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建省连江县文笔小学 王凤珍
“能把个人的性格、思想和目的最清楚地表现出来的是动作,人的最深刻方面只有通过动作才能见诸现实。”(黑格尔《美学》)老舍先生也曾说过,只有描写行动,人物才能站起来。的确如此,恰当而准确的动作描写,不仅可以使人物形象栩栩如生,还能凸显人物性格特点,给人留下极其深刻的印象。一个或一处成功的动作描写往往胜过千言万语的表白,它可以使你笔下的人物“立起来”“活起来”,更加鲜明、生动。那么,如何才能写好人物动作细节呢?笔者认为,动作细节可以通过做“加法”,使之描写更具体。
动作轨迹就是动作在空间移动的路径,顺着这个路径把动作点抓住,将一个大动作分解成一串小动作,延缓动作的过程,就像电影中的慢镜头一样,将瞬息即逝的人物动作放慢速度,对每个部分、每个动作都做出描写,按照一定的顺序连接起来,组成连贯性动作,从而展现动作轨迹,增强语言的表现力。
朱自清《背影》中有一处关于父亲爬月台买橘子的描写,可以说是动作描写中的典范:“蹒跚地走到铁道边,慢慢探身下去,尚不大难。可是他穿过铁道,要爬上那边月台,就不容易了。他用两手攀着上面,两脚向上缩;他微胖的身子向左微倾,显出努力的样子……”在这段的描写中,作者使用了一连串的动作词:走、探、穿、爬、攀、缩、倾,细腻准确,生动形象地展现了父亲买橘子时艰难的动态过程,慈父爱子之深情就完全融化在了这一系列的动作细节描写之中。
鉴于此,在习作教学中,我就特别注重引导学生追寻“动作轨迹”,力图在细致的动作描写中去刻画人物形象。如一个学生在习作中这样写“他把篮球往篮球架上一扔,进了。”这样的描写特别笼统简单,既无法再现当时的情境,又无法体现出他高超的球技。于是,我就引导学生用慢镜头的方式,把这一精彩投篮的动作分解成若干个小动作:猫、转、寻找、拐、冲、跳、抬、拿、托、扣……
学生根据这些分解小动作进行修改:他猫着腰,篮球有节奏地在他的前后左右不停地弹跳着。他两眼滴溜溜地转着,努力寻找突围的机会。突然,他加快了脚步,一会儿左冲,一会儿右拐,突破了层层防线,来到篮筐下,一个虎跳,抬手臂,双手拿球变为单手托球,手腕一扣,球从手指的指肚上转出去,在空中划出一道漂亮的弧线,不偏不倚,落进了篮筐。
修改后的片段将“一个”动作分解成了“一连串”的动作,对他投篮的“动作轨迹”进行了具体描写,不仅展现了他的高超球技,更给读者历历在目的感觉。这样一来,所刻画出来的人物形象也就更加“立体”了。
在习作教学中,我们发现许多学生的作文平铺直叙,淡而无味。究其原因,这其中一个很关键的因素是作文中没有生动精彩的动作细节描写。学生在写作时,通常只是简单地写出人物的动作,却不懂得在进行动作描写时,不能只简单地写出这个人在做什么,更要写出他是怎么做的,即在动词前后要巧加“三度”词,以此凸显人物的个性特征,正所谓“于细微处见精神”。教学中,我是这样做的:
出示句段:只见他手里哆哆嗦嗦地拿着书,慢腾腾地走到讲台边,双腿微微颤抖着,平时粉红的脸蛋儿此时像抹了高效增白霜,白得很不自然。就这样,他在讲台边呆呆地站了好一会儿。老师着急了,说:“快上讲台来啊,其他同学还等着呢!”他双手紧紧抓住音乐书,遮住自己的脸,慢慢走到讲台上,然后缓缓地将音乐书挪下来,露出两只眼睛,见同学们都眼巴巴地看着他,又急忙遮住脸。这样重复了好几次,台下的同学们再也忍不住了,哈哈哈地笑成一片。
师:自由读读这段话,从中你读出了什么?
