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中医药大学第三临床医学院
聂天旸 张 悦 满 天 黄振峰 王成祥△(北京 100029)
提要 咳嗽变应性哮喘(CVA)是一种特殊类型的哮喘,是慢性咳嗽的主要原因之一,易迁延反复,中医称为“咳嗽”。王成祥教授认为本病多为表里相因,虚实错杂。临床诊断应注意辨邪气属性、辨痰液性质、辨病位;治疗上分清标本缓急,并全程重视疏风散邪,宣降肺气,斡旋中焦,扶正祛邪等治法,使邪去正安,体现了中医病证结合与辨证论治的思想,为临床治疗CVA提供了一定的参考。
咳嗽变应性哮喘(CVA),又称咳嗽变异性哮喘,是一种特殊的哮喘类型。无类似哮喘的明显喘息、气促等症状,常由冷空气、刺激性气味,运动劳累等因素所触发,其临床表现主要是清晨或夜间的发作性咳嗽[1]。在日本,CVA占慢性咳嗽原因的42.2%[2]。有研究表明,在我国该比例达到32.6%[3]。CVA被认为是典型哮喘的早期阶段。初期以咳嗽为主要临床表现,因为长期未能得到有效治疗和良好控制,反复发作,逐渐进展出现肺功能损害以及气道功能的减退和改变,最终发展为哮喘。有研究证实[4]成年CVA患者中至少有30%最终发展为哮喘。因此,对于CVA的早期诊断和及时治疗有重要意义。在中医传统著述之中,没有与CVA完全对应的疾病,但是通过对CVA的发生发展,临床证候等特点分析,应属于中医“咳嗽”的范畴[5]。中医学对“咳嗽”有很全面的认知体系和明确的治疗效果。随着中医药国际化的推进,中医中药应用于CVA治疗逐渐被证实和接受,有多项临床研究[6-8]证实中医中药在内治、外治等多角度联合西医治疗,较单纯应用常规西药治疗疗效更加突出,可以减少CVA发作频率,改善临床症状,提高患者生活质量。
王成祥教授是北京中医药大学第三附属医院博士研究生导师,国家中医药管理局重点专科中医肺病专科学术带头人,师从国家级名老中医杜怀棠教授[9-10],对呼吸系统疾病、消化系统疾病和诸多疑难杂症都有着深入的研究和见解。王教授善于将辨病与辨证结合,中西汇通,巧用经方时方,在治疗CVA方面取得了良好效果。笔者有幸随诊,现将王教授治疗CVA的经验总结如下。
1.1 正虚邪凑,肺失宣降 肺为娇脏,难耐寒热,主一身之表,易受邪侵。正如《医学三字经·咳嗽》云:“肺为脏腑之华盖,呼之则虚,吸之则满,只受得本脏之正气,受不得外来之客气,客气干之则呛而咳矣; 亦只受得脏腑之清气,受不得脏腑之病气,病气干之,亦呛而咳矣。”这说明咳嗽这一证候是肺脏主动排除邪气的一种反射性病理反应。肺朝百脉,故于内之五脏六腑阴阳失衡,于外之六淫邪气皆可通过百脉来影响肺。肺主气功能受到影响,正常的呼吸吐纳失职,导致咳嗽。王教授认为:风寒为本病最常见的致病邪气,原因如下:本病多以咳嗽为主要症状,且咳嗽经常突然发生,善行数变,咳时来之匆匆,咳后亦可很快停止,且常因寒冷空气、异味刺激、多种外源性过敏因素等诱发。且阵咳多伴随咽喉痒感,有时患者自述如虫行咽中,难以抑制,时呈剧烈呛咳,反复发作。这些都体现了风邪善行而数变的特征。本病患者的反复刺激性、痉挛性干咳多随着言语而加重,正如《诸病源候论·咳嗽候》内记载:“一曰风咳,欲语因咳,言不得竟是也”。风为百病之长,肌体受邪多以风为先,而夹寒、湿、燥、热等其它邪气;且风为阳邪,易于化燥,引起肺燥津伤,故在临床上常见到干咳、咽干、口渴、咽痒等症状。除风邪之外,寒邪也为常见的致病邪气。《内经》记载:“形寒饮冷则伤肺”,指的是气候寒冷和姿食生冷与咳嗽关系密切[11-12]。正气存内,邪不可干。人体正气的虚损是外邪趁虚而入的重要因素,肺气虚则卫气不能宣发固表,脾气不足则营卫之气生成不足,气血生化乏源,周身组织、经脉,脏腑失于营养。抵御外邪之力减退,遇外邪侵袭易感,发为咳喘。
