地区的种植传统观念、组织经营带动力不足、效益驱动也较为绵软。种植基地规模效益的不足,直接影响着赤峰蔬菜的品牌建设,在吸引客户的关注力上,面临着巨大的问题。同时在均衡开展蔬菜供应,带动区域蔬菜发展等方面,仍然需要突破一定的发展难关。
品牌效应指的是商品价值在社会发展中的具体体现。在赤峰蔬菜产业发展中,蔬菜产品的定位、经营模式、消费族群的改变,决定着赤峰蔬菜的品牌宣传效果和未来发展方向。但是如今的赤峰蔬菜虽然拥有众多品牌,但品牌的含金量不高,较为分散和弱小。品牌的强韧度不足。再加上赤峰蔬菜的市场知名度尚未在全国范围内提升,蔬菜的运输、包装、销售,仍然以个体贩运户为主。巨大的市场压力导致蔬菜龙头企业面临层层重要,企业在品牌建设上面临着一定的困境。同时,政府及相关职能部门,在赤峰蔬菜品牌的建设上,也存在着一定的扶持难题,政策和资金的缺乏,使赤峰蔬菜的产业驱动力较为不足。
近些年来,赤峰各级财政每年都拿出专项资金用于农作物的良种引进,试图在赤峰蔬菜中加强新品种、新技术推广应用。但是,由于农作物新品种引进的步骤较为繁复,并且所需的人力、物力较大,在资金上仍然存在着较大的缺口。特别是在赤峰市(县)一级良种的引进上,新品种的实验经费大多由种子公司承担,部门市(县)因为缺乏经费,新品种的推广工作无法得到正常开展。新品种的示范应用体系不够完善,严重制约了赤峰地区蔬菜新品种的引进和推广。
过去,在蔬菜产业的发展中,传统的种植理念主要关注是否能获得高产,而忽略了市场导向。近些年来,物质生活的充盈使人们更加关注蔬菜产品质量,忽略了产品质量和种植结构调整。龙头企业、农民专业合作社在带动地区产业化经营的同时,较为重视市场开拓能力,对基地的带动能力不强,组织生产基地存在各项问题。而在产业化经营的方式上,单一的销售导致市场对生产的引导作用降低,生产盲目性难以根除。
农产品深加工作为蔬菜产业增值最主要的形势,能够促进农业的经济化发展。目前,赤峰市的深加工企业大多为肉类、干果类企业,例如塞飞亚草原鸭、蒙都牛肉干、瓜子张五香瓜子,但是在对蔬菜的深加工上,仍然较为缺乏。从企业科技含量上看,赤峰地区农产品深加工领域内大多为中小企业,占到了蔬菜深加工企业的80%以上。大多数的蔬菜加工惬意都是将蔬菜产品进行简单的清洗、包装、分类,没有形成规模化的发展趋势。在市场上,蔬菜类深加工企业大部分沿袭着小作坊的发展路径,缺乏有效的市场竞争力,导致蔬菜企业的转型升级面临困境。除吃之外,在产品加工和产业经营上,赤峰市蔬菜商品化处理生产线还不够顺畅,蔬菜的加工业较为落后。尤其是在淡旺季的蔬菜加工上,蔬菜残次品加工利用的价值不高,而优质产品的生产附加值又较低,导致蔬菜深加工产品的市场价格存在波动,加工滞后于产业发展,产业效益并不明显。
京津地区作为我国“首都经济圈”中的重要城市,具备着地域一体、文化一脉的发展特点。习近平总书记曾指出,推进京津冀协同发展,是推进区域发展体制的创新需求。2020年受新冠肺炎疫情的影响,北京新发地蔬菜批发市场曾经关停过一段时间,但是从整体上看,并未影响京津地区的蔬菜销售和运输枢纽运转情况。京津蔬菜市场中的岳各庄、锦绣大地市场、大洋路蔬菜市场等六大批发市场每日蔬菜上市量可达15517吨,其中还囊括了超市发蔬菜供应、物美果蔬供应,具有较大的市场发展前景。
