丁 玲
(通师二附幼儿园 江苏·南通 226007)
陶行知先生认为,生活即教育,游戏即工作,他提出著名的生活教育理论,强调教育要与生活实践相结合。提出以幼儿园周围的社会生活、自然现象、风土人情味内容编成教材,以幼儿力所能及的地方为教室,以儿童所能接触到的事物为内容,让他们参加种植,饲养等活动,从中学习自己解决问题。陶行知强调让幼儿融入生活,自己组织游戏,自己从生活中学习,从而培养出“生龙活虎的体魄,活活泼泼的心灵”的儿童来。
生活教育的思想在《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中也得到了体现,《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充分强调了注重生活对幼儿教育的重要意义;强调幼儿园应为幼儿提供健康、丰富的生活和活动环境,满足他们多方面的发展需要,使他们在快乐的童年生活中获得有益于身心发展的经验;强调各领域的教育与幼儿生活的联系;强调贴近幼儿的生活来选择教育内容;强调寓教育于生活、游戏之中。因此,关注幼儿及幼儿周围的生活是当今幼儿教育的重要观念。
微博、微信、微课程……当今社会进入了一个“微时代”。与我们幼儿教育息息相关的就属“微课程”了。可能有人将“微课”和“微课程”并作一谈,认为两者是一个意思。在我看来,我觉得两者有相似之处,但绝不一样。相似之处都是要采用信息化技术,时间不长,能够反映重难点,而不同之处,“微课程”更强调一个过程性,是能够反映幼儿发展过程的。虽然微课程的发起是由老师发起和拟定的,但是主导是儿童,是因为他们的兴趣指向或者是他们提出了某些问题。
《小葱大蒜生长记》是我们小小班的特色班级微课程,在这一微课程中,我们先后开展了“认识小葱和大蒜”“掰葱粿、蒜头”“种葱和大蒜”“收获”“送葱”“小葱变黄了”“我给小葱画个像”等几个活动,我将课程中孩子们的学习故事进行了记录,并进行了简单分析。下面我来阐述该课程的开展经过。
小小班的孩子年龄小,动手能力、语言发展、注意力水平等相对较弱,我们的重点放在保育,对孩子们的生活观察更为细致,我们的微课程就是来源于孩子们生活中的情境。
有一天中午吃的是牛肉炒饭,班上的浩宇小朋友迟迟没有动勺子,我走过去看了看,发现尹浩宇正在挑饭里的小葱。
我问浩宇:“尹浩宇,你怎么不吃饭呀?”
浩宇说:“我不要吃这个绿绿的东西!”
我:“你知道这是什么吗?”
浩宇:“不知道。”
楠楠:“这是葱。”
周沐辰:“这是大蒜。”
我:“到底是什么呀?”
我让孩子们一起问盛饭的顾老师,顾老师说:“这是葱。”
浩宇:“这个葱怎么这么小?”
我:“葱被厨师叔叔切小了,放在饭里一起炒,会很好吃,你尝一尝吧。”
孩子们继续讨论着,但是尹浩宇一直没有吃葱。
《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指出:“教师要善于发现幼儿感兴趣的事物、游戏和偶发事件中所蕴含的教育价值,把握时机,积极引导”。捕捉到一个生活中的偶发事件,发现孩子们对葱和大蒜都有些排斥,而且对两者也分不太清楚,我觉得需要跟孩子们一起进行相关的认识,从而生成了班级的微课程——《小葱大蒜生长记》。
课题已经确定,关于活动的实施,我心里产生了一些疑问:小小班的孩子这么小,认知水平有限,讲多了听不懂,讲少了不明白,怎么办?孩子们的活动不是自发的怎么办?老师该如何组织实施活动?在活动的实施过程中,老师应该怎样提供支持和引导……带着问题,我进行了微课程探究之旅。我们先后开展了“认识小葱和大蒜”“掰葱粿、蒜头”“种葱和大蒜”“收获”“送葱”“小葱变黄了”“我给小葱画个像”等几个活动,我将课程中孩子们的学习故事进行了记录,并进行了简单分析。
活动一:认识小葱和大蒜。
为了让孩子们直观的观察到葱和大蒜,发现它们的不同,我带来了葱和大蒜。周沐辰拿了一撮葱,凑近鼻子一闻,眼睛一闭,“好难闻的味道!”孩子们在看看、摸摸、闻闻、说说的过程中进一步了解葱和大蒜。
《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中指出:“对感兴趣的事物能仔细观察,发现其明显特征;能用多种感官或动作去探索物体,关注动作所产生的结果。”对于小小班的孩子来说,运用真实的事物更符合他们的思维方式,我并没有用图片展示葱和大蒜,而是直接用实物,孩子们不仅看得到,还能摸得到、闻得到,发展多感官认知,孩子们很容易就发现了小葱和大蒜的区别。
活动二:剥葱粿和蒜头。
在认识小葱和大蒜的过程中,孩子们对小葱和大蒜的生长环境又产生了兴趣,继而生成了活动二。
天芯小朋友看到小葱,说:“小葱长得这么长呀!”
我顺势就问:“你们知道小葱长在哪里吗?”
楠楠说:“土里。”
“你们想种小葱和大蒜吗?”