1.2 肝脾失和,木火刑金 《素问·咳论》云:“五脏六腑皆令人咳,非独肺也。”王教授在临床诊治CVA中非常重视患者的中焦功能是否正常,肝肺关系是否和谐。在诸脏之中,在气机方面,与肺关系最密切的当属肝,肺在上焦,其气清肃,以降为主;肝居下焦,其气主升,二者相互配合,左升右降,龙虎回环,共同调节着气机在人体的出入与运转。肝属木,肺属金,二者关系乘侮互制。若人情志失调,肝气不疏,则枢机不利,枢机不利则三焦难通,表里不和,外邪更易乘虚而入。肝郁化火,在中焦影响胃气通降,使得肝胃之气上逆,在临床上多表现为胃酸反流。王教授重视辨识病人痰液的来源。反复咳嗽伴咳痰,若病人主诉为晨起清嗓排痰,则病多在脾胃。病因在肝脾不和,肝胃之气上逆,引起胃食管反流,损伤咽喉黏膜,黏膜分泌黏液成痰,故晨起清嗓可出。若其病程日久,易导致反复发作的咳嗽。胃食管反流也是CVA的诱发因素之一,需要引起重视,其病机多与肝胆脾胃不和,肝郁化火,肝火上炎,木火刑金密切相关。
脾胃居于中焦,脾以升为健,胃以降为和,脾升胃降,二者共同作为五脏六腑气机升降的枢纽。肺主一身之气。任何身体气机的运转失常都会影响肺气的宣发肃降功能,进而诱发咳嗽。王教授认为:本病多病程持久,反复发作多与肺脾亏虚密切相关。咳嗽伤及肺气。久咳则子盗母气,脾胃受损,气血生化无源,肺气更虚,肺卫之气不固,则更易受外邪侵袭。
《金匮要略》云:“病痰饮者,当以温药和之。”对于咳嗽经久不愈的,要考虑是否有痰饮伏于胸肺之中。虽然本病患者多以干咳为临床特征,但是从现代医学的角度而言,其病理生理改变与哮喘病相似,也是持续的气道高反应性变化和气道的炎症反应。有医家认为:本病的本质是哮病,咳嗽为其标象。本病存在的气道的慢性炎症反应实为“无形之痰”,因此,宿痰伏肺仍是本病缠绵反复的宿根[13]。痰饮之邪生化之源在脾。现代人生活方式多见恣食肥甘厚味,贪凉饮冷,殊不知饮食自倍,脾胃乃伤。脾为肺之母脏,脾气亏虚,肺气更易受邪影响。
综上所述,肝脾失和,木火焚金是CVA患者的重要病机。
1.3 气阴两虚,久病及肾 中医理论认为:咳嗽病位在肺,久咳病位在脾,而咳喘病位关乎肾,故肺脾肾3脏的功能失常与“久咳必虚”有密切的关系。肺为气之主,肾为气之根。肾气亏损,摄纳失常,肾不纳气,上逆于肺,发为咳嗽。王教授认为:患者久咳不愈,与先天禀赋不足,肾中阴阳亏虚密切相关。肺喜润恶燥,久咳不愈,内热损耗,燥邪犯肺均可导致肺阴受损,则咳嗽经久不愈。
综上所述,王教授认为:气阴两虚,肾不纳气亦为CVA患者的常见病机,但此证型更多见于青少年先天肾气不足,复感外邪所致的CVA,在成年人CVA中则较为少见。
2.1 祛风散邪,善用虫药复肺气宣降 王教授认为:祛风散邪,疏风解痒,恢复肺气之宣发肃降功能为治疗本病的一个重要着眼点。咽痒刺激多为本病的前驱症状,咽痒则咳嗽不止,不痒则咳嗽缓解。这符合中医学认为的“风盛则挛急”“风盛则痒”的病机表现。疏散风寒邪气的药物中,王教授善用麻黄、防风、荆芥。麻黄宣散风寒,其性峻猛,对于疏散风寒邪气常有极佳的疗效。外风时可引动内风,而荆芥、防风不仅可疏散外风邪气,更能有使内风自止之功,兼能利咽止痒,临床用之可谓一举多得。针对此病咽喉不适症状严重者,王教授善用玄参、射干、生甘草、桔梗等药以清利咽喉,利咽止咳。
