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蔡洪锐 麦志英 赵玉香 韩国栋
(1.青海银行股份有限公司 青海西宁 810001;2.青海师范大学 青海西宁 810001)
当前,大数据、人工智能、区块链等金融科技技术已经开始运用于金融领域。城市商业银行(以下简称“城商行”)如果能够找到合适的科技金融发展路径,往往能够在市场竞争中实现弯道超车。因此,发展科技金融已成为城商行转型发展的内生需求。金融科技是一把“双刃剑”,城商行在优化业务流程、降低运营成本、创新产品服务的同时,也面临着诸多挑战与难题;需要对金融科技背景下的转型策略加以梳理和分析,在增强自身创新能力和市场竞争力的同时,更好跟上金融科技发展浪潮。
近年来,随着互联网IT技术的大规模普及,创新驱动已成为国家发展进步的重要力量。特别是在移动互联、大数据和云计算等技术应用下,传统金融行业开始出现新的商业模式,一批专注于数字技术的金融科技公司应运而生,对金融行业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在国家推进“互联网+”战略背景下,一些风险投资机构、互联网科技巨头纷纷进军金融行业,在第三方支付、消费信贷、财富管理等领域布局抢占传统商业银行市场份额。
同时,在互联网时代成长起来的80、90后消费者自主意识较老年群体更强,更容易接受互联网金融等新兴业态和模式,对网上银行、手机银行、微信银行的接受程度更高、接受速度更快,从需求端塑造了金融科技背景下商业银行的生存和发展环境。
自2008年国际金融危机以来,国内商业银行借助政府刺激经济的计划措施,生息资产和负债规模有了明显增长,进一步强化了城商行以息差收入为核心的商业逻辑。但在近五年,中国经济开始步入新常态,商业银行负债端增长日渐乏力,优质资产稀缺的现象日益普遍,商业银行依靠规模扩张的传统发展路径开始出现拐点。整体上看,国内城市商业银行各项经营和监管指标仍在合理可控范围内,但其所处的内外部经营条件已显著变化,主要包括:监管政策、经营条件、宏观环境和消费者偏好等方面。
1.经营地域受到限制:十八大以来,国家监管部门从宏观审慎和防范系统性金融风险的考虑出发,不再允许城市商业银行跨区域设立分支机构,只能限定在现有城市行政范围内展业经营。城商行经营地域从此受到严格限制,成为此类金融机构发展壮大的最大制约因素。
2.资本充足率要求提高:近年来,国家金融监管部门对商业银行资本管理提出了更高要求,根据新巴塞尔协议从严设置了资本充足率要求。而城商行开展的投资基金、非标融资等业务对资本的消耗过快,加之经济下行造成实体企业信用风险上升,使得城商行面临较大的资本补充缺口。虽然国家提供了发行次级债、增资扩股、IPO上市等多种渠道,但大多数城商行运用上述工具的能力和条件有限,资本补充压力依然较大。
1.利率市场化挑战加剧:从国内城商行盈利的普遍特征来看,大多以息差收入为主要盈利来源,手续费、管理费、佣金等中间业务占比较低;利率市场化改革直接压缩了城商行利差空间,降低了盈利能力。同时,城商行由于物理网点较少、品牌影响力较低、专业人才匮乏等原因,无法快速应对利率市场化的冲击。
2.同业竞争日益激烈:从商业银行服务对象的定位来看,城商行主要面向城乡居民和民营中小企业,与大型商业银行有着明显的区别。但在宏观经济下行阶段,国家鼓励各类金融机构向民营中小企业提供普惠性金融服务。由此造成同业对目标客户群体的争夺和竞争,对城商行现有盈利来源和业务结构造成了严重冲击。同时,国家也鼓励民间资本进入金融领域,核发了十余家民营银行的金融牌照,小微金融领域的同业竞争日益激烈。
