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西壮族服饰传统技艺的传承现状及对策
——以百色靖西县为例

2022-01-01 20:33李奇臻杨斯迪黄罗慧赖妃妃卢婷婷
科教导刊·电子版 2021年3期
关键词:靖西壮锦壮族

李奇臻 杨斯迪 黄罗慧 赖妃妃 卢婷婷

(广西师范大学职业技术师范学院 广西·桂林 541004)

1 广西壮族服饰技艺定义及特点

壮族服饰是壮族传统文化符号之一,也是继承壮族文化的重要载体。壮族服饰是壮族组群的象征,对研究壮族传统文化有着深刻意义,经过漫长的历史变迁形成了包括首服、身服、足服在内的一整套独特的服饰形制。其中包括了纺织、印染、刺绣、佩饰等一整套完整的制作工艺。壮乡人民还会运用精湛的蜡染、靛染、刺绣等工艺程序在壮衣的头帕、衣领、胸襟、后肩、衣边、袖口、裙缘、裙腰、裤脚、绑腿、脚套、鞋面等处进行更为精致的装饰,此外还有完整的花带、花手巾、花背包、花荷包等,“挑花、染色、刺绣、织锦、布贴”等也一直是壮族民间服饰的传统工艺和装饰手段,是壮族人民勤劳智慧的产物。

壮族服饰制作程序可以说是复杂而繁琐,一件传统的纯手工制作的衣领就需要十几道工序,所以说一件精美的壮锦不仅需要优质的布料打底,还需要那精湛的技术手段不断加工打磨。然而壮族服饰的制作手法又是古老的,从过去到现在,壮族服饰大都靠人手工制成,其复杂的装饰手段如彩绣等又对针法也有着严格要求,很多都是机器做不到的,用手工缝纫出来的刺绣图案会比机器缝纫出来的要更清晰和立体,更为精美和大气。制作壮族服饰没有机器的支持,有的只是一个个拿着绣花针手工仿制的绣娘们,这就是朴实而又勤劳的壮族人民所拥有的的财富。

在过去那个以男耕女织为传统生活方式生活下的年代里,使得壮族民间服饰工艺技术的传承主要是靠母传女,姐教妹,村邻互授,祖辈世代传袭而下,所以制作壮族服饰的工艺技术不具有广泛性而呈小地方聚集性。这种具有民族特色的工艺技术能够流传至今靠的就是一代又一代的壮乡儿女的乡情与坚守。因为时代的变迁越来越多的人离开了原本的故乡,能够从小耳濡目染的机会没有了,使得壮族服饰技术的传承人也越来越少,又因为其技术的复杂,难学、难做也成了壮族服饰技术传承的一个重要问题。

2 广西壮族服饰技艺传承现状及问题

为了更好地了解靖西县当地的壮族服饰制作技艺传承现状,项目组成员到靖西县进行了实地调研。本次调研采访了靖西壮锦厂厂长李村灵及当地较为知名的壮族服饰小作坊店主王素艳,同时我们还走访了一些民众并分发问卷,以此来调查壮族服饰制作技艺的传承现状。

壮锦作为壮族服饰中的一大特色元素,是壮族服饰中不可或缺的装饰之一。李村灵是靖西壮锦厂的厂长,也是靖西壮锦的第六代继承人。几十年来,她一直致力于对壮锦技艺的保护和传承,为了使壮锦制作技艺的传承得以延续,李村灵等厂内传承人进行了开班培训织娘,推进“非遗进校园”等活动,并积极参与各种展览、研讨、交流、展示等活动,如今壮锦厂已是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生产性示范基地。在本次访谈中谈及厂里员工相关的问题时,李村灵说很多年轻人来到这里时会对壮锦制作表现出强烈的学习愿望,但是一旦让他们真正接触学习,他们并不能坚持下去。并表示现在的厂里的织娘年龄都是在四十岁左右,在加上壮锦厂缺乏新鲜的血液,她很担心随着时间的流逝,这门技艺会因得不到更好的传承而逐渐消失在人们的视野中。此外她还表示要使这项非遗能够更好地传承下去的最好方法就是能够有政府的支持,政府资金和政策的支持将会吸引更多学历高、能力强的年轻人到这里参与工作,那么壮锦事业的继承和发展就会更有保障。其次是在校园活动方面,她则表示要使学生能够真正的学会这门技艺,一方面是学校进行项目时必须要保持初心坚持下去,不能三分钟热度,只做表面功夫,另一方面是开设的课程一定要坚持理论加实操结合的方式。

