思想政治理论课政治引领能力的作用领域和提升方法

2022-01-01 19:42
科教导刊·电子版 2021年10期
关键词:理论课理论政治

李 莉

(辽宁科技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 辽宁·鞍山 114051)

政治引领是思想政治理论课的重要功能,提升政治引领能力是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本质要求。不断提升思想政治理论课政治引领能力是解决“为谁培养人”这个根本问题的重要途径,是“让有信仰的人讲信仰”的必然要求,是思想政治理论课改革创新的核心问题。

思想政治理论课政治引领能力是教育主体通过理论和实践的教育教学,引导带领受教育对象树立正确的政治观、形成与政治观相一致的政治行为的能力。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政治引领能力集中表现为大众化传播、现实性解读、行动性转化等能力。

1 思想政治理论课政治引领能力的作用范围

1.1 思想政治理论课对学生的政治引领能力

学生群体是思想政治理论课课程体系内政治引领的中心工作。可见,在思想政治理论课课程体系内政治引领是覆盖全学段学生的,分众引领是基本要求。分众引领要求不同学段有不同的引领目标。大学阶段的引领目标是增强做社会主义合格建设者和可靠接班人的使命担当,高中阶段是“形成做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的政治认同”,初中阶段是“强化做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的思想意识”,小学阶段是培养“具有做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的美好愿望”。分众引领要求不同学段运用不同的引领方法,要“遵循学生认知规律设计课程内容,体现不同学段特点,研究生阶段重在开展探究性学习,本专科阶段重在开展理论性学习,高中阶段重在开展常识性学习,初中阶段重在开展体验性学习,小学阶段重在开展启蒙性学习”。分众引领还要关注各学段内部不同特殊人群的分层分类引领。大学阶段的分层分类政治引领要根据政治面貌、专业行业领域、地域范围等进行有针对性引领;初高中阶段的分层分类政治引领要根据心智、意志力、社会性情感、抽象逻辑思维能力的发展程度和知识储备、社会经历的丰富程度进行有针对性引领;小学阶段的分层分类政治引领根据注意力水平、具体形象思维能力、自我意识的社会化程度进行有针对性引领。

1.2 思想政治理论课对其他课程的政治引领能力

思想政治理论课是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关键课程,政治引领是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核心功能。“其他各门课都要守好一段渠、种好责任田,使各类课程与思想政治理论课同向同行,形成协同效应”。显然,“协同育人”是其他课程“课程思政”的宗旨。“同向”,解决的是方向问题;“同行”解决的是协作问题。尽管思想政治理论课自身在思想性、理论性和亲和力、针对性上仍需要改革创新,但是在政治引领上思想政治理论课具有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优势、从事马克思主义理论学习研究和教育教学的人才优势,应该负有对其他课程“课程思政”的政治引领责任和义务。思想政治理论课对其他课程的政治引领能力主要包括对其他课程教师进行政治引领内容、规律、方法的培训能力,协助对其他课程政治引领要素的提炼、整合、更新的能力,协调思想政治理论课与其他课程在政治引领上“分工协作”的能力。

1.3 思想政治理论课对其他思想政治工作的政治引领能力

思想政治理论课和其他思想政治工作是思想政治工作的不同方面,前者属于思想政治工作的学科教学体系,后者属于思想政治工作的日常教育体系和管理服务体系;前者是从理论层面开展工作,后者是在实践中开展工作。思想政治理论课具有学科优势和理论优势,特别是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重大理论和实践问题的研究具有前沿性和前瞻性,其他思想政治工作在实践中要“同我国发展的现实目标和未来方向紧密联系在一起,为人民服务,为中国共产党治国理政服务,为巩固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服务,为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因此,思想政治理论课以其前沿性和前瞻性的理论对其他思想政治工作的政治引领具有现实的指导意义。当其他思想政治工作的实践政治引领与思想政治理论课的理论政治引领实现高度统一、相互印证时,政治引领的效果就会持续不断地增强。

1.4 思想政治理论课对一定社会范围内民众的政治引领能力

思想政治理论课政治引领的作用不应局限于校园内,还应在一定社会范围内发挥以宣传为主的社会服务功能。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关于深化新时代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改革创新的若干意见》中指出:“实行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领航工程,在马克思主义理论学习研究宣传上发挥引领带动作用”;“加强马克思主义理论教学科研成果学术阵地建设”,“将《人民日报》、《求是》、《解放军报》、《光明日报》、《经济日报》等中央媒体及地方党报党刊列入其中”。可见,思想政治理论课在更广阔的社会范围内对马克思主义理论学习研究宣传具有引领带动责任,担负着将马克思主义理论教学科研成果在校园以外通过多种形式进行广泛传播的使命。另外,思想政治理论课的官方媒体、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的自媒体、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直接参与的线上线下的演讲、评论、报告等,都对一定社会范围内的公民进行直接或间接的政治引领。