1.宏观经济增速放缓:从经济增长的驱动力来看,投资和出口在经历了高速增长后,单位GDP所消耗的劳动、资本、土地等要素资源越来越多,投资和出口的边际贡献率已显著下降。宏观经济增速放缓将导致金融领域融资需求萎缩,商业银行息差收入受到影响。
2.社会融资渠道多元:一个经济体通常有直接融资和间接融资两种社会融资渠道。从我国的实际情况看,社会融资总量中间接融资的占比虽然从2001年的98%下降到2019年的70%,但与其他主要经济体相比间接融资占比仍然过高。从欧美国家社会融资渠道来看,间接融资占比应有大幅下降,这是一国金融体系健康和成熟的标志。城商行需清醒认识这一现实,积极创设新的业务品种,不断拓宽自身收入来源。
3.民营中小企业发展风险加大:从客户定位来看,城商行主要面向中小企业客户,但这样的客户结构使得城商行资产端难以抵御宏观经济的波动,面临较高的信用风险。从此次新冠肺炎疫情可以发现,大量中小企业无法抵御市场风险,大量银行的小微信贷资产出现违约现象。城商行要在满足企业融资需求的同时,做好风险管控,确保利润空间不被蚕食。
4.城商行与地方政府关系密切:从城商行股权结构来看,大股东普遍是地方政府及其一致行动人,对高管任免、薪酬福利、制度改革等重大事务具有决定权力。城商行与地方政府的密切管理一方面对银行客户拓展、业务发展带来机遇,另一方面也降低了城商行市场反应敏捷度。
1.消费者越来越关注品牌服务。本文利用中国家庭金融报告,对金融消费者品牌偏好进行了分析,发现当前消费者的金融需求已经从单纯的价格因素转向方便程度和消费体验等综合考量。多数消费者提出银行服务应更加注重便利化水平和产品的适当性。
2.消费习惯转向移动金融服务。当前,4G移动网络服务已大规模普及,企业和个人消费者的行为模式已发生显著变化。人们已经习惯于利用网上银行、手机银行等线上渠道接受金融服务,对银行传统物理网点造成了巨大的冲击。同时,电子商务等消费场景越来越深地与金融服务深度融合。出现了大量类型丰富的金融应用APP,替代银行传统渠道,满足用户存取款、理财、借贷等多元化服务需求。在互联网时代成长起来的新型消费者对银行服务接受方式已经发生了很大变化。从线下到线上的移动金融服务已经上升为人们的日常需求,成为消费者享受便捷金融服务的重要渠道。
城商行在推进数字化转型战略时,首先要做好数据治理这项基础性工程,其次根据互联网技术思维梳理业务流程,最后要充分理解和认识金融科技技术与工具。这三个领域既是城商行数字化转型面临的难点问题,也是数字化创新的主要方向。
长期以来,商业银行在金融交易过程中掌握了海量数据,对其他的行业新进入者形成了屏障,商业银行具有数字化转型的天然优势。然而,目前城商行普遍存在数据治理不足的问题,阻碍了数字化转型进程。原因在于银行最初的数据库建设主要用于满足监管和报表报送,在监管部门口径不一、业务部门条线割裂、员工素质参差不齐的情况下,数据质量缺乏统一规范和治理体系,制约了业务的数字化发展。
一般来说,银行业务流程包括产品研发、客户捕捉、风险测度、支付交易、运营管理、资产处置等多方面。在经历了多年的迭代演进后,银行业务流程的优化空间已然较小,在金融科技大兴其道的当下,流程优化的重点已经转向精准对接客户诉求、敏捷响应市场需求。城商行在组织架构和部门设置上,大多以业务板块条线为中心,部门本位主义、形式主义等现象屡见不鲜,致使数字化转型面临较大阻力。
尤其是金融科技,近年来得到了银行的高度重视,发展较为迅速。未来,一方面,数字银行应进一步把最新的技术吸收到原有的业务流程中来,提升工具效率、易用性和精确度;另一方面,数字化银行应该形成一整套精细化的技术工具体系,如果把银行比喻成一条工业生产线,数字化时代的工具体系应该是无所不在的探测器和计量仪,实时侦测银行产品与业务的运行情况,使其成为银行内部管理的抓手,为调整业务方向、优化业务流程提供指引。