在此背景下,赤峰蔬菜的品牌化建设必须要建立“点对点”的供货价值,对口京津地区进行蔬菜直销,以一系列的优化措施,加强对赤峰市蔬菜产业的转型升级。第一,赤峰市蔬菜产业在面向京津地区品牌化创建的过程中,要对充分了解京津地区的蔬菜产业结构,基于科学的定位和全面的分析。在优化产业结构的同时,积极发挥赤峰地区悠久的种植历史和独特的产业规划,从多个渠道,拓展京津地区的蔬菜市场。第二,在农产品深加工的发展历程中,结合深加工发展政策,政府、企业、种植户应该从多个方面入手,不断满足京津地区消费者的日常生活需要,进一步提高我国农业的整体发展水平。第三,要加大产品结构转型的宣传和引导。政府要通过制定相应的扶持政策,来支持农业技术改革和发展。在技术、资金以及税收方面,给予蔬菜种植户一定的衡策扶持。第四,要加大对优化农产品结构人才的大力培养。通过在赤峰市各旗县农业技术推广站下设蔬菜产品结构优化指导中心,为企业输送人才和技术。充分利用网络媒体、电视、报纸等方式,提高蔬菜种植户产品结构优化升级的积极性。通过产业技术培训,技术创新研发等形式,满足京津地区消费受众的各项需求。第五,改变简单的覆膜类叶菜生产方式,通过在城市周边郊区和农业综合开发项目区,大力发展日光大棚和温室蔬菜,在赤峰市设施蔬菜产业之中,以抓好规模小区建设为重点,以规模求效益,以规模拓市场,相对集中的规模小区不断出现。积极发展区域化种植初具规模,其中达到万亩以上的园区六处,包括:一肯中万亩辣椒生产园区、大城子西红柿园区、黑里河食用菌园区,全家梁、西苑,公主陵等等。赤峰市设施蔬菜生产实现了由一季生产向多季生产、一季增收向四季增收的转变。
京津地区包含了中高端蔬菜市场,在赤峰市蔬菜销售体系的推进方向上,应该从多个方面入手,找准京津蔬菜产业的不同领域。开发精品蔬菜、中高低段蔬菜产品,嵌入新型蔬菜销售环节,以赤峰地区独有的蔬菜产业技术为载体,加强优质蔬菜对赤峰其他品牌蔬菜的全面引领。挖掘适宜赤峰地区发展的优质蔬菜品种,创建名特优新型品牌,展示地方特色、狠抓品种选育,继而打开京津地区的品牌市场,巩固赤峰地区蔬菜产品的品牌优势和产出效益。
在销售的渠道上,整合赤峰地区的相同产品类别,做大、做强、做优地域品牌,围绕蔬菜食品安全质量的发展中心,以特色鲜明的农业产品,使广大消费者能够乐于结构,进一步提高蔬菜产品的竞争力和附加值。以此大力发展农产品种植、加工和运输产业,确保品牌战略形成“产品结构优化升级”“差异化”合作的价值定位,推行一系列的品牌发展战略。利用高铁等新兴销售运输工具,将地方名优特产品运往京津地区,积极挖掘地方特色,加强蔬菜产业商标和蔬菜生产技术、器械的发明创作。拓宽赤峰蔬菜产品的销售渠道和技术附加值。将工业产品的生产管理运营和农产品深加工相互融合,打响品牌优势,推动品牌延伸,使地域优势农产品能够做大做强,进一步拓宽全球市场,使京津地区成为赤峰蔬菜品牌的重要销售靶向,以便域内各大蔬菜龙头企业得到更好的发展。
目前,目前全市蔬菜交易市场37个,年交易能力144万吨。蔬菜瓜果经济合作组织57个,蔬菜经纪人达到0.6万人。各类贮藏保鲜库138个,蔬菜大中型加工企业17个,消化新鲜蔬菜3.73万吨,初步形成了产加销、贸工农一体化的产业化开发态势。楚东蔬菜、城子甜椒通过北京新发地、上海江桥等市场销往全国各地,实现年产值35亿元,农民人均增收达6000元。