孩子们都想要种葱和大蒜,于是我带孩子们一起观看了视频,了解小葱和大蒜是由什么长成的,怎样种。我请家长带来了葱粿和蒜头,发挥家长资源,收集了泡沫箱,孩子们自己剥葱粿和蒜头,为我们的种植活动作准备。《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指出:“家庭是幼儿园重要的合作伙伴。应本着尊重、平等、合作的原则,争取家长的理解、支持和主动参与,并积极支持、帮助家长提高教育能力。”幼儿的生活离不开家长、教师、同学这三个要素,学校教育与家庭教育有着紧密的联系,让家长参与种植的环节,能增强幼儿对种植的积极性,活动会得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活动三:种葱和大蒜。
葱粿、蒜头准备好了,小葱大蒜想要长大需要什么呢?孩子们又开始讨论起来。
“土!”张雅琪说。
“还有呢?”我问。
“水!”“太阳!”出乎我的意料,孩子们居然全说出来了。
孩子们将葱粿和蒜头分别种在了泡沫箱里,一边种还学着点数。
我问孩子们:“小葱需要浇水,谁来浇呢?”
“我、我、我……”孩子们都抢着要给小葱浇水。
看,我们收集的废旧塑料瓶派上用场了,摇身一变就成为了我们小朋友手中的洒水器,班上的种植角很快就创建完成。
幼儿活动的主要载体就是材料,材料的选择非常重要。只有选择那些适合幼儿的生活的且幼儿生活中感兴趣的材料,并加以充分利用,才能激起幼儿的探索欲望,让幼儿在活动中有所收获。因此,我们在日常生活中应注意观察,选择幼儿熟悉和喜爱的材料。
活动四:收获葱,品尝葱。
孩子们每天都抢着要看小葱,抢着给小葱浇水,跟小葱说悄悄话,在他们每天精心照顾下,小葱长大了,孩子们开心地收获着小葱。
我:“孩子们,小葱长大了,我们可以把小葱摘下来了。”
孩子们争先恐后地要摘小葱,可是到了小葱跟前,孩子们又愣住了,手不知道往哪里伸。我做了一遍给他们看,他们也迫不及待地摘起了小葱。
“摘哪个呢?”
“摘那个长的!”“摘那个绿的!”孩子们七嘴八舌地说了起来。
最后大家都决定摘长的高的。
我问孩子们:“小葱可以用来做什么呢?”
第十六次全国中西医结合学会耳鼻咽喉科2018’学术年会暨《中国中西医结合耳鼻咽喉科杂志》第七届第二次编委扩大会通知3∶插页
“做菜!”
“做什么菜?”
孩子们说:“我爸爸妈妈会做。”
“那我们一起把小葱带回家吧!”
孩子们将收获的小葱带回了家,交给爷爷奶奶、爸爸妈妈,家长们各显身手,用小葱装点美味的菜肴。家长都说:“今天孩子们吃起饭来可带劲了!”
孩子们第二天一起进行了介绍,都说:“小葱好美味!”
活动五:联谊活动——送葱给哥哥姐姐,品尝葱花卷。
哥哥姐姐们要做葱花卷了,可是没有葱怎么办?
中班老师和孩子们一起到我们班借葱,我们班的宝贝们毫不犹豫地就答应了。大家一起摘葱,送给哥哥姐姐,哥哥姐姐也用我们的小葱做成了葱花卷,送给我们品尝,太美味了!通过借葱、送葱、分享美味,让孩子逐渐懂得分享,也让孩子们的情谊越发深厚了!
活动六:我给小葱大蒜画个像
本以为《小葱大蒜生长记》到收获分享结束,到了学期结束,孩子们又给了我惊喜。
在一次浇水过程中,天芯小朋友说:“要放假了,看不到小葱大蒜了。”
我问孩子们:“怎么办呢?”
浩宇:“可以画下来!”
萱萱:“拍照片!”
我把照片拍了下来,给大家看,我也提议可以给小葱大蒜画个像。
孩子们开始画了,周依楠说:“小葱有点发黄了。”
周沐辰说:“对的,小葱有点发黄了。”
尹浩宇说:“我给它加点黄色。”尹浩宇拿出了黄色的笔,在画的葱上加了几笔,其他小朋友看到后也学着加了点黄色。
《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中指出:“对感兴趣的事物能仔细观察,发现其明显特征;能用简单的线条和色彩大体画出自己想画的人或事物。”孩子们每天给小葱大蒜浇水,建立了感情,在他们的眼中,小葱大蒜更像是好朋友一样,对孩子而言,“好朋友”的变化他们很快就能发现。
《小葱大蒜生长记》这一微课程追寻着孩子的想法,跟着孩子的脚步,一点一点去探知小葱大蒜的秘密。这个《小葱大蒜生长记》的课程还没有结束,孩子们的热情也一直未减,现在我们班上的孩子都爱吃小葱,我想他们不是因为知道小葱有什么营养,对身体有什么好处,而是因为他们有了真实的体验,每天都在跟“小葱”发生着新的故事……我们从孩子的生活出发,跟孩子一起掰葱粿、蒜头,一起播种,一起浇水,一起收获,一起分享,在种植角的创设过程中创建了班级微课程,孩子们也实实在在体验着种植的乐趣和收获的喜悦。幼儿对周围事物的认知更多依赖直觉或是亲身经历,而亲身经历恰恰是来源于生活,生活决定教育。在种植的过程中,先让幼儿在生活中有体验,在自己的头脑中有思考,有对话,有困惑,有了自己的亲身经历,再通过教育使之提高,效果会更好。
当然在课程实施过程中,还是有一些不足:如当孩子发现小葱变黄了的现象时,我带孩子进行了讨论,但最后并没有找出小葱变黄的真正原因,不了了之。下学期,要落实课程的每个活动,把握细节,抓住契机,争取把课程做实、做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