城商行的业务模式相对简单,专注发展传统的存款、贷款两大基础业务,利息收入占比较高,且贷款业务中对公贷款占比较高,集中投放在经营区域的中小企业上。对于多数城商行来说,往往深耕本地多年,在当地的存贷业务领域均已具备稳定的市占率,且面临着同一地区多家行集中竞争的格局,业务同质化严重,成长空间有限。此外,监管对城商行跨区经营的限制,使其无法跨区配置资产,业务与本地经济高度绑定,尤其是对公贷款相比零售业务,与经济周期的关联性更高,一旦地方经济景气度下降,将加重城商行的系统性风险,直接影响当地银行的盈利和规模扩张。
相比大型银行而言,城商行在业务科技化、数字化方面发展缓慢落后,人才资源普遍匮乏,从业人员主要集中在窗口、业务等层面,精通区块链等前沿技术的高精尖人才不足,缺乏部署前沿科技的能力。城商行的资源有限,且品牌认知度不高,所以在科技人员的招聘与留存方面存在一定的弱势,人才短缺造成了城商行对科技的接受进度较慢,技术环节相对薄弱。同时,金融科技具有“轻资产”的属性,不像传统金融那样“笨重”;以客户需求为出发点重塑业务处理和产品设计流程,重点致力于收集、分析和开发原始数据,定制客户需求的产品,并根据不同客户特征决定销售的时间、方式和对象。而城商行服务的对象仅限于本地客户,客源单一,繁琐的信贷流程无法满足微型客户需求,导致分支机构经营效能较为低下。目前,头部的城商行已经有意识地开始转变技术部门的组织架构及晋升制度,设置技术晋升序列,打造灵活的创新小组,希望借此激发技术人才的积极性与忠诚度。此外,城商行的资金实力较弱,在技术研发、创新、试点上的投入意愿十分有限,对于失败的接受度较低,容错空间较小,希望通过快速验证的方式,在数字化、智能化的每一次尝试能够直观看到优化效果,这样才会使城商行有动力开启下一步转型工作。
金融科技是金融与信息技术的结合,作为金融服务的一种创新,被理解为科学技术在金融业务领域的创新应用,利用人工智能、征信、区块链、云计算、大数据等前沿科技手段,提供更有效率的金融服务。2015年金融科技的概念在我国开始被广泛提及,并逐渐成为热门概念。金融科技的出现解决了传统金融服务的薄弱处、金融市场发育的不足,改变了我国金融业的发展格局、银行业的发展模式,同时增强了全社会的金融意识。
第一阶段是上世纪70至90年代:以美国为代表的发达国家银行体系逐渐认识到传统业务模式在人力资源成本、信息传递效率等方面的劣势和不足。转而开始利用计算机设备代替人工操作,对传统银行服务进行升级,逐步普及了金融交易的电子化,建成了管理信息系统,标志着金融科技的1.0时代,初步在业务模式和经营理念方面实现了转型。
第二阶段是90年代中后期:在互联网和智能手机的普及应用下,通过电子渠道处理的银行业务占比大幅上升,积累了大量偏好个性化、数字化服务的年轻客户群体,创设了第三方支付、网络借贷等新兴业务模式,在国家整体层面推动了金融深化改革的进程,使得互联网金融越来越多地被人们所认知。
第三阶段是2013年以来:随着数据科学日趋成熟,涌现出了大数据、云计算、物联网、区块链等一系列新兴金融科技,全面渗透到了传统金融机构的前中后台的各个领域,使得客户的触达实现场景化、业务的管理实现智能化、科技系统实现云端化;金融科技已经开始在支付结算、贸易和供应链金融、金融基础设施等领域广泛应用,受到金融消费者和金融监管部门的欢迎和关注。
随着金融科技的普及和应用,银行业开始出现新的商业模式和新的市场竞争者。一些非持牌的互联网企业也通过直接和间接的渠道跨界开展金融服务,如互联网理财产品、第三方支付、网络借贷等。这些新兴的商业模式和进入者极大地改变了商业银行,特别是城商行的竞争格局。
