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 敏 王元生
([1]湖北工业大学 湖北·武汉 430068;[2]陕西师范大学 陕西·西安 710061)
“汉语桥”自举办以来就备受关注,学者们从不同的角度对它展开了多样化的研究,如研究试题内容(肖李筠,2016;和小雪,2019),分析“汉语桥”比赛试题并探讨其在“一带一路”背景下的推广意义(沙合木·吾尔尼克拜,2019),分析“汉语桥”中文比赛成功的因素(袁凌,2020)等。还有从中华文化传播的视角来研究“汉语桥”(袁凌,2020),以及“汉语桥”对传播中华文化的作用(薛姣,胡芳,2019)等。还有大量的以“汉语桥”比赛为语料来源的研究,如分析其口语语法偏误(马峥,2017)或口语中的偏误(靳若璇,2019;雷明,2020;王朵玫,2020),考察“汉语桥”口语中话语标记使用情况(李云锦,2019)等。
与文化相关的研究,主要是以某一届或几届“汉语桥”比赛为研究对象,考察比赛试题中涉及的文化元素或文化词汇等,及其对留学生汉语教学的启示(刘鲲,2018;周婷婷,2019;王志园,2020等),这些研究为我们的研究奠定了良好的基础,论证了“汉语桥”比赛在留学生中国文化课教学的可行性,但是已有研究缺乏从宏观上总结将比赛内容引入留学生课堂的教学原则。因此,本文将在已有研究的基础上,分析“汉语桥”比赛的特点,并总结将其引入留学生文化教学的应用原则。
“汉语桥”大学生中文比赛笔试试题包含汉语知识类、中国文化类以及中国国情类试题,我们将其中的汉语知识类试题又分为汉语语言文化类试题和文字类试题两类。我们选取汉语知识类试题中的汉语语言文化类试题、中国文化类试题、中国国情类试题这三类展开讨论。
通过对两届试题的观察,我们发现汉语语言文化类试题主要考察了俗语表达、成语、歇后语、修辞与字义四类。题目均较为基础,俗语表达题考察惯用语的意思及上下文的衔接;成语题大多有较生动的比喻义;歇后语题均为较常见的歇后语;修辞与字义类的分别考察词汇的后缀意义、汉字部件的含义及修辞。第十八届决赛的语言文化类试题主要考查汉字文化与成语,总决赛中的题目内容涵盖古今,在汉字常识的基础上适当做了一些延伸。因此,语言文化类试题的特点是“以基础为主,适当延伸”。
中国的基本国情是运用汉语进行交际的第二语言学习者必须要了解的知识,是第二语言学习者感兴趣的知识,也是二语教学的一部分。
我国国情可以根据时间划分为基础类与发展变化类两大类,“汉语桥”比赛更多选取基础国情类,其中时效性题目的比重在国情类题目中也逐渐上升。同时在题目选择上,“汉语桥”比赛的国情类题目更多选择具有代表性的、体现国家新兴事物的、展现国家进步的内容。因此,国情类试题的特点是“注重基础,与时俱进”。
文化体现的是一个国家精神层面,中国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故中国文化类试题作为文化类试题的重点,在数量与涉及面上都有绝对优势。
“汉语桥”比赛中国文化类题目的内容不仅多样,而且与参赛者水平相适应。在决赛与总决赛阶段,考察文化类知识的同时,也注重语言输出,主持人常就某一问题与选手讨论,听取选手意见,此外,还有“文化体验”环节。文化类试题丰富的出题形式有利于集中选手注意力、帮助其记住相关文化知识。因此,中国文化类试题的特点是“适合学生,注重交际与体验”。
语言文化类主要为填空、判断、选择三种题型;国情题以选择、填空占绝对优势,判断题次之,连线题最少但内容丰富;中国文化类客观题均有增多,主观列举题则有所减少。
文化类试题之所以主要以客观题的形式出现,这与中国文化本身的特点有关,中国文化复杂多样,增加客观题可使考生对答题更有信心。同时题目中图片题占比较高,在现场决赛中,每道题均为图片或动画题,这样能直观地提供信息。因此,题型特点是“客观与直观相结合”。
“汉语桥”试题的以上四个特点,是后文引入留学生中国文化课的基础,也为后文的应用原则提供了依据。
“汉语桥”比赛的试题与比赛环节运用于留学生中国文化课,能提高学生对中国文化的兴趣,这在已有研究里已得到论证。我们在分析“汉语桥”文化类试题的基础上,进一步探究其在留学生中国文化课中的应用原则,这将有利于教师从宏观上找准中国文化课教学的方向。
我们可以将比赛环节与试题引入留学生中国文化课。
2.1.1 “汉语桥”比赛环节的引入
(1)按学生汉语学习程度分组,进行小组对决比赛。出题内容为当堂及上堂课的学习内容,或是教师布置、学生自学的内容。
(2)根据视频回答问题。采取轮流回答或抢答的方式,内容为比较详细或有一定深度的文化内容。