虫类药物性多走窜,属血肉有情之品,多具有透关达窍、祛风通络之功,且易于人体吸收利用。风为百病之长,善兼夹其它邪气入侵人体,风邪入络,内风伏肺者,非虫类药物之走窜飞升之性不可治之。王教授针对此病,多选用全蝎、僵蚕、蝉蜕等药。全蝎息风止痉、通络止痛、攻毒散结。针对此病的现代医学病理改变:气道慢性炎症和高反应性改变。有现代药理学研究表明:全蝎有改善慢性气道炎症的效果,它可以通过缓解慢性炎症[14],调节免疫细胞数量,增强细胞免疫力[15]来达到祛风解痉,止咳平喘的作用。王教授常选全蝎、蝉蜕药对儿来针对患者遇冷空气、异味、油烟等而导致咳嗽加重发作的情况。用蝉蜕10 g,全蝎6 g既可宣肺止外风,又可平肝熄内风,发挥抗过敏的作用。有现代药理学研究表明:蝉蜕有改善微观血瘀状态[16],还有使支气管上皮损伤等病变减轻的作用,从而使气道炎症得到改善[17]。王教授善用虫类药,且在临证之中注意询问患者有无相关食物、药物过敏史,因虫类药多有过敏源,且多有毒性,故在临床使用时,过敏性患者应谨慎使用,减少用量,中病即止。
肺气宣发肃降,王教授认为本病呛咳不止实为肺气上逆的表现,故在散邪祛风的同时,降气止咳的药物也是必须使用的,如苦杏仁、枇杷叶、苏子、百部等。且临床中重视患者大便情况。肺与大肠相表里,肠腑通畅则肺气易降,肺气宣达则大便顺畅,针对咳嗽气逆兼见大便不通者,王教授多加用苦杏仁、炙枇杷叶、紫苏子、火麻仁以降逆肺气,兼润肠通便,临床反馈效果极佳。
2.2 疏肝健脾,和调气机以斡旋中焦 咳嗽的病机离不开肺气上逆,肺失宣肃。人体气机运动的基本形式是升降出入,肝气以升发为健,肺以肃降为顺,脾胃居中,为人体气机升降之枢纽。故肝气是否调达,脾气是否舒畅,对肺主一身之气机的功能有重要的影响。王教授在临床之中,非常注意患者中焦功能是否正常。对于慢性咳嗽,正如《素问·咳论》所述:“久咳不已,则三焦受之,三焦咳状,咳而腹满,不欲食饮……”患者中焦运化失司,脾气不能升清阳于上,胃气不得降浊气于下,故而影响肺气的肃降功能。此类患者在临床表现上多在咳嗽的基础上伴有情志不舒、痞满、腹胀、纳差、反酸烧心等症状,其病机在于肝郁脾虚,肺胃之气上逆,兼有肝郁化火,木火刑金。王教授认为:脾胃虚弱,运化无权,食积化热,腐败反酸,是胃食管反流病的基本病机。胃食管反流病是对咽部的慢性刺激,患者多于夜间发作而不自知,若伴有误吸则损害气道,长此以往,则损伤气道黏膜,诱发气道慢性炎症,进而引起本病的发作。针对此类患者,王教授善用半夏泻心汤加减以斡旋中焦,认为半夏泻心汤祛邪作用较强,恢复脾胃功能运化作用相对较弱,故常少佐理气,补气药,以达祛邪与扶正并重的目的。此病多因脾胃虚弱,兼有肝气不舒,故以健脾疏肝、通降胃气为主。脾胃易出现寒热交错,虚实错杂的复杂情况。如《温病条辨》曰:“治中焦如衡,非平不安。”治中焦需要补泻兼施调虚实、寒热并用平阴阳,辛苦合用复升降。王教授对中焦论治加减有法:常搭配桔梗、枳壳、莱菔子。桔梗开宣肺气,枳壳降肺气,莱菔子降气导滞,上焦中焦同治,降中有升以恢复肺气宣降及中焦气机枢纽的作用。针对反酸烧心严重者,常加制吴茱萸3~5 g,海螵蛸15~20 g,浙贝母15~20 g以清热治酸,降逆和胃。现代药理学研究[18]证明:吴茱萸水煎剂能够明显对抗乙酰胆碱和氯化钡引起的胃痉挛性收缩, 并能减少胃酸的分泌。吴茱萸和半夏泻心汤中的黄连共用有左金丸之意,起到了清肝泻火,降逆止酸之功。刘晓伟[19]实验证明左金丸能抑制胃酸分泌,减轻胃黏膜损伤。