赤峰也已经在北京、上海、广州、山东等大中城市和满洲里、二连浩特等口岸建立销售网点,赤峰市的设施蔬菜不但打入京、津、唐等16个省市区的国内市场,还远销到日本、韩国、俄罗斯等国外市场。
品牌化作为农业现代化的标志,在推动地方区域方式转变、加快结构调整的同时,起到了积极的作用。对于赤峰市蔬菜产业的发展来说,加快实施我国农业品牌战略,是进一步转变生产方式的重要内容。因此,赤峰市要想提高蔬菜品质,就必须要把握好当前农业品牌建设的新形势和新任务,进一步提升农业品牌建设,加快新经济常态下对蔬菜基地的优化建设。以大城子镇的西红柿为例,村、镇、市三级政府要通过一定的政策倾斜,加大对农产品品牌的保护力度,加大监督检查力度。鼓励大城子镇的蔬菜种植户们积极发展有机西红柿的种植,鼓励种植户积极申请有机蔬菜表示,将“大城子西红柿”作为赤峰市宁城县的名优农产品。争取网络信息技术,建立统一的农产品品牌创建渠道,利用网络、实体等各项资源,使该地区有机蔬菜成就名优特品牌。
以宁城县为例,2015年,宁城县成功注册“宁城黄瓜”“宁城番茄”“宁城尖椒”“宁城滑子菇”4件国家地理标志证明商标,并成立了蔬菜产业协会,实行统一包装、统一管理、统一使用,地理标志商标成为宁城县设施蔬菜的金字招牌。2016年7月,立志果蔬等8家合作社加入内蒙古自治区农产品质量可追溯平台,实现了从产品生产到销售全程可追溯和查询。王爷府镇被誉为“中国番茄之乡”。同时青椒、苹果梨均通过国家地理标志产品认证。在农业建设扶持政策的推进下,赤峰市政府通过鼓励市内外企业和社会资本投入设施农业建设,重新规划《赤峰市传统产业绿色化改造实施方案》,充分利用比邻京津等人口密集区和消费优质区的地理优势,推动喀喇沁旗、松山区、宁城县的蔬菜加工项目加快运行,大力发展有机蔬菜—蔬菜保鲜与净菜加工产业,把赤峰打造成为京津的“北厨房”或蔬菜供应基地。充分结合京津地区的发展优势,使赤峰蔬菜能够直销京津地区的一级批发商和大型商超企业,探究货品销售渠道,充分提高赤峰蔬菜在京津地区的生产优势。
赤峰蔬菜的流通有着有序的发展流程,涉及到了蔬菜生产的产前、产中、产后各个环节。在蔬菜产品流通中,蔬菜从种植户到消费者之间,要途经采收、包装、运输、存储、批发、零售等多个环节。对于流通商而言,农户和消费者的价格会出现波动。无论是从生产还是消费上,蔬菜产品都需要构建科学快捷的流通流程。通过合理限定收购价格,能够实现成本和利润的相互容易。为此,蔬菜产品所涉及到的不同流通环节,都应该进行全面的规范和加强。第一,通过控制蔬菜的流通成本,能够进一步发展物流企业,改善流通环境,鼓励各企业之间相互合作,以此达到企业和蔬菜种植户的共治共享。而对于校企双方而言,通过在农企之间建立风险共担的责任机制,扶持优质的蔬菜营销大户和流通业务经纪人。进一步鼓励有条件的种植户融入农产品加工生产之中,继而实现种植户和原材料的协调供应。第二,赤峰地区还应该积极发展农产品加工、优化购销组织,促进种植户和原材料的加工供应,帮助赤峰市域内的产品销售商建立强大的蔬菜联盟,以集约化运转,减少流通环节,降低流通成本,和京津地区的蔬菜市场达成有序的供应,确保更多消费者能够购买到安全可靠、质量优异和价格合理的名优蔬菜产品。