王素艳女士是广西靖西市新靖镇学前街16号的壮族服饰定制技艺人。靖西市当地文化馆、壮锦厂等馆内所展示的供游客欣赏的壮族服装多出自王素艳之手。王素艳还经常参加民族特色活动,比如2007年10月16日参加靖西县演唱队,成为国际行动援助中国办公室邀请赴北京演出的一员;2014年1月24日在靖西市旧州与黄婉秋同台演出等。通过对王素艳女士的简单采访我们了解到其自幼学习织布,八岁便帮着妈妈做衣服。年轻时在服装厂里工作,在厂里工作了二十六年,后来迫于经济压力服装厂关门,两百多个工人都退休或者转岗了。当年二十五个能做一整套壮族服饰的手艺人里只有王素艳女士还在坚持这门手艺。在老街里开了个小店铺,风风雨雨坚持到如今已有三十五年,也成为了靖西市数一数二的壮族服饰手艺人。

项目组调研得到的结果显示,当前靖西大多数民众并不会制作壮族服饰,对壮族服饰相关的制作工艺及流程并不熟悉。可以看出靖西县壮族服饰制作技艺传承的现状不容乐观。

3 广西壮族服饰技艺传承现状及问题

3.1 缺乏技艺传承人

在过去的时间里,壮族因为没有自己的文字,而大多数壮族服饰制作工艺人又由于知识水平的局限性而无法用文字进行书写和记录,因此他们没能通过文字来记载关于服装制作技艺的方法,只能通过口头教授来进行传承,这就使得壮族服饰在很大程度上无法跨越时间和空间的局限性进行传承。随着时代的发展,人们的审美也在发展,传统壮族服饰已无法满足当代人的审美,加上其在穿戴过程、舒适度、时尚感等方面都远远落后于日常的服装,因此人们越来越少穿壮族服饰。导致壮族服饰的消费群体减少,壮族服饰的市场缩小,造成服饰制作成本与收益的失衡,对于那些制作壮族服饰技艺的人来说,制作服饰的意义意义不如从前,技艺人也因此逐渐减少。而同时服饰制作工艺人要想顺利地制作出一件成品服饰,需要的不仅是精湛的技艺,还要有足够的耐心。在采访中,壮锦厂厂长李村灵女士也表示织娘要制作一幅壮锦,需要很多的精力,静静地坐下来织锦就要花上九小时或十小时,甚至更久时间,这也是为什么年轻人无法坚持下去的原因之一,也导致了年轻力量的流失。

3.2 传统工艺落后

从与王素艳的交流中我们得知,她制作壮族服饰所需要的土布都是从农村收购来的,通过询问上门定制衣服的客人是否保存有或知晓哪里有土布材料后,进行交易将土布收购。但是她也表示现在已经很少有人在做了,要获得一匹成品的土布,需要经历种植、收获、晾晒、纺织、染色等等环节,土布的制作已是经过相当繁琐的步骤,加上自然因素和社会因素的影响,人们已经没有太多的精力去制作土布,目前已经很少有人去经营制作该布料的工作,有的也只是十几年前甚至更久远时间前生产后剩下的布。以上仅是土布的制作过程,尚未包含一件成品服饰的程序,土布做好后就是衣服的裁剪和缝纫,加上图案的设计和刺绣等等,对技艺人的要求很高。