脾为生痰之源,肺为储痰之器,王教授对于辨痰液来源并分证治之有独到经验:若痰为咳嗽而排出,则病位在肺;若痰白而稀者,王教授善用细辛3 g,干姜6 g,清半夏9 g。3药共用,取小青龙汤温肺化饮,燥湿止咳之意;若痰饮化热,舌苔黄厚腻者,王教授多选用桑白皮20 g,黄芩15 g,生石膏30 g加强清泻肺热之功;若痰为晨起清嗓而出,咽喉有异物感,咳之难出,咽之不下者则病位多在脾胃,多在从中焦论治的基础上加用木蝴蝶10 g,即可疏肝和胃又能清肺利咽;兼见痞满者,选用香附、苏梗、陈皮,取香苏散之意。临床用之,每每收效。
2.3 益气养阴,扶正祛邪以润肺养肺 肺为娇脏,喜润而恶燥。针对此病的常见的风邪入侵的病机来说,风为阳邪,风阳易化燥,燥邪易伤肺。燥盛则干,津液亏损,肺与气道失去濡养,则见口咽干燥、咽痒、少痰、干咳等临床表现。且CVA常反复发作,迁延难愈。久病则易导致肺阴受损。且肺为气之主,肾为气之根。正如《类证治裁》所云:“肺主出气,肾主纳气,阴阳相交,呼吸乃和。”久咳不愈,常会导致肺气亏虚,肾不纳气的病理改变。王教授在疏风散邪的治法同时,常佐以生津润肺,益气养阴之药。可用生地黄、黄芪、党参、麦冬、五味子以成生脉散之意。若兼见常因活动劳累后诱发咳嗽的患者,则加山茱萸15~30 g,以敛肾纳气。针对肺阴不足,王教授还善用白芍。他认为:当患者以反复刺激性干咳为主,痰液不多之时,可以投芍药30 g,配合炙甘草以成芍药甘草汤。此方原为治疗肌肉筋脉挛急而导致的痛症[20]所设,具有柔筋缓急,酸甘化阴之功。但本方也可以通过缓解支气管平滑肌的痉挛而达到止咳平喘的效果[21]。当辨证属风邪盛,燥咳剧烈可兼用酸甘缓急之法,在疏风散邪药物的基础上少佐芍药,但是用量不益过大,且应配合散邪宣肺药物共同使用,以防芍药酸敛之性恋邪。
患者女性,55岁,职员,2021年5月12日初诊。主诉:阵发性咳嗽4个月,加重3 d。现病史:患者于4个月前无明显诱因出现咳嗽,呈阵发性,多因受寒和饱食加重,伴咽痒,无咽痛,3 d前自述因洗澡受寒而加重。刻下症见:咽痒而咳,少量咳痰,色黄,少许泡沫,咳嗽白天重,夜间轻。微恶风寒,无喘息、气短、乏力表现,无胸痛、胸闷、发热,纳差,口干口苦,胃脘痞闷,常有反酸烧心,平素易焦虑,且急躁易怒。有后背发沉感,腰膝痠耎无力,神志清,精神可,形体消瘦,眠差,难以入睡,大小便可,无其他不适感。曾于县医院进行诊疗,支气管激发试验阳性,肺通气功能未见异常,心电图及胸部X线片均未见异常。诊断为咳嗽变异性哮喘,欲予激素治疗,患者未接受,为寻求中医调理来诊。查体听诊双肺呼吸音基本正常,双下肺可闻及散在湿啰音。舌黯红、苔黄厚腻,脉弦细数,寸脉微紧,两关大而有力。既往史:有高血压病史10年,未规律服药治疗,有反流性食管炎病史3年,未治疗。西医初步诊断:咳嗽变异性哮喘;中医诊断:咳嗽,证型为风寒外袭,内有郁热,虚实错杂证。治宜疏风散寒,清热止咳,兼以平调中焦虚实寒热。治以麻杏石甘汤合半夏泻心汤加减:蜜麻黄6 g,炒苦杏仁、蝉蜕各10 g,荆芥6 g,生石膏30 g,清半夏9 g,陈皮、干姜各10 g,黄连6 g,制吴茱萸3 g,黄芩12 g,浙贝母10 g,海螵蛸20 g,白前、蜜紫菀、蜜百部各10 g,麸炒枳壳15 g,桔梗10 g,甘草6 g。免煎颗粒7剂,早晚饭后2次,温开水冲服,并嘱患者节饮食,避风寒,畅情志。