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稳军
(天津大学建筑工程学院 天津 300350)
为了缓解城市内部的交通压力,大型隧道工程被越来越多地应用于城市市政交通建设中,隧道工程在提高城市交通流畅度、提高城市居民生活舒适度和便携性上都发挥了重要作用。此外,为了沟通全国高速铁路网络,在部分特殊地形地貌区域往往需要通过修建铁路隧道来贯通不同地区的联系。可以说,隧道工程的发展与当今我国新时代的现代化建设是息息相关,共同进步的。基于国家发展的需求,也为了更好地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实现人民的共同富裕,大力推动隧道工程的发展,培养更多的隧道工程应用型人才,已不仅是土木行业的迫切需求,也是国家进一步提高地区发展水平,缩小地区发展差距的必要前提。
随着“一带一路”的深入推进,隧道建设也更多地被应用于沿线各国的基础建设中。在国外大型隧道工程的建设过程中,隧道工程的要求也越来越高,施工条件也更加复杂,对人才的素质要求和专业要求也随之提高。因此,培养具有创新能力的隧道工程应用型复合人才,已不再单纯是我国隧道建设的行业要求,更逐渐成为彰显大国形象、大国担当、大国能力的国家要求。
因此,在高校隧道工程教学过程中,不能仅仅局限于基础知识的传授,更应该以一种全球视野和大局观念,结合国家发展和社会进步的需求,对学生进行多层次、全方位的综合培养,要充分发挥学生在隧道设计施工方面思考问题的灵活性和全面性,并通过思政教育帮助学生塑造正确的职业观念和价值取向,树立职业自信心和从业荣誉感。基于上述原因,本文对隧道工程现有的教学内容、培养模式、考核方式等进行了思政改革和知识优化等方面的分析,并提出相应的专业改革措施,以满足社会和国家对隧道工程人才的要求。
隧道工程在我国的发展历史久远,早在《左传》中就有“若阙地及泉,隧而见之”的记载,而在东汉永平年间修建的石门隧道,更显示出我国古代劳动人民的智慧和创造。近代京张铁路的修建过程中,总工程师詹天佑为克服南口和八达岭的高度差而修建的人字形铁路,更是彰显了中华民族在认识自然、改造自然过程中的伟大创新精神。从这个角度来看,隧道工程的发展本身就是一种历史的体现,文化的体现,是对我国五千年文化的物质表现和文化表征。
在当代,隧道工程的建设过程同样反映着刻苦钻研、不畏艰辛、勇于创新、敢为人先的中国精神。无论是堪为“天路”的青藏铁路、还是贯穿海陆的港珠澳大桥,又或者是置于大山深处的秦岭隧道、郭亮隧道,无一不是中国建筑工作者在隧道发展史上的辉煌壮举。隧道工程师带领工人攻克隧道建设中的种种困境,在极其恶劣的自然环境中劈山凿洞,充分展现了我国隧道工作者在隧道领域的钻研精神和创新精神。正是在这种工匠精神的引领下,我国隧道从业者继往开来,不断创新,建成了一个又一个世界隧道建设史上的奇迹。隧道本身的修建,在一定程度上就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一种精神体现。
隧道工程是土木工程学科下的一门综合性极强的专业课程。该课程主要是针对于地下方向同学的专业核心课,此外也可作为土木工程专业建筑工程方向、桥梁工程方向的选修课。自土木工程专业在本科阶段划分地下工程方向以来,该课程一直是本方向最重要和最具代表性的专业选修课程。因此,该课程在土木工程专业地下方向本科教学中的地位极其重要。
隧道工程课程涉及主要内容为隧道专业理论知识、实际应用和发展特征等,不同教学主题中包含了大量我国隧道行业进展情况和重点工程介绍。考虑到该阶段学生正处于本科学习的关键阶段,隧道工程在教学过程中有必要将“知识要点-案例分析-能力培养”有机结合,在讲解知识点的基础上,通过案例分析深化学生的理解,并通过隧道问题分析推动学生利用所学知识,进行隧道方面的自主思考。在教学互动的过程中,学生对知识的理解进一步加深,进而达到能力提升的目的。
人无德不立,业无德不兴。人才培养是高校的根本属性,高校教师在课程教学的过程中,也要紧紧围绕“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为谁培养人”的根本问题展开教学活动,并通过教学互动对学生进行潜移默化地影响,实现“学校无闲处,处处都是育人之地”,达到高校育人的目的。在隧道工程的课程教学中,尤其需要基于上述三个问题培养隧道方面的优秀人才,使“专业知识”和“职业引导”齐头并进,实现“教”与“学”,“能”与“德”的有机统一。
(1)相较于其他土木专业课程,隧道工程课程的理论知识更为繁杂,结构体系也相对独立。在该课程的学习过程中,不仅需要对土力学、岩体力学、结构力学、工程地质、混凝土结构原理等专业知识有充分的理解,还必须认识和掌握隧道自身的受力特点和施工工艺。例如在矿山法施工过程中,隧道形状、开挖方式、支护类型及施工顺序等,都会对隧道安全性和耐久性等产生影响,要正确认识和处理其中的关系,则需要综合多学科的相关知识,并根据隧道自身的受力特点,进行合理化设计。这也导致在隧道工程教学过程中,如果学生没有足够的知识储备,往往很难真正地理解并加以掌握。
