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学巨匠个性魅力的展现:乔伊斯和自传性小说《一个青年艺术家的画像》

2022-01-01 19:42李远辉吕海燕
科教导刊·电子版 2021年10期
关键词:乔伊斯斯蒂芬画像

李远辉 吕海燕

(四川外国语大学成都学院商务英语学院 四川·成都 610000)

0 前言

爱尔兰作家、诗人詹姆斯·乔伊斯(James Joyce,1882-1941),是二十世纪最伟大的作家之一,后现代文学的奠基者之一,其作品及“意识流”思想对世界文坛影响巨大。1920年起,乔伊斯游历欧陆各国,亲历各国变化,接触各种思潮,人生阅历丰富,作品结构复杂,用语奇特,极富独创性。

短篇小说集《都柏林人》(1914)是都柏林市民的精神史,代表作长篇小说《尤利西斯》(1922)表现现代社会中人的孤独与悲观。《芬尼根的守灵夜》(1939)则借用梦境来阐释对人类的存在和命运的终极思考。

自传体小说《一个青年艺术家的画像》(A Portrait of the Artist as a Young Man,1916,以下简称《画像》)以大量内心独白描述人物心理及其周围世界,是文学巨匠个性魅力的展现,《画像》是知识分子拒绝感染的卫生学,是知识分子分析社会与自我的解剖学,为所有知识分子—艺术家画像。

1 新思潮风云际会,新理论蕴含时迁

在20世纪初期,贫瘠饥饿的爱尔兰、英格兰的残暴殖民、精神反抗的冷漠、固步阴暗的学校、腐化堕落的社会,各种因素交织作用,使得曾经被视为主流文化的美的哲学在现实中渐渐地被推向边缘化。

此时,在欧陆流浪的乔伊斯深受弗洛伊德和荣格的现代心理学理论的影响,柏格森的直觉主义和心理时间说使他分外感兴趣。乔伊斯深受启发的是弗洛伊德关于人们心理过程的“意识”、“潜意识”和“无意识”的划分。这使得乔伊斯看到了现代小说开启新篇的可能性——那就是转入内省和探索自我、反映意识。弗洛伊德学说中关于梦的解析为乔伊斯找到了表现人物种种隐秘而奇特的精神活动的理论依据。

现代理论对乔伊斯的影响是深刻的,长久的,也是富有成效的。这使得乔伊斯能够寻找新的艺术形式来表现自己面临的不可思议而难以名状的现实。乔伊斯以否定的方式拓展了文学作品的边界。乔伊斯的宗旨是为爱尔兰的道德和精神历史谱写一个篇章,并且以瘫痪的中心都柏林为背景。为在令人悲伤和绝望的城市中,重新认识学校、国家和宗教的本质,他选择了逃离和自我流放,用沉默、流亡和机智的方式重建爱尔兰良知。《画像》中的流亡精神与知性美学相辅相成:即知识分子的良心和责任,摆脱束缚,追求自由,自我超越。

2 煌煌巨著,展现文学巨匠个性魅力

1904年在都柏林开始起笔,至1914年全篇完稿,创作历时10年的具有强烈的自传色彩的长篇小说《画像》,是乔伊斯的第一部长篇小说,是他在现代主义文学实验之路上迈出的第一步,意义特殊非凡,影响深远。哈特·克莱恩称《画像》是在灵魂上最具有启发性的作品,是被提升到艺术层面的班扬。弗吉尼亚·伍尔夫和福特·麦克多斯·福特特别称赞乔伊斯在《画像》中对精神世界和永恒价值的关注。

《画像》全书20余万字,但没有一个完整的故事情节,书中的时间、地点和人物之间的关系,全都是通过作者对书中主人公的内心活动的描写而反映出来的。这样的谋篇布局,其意义在于以细腻的笔触生动地描绘主人公的心理发展过程,而不是渲染外部世界和客观事物。

