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蔡 丽
统编本四年级下册第一单元中的《天窗》一文,出自现代著名作家茅盾之笔,作者以优美生动的笔触,从不同的角度展现了南方水乡天窗的特点以及天窗给孩子们童年生活带来的精神慰藉。对于这篇课文而言,教师不仅要将课文中所描写的天窗展现在学生面前,还要关注天窗所蕴含的情感内涵,帮助学生打开内心的天窗世界,真正将茅盾笔下的天窗与自己心中的天窗对接起来。
从文章的题目来看,这篇课文主要介绍天窗在建筑学上的独特设计。从文章所表现出来的内容信息来看,作者一方面描写了天窗在江南水乡建筑当中的结构特征和建筑创意,另一方面也描写了天窗给孩子们的童年时代所带来的精神慰藉。而在内容详略的安排上,作者遵循了物象层面为辅、精神层面为主的原则,更加注重了对天窗精神层面、情感层面和文化层面的内涵表达。
从物象层面和精神层面角度来看,这篇课文的结构非常鲜明:第1~3 自然段主要从建筑的角度描写,展现了江南水乡建筑中天窗独有的创造特色,介绍了天窗的构造和形态以及对房屋光线的帮助作用。文中“一排木板窗”“黑得像地洞似的”“光线和空气都有了”“一个小方洞”和“装一块玻璃”等形象化的语言,将设计天窗的原因、天窗的外形以及天窗的作用巧妙地展现了出来,为没有见过天窗的读者建立起了感性的认知,同时也为下文揭示天窗能够给童年时代的孩子们带来精神的慰藉奠定基础。
第4 自然段是这篇课文的重要部分,作者分别设置了两个场景,展现了天窗对孩子们生活的重要作用。一个是下雨天,孩子们都被家长关在了家里,透过天窗,他们感受到比屋外大十倍的风雨,感受到了天窗所带来的强烈新鲜感;另一个是在夏天的夜晚,天窗之外,更是一片神奇无比的世界。同时,编者还在课文首页安排了一幅插图:木制的屋顶,一块方形的镂空设计,加上一块透明的玻璃,将屋外星空的光线流照射下来,而屋内,一个懵懂的孩子正仰卧在床上,透过天窗的玻璃,观望着天窗之外的世界,眼神中透露出向往与喜爱之情。
这篇《天窗》之所以能够入选统编本教材,不仅在于作者对天窗的介绍,更在于对天窗内涵价值和情感意蕴的展现。
首先,不同的场景下,作者所展现出来的情感趋向是不同的。如第一部分是在“下雨天”,作者在描写天窗时,虽然没有将情感直接揭示出来,但言语之中饱含了透过天窗想象的紧张与刺激;在第二部分夜晚时,作者则先后描写了透过天窗看到的一系列事物:可爱的星、奇幻的云彩、一条黑影、灰色的蝙蝠、唱歌的夜莺以及霸气十足的猫头鹰,孩子们对于星空的向往和喜爱之情,也蕴藏其间。
其次,作者对情感的揭示并没有直接呈现,而是进行了必要的铺垫。课文第1~3 自然段描写了天窗的外形构造,第4 自然段则直接描写了下雨前后孩子们的状态对比。如下阵雨的时候,凡是孩子都很喜欢,时而在“雨里跑跳”,时而“仰着脸看闪电”,满心的喜悦与兴奋,但每到此时,大人们“偏就不许”,还把孩子们“关在地洞似的屋里了”。由此巨大的认知差异,再加上孩子们实在无聊、寂寞之时,透过天窗给自己带来的紧张、刺激、兴奋和神奇,这天窗给孩子们所带来的作用也就不言而喻了。因此,作者在第4 自然段之后,提出了“小小的天窗是你唯一的慰藉”这一贯串、支撑全文的关键语句。
由此所形成的巨大落差,让人不得不将视野聚焦在这扇独特的天窗之中,天窗也不再只是一种建筑设计,更是学生情感认知的重要平台,成为了学生童年时代不可或缺的重要记忆。