(2)隧道工程是一门认识和改造“围岩-结构”关系的学科,围岩和衬砌结构的相互作用是隧道工程设计和施工的核心问题。因此,针对隧道结构构造、围岩稳定性及衬砌受力特点进行讲解是本课程的重中之重。只有在理解围岩-结构相互作用的基础上,才能从理论上对当前隧道工程中涌现的各种新工艺、新技术拥有清醒的认识。此外,由于隧道工程具有半封闭性,在照明、通风,以及排水等方面也需要额外考虑。
(3)由于隧道施工的地质环境差异,隧道工程的理论知识往往不足以解决实际设计和施工过程中所遇到的种种问题。因此,该课程与工程实践的关系也极为密切。在实际施工过程中,不同隧道,抑或是同一隧道的不同区段,所经历的地质环境往往差别很大。这也导致在隧道工程中,一种理论或一种工艺几乎不可能解决所有问题。因此,在具体的隧道工程设计和施工过程中,经常需要根据地质条件的不同作灵活调整和难点突破。这种针对隧道工程实际作业的认识活动通常具有较大难度,对学生深入把握隧道工程相关知识造成了一定的困难。
(4)作为专业课程,隧道工程在大部分高等院校中,教学课时仍有所不足。隧道工程作为一门综合性学科,其自身的特点也使得要真正对隧道工程融会贯通,则必须在教学基础上,深入接触学科前沿和技术前沿,在课堂知识体系的基础上拓展学习,深度学习才能从根本上把握隧道工程的课程脉络,达到真正的掌握知识。这对于教师和学生来说,都是一个不小的挑战。
隧道工程的思政改革应在基础教学的基础上,提高学生对隧道工程建设的认识,培养学生在本课程领域内的创新意识和研究思维,同时塑造学生对未来从事相关职业的使命感和责任感,建立安全、节约、环保的工程素养和家国情怀,以及可持续发展理念,主要可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
(1)注重基础理论的系统化教学,以案例教学的方式提高学生的课堂参与度。隧道工程本身具有课程内容繁杂、结构体系庞大等特点,在实际教学过程中,应坚持以国家制定的各种行业规范为基本指导,按照隧道设计-施工-运营的全周期过程进行课程安排,以确保学生对隧道工程的相关理论有初步的认识。在课堂教学期间,以案例分析的方式拓展学生对隧道工程的认识,并推动学生灵活运用课程所学知识,对相应的隧道问题进行创新性思考,进而巩固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和掌握。
(2)推动学生对隧道工程做个性化思考,通过教学互动的方式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工程意识。在课程教学过程中,通过隧道建设视频、实验室设备参观等方式带领学生对隧道工程的细部问题进行深入思考,了解当代隧道工程的发展状况。开展自选主题展示活动,锻炼学生的自主思考能力,并通过课堂交流的方式对主题内容进行交流总结,找出其中存在的优点和不足,培养学生全面思考、综合思考的能力。
(3)借助国内外重大隧道工程项目进行案例详解,使学生树立良好的工程素养和家国情怀。隧道工程在新世纪爆发出全新的活力,青藏铁路、港珠澳大桥、秦岭终南山隧道等都包含着隧道工作者的智慧和汗水。通过具体的大型隧道建设过程详解,认识和了解隧道行业内的带头人和领路人,学习隧道施工过程中的难点和重点,有利于培养学生对隧道工程的全面认识,塑造学生对隧道建设的使命感和荣誉感。而优秀的隧道工程师身上所展现的家国情怀和工作态度,也能够为学生树立正确的职业态度,使学生真切地了解现代建设对人才的具体要求。
(4)合理调整教学考核制度,将课程考核融于课堂,降低期末考试成绩在课程考核的难度,实现学生在课堂学习中的全面投入。随着新时代国家对人才要求的不断提高,传统的“平时成绩+期末成绩”的考核方式显然已无法适应当前课程思政改革的要求。在课程考核中,教师既要对学生减负,又要紧抓学生的参与度。例如,可以通过课程小论文点评、课后作业思考等方式综合评估学生的学习效果,并通过教师点评将专业知识与思政元素融合,并将其反馈给学生。通过师生之间的沟通可以有效保障课程的教学质量,进而形成“平时作业加强学生学习效果,期末考试保障学生基本质量”的良性教学过程,实现对全体学生在隧道工程学习中的整体提升。
隧道工程随着国家“交通强国”战略的实施,亟待更多的隧道建设人才。因此,结合当代国家和国际的发展形势,对隧道工程专业课程进行思政改革,不仅能更好地培养学生的专业水平,也能让学生更真切地感受到自己在国家建设中的作用。
“凿井者,起于三寸之坎,以就万仞之深。”在专业知识学习过程中,教师对于学生的影响不仅仅是传授知识,在能力培养、职业塑造等方面,都会产生潜移默化的影响。未来依旧需要基础建设来进一步巩固和提高我国发展的成果,这也正是本课程思政改革的动力与期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