例如,围绕蔬菜产品品流通,使区域化种植初具规模,其中达到万亩以上的园区6处,包括:一肯中万亩辣椒生产园区、大城子西红柿园区、黑里河食用菌园区,全家梁、西苑,公主陵。赤峰市设施蔬菜生产实现了由一季生产向多季生产、一季增收向四季增收的转变。
围绕赤峰蔬菜的发展格局,相关农业部门应该积极规划现代设施蔬菜产业园,以更多科技含量、更高资源利用率和更大劳动生产率融入到赤峰蔬菜产业的生产运营中来,通过多项发展策略,确保赤峰地区的现代设施蔬菜产业的规模更大、水平更强。
第一,发展规模化温室蔬菜产业。积极发挥大型温室投资较少、土地利用率高的优势,将连片产业化作为设置农业的发展重点去抓。第二,室内技术集成化。借助于计算机视觉技术、无线传感监控技术、现代通讯技术,使设施农业的科技含量更高。例如将手机APP和蔬菜连栋温室加以整合,使赤峰蔬菜的科技水平更高。第三,推动操作技术机械化。广泛使用多种巧妙、轻便、高性能的农业设施,强化育苗机械,以一体化灌溉、智能施肥技术,确保蔬菜耕耘更加快捷高效。第四,加速生产技工工厂化。通过做强农产品深加工,将工厂化农业作为资金、技术密集型高产高效的栽培重心,使蔬菜的生长环境更加适宜。第五,以玻璃、塑料、聚乙烯膜双层覆盖、聚氯乙烯膜等形式,使赤峰蔬菜的产业集群更加完善,帮助赤峰蔬菜更加规模化和专业化,帮助赤峰蔬菜在京津地区获得开放的销售渠道。
在京津地区的销售路径中,互联网电子商务销售模式具有鲜明的优势。赤峰地区虽然处于内蒙古地区,相比较浙江、杭州等地区,存在一定的电商劣势。但是,仍然有很多蔬菜种植者积极拓展电子商务路径,充分发挥电子商务的各项优势,为消费者提供优质、安全、健康的食品。赤峰地区的蔬菜产业发展者除了可以借助淘宝、拼多多、京东、天猫、苏宁等网络平台进行销售,还可以自主开辟绿色生态蔬菜平台。
例如,赤峰野农优品是一家专注于绿色生态健康的农产品公司,它立足绿色生态的发展核心,为用户提供无污染、无添加、无催收的“三无”农产品。通过搭建线上、线下相结合的县、乡、村三级服务网络,进一步突破农村地区信息流、物流、支付流的困境,使当地传统商贸业态能够沿着“互联网+”的发展路径转型。野农优品在每一款农产品上,都贴有包装二维码,直观的看到产品生长的全过程。使蔬菜产品能够具备质优价廉、高产高效的销售渠道。除此之外,野农优品的支柱型产业美村网页成功上线,通过在赤峰各城镇小卖店进行升级改造,以农村网电服务站的方式,开展农产品销售业务。截至目前,美村网已经在赤峰、通辽、锡林郭勒、乌兰察布、云南、山西、甘肃等地,建设仓储服务站,为消费者带来更好的蔬菜产品,进一步创新电商销售模式。
综上所述,赤峰市蔬菜产业具备得天独厚的发展优势。不少农民的收入以蔬菜种植为主,根据新农村建设的需求,做大做强新兴产业。结合本市的发展优势,依托赤峰独特的区位、资源及人才优势,做大做强全市的蔬菜产业。尤其是在赤峰市设施蔬菜产业的整体思路上,以抓好规模小区建设为重点,以规模求效益,以规模拓市场,提高赤峰地区蔬菜品牌的建设水准。围绕京津地区独特的经济优势,进一步拓宽赤峰蔬菜销售渠道,使赤峰蔬菜不但能够在京津市场获得欢迎,在全国蔬菜销售市场上也能够获得更多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