融优秀传统文化于小学德育之路径探析

2022-01-01 19:42沈明杰
科教导刊·电子版 2021年10期
关键词:德育小学生传统

沈明杰

(浙江师范大学教师教育学院 浙江·金华 321004)

1 优秀传统文化价值意蕴

1.1 历史意义

众所周知,世界四大文明中,唯有中华文明源远流长、绵延至今,并滋养出博大精深的优秀传统文化,其中包蕴辉煌灿烂的哲学思虑、人文精神、处世智慧,古往今来对中华民族的思想生活产生着深刻影响,不仅具有强大的生命力和创造力,而且蕴蓄丰富多彩的内容。正如钱穆所说:这是一个民族的传统文化,是一代代人积累的,从自身传递数世、数十世、数百世血液所浇灌,它代表着中国文化的力量,更代表着中华文化民族的精神,是希望之果。质言之,中华儿女肩负义不容辞的担当和使命去弘扬、继承华夏五千年璀璨历史催生的优秀传统文化。

1.2 时代价值

作为中华民族的根与魂,优秀传统文化为当今文化建设供给着诸多资源,为民族伟大复兴积蓄着强劲动力。如陈先达所言,文化的基本精神涵盖了超越时代的文化价值与基因。久经千年的优秀传统文化是国家、民族传承与发展的根本,其中蕴含受用不尽的精神财富,是现代文化繁荣发展的基石,若弃如敝履,转而重蹈近代搬抄西方的覆辙,则无异缘木求鱼。因此,坚定不移地承继发扬优秀传统文化是促进我国文化繁荣进步的必要前提,亦是助力国家兴盛发达的深厚根基。此外,优秀传统文化还有利于小学生思想道德的健康发展,当今教育呼吁学生的全面发展,不再单维度看重成绩,更加注重身心与品性。然现阶段小学生多为独生子女,有些甚至自幼便被溺爱,导致其道德发展受阻。而融合优秀传统文化的德育可以帮助学生消弭缺点,完善人格,提升思想道德水平,也会为其营造良好的全面发展环境。

2 小学德育教学中的不足

2.1 德育教材较为单一,教师传统文化素养有待提高

世异则事异,事异则备变,时代在发展,思想也应随之进步。因此,学校德育必须与时俱进,积极融入新思想、新理念,创新教学内容,以便提升学生的道德素养。当下教学中,除却小学生守则等陈陈相因的要求,对学生最具影响意义和指导价值的即德育教材。2017年起,全国小学开始使用新版教材。教材的更迭体现了国家对于小学生思想意识形态培养的重视,简言之,不仅要求小学生养成公民基本道德和行为准则,更多的是培育其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这一点无可非议,也取得了一定的成效。更值得注意的是,新版丛书亦有涉及传统文化方面的内容,诸如节日习俗、四大发明等,不可否认,是其所长;但就大力弘扬优秀传统文化而言,仍任重而道远。此外,小学教师作为青少年启蒙阶段的关键他人与学校教育教学的核心力量,不仅承担着传道授业解惑、提高民族素质的职责,还肩负着发扬优秀传统文化的使命,那么教师自身对于优秀传统文化的理解认同与知识储备同样不容小觑,然而教学中,有教师凭借对教材的依赖,大都照本宣科地授课,难以与时代同频共振,难以走入学生的内心世界,更难以在教学中时时事事渗透优秀传统文化,长此以往,恐将造就学生成为传承优秀传统文化的“门外汉”。