生:这段话生动地刻画了一位胆小的同学形象。
师:作者是如何把这个同学胆小的形象刻画出来的?
生:作者抓住了这个同学一系列的动作词“拿、走、颤抖、站、抓、挪、遮”等来刻画人物形象。
师:用心看这段话,作者不仅仅只是写出了他的动作,更写出了他当时是如何做的。
生:“哆哆嗦嗦地拿着书”“慢腾腾地走到台边”“双腿微微颤抖着”“紧紧抓住音乐书”“慢慢走到讲台上”“缓缓地将音乐书挪下来”“又急忙遮住脸”。
师:是的,像“哆哆嗦嗦”“慢腾腾”“微微”“紧紧”“慢慢”“缓缓”“急忙”这样的修饰词,我们称之为“三度”词,即动作的速度、力度、温度,一般用在动作词的前后,表现动作的快慢、轻重和动作中的情绪情感。这个片段中因为有了这些“三度”词的添加,就把一位因胆小而动作不利索甚至有些自卑的同学的形象刻画了出来,栩栩如生。请找出你文章中的一个片段巧妙地添加“三度”词。
于是,一个学生就这样进行了修改:他走进投掷圈的中心,眼睛(死死)盯着投掷区最远的那个标记。过了一会儿,他右手举起铅球,左手向前方斜伸,右腿向后退了一大步,身体向后方倾斜。手臂上的肌肉鼓起来,脸上的肌肉也绷得(紧紧的)。突然,他抬起身体,(用力)一蹬右腿,“嘿”,随着一声暴喝,他转身(猛力)一推,将球(奋力)投出。
不难看出,加上“死死”“紧紧的”“用力”等这些“三度”词之后,动作描写就更准确、更传神了。同时,也将他投球时的那份严肃、自信生动地描写了出来。
由此可见,一处或一段精彩而又独到的动作细节描写不仅可以让文章内容更具体生动,更能使人物形象鲜活灵动,充满魅力,从而起到了见一斑而知全身的艺术效果。
刘勰在《文心雕龙·神思》中这样写道:“文之思也,其神远矣。故寂然凝虑,思接千载;悄焉动容,视通万里;吟咏之间,吐纳珠玉之声;眉睫之前,卷舒风云之色。”一句话便点出了联想在写作中的重要性。联想就是由此及彼,它不受时空的限制,任思维自由驰骋,它可以将作者的思想和感受,通过创造性地发挥,按照自己的所思所想、所感所悟去塑造人物形象。因此,在描写人物动作时,倘若能适当地加入对定格动作和动作结果的联想,定能让文章锦上添花,增色许多。如一学生在习作中这样写跳绳画面:“她的脚步不断加速,同学们看得眼花缭乱,简直数不过来了。”这样的描写显得生硬,到底当时是一种什么样的情景呢?于是,我就启发学生对她的动作和动作结果展开联想:脚步不断加速,这让你联想到了什么?绳子在空中飞舞着,又让你想到了什么?她那跳绳的姿势,在你看来又像什么呢?
经过思考后,小作者这样修改:她的脚步不断加速,两条腿就像小车轮子一样来回地转着,同学们看得眼花缭乱,简直数不过来了;绳子从她脚下像流星一样一闪而过,她跳得飞快,那姿态似雄鹰展翅,轻如燕飞。
小作者通过对快速跳动动作的联想,更加直观地将一个动作轻盈、敏捷的跳绳能手形象刻画了出来,让读者有了身临其境之感。
高尔基认为,写人物要多行动少说话。因此,在日常的写作指导中,我们应善于引导学生捕捉人物举手、投足等动作细节,通过追寻“动作轨迹”,巧加“动作三度”,展开“动作联想”,使笔下的人物活灵活现、真实可感,从而达到写作的艺术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