2 思想政理论课政治引领能力的提升方法

2.1 占领政治引领新阵地

思想政治理论课是政治引领的主阵地,但理论与实践学时有限,在深化课程自身改革创新、坚持“课程思政”与思政课程同向同行的同时,还应占领课外政治引领新阵地。课外政治引领阵地主要指各级各类学生组织、团体以及全媒体网络平台。主动占领课外政治引领阵地要做到全覆盖与重点引领相结合。全覆盖即思想政治理论课的“全域营销”,实现媒体化、数据化、渠道化的政治引领。全覆盖并非侵占思想政治理论课之外的思想政治工作,而是引领其他思想政治工作同向同行;全覆盖是思想政治理论课政治引领的课外补时、实践延展,是线上线下相结合、紧跟时代的自我更新和迭代。如果说全覆盖提升的是思想政治理论课的亲和力,重点引领就是突出思想政治理论课的针对性。重点引领是结合党和国家事业发展全局的要求、结合世情国情社情而进行的主题鲜明的政治引领。重点引领既可以是为解决某一学生群体的特殊问题而进行的政治引领,也可以是为解决某一理论或实践问题而进行的专题阐释、专项解读;重点引领要用贴近学生的思维方式、内容创建、话语表达、传播途径吸引“流量”,是分众引领、个性化教育的集成模式。主动占领思想政治理论课课外政治引领阵地,可以拉近师生之间的距离,实现无障碍互动、全方位引领。

2.2 构筑政治引领新高地

情感认同、理论认同、政治认同是不断构筑政治引领新高地的螺旋式循环上升的阶梯。情感认同是思想政治理论课政治引领能力的初级阶段,主要表现为对政治引领主体、政治引领内容的情感认同。情感认同是对政治引领的直观感受、初级体验、心理认可,具有选择、驱动、矫正的功能,是政治引领的重要启蒙。理论认同是思想政治理论课政治引领能力的关键阶段。面对意识形态领域的新形势、新变化、新特点,“只有清晰的理论分析才能在错综复杂的事实中指明正确的道路”。理论分析要尊重思想政治工作规律、教书育人规律、学生成长规律,要坚持问题导向、目标导向,要引导学生广泛调研、深入研究、系统分析,逐步扫清学生的政治盲点、讲透政治兴趣点、回应政治质疑点,进而实现理论认同。政治认同是思想政治理论课政治引领能力的高级阶段。“政治认同本质上是社会公众对政治权力的信任、对政治价值的信仰”。在民族矛盾、阶级矛盾成为社会主要矛盾的年代里,保障人民根本利益的主张、满足人民根本利益的成果易被社会公众感知,进而赢得社会公众的政治认同,形成对政治价值的信仰。但当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不断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成为一段时期内社会发展目标时,思想政治理论课应着力挖掘可供历史比较、国际比较的资源素材强化政治认同,因为只有人民的物质性需要、社会性需要和心理性需要在强烈的对比中才易被感知、获得满足感,进而形成政治认同。思想政治理论课政治引领能力的不断攀升,就是不断促进情感认同、理论认同、政治认同的相互作用、持续升华,永葆理论清醒、政治坚定。

2.3 实施精准政治引领

精准政治引领就是结合学生的现实生活、个体的人生发展进行的具体政治引领。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缺少在课外时间和空间深入学生的现实生活、细致入微地指导学生的人生发展,也就谈不上在现实中具体的政治引领。个体政治引领通过走近学生、指导学生,以关注和关心学生个体发展的方式发挥“精准滴灌”增进亲和力和精细化的优势;通过具体指引人生方向、助力建功立业,以参与人生规划的方式弥补“大水漫灌”缺少个性化和针对性的弊端。脱离特殊性谈普遍性的政治引领、脱离共性只谈个性的政治引领都是非科学的方法,将具有普遍性的政治引领寓于特殊性的个体之中,充分考虑和尊重个体的差异性、教育规律现实转化的复杂性、施教过程中的不确定性,具体问题具体分析是个体政治引领的有效途径。个体政治引领重在引领学生听党话跟党走,积极投身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这就要求既要实现发展人的本质属性、满足人的需要、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又要尊重社会发展规律、满足社会发展需要、促进社会持续协调发展,在个人理想与社会理想的平衡中实现政治引领。

猜你喜欢
理论课理论政治
坚持理论创新
神秘的混沌理论
理论创新 引领百年
“讲政治”绝不能只是“讲讲”
相关于挠理论的Baer模
“政治攀附”
“政治不纯”
政治不过硬,必定不可靠——政治体检不能含糊
新增本科院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创新
“721”人才培养模式与高校思政理论课改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