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张先锋(安徽省亳州市亳州一中)
传统文化是学校教育的一个教学重点,但网络传播把流行文化带进了千家万户,身处大众传媒时代的学生同样深受流行文化影响。对流行文化的优势与弊端有清晰的认知,把流行文化导入中学语文课堂,不但可以满足中学生的审美需要,还可以丰富教学资源,充实学校生活,丰富校园文化,从而增加了中学语文课堂的生动、活跃性。本文主要以中学语文课堂为例,从流行文化的特点出发,对流行文化融入高中语文课堂教学的问题及对策做一个简单的探讨。
流行文化大多和高雅的文学相对,伴随着社会经济和政治的发展而生,大众传播媒介也为流行文化的传播创造了渠道。由此,流行文化在各行各业都涉及,带给社会各阶层的大众轻松和愉悦的享受,具有娱乐功能。同时,娱乐和休闲是共存的,随着社会的发展,现代生活带给人类的还有压力,生活节奏快、工作压力大、家庭负担等都成为主要问题,流行文化正好为大众提供了一个释放和缓解压力的机会,社会大众有了休闲时间才有娱乐活动,因而流行文化还具有休闲性。
多数社会成员所参加的文化活动才能称之为普遍和流行的文化现象,要想得到大多数人的文化参与性,就必须要突破社会所有限制,也因此只有突破非专业的、普通文化的最低门槛,才可以让一般人更加易于进入社会,才可以谈得上欣赏与消费文化商品,并参加文化社会活动,产生流行文化。
大众有了共同感兴趣的事情,自然就会形成了消费需求,而想要迎合社会大众的消费需要,自然也就产生了专门打造符合大众文化需要产品的生产商。同时也涌现了制造文化产品的公司,从而形成文化,因此流行文化还具有消费性和商业性。
由于潮流文化带有商品特性,也决定了文化商品存在盈利的目的,要想不断地达到盈利指标,就需要经常进行文化商品的更新换代。总的来说,流行文学的娱乐性、休闲性、大众性、通俗性、消费性、商业性和快餐性等特点,便确定了流行文化是和严谨的、高雅的、精英的、专业的、古典的、传统的、乡土的、民族的、精致的、公益的等性质的文学相区分的文化。
玩乐性、消遣性、通俗性、大众性和快餐性质等是潮流文化发展的主要特征,潮流文化的出现与发展,在潜移默化中也影响着校园教学。由于互联网信息技术的广泛应用与发达,流行文化也走向了复制化与互联网的特征。应该说流行文化不但渗入了学生的学习中,更变成学校生活的重要一部分,在日常生活中学生与学生之间的交流也会出现流行文化中的特殊名词,甚至影响与改造着整个学校的生活态度与思维。凡事都有两面性,流行文化成为大众娱乐文化的同时也存在着一定的弊端,有着多样性的效果。
流行文化的娱乐性与休闲性给予了大众愉悦的生活体验。它们或是脱口而出的流行语,或是耳濡目染的流行音乐,其新颖的特点非常易于抓住学生的眼睛,因此受到了学生热衷和喜爱。如果一个学生自身的控制力不高就很容易沉迷其中,不能自拔,从而影响学业,这不仅让家长苦恼而且也使得教师头疼。不利于有效的开展课堂教学。
有研究者指出,新型的大众媒体在社会商业动机的强力推动下所传播的现代社会主流文化,通常推销某种“低水准”的满足感,这些低水准的满足感常常重视社会成员的精神需求,寻求某种感官乐趣。在感受的深刻感受中,网上主流社会文化常常让学生处在一个漂浮状况中,体现在内则是依凭自身感受作情绪化的表述,无从清晰地认识真实、独立地反思;体现在外则是行动的无节制和社会道德责任心与道义行动的不足。现在许多学生只求当下轻松的道德虚无的社会文化态度,乃至附加社会文化影响的反道义思潮。非常多的网上主流社会文化成了许多公民思想文化的指南和青年“厚黑学”的生存指南。肤浅的幽默与调侃取代了理性的思维,一些年轻人有意地模仿,抛弃了理想信念与道德要求,从而缺乏了对事实的使命感与道义感,而这些价值观念的主流化,将导致人们人生观、世界观和价值观的动摇,造成思想道德与社会化的偏差。