3.3 缺少政策支持

在过去,靖西各乡镇村屯里,几乎每家都有纺织机和织布。女孩都是从小学习如何织布,也有很多制作壮族服饰的艺人。但在调研结果中本项目组成员了解到,靖西技艺人较少,当询问其原因,一位老人回答到:“壮族服饰的制作过程很复杂,花费的人力物力都不少,但做壮族服饰所得的收入不多,现在的人都不穿这种衣服了,如果我们不做点别的工作增加收入,政府也没有足够的钱养我们。”那时政府资金不足,不能在壮族服饰工艺传承上做过多的资金投入,政府也缺乏相关保护和支持壮族服饰工艺制作的政策。没有相应政策的支持,技艺人靠自己单薄的力量很难将这门技艺传承发扬,所以壮族服饰技艺传承的问题十分严峻。

3.4 市场认知度不高

在现代信息社会中,人的生活方式逐渐与开放时尚的现代生活环境相融合,穿西装和简便的服饰已经成为日常生活的主流,穿壮族服饰的人越来越少。壮族人民在节日时才会精心打扮并穿上壮族服饰。另外,当前社会认知环境复杂日渐复杂,中西文化的相互碰撞和融合交汇,形成了崭新的文化观念、价值理念、生活方式等,并逐渐进入大众视野。人们的价值观及其审美理念都已发生了很大的转变,对传统服饰文化、传统服饰制作工艺的价值缺乏重视,对本族服饰文化的理解与认同感日渐淡化,致使壮族服饰市场认知度不高。壮族服饰缺乏市场,身为制作壮族服饰的技艺人就会陷入经济困难,为了维持生计,很多人就会放下这门手艺另谋出路,这就会使得壮族服饰技艺文化更加衰微。

4 广西壮族服饰技艺传承对策

壮族服饰技艺是壮族及其重要的文化遗产,是反映壮族人们生活的活化石,蕴涵着浓厚的地方文化特色。因此,面对壮族服饰技艺传承的严峻现状,如何保存并发展这一逐渐被人淡忘的技艺变得尤为重要,这就需要我们更多的关心与重视,让这一技艺在保持传统特色的基础上不断更新与创造,给予其新的生机与活力,彰显其时代价值。因此可以从以下四个方面进行探讨。

第一,培养传承人。传统技艺传承最基本的方式就是人与人之间传习。对于壮族同胞而言,分布范围较为固定,可以在壮族同胞聚居的地方,与当地教育机构合作,将与壮族服饰有关的专业知识引入壮族地区的高校内,开设地方选修课程,或者加入到一些专业课程的必修课中,比如民族学专业、工艺美术学专业、服装设计专业等,扩大培训的对象,丰富培训的内容,给学习者提供物质上和精神上的支持,提高受教育者对壮族服饰技艺的兴趣与认同感的同时,教授他们相关的制作技艺。比如在当地的职业学校融入壮族服装技艺课程,在壮族服饰原有的基础上,结合当下潮流与服饰日常化的需求,开办相应的服装设计大赛,激发学习者的创新意识,挖掘其创新才能。另一方面,还可以与有丰富经验的壮族服饰技艺制作者合作,开办传统壮族服饰技艺工作室,以师带徒的形式培养传承人,“师带徒”不仅仅是技艺上的传承,更是精神上的引领,壮族服饰技艺的制作是一个漫长且繁杂的过程,需要的不仅是高超的技艺,更需耐心与细心,这就需要学习壮族服饰设计理念更深层次的含义。同时,也需要政府提供物资与物质上的帮助,给予人才补贴。