孩子们被关在了黑屋子里,无法外出与小伙伴一起玩耍,也无法在雨天跑跳。屋子里漆黑一片,原本就意味着孤寂与无聊,但这些都无法真正难住孩子们,他们有想象的能力,只要给他们一个支架,他们就能用想象撬动整个地球。为什么在黑屋子里的孩子们能够透过天窗看到比外面世界更好玩的东西呢?一方面是孩子们的想象,有了精彩的表达素材;另一方面则是作者语言表达的高超。
如描写雨天中看天窗,作者描写情感体验的变化就是借助于想象的程度而展开的:一开始雨点“卜落卜落跳”,将“聆听”者内心的轻松与愉悦展现得淋漓尽致;随后则是运用了“猛厉地扫荡”,感受到想象者内心的紧张与刺激;最后,自己想象的世界要比外面“真实感受到的要大十倍百倍”,更是与后面的“锐利”一词联系起来,起到了重要的推动作用。
再如描写夜晚时,孩子们透过天窗看到了一系列事物,作者先是从“一粒星”和“一朵云”到“无数闪闪烁烁可爱的星”,再到“无数像山似的、马似的、巨人似的奇幻的云彩”,而最后所想到的事物蝙蝠、夜莺和猫头鹰,不仅充满了冒险的神奇色彩,同时更贴合了孩子们在夜晚想要冒险的心理。在具体的语言描述中,作者不仅仅运用了描写星云时的对比,还采用了一组组连贯的排比,将自己所要表达的内容以气势十足的方式揭示出来,与孩子们当时的心境紧密相连,达成了语言形式与情感之间的高度融合,从而提升学生认知能力。
如果说第一部分是从物象的层面来描写天窗,而第二部分则是从情感意蕴的角度赋予了天窗以独特的内涵价值,那课文最后一个自然段的提炼和总结就尤为关键,是在原本物象层面和情感层面的一次质的升华。
首先,作者先对上述两种场景下天窗的作用进行了概括,如“孩子们知道怎样从‘无’中看出‘有’,从‘虚’中看出‘实’”。这一句的解读就需要从课文中着力描写的两个场景入手。为什么会从“无”中看到“有”呢?从夜晚透过天窗想到的形象来看,外面的世界本没有那么多事物,但孩子们的想象谁也无法阻挡,他们是从根本不存在的事物中看到了可爱的星、奇幻的云彩、一条黑影、灰色的蝙蝠、唱歌的夜莺以及霸气十足的猫头鹰。此时的天窗就成为了一面魔镜,折射出完全不同的世界。那为什么会从“虚”中看到“实”呢?如在下雨天时,外面有雨有风,这是客观存在的,但被关在黑屋子里的孩子们是无法亲眼目睹、亲身感受的,这即为所谓的“虚”,但透过天窗之后,原本的“虚”,不仅仅转变成为了“实”,更比真实的状态“大十倍百倍”。
其次,作者连续运用了四个词语对这样的场景进行了提炼和概括,这四个词语分别是“真切”“阔达”“复杂”“确实”。在解读这四个词语时,教师不仅仅要与这篇课文所描写的内容进行联系,从前文具体的语言中找出这四个词语的注脚,同时,作为对课文主题思想形成升华的中心语段,这四个词语其实也有着作者所表达的象征性价值。从这个角度,我们可以再次审视这些词语,“真切”“阔达”“复杂”“确实”就已经不只是在形容这个自然世界了,其所指向的暗喻价值,十分鲜明。由此,我们就能认识到,课文中所描写的天窗恐怕并不仅仅是天窗了,而是所有世人窥探这个世界的一面镜子,能够折射出完全不同的生活。
当然,这样的层面解读或许并不需要在教学中与学生共同探讨,但作为教师要能够站立在更高的层面上,自己先“拥有一桶水”,然后才能取其中一点,“给学生一滴水”。
天窗不仅仅是一种设计,也不仅仅是情感的慰藉,更是学生生命成长过程中的基石和发现真正世界的显微镜。只有真正把握了天窗的功能和价值,才能真正读懂这个世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