(3)情景表演。可布置多个主题,也可布置一个主题的多个方面,更全面地展示某一主题。
(4)一对一对决。可采取自愿或其他方式选出几位学生对决,准备较充足题目备用。
将以上四个环节引入中国文化课,可以促进学生之间的互动,增加中国文化课的体验感及学生之间的竞争意识。
2.1.2 “汉语桥”比赛试题的引入
留学生文化课有自己的课本,“汉语桥”比赛试题应主要借鉴其出题形式。我们可借鉴的题目形式有:配图单选题、配图填空题、配图连线题、配图判断题。借鉴配图题,一方面,可以节约课堂时间,能在有限的时间内准确理解相关文化内容;另外,图片有刺激视觉的作用,进一步加深学生对文化知识的记忆。
在借鉴内容时我们还要注意以下几点:
(1)在课本内容的基础上,补充完善时政内容。对新内容的传授不拘泥于面授,在传授文化知识的基础上注意培养学生的交际能力。
(2)进行文化内容的教学时要注意学生的语言输出,结合学生的汉语水平练习相关文化知识时,注意引导学生用正确的语言形式加以表达。
(3)进行文化教学时,采用多种方式展现需要教授的文化内容,以便激发学生的积极性。
在留学生中国文化课中引入“汉语桥”比赛试题与比赛环节时应遵循一定的原则,以便能更好地服务于教学。这些原则有:
2.2.1 理论教学,不容忽视
作为一门课程,文化课有相应的理论知识需要传授,活动环节是为了学生更好地理解与掌握相关内容。如在讲解与中国地理相关的内容时,教师可设置活动环节强化学生的知识记忆,但是也不能一味追求趣味性而忽视某些理论知识的讲解。
2.2.2 适时补充,增进理解
当中国文化课引入比赛相关环节时,教师可以在重点处或与学生的母文化有差异的地方适当补充讲解,使学生能更好地理解。如在进行角色扮演时,可能会出现如“老李”“姑父”等有中国特色的称谓语,这与西方的称谓系统有很大差异,教师可适时补充讲解。
2.2.3 匹配教材,适当调整
活动环节的题目设置要与教材相匹配,教师最好还能根据本班学生的接受程度,对教材内容进行适当调整。如《中国概况(第四版)》(北京大学出版社)适用于中高级汉语学习者,其中第七章“中国科技”部分对很多方面作了概括性论述。此时教师根据学生的接受情况,可对多数人感兴趣的地方,采取影音等方式进行补充介绍。
2.2.4 环环相扣,重点突出
在引入“汉语桥”比赛环节与内容时,要注意课堂活动各环节的连贯性,并能突出重点。如在讲授“戏曲艺术”主题时,可设计多个活动环节,在活动中分别考察戏曲种类、所在地区、代表人物等知识,进行积分制,重点需要学生进行区分的戏曲种类,可在各环节反复出现,采取影像等方式刺激视觉加深记忆。
2.2.5 体演文化,锦上添花
在第十八届“汉语桥”世界大学生中文比赛整体活动安排中,选手们均有文化体验机会,此类体验活动能让学生真正融入中国,体验中国文化,有利于内化所学文化知识。如有条件,教师可以一个学期安排一两次文化体验活动,博物馆、民俗馆等均可,参观体验的同时也要注意讲解相关知识,让学生真实体验,激发他们对中国文化的兴趣。此外,教师还可以让学生在体验之后彩排演出相关内容,如参观中国少数民族服饰博物馆之后,可以让学生在课堂上穿少数民族服装并介绍服饰方面的知识。
以上原则的运用,可以让“汉语桥”比赛环节与试题引入留学生文化课时更有针对性。
“汉语桥”世界大学生中文比赛试题特点突出,如语言文化类试题是以汉语基础知识为主并适当延伸的,国情类试题在注重基础的同时还能与时俱进,中国文化类试题注重交际与体验,从题型上看主要是客观与直观相结合。这些比赛环节与试题引入留学生中国文化课能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进而也提升学习效果。我们引入的试题环节有小组对决比赛、根据视频回答问题、情景表演、一对一对决等。当然,在引入中国文化课时还应遵循一定的原则,以帮助学生感知理解中国文化、提高学习热情,教师则能够通过多种教学活动增强与学生的互动,根据学生的表现情况调整进度,引导学生获取丰富的文化知识。
总之,将“汉语桥”文化因素引入留学生中国文化课具有积极意义。今后的研究可以更多聚焦于实践部分,结合不同文化课进行教学设计;同时,在理论研究上,对“汉语桥”比赛文化因素的探究应不局限于试题,还可以更加全面、深入。
注释
① 本文研究的“汉语桥”比赛为世界大学生中文比赛第十六届与十七届的笔试题目,以及十八届决赛、总决赛的文化类题目进行分析,不包括中学生比赛内容。另外,因目前“汉语桥”官网并未给出第十八届比赛的笔试试题,故未将其纳入讨论范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