2.2 防范负面影响不力

经济社会的发展带来物质财富的极大宽裕、生活水平的显著提高,同时也使德育工作不得不正视更为复杂的形势和问题,尤其在西方多元文化裹挟网络媒体强势侵袭下,我国小学生思想道德建设面临更为严峻的新难题、新挑战,好奇心旺盛的小学生每天都会接触林林总总、良莠不齐的信息,这势必对其品行发展造成负面影响。心智尚浅的小学生本就对优秀传统文化的理解不甚明晰,对不良信息处理失当,极易损害身心发展。在市场经济消极影响下,其整体思想道德水平表现为享乐主义思想多有抬头,极端个人主义思潮有所滋长,集体主义观念薄弱。近年来,有关小学生品行失德的事件屡屡见诸报端,这类现象虽然暂呈苗头趋势,但若任其发展,则不堪设想。而融合优秀传统文化的德育旨在唤醒人性,浸润心灵,培养优雅性情和敦厚品格。因此,在小学德育工作中应充分挖掘和有效利用优秀传统文化资源,完善道德品格,增强人文底蕴,提高小学德育的感召力和吸引力,使优秀传统文化在校园里踵事增华,在学生心中生根发芽。

3 优秀传统文化融入小学德育的意义

3.1 有利于形塑学生良好道德品行

优秀传统文化在小学阶段的渗透尤为重要,这不只是学校和教师的任务,更是国家和社会的职责。诚如习近平总书记在文艺工作座谈会上的讲话:“‘求木之长者,必固其根本;欲流之远者,必浚其泉源。’”和《中小学传统文化教育指导标准》中提出的“习与智长、化与心成”一样,只有努力提升一代代后来人的文化修养与道德水准,国家才能在未来的世界立稳脚跟。小学阶段是人生的关键时期,也是三观形成的初期。因此要抓好关键期,达到德育最优解,让小学生在成长中感悟和传承优秀传统文化。实际教学中,可将优秀传统文化中的相关内容以契合实际的方式融入其中,如勤俭奉公的道德模范,曾参杀彘的德育案例等,学生通过此类课程的学习与陶染,既加深了对优秀传统文化的认知,又可为品德的发展提供生动的参考系,从而促进小学生良好行为习惯的养成和正确价值观的树立,同时推动德育教学的顺利开展。

3.2 有利于增进小学德育整体效果

促进小学生道德品质提升,帮助其将道德认知转化为道德行为,是小学德育的主要目的。蕴积优秀传统文化的德育必将会为校园带进一股新鲜的空气,增设一抹别样的亮色,从而为校园文化的丰富添砖加瓦。学生置身其中,便无时无刻不受到德育的熏陶,从而促使德育工作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内涵丰富,包蕴万千,将之与小学德育有机融合可以有效弥补教材较为单一,德育形式与效果不佳等问题,不仅可以帮助学生养成良好行为习惯,还可以激发学生对德育的认同感,从而提升小学德育的整体效果。

3.3 有利于助推中华民族伟大复兴

当今中国正处在一个无比特殊的新时代,正如习总书记所说,现在比历史上任何时期都更接近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目标。伟大复兴是政治、经济、文化等全方位的复兴,这是华夏儿女翘首以盼的盛事。不过,伟大复兴绝非只靠空谈口号就可以实现的,它需要坚持不懈的创新,持之以恒的奋斗,一言以蔽之,伟大复兴需要更多的爱国人才,而小学生肩负民族的未来,加之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的文化基因、精神印记,小学生通过对蕴含优秀传统文化的德育课程的学习,更能增强文化认同感,责任担当感,历史使命感,从而更好地为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献智献策。