小说塑造了一个从幼稚的童年到较为成熟的青年艺术家形象,表达了一个“飞离”的主题。小说主线分明,环环相扣,各章的故事均围绕斯蒂芬成长过程中的重大事件展开。《画像》是爱尔兰民族艺术心灵成长的焦虑,一部个人的心灵成长史。它是关乎心灵的孕育。《画像》探索了斯蒂芬艺术觉醒的渐次递进的五个阶段:对抗父母权威——对抗肉欲征服——对抗教会统治——对抗激情萌动诱惑——艺术家职业的自由追求。《画像》结构严谨,每一章都标志着主人公精神上成长的一个独立阶段。

2.1 第一章,斯蒂芬的出生和成长

一个人的成长依赖并受影响于其生长生活的环境。《画像》第一章记述斯蒂芬的幼年时代,呈现了斯蒂芬6岁到9岁期间的生活。家庭和学校对斯蒂芬影响颇深。先是一个婴儿的感觉和语言,继之以一种孤独感贯穿其中的教会学校的经历,最后是斯蒂芬一家在餐桌上的讨论:政治斗争上,曾经如火如荼的爱尔兰民族自治运动陷入低谷,英国残忍的殖民统治势力依然强大;经济生活上,爱尔兰人生活异常困苦,人民内心充满着痛苦和麻痹;意识形态上,天主教势力使爱尔兰社会死气沉沉,人民无所事事,麻木不仁,慵碌无为。

在这一章里,家庭、学校、社会和国家等基本题材得到了初步展示,这就是主人公成长的环境,这样的环境使他初步尝到了自己与此不相融合的况味。斯蒂芬感到心身疲惫,认识到他的自我意识就是排除在学校之外的。

2.2 第二章,少年经历与春情萌动促使的寻欢求乐

本章是斯蒂芬11岁到16岁的成长史,记录他从童年到青少年的转变。对家庭、对学校,告别是对宗教实质的再认识,促使了斯蒂芬这一时期的思想成熟。失落、忏悔、反思、叛逆成了乔伊斯叙述一位年轻人的心理变化的线索。

学校的教育制度扼杀学生心灵,同学之间不能互相理解并充满虚伪气氛,这让斯蒂芬感到厌烦。父亲整日酗酒,对家庭财产管理不能妥善管理,这让他感到家庭卑下。其时,他心中的政治热情和民族意识也被解构得无影无踪。因此,他与人交往甚少,精神处于异化状态,经常像一个流浪汉样毫无目标地飘荡零落在街头巷尾。

年龄的增长和朦胧的性意识的渐渐觉醒,使斯蒂芬陷入了感情和理性的剧烈斗争之中。因为欲望被压抑而郁郁寡欢,斯蒂芬感到失魂落魄。强烈的欲望驱使,斯蒂芬默认并臣服于现存社会秩序,疯狂的自我消解,斯蒂芬则击败起初的自我。他企图以自身灵肉的、无言的、麻木的方式来达到减除自身欲望引起的焦虑痛苦的目的,心理冲突更加尖锐、更加激烈。

2.3 第三章,斯蒂芬逐步形成自己的个性

虽然因经常出入妓院,使得性饥渴得到了暂时满足,但斯蒂芬心中的矛盾却变得更加尖锐。斯蒂芬被自己的犯罪感所折磨,他到牧师那里忏悔,期望能够得到主的宽恕和灵魂的得救。暂时的满足使斯蒂芬感到的是失落和一种道德上的负罪。他渐渐开始质疑宗教权威,试图从宗教以外的世界去寻找让他感兴趣的事物。由此,文艺之路变成了他的人生目标。斯蒂芬的堕落是双重意义的,既是身体的欲望,更是精神的追求,……是通过堕落寻找自我使命和艺术的灵悟。

但是,此时斯蒂芬的艺术目标只是他在西方异化现象日趋严重的困境中的一种心灵的吟痛方式,还远远没有达到与宗教权威的决裂。牧师讲道中出现可怕的判决让斯蒂芬害怕得不寒而栗,不得不向牧师忏悔认罪,企图恢复生活的美好和安宁。