1.移动化。近年来,随着信息通讯技术和网络应用软件的快速增长,我国金融行业应用科技技术的创新步伐也在不断加快,出现了网上银行、手机银行、微信银行等新型服务渠道。同时,社交网络对于金融投资行为的影响越来越大,出现了网络借贷平台、大数据信用评级等新型业务模式。这些都成为传统商业银行,特别是城商行未来服务新的增长点。
2.大数据。在大数据时代,银行业务与社交媒体、电子商务的融合越来越紧密。纵观全球银行业发展,国际领先银行积极运用人工智能、大数据、区块链等新兴技术,精准地细分客户市场,迅速地挖掘潜在客户,有效地扩展市场规模,最终提升传统金融业务竞争力。然而,城商行受制于信息系统的先进程度和人才的匮乏,大数据应用领域能力欠缺,严重制约客户拓展、经营决策及产品创新。
3.云计算。从银行业务的角度看,云计算可以实现多方协同,如业务合作伙伴、信贷客户、资金流和物资流信息的高效整合与处理。云计算在中国的应用虽然尚处在初级阶段,但在金融领域的创新空间十分广阔。城商行在部署云计算技术时,需要特别注意内部管理模式、行业间的合作、产品创新与法律监管等多方面问题。这对于人才技术较为匮乏的城商行而言是一项艰巨的挑战。
4.“互联网+”。国家提出“互联网+”行动计划,推动移动互联网、云计算、大数据、物联网等与现代制造业结合,促进电子商务、工业互联网和互联网金融健康发展,引导互联网企业拓展国际市场。“互联网+”概念对于整个中国企业的改革和转型都是重要的指引和发展方向,城商行也要能够抓住这个机遇,为企业转型贡献力量的同时,实现自我发展。
大数据、云计算、区块链、人工智能等信息技术的发展和应用,开启了金融科技时代的来临,无疑为城商行带来全新的机遇与挑战。借助金融科技,商业银行可以拓宽客户的获取渠道、降低业务的运营成本、提升数据的分析能力、细化客户的独特需求、优化信用的风险掌控。实践中出现了传统商业银行与BATJ等科技公司的战略合作,形成金融机构与科技公司共享金融科技发展红利的大潮。
金融科技发展不仅改变了传统金融业务的格局,也转变了金融服务载体,创新了城商行运营模式。在交易和服务体验环节,借助金融科技技术,完成线上操作,使业务流程标准化、便捷化,提升业务处理速度;城商行和客户双方不受时空限制,可以通过网络平台更加快捷地完成信息甄别、匹配、定价和交易,降低了传统服务模式下的交易、运营成本;还可以针对不同客户推出个性化产品和服务,实现业务场景化。在投融资环节,可以通过机器人投资顾问、电子自动交易、智慧合同等方式加强投融资管理,解决客户的投融资需求,降低投融资风险。
城商行传统的获客方式是“人海战术”,运营的成本较高。一方面,金融科技能通过边际成本低、客户体验好、覆盖面广泛的互联网入口来解决信贷客户获客成本高的问题,场景化批量获客将帮助城商行实现客户的规模化增长,改变获客模式,使其同时获得资金供求两端客户,节省时间、资金和获客成本。另一方面,借助智能风控技术,建立风险审批模型,实现自动筛选客户和批量审批,实现电子化、流水化、规模化操作,降低融资环节成本。此外,随着电子银行、直销银行的应用,网络借贷产品的推广,未来网点将成为银行的负担,大型银行凭借原先网点多的优势不复存在,城商行以“船小好调头”特点,将提高自身的竞争力。
金融科技改变了信息处理方式、信息渠道丰富方式和整个决策的过程,未来城商行可以通过金融科技挖掘客户信息、产品交易、信贷行为、征信、合作方和第三方平台等多个不同领域的风险数据,对客户进行综合的评价和推断,预测群体客户的信贷用途,形成细致的客户分群和信用评级,多维评定客户的最高可授信金额。
