郑淑超
(浙江省龙游中学,浙江 衢州 324400)
现代社会对人才综合素质的要求随着经济节奏的快速发展水涨船高,对高中阶段学生的语言文学整体素质提出了更高的标准和要求。语文作文作为直接反映学生语文知识储备、文学思维逻辑、文学审美情趣和运用能力的考查项目,是高中语文教师进行教育教学优化的重点内容。高中语文教师要针对教学现状和班级容量开展学情分析,通过各个环节教学流程的优化提升学生的语文能力。
在长久的应试模式化教学的影响下,部分高中语文教师仍旧沿用着作文教学“模板化”“填鸭式”的教学手段,将教学重点放到了对学生作文模式化写作技巧的训练和模板的教学上,忽略了对学生规律性积累行为和创作开放性思维的培养。在这种教学实践模式下,学生的写作思维逐步趋于僵化,不能有效应对日渐灵活的考查模式和日后学习工作需求,不利于学生语文核心素养的进一步提升。
此外,在现状调查中,笔者发现,为了压缩教学时间,进一步扩大课堂容量,高中语文教师习惯于将作文作为一项分门别类的教学内容开展专题作文课,重点攻坚学生的作文教学,这种教学模式能够突出重点,是优化教学的良好途径。但与此同时,许多教师只通过作文课进行作文教学,没有将作文所需语文知识渗透到语文课堂的各个方面,导致了语文作文与课堂教学的隔离和割裂,不能形成习作训练的系统性和连贯性,丧失了语文知识体系的完整性,这些问题需要通过教师的教学改良加以改善和解决。
作文审题及立意准确精妙是写出一篇优秀作文的前提条件,其内涵就是需要学生根据作文题目或材料,通过深入思考和反复推敲确定题目要求,结合自己的想法草拟写作思路和中心主旨,明确文章的情感基调和行文方式。这个环节是决定作文成败的关键,也是对作文成绩影响最大的思维过程,需要高中语文教师针对学生在作文审题及立意确定中容易出现的跑题及偏题等问题加以纠正,引导学生站在更高层次思索行文思路,提升作文水准。
教学案例一:审题环节就是指抓住题眼、把握情感基调和中心内涵,与学生的语文阅读理解能力息息相关,在课堂语文教材的教学中,教师可以将作文审题及阅读理解训练融入课文讲解,引导学生剖析文字材料,把握中心思想。例如,在进行戏剧文章《雷雨》的教学时,教师可以结合多媒体设备为学生播放戏剧视频内容,在课堂上为学生构建相应的演出情景,引导学生的思维融入戏剧所描绘的场景,在其中体会领悟戏剧所表达的思想情感倾向和中心主旨,在日常教学中渗透审题能力的培养提升。
教学案例二:立意过程就是根据审题所得出的题目要求,结合自身写作水平进行行文思路的草拟和文章中心的确立过程,其决定了写作的大致走向和总体把控。在进行立意阶段,高中语文教师要注意传授给学生思辨意识,避免出现跑题和偏题等情况。尤其是在面对存在正反双方观点的新材料作文时,教师要启迪学生的思辨意识,避免把话说死。例如,教师在课堂上可以穿插时事热点新闻等信息,比如针对捐款筹款等公益项目进行正反两种案例的举例,引导学生一分为二地辩证看待社会捐款等问题,启发学生思索“公益求助有理有由,也应持礼秉节”,更加全面地思考问题进行文章立意,这样才能在大方向上把握好作文的行文方向,避免文不对题的情况发生。
传统教学模式强调教师主体地位,学生作为知识的接收方其自主选择权利十分有限,也就导致了模板化作文教学模式的盛行。高中语文考试中对作文题材及体裁的限制日益放宽,很多学生可以摆脱应用文模板写出优美的散文、精彩的记叙文和精妙的诗歌,但这基本都来源其个人努力,日常语文作文教学仍以应用文为主流。在素质教育和新课改理念背景下,高中语文教师要注意学生开放性思维的培养,尤其是在作文写作教学环节,要为学生创设更广阔的写作园地,扩宽语文写作发挥的空间,将开放性写作教学落到实处,优化学生的个性化写作体验。