2.4 第四章,得校方赏识,斯蒂芬担任神职

本章是全文的高潮,篇幅很短,斯蒂芬的内心充满了宗教之路和艺术之路相互斗争的思想。于内,他清心寡欲,于外,他持戒守律。教会学校因此而赏识他,把担任神职的光荣机会给了他。

以后到底走什么样的道路?此时的斯蒂芬他面临一个重大的人生抉择。斯蒂芬徘徊着、思考着,经历着心灵上的纠结与折磨。天主教不是斯蒂芬所心仪的生活方式,他所向往的生活是充满感情和富于创造。不加思考的热情就像是一条随波逐流的船。斯蒂芬顿悟,只有返璞归真,才能找到本性,获得自由。他决定听从内心的感召,成为艺术家,并在艺术创作中实现理想。

当问及做什么时,他坚定地回答,不会为其不相信不崇信的东西卖力,不管是家,祖国,还是教堂。他将会竭力以一种新的生活模式或艺术形式来尽可能自由、完整地表达自己想要表达的东西。

在小说结尾,海边涉水少女唤起了生命美感,净化心灵,使斯蒂芬从欲望牢笼、神学桎梏和道德瘫痪中得以解救,获得直面人生现实、战胜困难、放飞艺术心灵的精神力量,彻底消解了民族,宗教,语言之罗网带给主人公的种种焦虑,预示着爱尔兰民族走向精神独立,迎接新生活的到来。

3 写作风格独特,大师手笔呈现

3.1 内心独白、自由联想和梦幻描写有机结合,深刻揭示人物内心精神世界

内心独白(interior monologue)是意识流小说最主要的表述手段,它是人物处于活跃状态的心灵的直接流露,使用无声的语言道出人物在特定情景中的思想、情感、感觉和意绪。内心独白表现的意识会显得极为自然和率真,人物的意识也会产生丰富的层次感和立体感。而弗洛伊德主张,作家的创作活动是潜意识活动,即自由联想(freeassociation)。所以,自由联想被意识流小说家们当作创作的基本方法之一。

乔伊斯娴熟自由地使用内心独白和自由联想的艺术创作手段,使读者身临其境地深入人物的内心世界,毫无遮挡地直接参与人物的内心活动,体验其感官经验,深刻地揭示人物内心精神世界。梦幻描写(dreamdescription)也是意识流小说常用的一种表现手法。借助这一手法,乔伊斯在《画像》中把那些隐藏在主人公内心深处的遥远记忆、曾受挫折的欲望、不可语人的秘密恐惧、一生的追求理想都历历在目地一一展现在梦中的舞台上。

3.2 顿悟跌宕起伏,传达审美情趣

小说中,乔伊斯精心策划,大量运用顿悟(epiphany)手法。顿悟是实现小说光彩的必经之路,顿悟手法所追求的就是人物思想活动状态在读者与作家之间架起一座沟通的桥梁。乔伊斯通过顿悟手法的运用成功地实现了通过形式传达审美情趣的目的,《画像》的“光彩”便凸显出来了:斯蒂芬顷刻间“顿悟”,自己应该好好地随心生活下去,摆脱家庭、宗教的束缚,不为尘世所累,为自己理想的艺术事业而奋斗,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斯蒂芬要尽可能自由完整地以某种生命或艺术的模式来表达自我,即以沉默、放逐、狡诈、离乡别井和机智来自我防卫。

3.3 现实与神话的有机契合

乔伊斯深受古希腊文化的影响,古希腊元素在《画像》也非常清晰。比如,主人公斯蒂芬姓是迪德勒斯,与古希腊神话传说的能工巧匠迪德勒斯重名。他的名字与希腊语Stephanos谐音,“花冠”是本意。名与姓结合,象征着主人公已经做好准备,随时飞离,振翅翱翔,以巧匠之能工踏上通往异国他乡的旅程,追求文学艺术。神话象征抒发了斯蒂芬顿悟后的决心。现实与神话的有机契合,促进《画像》实现了主题的统一与和谐。