对于一种社会环境,某个族群或者一种个人而言,文化在社会生活中有维系认同的作用,一般通过特定的审美观和社会道德观以及生活方式来形成有效的社会凝聚力,从而维系这些认同感。但同时流行文化为正处于青春发展中的学生带去的更多是新鲜的、具有无限感官的“符号诱惑”,因为它不仅张扬了现代社会、现代人类的生存方式,而且其蕴含的社会冲击和破坏性能量,常常破坏着人们在先前生命中所得到的生活秩序和意义感,这也使得学生个体在一方面仅从自身生活体验入手,以自己为中心,一方面淡化了对自己生命理想的深刻探求与对人生意义的认真思索,从而形成了自身认知危机;造成了民族传统文化和社会价值认知危机。
在网络与主流文化的引导之下,学生的价值选择也出现了参差。这些社会相互矛盾,突出地体现在个性自由意志和传统文化约束相互之间的利益冲突、以自我利益为主与以社会利益为主之间的利益冲突、提倡个人自由主义和贯彻社会集体主义之间的利益冲突、自我个性发展和为建设祖国美好未来发展的利益冲突等几个主要方面。总的来说,多种冲突迫使学生在精神思想上有了迷茫与焦虑,从而产生盲目与冲动,造成对传统文化认知的冲击。众所周知,真正有内涵的文化是优美的艺术,它的产生必须经历长期的文化积淀、形成、选择与保留。但在现代互联网流行文化领域,我们更多是越来越多的复制品,或者是随时随地的情感宣泄,严重影响了大众的消化与吸收,甚至可能误导学生的滥用、抄袭行为。
我国传统文化博大精深、源远流长,无论是在教人立志,还是在治国安邦方面都有重要意义,其中所蕴含的内在价值更是流行文化难以比拟的。然而,流行文化在大众媒介的传播下逐渐占领文化市场主要位置,相应的传统文化等则将滑落到天平的低端。当代人文社会需要我们关注人的精神生存,重视人的价值,而当人类日益重视个人情感和社会责任世俗性发展的能力,而偏向于满足社会世俗化需求的精神发展能力,这将会导致个人情感和社会责任的丧失。如最初的阅读文化,曾经是人类社会最具个性化艺术色彩的一个生长方法,而今逐渐被快餐文化、影视文化、网络游戏、信息技术等所挤占,从而导致现代社会人文精神与人文素养的缺失。
在人教版的中学语文选修中也不缺少课外经典读物,诸如家喻户晓的《西游记》《水浒传》和《红楼梦》等文学典籍既有贯穿历史、现实与未来的深刻意义,也有对描摹人物形象千姿百态的细致描写,更有对人生鞭辟入里的精细微妙描摹,但对于涉世未深、经历尚浅的中学生而言,要认识和领悟曹雪芹在《红楼梦》中“满纸荒唐言,一把辛酸泪”中的哀思,品味《西游记》中神人化、佛家思想等无疑是一个大难题。而影视作品则因为其精心构建的叙事、色彩丰富的画面以及旋律优美的背景音乐,赋予了文字材料更多的生动形象与具体,同时也受到了各个年龄段阶层观众的喜爱。因此,会存在大部分学生一味地沉迷于观看影视而无法自拔。但是不得不承认的是把影视作品和古典名著组合起来教学,不但能够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还可以将原来“躺”在课本中的文学作品“立”出来,变得更加直观形象。因此,语文教师应该正确引导学生,合理运用影视进行教学,如可以先为学生播放1987版《红楼梦》电视剧经典片段《刘姥姥进大观园》提高学生兴趣,让学生从刘姥姥搞笑的语言和动作中思考背后的辛酸与起伏,带着问题打开书籍进行阅读。随着当今时代对生存要求的提高,不少中学生对于年代已久的传统文学的写作背景仍然不够熟悉,特别是对于某些描述中下层人民疾苦的小说,在课堂中往往无法激发学生的同情心。这时,教师们不妨运用网络资源,寻找与有关的流行文化影视片段,让学生们根据经典名篇的文字与影视资料进行对照教学,以增进对中小学生的认识。比如,在教学鲁迅先生的《祝福》时,不少中学生都对祥林嫂的悲惨生命经历完全没有认识,甚至于认为祥林嫂一遍遍给他人叙述“阿毛”被狼吃掉了的事迹这个做法非常可笑,同时也无法感受到作家所表现出的同情和哀叹。所以,教师们应该在教学这篇作品时,选择把祥林嫂嫁人、遇到的夫君孩子病故后、又辗转返回鲁四老爷家里做女工的生活片段,放映给学生欣赏。并让学生认真地对照祥林嫂前后的精神状态,并且导演从动作表情神态等角度对祥林嫂的形象描摹。使学员仿佛置身于祥林嫂的日常生活情景和心理活动之中,在体验祥林嫂日常生活的心理活动的同时,也为阅读课文、感悟散文意境与人文意境感情,打下了基础。