对于城商行而言,紧跟金融科技潮流向数字化方向转型,最紧迫的并不是采取何种科技手段,而是要考虑如何从改善服务及管理流程入手,提升自身数据治理和科技应用水平,解决客户服务体验,充分与现有体系合作共赢。
打铁还需自身硬。城商行应全面强化数字分析和应用能力,优化分析客户信息流程、精简运营成本。一方面要加大数据分析基础设施的投入,建立从客户获取到客户服务,从信息收集到营销销售等科学决策。商业银行所掌握的客户信息数据要远远多于金融科技公司,但商业银行的数据分析能力较差,无法从数据信息中进一步提取有用信息。城商行应加强大数据技术的运用,充分利用已有客群优势,根据客户数据信息进一步细分客户群以进行针对性的营销。另一方面要构建数字化流程以精简成本,如投资理财顾问业务智能化、抵押贷款流程自动化等,掌握数字化的客户生命周期管理、营销运作等策略是城商行取得成功的关键。
商业银行的数字化转型不仅仅关注技术,更关注组织的整体转型,包括思维模式、经营方式以及文化理念,需要有效支持和服务银行经营发展战略。构建数字化运营体系,锻造数字化经营能力,要求银行的数字化人才具备用户经营思维、数字营销能力和创新精神,因此,围绕商业银行数字化经营新模式新要求,开展数字化人才培育,打造一个覆盖领导者、专业人才、应用人才的数字化人才培育体系。一方面要塑造面向未来的变革思维,培育数字化领导者。在向数字化转型过程中,领导力建设是关键的一步,培养管理人员的数字化思维,提升数字化转型战略理解、数字化意识与数字化能力,有助于从上至下持续推进数字化变革。另一方面要提升业务洞察力及融合力,培育数字化应用人才。数字化转型需要不同领域的顶尖人才参与,因此用人需要跨界思维。结合商业银行数字化业务转型趋势,关注数字化应用技术如何与业务模式融合以创造新的价值。全面适应数字化经营要求,开展线上综合营销及客户经营维护培训,提升银行经营的效能和服务社会的能力,推动业务的数据驱动。
对于城商行来说,金融科技的应用占比会越来越高,只有认知能力的提高,才能保证“弯道超车”成功。城商行在经营产品过程中应从“银行思维”向“用户思维”理念转变,结合本地特色,打造“小而美”的差异化金融科技发展之路。一方面要采用防守型策略,为本行中高端客户提供定制化产品以稳定客户,借助各种第三方平台,对现有客户通过直销业务、多元化支付的有效组合,提供更加优惠、更加便捷的服务,提高现有客户的黏度。另一方面要采用进攻型策略,加强与科技公司合作,尽快弥补自身短板、享受技术红利、降低试错成本。如与物联网专业机构合作,实现线上“一站式”完成借款、提款、还款、质押、解押等流程,为企业融资提供便利基础。此外,要积极发展供应链金融为企业提供增信支持,降低信用审核成本。由于单家城商行体量较小,往往难以实现规模效应。银行间更应抱团取暖,建立互联网金融联盟,通过数据互通,产品互享等方式,丰富客户应用场景,满足客户需求。
金融科技要求商业银行以客户体验为出发点完善产品服务,要清楚地意识到金融科技带来的渠道变革、场景变革以及服务模式变革,充分了解客户的需求和信用情况,有针对性地构建“客户-产品”无缝链接的营销架构。同时,要把网点定位从简单的业务办理、产品宣传、标准销售升级到定制化服务、产品研发和针对性销售上,持续提升差异化竞争能力。一方面要优化自身连接客户的APP、API平台,通过流量入口即场景服务占领客户的生活时间。另一方面致力打造能满足客户交易和消费的各种服务“场景”,将场景嵌入自身产品和服务,嵌入到生活方方面面,将产品、服务与场景及客户需要紧密结合起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