3.4 意象动静结合的和谐美

《画像》使用了多种意象,有动态意象,如大海、飞鸟;也有静态意象,如街道、嗓音。这些意象,含义各异,积极与消极因境不同,形成跌宕。意象的消极意义,说明了主人公成长过程中的各种阻力;意象的积极象征,则暗示出主人公的最终抉择——逃离。这些动静结合意象的设置,充分地表达了主人公在不同成长阶段的心里历程和抗争,与小说主题巧妙地结合在一起——“阻力”和“逃离”。

3.5 形式和内容相统一的语言风格

语言风格显然能够影响小说的阅读与欣赏。语体的变化可以使小说的形式和内容有机一体。《画像》语言风格也因主人公不同时期的性格特征与心理变化而巧妙变化。

儿童语体、少年语体、成年语体被分别用在描写主人公不同人生阶段的别样经历。童年的斯蒂芬,是用符合儿童感觉方式和思维习惯的词汇和语法来表现的。逐渐成熟的主人公,其语体也发生了变化。句子变长,句法复杂,语言繁复,文风渐次华丽,描绘了主人公心灵成长的不同阶段,展现了一个青年艺术家从无知懵懂童年、莽撞堕落少年到忏悔志气青年再到复活流亡艺术家的嬗变过程。《画像》不同风格的语言、文体的使用,一方面使作品读来更显真实亲切,另一方面,为小说增添亮色,深化小说主题,实现了小说形式与内容之间的统一,增强了作品的艺术感染力。

3.6 多种方法交叉融合,张弛自如

《画像》用内聚焦叙述、外聚焦叙述、内外聚焦结合叙述、精神顿悟、意识流手法展示了斯蒂芬的内心情感、心理活动和思想意识,不断打破时间顺序,增强了小说跌宕有致的节奏感;《画像》综合现实主义、象征主义和印象主义,采用主观与客观相结合的艺术手法,描绘了斯蒂芬的精神成长中充满痛苦的心理旅程,成功地塑造了一个从童年到青年、从幼稚到相对成熟的艺术家的形象,使得作品给读者一种既清晰又朦胧、虚实相生的感受。

4 里程碑巨制,影响深远

《画像》是乔伊斯早期“精神顿悟(epiphany)”手法与后期意识流技巧之间的一个必然过渡,是一部青春小说和自传性很强的发展小说,别具一格的心理小说,具有革新意识和实验精神的现代主义小说,为乔伊斯创作20世纪的文坛巅峰之余奠定了可靠的基础,为研究的乔伊斯美学思想和小说艺术,提供了极为重要的素材。《画像》是乔伊斯创作生涯中的一个承上启下的重要转折。融合现实主义的精髓和现代主义的新质,它的主体内容和表现手法登机了现代性,而它的现代性则体现了它的意义。基于此,乔伊斯才在后来创作出了真正意义的现代主义小说《尤利西斯》和《芬尼根的守灵夜》,铸造了意识流小说的辉煌。

《画像》开创了意合文本的新型小说结构,以“不连贯”(discontinuity)为文本特点,以“意合”(paratactic)文本来展开、连接和深化主题,成功地向读者展现了一种新型的小说结构。法国思想家德里达曾说:“没有乔伊斯,就没有解构。”可见,乔伊斯的文学著作为解构主义理论的提出创造了灵感。每一次阅读《画像》,读者都会产生出新的意义,即对斯蒂芬认识的变化,从鄙视、憎恨、同情到慑服,这一系列的变化让文本的意义不可穷竭,成为一个“开放的文本”,让读者重思爱尔兰历史,重思生命的意义。

猜你喜欢
乔伊斯斯蒂芬画像
威猛的画像
论维柯对乔伊斯小说诗学的影响
“00后”画像
画像
轮椅上的天才——斯蒂芬·霍金
斯蒂芬·G·雷兹《完全音乐理论教程》述评
不给善良增加负担
乔伊斯·卡洛尔·奥茨作品综述
斯蒂芬·库里招牌动作之掩护投篮
斯蒂芬·霍金:探知外太空,保人类长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