教学案例三:开放式作文教学就要贯彻“以学生为本”的教学理念,让学生主体根据自身写作兴趣进行作文的行文及创作。在教学实践中,高中语文教师可以结合作文专题课,为学生设置一个写作主题,可以是一句诗、一个关键词、一则新闻等等,让学生充分发散思维,根据自己的写作兴趣确立作文题材、体裁和立意,可以是诗歌、散文、记叙文或者议论文。在此过程中,教师要加强与学生的沟通交流,鼓励学生的发散性思维,引导学生将自己的所思所想转化为文字落到笔头上。在完成作文后,教师可以在语文课堂上设置“交流角”,鼓励学生将自己的作品主动分享,让学生评选出写得最精妙的几篇文章。此外,教师还可以以此为基础继续展开,让学生通过交流讨论对同学们的作文写得好的地方进行点评,加强互动交流,进一步扩大学生的思维深度和广度,启发作文开放性思维的进一步发散。
如果说审题立意是作文的“骨骼”,那写作技巧和文字运用就是作文的“血肉”,要让作文变得立体而丰满,决不能仅靠一朝一夕的模板套用和考前突击,而是要在日常语文教学中引导学生运用不同的文字表达和写作技巧使相同的内容变得更加丰富生动。语文作文的写作是个体语言文字能力的输出形式,要求学生本身具有一定语言文字能力储备和审美情趣,才能通过写作技巧的运用更加恰切地表达自己的思想情感,这就要求高中语文教师要在教学环节中首先引导学生发现文字中的美,继而进行写作技巧的启发和传授。
教学案例四:例如,在讲解到教材中的《故都的秋》这篇课文时,高中语文教师就可以将语言艺术的审美教学融入课堂讲解,启发学生感受文章中文字之美。比如,在讲解“很高很高的碧绿……使作陪衬”这一段时,教师就可以让学生分析其中破壁、破屋、秋草、牵牛花等意象给读者营造了怎样的氛围,这样写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情感倾向,如何结合文章的关键词“清”“静”“悲凉”进行解读。在引导学生进行初步探索后,教师可以为学生布置自主学习任务,通过自己的思考,结合文章主旨对“北国的槐树……深沉的地方”这一段进行赏析,引导学生通过自己的逻辑思考分析感受作者笔下的北国之秋的悲凉美,并联合文章整体基调和关键词句进行写作技巧的分析,体悟本文情景交融、真切灵活的写作特色。课后,教师还可以结合课堂教学内容和学生的思考反馈选择一个合适的主题情景让学生进行仿写,利用情景交融等表达手法表达自己的思想感情倾向。这样进行教学,可以在日常课堂上有效渗透写作手法和技巧的运用,丰富学生的作文技能储备,教师可以将教材中存在的各种修辞手法、精巧的语言表达进行提炼整合,在教学过程中传达给学生,在潜移默化中锤炼学生的语言文学综合素质,提升写作水平。
作文本质上就是内化于心、外化于字的语言文字积淀具体表现,要进行优美流畅的文字输出,本身要具备深厚的语言文字底蕴。正所谓“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就提到了这个道理。高中阶段学生学习科目多,学习压力空前繁重,往往会忽视日常作文素材的积累,容易在考试时出现一个例子翻来覆去地写,文章缺乏新意。针对这种情况,高中语文教师需要从旁加以辅助,从积累和训练两个方面入手,将写作积累和联系拆解为不同的小任务,充分利用碎片化时间,转换学生思维,活跃学生写作兴趣。例如,教师可以结合《感动中国》《中国诗词大会》等文娱和综艺电视节目,将其中的亮点内容进行整合,在课堂上播放给学生,既放松了学生心情,也进行了素材积累。此外,教师还可以将仿写、改写例句等微型写作活动结合课堂教学进行开展,在日常学习中渐渐提升学生的语文知识储备,日积月累,达成语文作文质的改变。
总而言之,语文作文质量优化和成绩提升非一日之计和一时之功。需要高中语文教师在日常教学活动中通过多种形式进行知识的传授、思维的启发、素材的积累、技巧的渗透,在日复一日的练习中逐步锤炼学生的语言文字功底和运用技巧,培养学生留心观察生活、记录生活的写作习惯,在新课标改革的大背景下实现高中语文作文教育教学的进一步优化和效率提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