2021年5月19日2诊,患者咳嗽减轻,痰较前减少,色黄,咽痒缓解,已不恶风寒,食欲较前有所改善,仍有反酸烧心,食后腹胀,偶有胸闷,大便偏干,眠差。舌质黯红、边有齿痕、苔薄黄腻,脉弦细数,右关脉弦而有力。辨证可知风寒外邪已基本祛除,中焦寒热虚实错杂之象明显,治以半夏泻心汤加减。清半夏9 g,黄芩10 g,黄连、干姜各6 g,党参15 g,醋香附、紫苏梗、陈皮各10 g,海螵蛸20 g,蝉蜕6 g,炒苦杏仁10 g,蜜枇杷叶15 g,土茯苓30 g,炙甘草3 g,蒲公英30 g。免煎颗粒21剂,服法同前。2021年6月9日3诊,患者咳嗽咽痒症状明显减轻,已基本不咳,无痰,食欲较前明显改善,偶有反酸烧心,口干口渴,腰膝痠耎,偶有失眠,大便干。舌红、苔薄,脉细数。证属气阴两虚,予麦味地黄丸加减:生地黄 15 g,麦门冬、五味子各10 g,杜仲20 g,茯苓 10 g,炒莱菔子、炒白术、炙黄芪各15 g,清半夏9 g,黄连6 g,吴茱萸3 g,海螵蛸15 g,砂仁5 g,炙枇杷叶、炒苦杏仁各10 g,炒紫苏子15 g,炒枣仁30 g,合欢皮15 g。免煎颗粒21剂,服法同前。半年后电话随访,患者病情控制良好,咳嗽偶因情志、受凉发作,但不严重,自述食欲、气色较前改善很多,睡眠较诊治前亦有明显改善,无其它不适感。
按语:患者中年女性,初诊以阵发性咳嗽4个月,加重3 d为主诉,其咳嗽多由受寒和饱食后加重,这提示其咳嗽可能与卫阳之气不足和中焦失衡有关。刻下症见咽痒而咳,痰少色黄,昼轻夜重,这为内有郁热的表现。患者有反流性食管炎的既往病史,且刻下症见纳差,口干口苦,胃脘痞闷,反酸烧心。平素焦虑,急躁易怒。这提示着患者有肝郁脾虚,胃气上逆,中焦虚实错杂的病机。结合患者舌脉诸证,以麻杏石甘汤合半夏泻心汤加减。方中麻黄、苦杏仁宣降肺气,合用荆芥、蝉蜕以疏风散邪、清热利咽;石膏清泄肺胃郁火。半夏泻心汤加减补泻兼施,寒热并用以斡旋中焦,佐以浙贝母、海螵蛸、吴茱萸降逆治酸;桔梗开宣肺气,枳壳降肺气,降中有宣以恢复肺气宣降及中焦气机升降;在诸多温燥散邪,化湿和中药物的基础上加用白前、蜜紫菀、蜜百部润肺化痰止咳,防温药化燥伤阴。诸药共奏疏风散寒、清热化痰、和解脾胃、止咳平喘之功。二诊时患者咳嗽咳痰减轻,食欲较前有所改善,纵观舌脉诸证可知:其风寒邪气已散,郁热尚存,中焦仍有虚实寒热错杂之象,王教授认为此患者之咳嗽多因中焦气机不畅,肝郁化火,木火焚金所致。故表邪祛除之后当着重处理肝脾失和,中焦失衡的病机。方用半夏泻心汤加减。三诊时患者诸多症状已见明显好转,其邪气渐轻,而虚象逐渐明显。患者中年女性,素有腰膝痠耎,口干口渴的症状,且长期食欲不佳,形体消瘦,脾胃运化功能减退,气血生化乏源,日久而有气阴两虚的病机。经过1个月的诊疗,实邪渐轻,虚象日益明显。故选用麦味地黄丸加减以益气养阴,祛邪扶正。加莱菔子、苦杏仁、枇杷叶、紫苏子以通降肺胃气机,兼可润通肠腑,使得肠腑通而肺气清;加炒枣仁、合欢皮以养心益肝、安神助眠。诸药益气养阴,平和调理以收功。
王教授辨治疗CVA,强调病证结合。根据疾病的具体表现,擅用时方,巧用经方,并从祛风散邪,善用虫类药物,和调中焦气机,注意益气养阴、润肺益肺多角度、多方面着手,祛邪与扶正并举,已达治病必求于本的目的。多年临床证明,此辨治用药思路能明显减轻CVA患者的临床症状,降低发作频率,改善患者体质,从而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