流行音乐是将音乐性、情绪感知和艺术性互相糅合的视听艺术表现形式。在一方面,它凭借美妙的旋律和感人的歌曲而受到广大学生欢迎;另外,也由于演唱流行歌曲的演员大都属于当前最热门的文娱艺人,所以深受学生的喜爱。尽管不少教师并不支持学生在校时间收听流行歌曲,或者认为部分流行歌曲的内容较为粗俗、口语化,但毋庸置疑的是,那些品质较高的音乐仍然有不少值得师生学习的地方。因此,学生在创作课堂或教学诗歌时,教师就能够借用部分改编自中国古代诗词的流行歌曲,并导入课堂教学或与学生之间开展交流。以人教版中语文必修三的《琵琶行》为例,为了提高学生对古典诗词的审美趣味,教师应该选择在课堂上观看网络歌手沈谧仁、奇然演绎的《琵琶行》。使学习者在享受美妙动听的韵律的同时,也仔细地品味经典诗歌的节奏感与旋律美感。当然,在对现代诗歌的教学过程中,也应该穿插对同名曲目的赏析。例如,在教学《再别康桥》时,教师就能够播放林宥嘉演绎的《再别康桥》。又或是教师为培养学员的诗词写作意识,让他们以这首歌曲的旋律为蓝本,再加以自己填词等。这既能够培养学生的艺术鉴赏水平,又能够带动学生语言表达能力的提高。除此之外,在流行音乐中,以受大众喜爱的周杰伦为代表,他的《青花瓷》《菊花台》等歌曲创作中都有浓郁的中国风,更能激发学生对古诗词的强大兴趣。
由于当今时代的不断发展,语言符号的创新替换速率也越来越提高,而网络语言的产生便是一个经典的例证。它是在对中国现有语言的语音、句法和用词系统加以改革与革新的基础上形成的,也因此包含了大量而丰富的汉语语言基础知识。使用好这一教学资源,不仅能够有助于学习者掌握汉字的历史渊源与发展知识,还可以借助分析网络语言中的修辞手法,有助于学习者了解语句修辞知识的具体运用,进而改善语言基础知识在学习者心目中枯燥、深奥的形象。因此,网络口语中比喻手段的使用非常广泛,它往往根据某个人的行为特征或外貌特征,利用某个动物来比喻人。
例如,“菜鸟”“大虾”“网虫”等,而此类词语都有一种共同特点就是简单易懂,将原来要一句话说明的内容压缩成了两个字,但仍然包含着语言知识中常用的修辞手法。所以,为增加学生对修辞手法的了解程度,教师们可以选择一些使用了比拟和比喻等手段的网络词语,让学生在平时认知的基础上对这些词语加以拓展和再创作,从而激发自己的想象力,提高书面表述技巧。总之,在流行文化逐渐占领主流市场的时代背景下,中学语文教师课堂上也必须与时俱进、创新教育手段与内容。采用将语文课堂基础知识和流行文学相结合的教学方法,以培养学生的读书趣味,同时也指导学生探讨实际生活中的语言艺术。
综上所述,流行文学不仅走进了教育界,而且也对社会的各个领域均有深远影响。在中学语文教学中,课程内容应该更有远见意识,以生为本,在中学语文教学中合理地融入流行文化,要适合学校未来的发展,更要符合社会未来的发展趋势。但长期以来,学校在语文教育中常常反映出社会主流意识和精英思想,在学校从传统迈向现代的过程中,如果教师一直坚持着传统思维和单一的价值观念和思考模式,这势必不利于学校的未来发展。因此,巧妙而又灵活地将流行文化融入中学语文教学中,是一个漫长而又持续的过程,需要不断的尝试,找到适合学校发展需要,促进学生学业进步的教学方法。有利于进一步推动中学生语文水平的提高、文化素养的提升,进一步促进教学质量的提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