第二,发展现代生产。面对制作材料缺乏以及制作过程繁杂这一问题,首先可以通过扩大原材料的种植面积,改进其种植技术,提高产量。其次,利用机械化代替人工制作环节,不仅节约时间,还能节约人工成本,比如通过修建工厂,引进先进的技术形成产业链,保留壮族服饰特点的同时进行创新,比如壮族服饰图案简单化,但却不仅是简单地堆砌,而是在成衣上凸显某一元素,这既符合当下人们追求的简单方便原则,又不失去壮族服饰该有的元素。在质量得以保证的情况下实现批量生产,满足当代人对民族服饰的需求;最后,面对高端定制的需求,可以通过纯手工制作或者半人半机械,其成品并非简单的服饰,而是包含了壮族文化的一件艺术品,最大限度满足个性化需求,这也是机械化代替不了的优势。

第三,完善发展政策。一种传统文化和技艺的继承发展离不开国家和政府的支持,想要更好地传承壮族服饰技艺,就要加强政策上的引导,健全相关民族服饰文化保护机制,当地政府可为此制定相应的保护策略和方针,设立相关保护壮族服饰传统技艺的职能部门,引起对民族服饰技艺的重视,通过采取系列措施来加大对其的保护和促进发展。一方面,出资建设壮族服饰专门的博物馆或展览馆,展示壮族传统服饰供游客参观,同时做好相应的档案工作;拍摄纪录片,把整个服饰的制作过程和主要的技艺手法记录下来;利用壮族服饰现有的资源,组织举办相关壮族服饰展演活动。另一方面,传统工艺的传承重点在于传承人的培养,可以通过在当地成立工作室,以师带徒的形式进行培养,对手工艺人给予适当的补贴,增加收入;加大对当地学校的支持,依托学校对传承人进行培养,给学校投入资金,并定期验收教学成果。

第四,多手段宣传创新。在中国传统手工技艺中每一项手艺都是中华文化的瑰宝,都值得我们去传承,要传承就要适当拓宽传承渠道。既然要拓宽传承渠道,首先就要扩大销售渠道和宣传方式,让更多人了解制作技艺,如现在比较受大众所喜爱的销售渠道有旅游景区销售、互联网线上销售等。现在旅游业不断兴起,越来越多旅游景点的开放,壮族服饰可在靖西当地的一些旅游景区进行销售,还可以进行当场制作甚至让游客亲自参与到服饰制作的部分过程中,给游客更加直观和真实的体验。此外还可以利用互联网来进行销售,如微商、主播直播等,向大众展示出壮族服饰制作过程和成品。

徐艺乙指出:手工艺品中所表达的审美观念与思想价值会随着时代的变化而变化,其设计和制作也应当与时俱进,将古老的传统工艺与现代技艺、现代设计结合起来,与实际生活和时尚需求结合起来,通过现代表达形式激活其新的生命力。所以我们在传承的时候也要注重创新,才能更好适应当下人们的需求,传统的壮族服饰已不完全适合如今我们日常生活的服装穿搭,所以需要做出适当的创新,把壮族服饰中一些重要元素和风格融入现代化的服饰中,与现代流行元素相结合,在保留传统服饰元素的同时还要符合当代人们日常服饰的穿搭,既体现技艺传统性又体现时代的先进性。

5 结语

广西壮族服饰技艺传承至今有其重要的研究价值,既是壮族人民辛勤劳动的产物,更是我国少数民族的珍宝。通过对其技艺传承现状的分析发现,壮族服饰技艺还存在急需修改与拯救的问题,为此本项目组成员也提供了解决的思路,希望在未来,壮族服饰技艺可以得到更好的继承与发展。

猜你喜欢
靖西壮锦壮族
墨韵书香
墨韵书香
壮族嘹歌文化研究的回顾与展望
The Mountains Sing—But for How Much Longer?
帛锦时韵*
保护与创新:非遗视角下壮锦创造性转化研究
“壮族三月三”来对山歌
披着“壮锦紫”的地铁三号线亮相
壮锦献给毛主席
广西靖西麻鸭获“地理标志”认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