4 优秀传统文化融入小学德育之对策

4.1 发挥隐性课程价值,营造浓厚德育氛围

“蓬生麻中,不扶而直;白沙在涅,与之俱黑”、“近朱者赤,近墨者黑”。这表明环境在个体的成长中起到非同小可的作用,加之参与校园生活是每个学生都要经历的,所以学校对于学生的学习成长发挥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它既是学生学习的场所,也是学生品德塑造与行为养成的地点,因此,属于隐性课程范畴的学校的一草一木、一景一物等都应成为校园文化环境的名片、展台和符号。所谓隐性课程又称非正式课程,是指学校通过教育环境有意或无意地传递给学生的非公开性教育经验。众所周知,不同的校园环境内含的隐性课程会给予学生相异的影响,在优秀传统文化与小学德育相融促生的过程中,就需要充分发挥隐性课程价值,构筑富含文化内涵的环境,使学生时刻受到熏陶与浸染,进而实现道德品质的养成。具体来说,可对学校大环境进行顶层设计,使之充满道德教化的意蕴。譬如,学校开发德育隐性课程资源,可从校园宣传栏入手,树立学生德育意识,不过,要确保宣传栏的内容具有典型性与可模仿性,因为过于高山仰止就容易磨灭学生的兴趣。此外,对于学生最为熟悉的教学场所也要进行整体装扮,充分利用教室内外空间,让每一面墙壁于无形中育人,在教室里、过道上、楼梯处等,均可以张贴与品德养成有关的名言警句,如“自强不息,厚德载物”、“静以修身,俭以养德”等,在为学生创设浓郁德育氛围的过程中,使其受到良好内涵熏染,自觉树立起修身养德的意识。此外,要高度重视班风制度建设,立足实际,结合优秀传统文化内涵,采取多样方式,树立良好班风,从而有效促进小学生的道德进步与品行发展。

4.2 打造传承优秀传统文化的德育教师队伍

作为人类精神食粮的传承者,教师不仅要给学生心灵播下真善美的种子,还要引导学生扣好人生的第一粒扣子。这就要求每一位教师都要具备真才实学与师德素养。且小学生具有高度的亲师性行为,教师的言行举止会给其带来举足轻重的影响。因此,小学德育若想取得满意的成果,就必须从教师入手。具体可通过以下几方面进行:首先,聘请在优秀传统文化上具有造诣的德育专家学者进校园,为师生开展优秀传统文化接洽德育工作的相关讲座,开阔教师视野,加强对优秀传统文化的理解,增进理论水平和实践能力。其次,积极组织德育课程教学人员参加优秀传统文化教育培训,思政课程理论培训等,以之为契机,提升教师对优秀传统文化的认知水平、理解程度和价值认同,增加教师之间的交流,互相学习优秀传统文化教育经验,巩固教师德育能力。再者,教授德育课程的教师要不断提升自我修养,增强优秀传统文化底蕴,多阅读经典名著,先贤传记等,提升文学素养,利用各种渠道,将线上线下学习有效结合,广泛汲取优秀传统文化的精华,不断把优秀传统文化与德育交融互生,找到两者的最大交集,在德育教学中释放传统文化磁场,不断增强对学生的吸引力和感召力,从而把自己打造成既有深厚德育知识又具丰富文化素养的优秀教师。

4.3 结合地域因素开发相应校本德育课程

学校的德育目标不应仅止步于提升学生的内在品行、完善学生的道德素质,更要承继发扬优秀传统文化。五千年文明流传下来的文化遗产,不仅包括经史子集,民俗节日、雕塑建筑,更包括不同地域的特色文化,如中原文化、齐鲁文化、吴越文化等特色鲜明的地域文化。这些文化遗产无一例外的记录着中华民族在历史进程中形成的审美方式和理想人格。以中原文化为例,其地域特征多见于河南河北山西地区,那么这些地区的学校在制定校本课程就可以多多融入中原文化厚重包容和善质朴的特色。亦可在德育课程中,汇编本地区的德育相关名人故事,如杜甫的忧国忧民、岳飞的尽忠报国等,从而便于学生进行更有亲近感和代入感的学习和理解。

总之,将优秀传统文化融入小学德育之中,必将会为造就一批批具有浓厚家国情怀与深沉文化底蕴的时代新人奠定坚实根基。

猜你喜欢
德育小学生传统
德育要在“善”处留白
《中国德育》
饭后“老传统”该改了
德育提效:必要的叙事转向
同样的新年,不同的传统
微型演讲:一种德育的新形式
老传统当传承
口耳相传的直苴赛装传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