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语文“整本书阅读”的本质及价值探寻

2022-01-01 13:24刘沛璇
课外语文 2021年27期
关键词:整本书阅读

刘沛璇

(哈尔滨师范大学,黑龙江 哈尔滨 150000)

自从《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2017年版)》和统编版高中语文教材发布,“整本书阅读”就成为语文教学活动的热点话题。但随着热度的提升,一些实践问题逐渐浮现,出现了理论热、实践难的尴尬现象。那么如何解决这一问题,就不得不从源头来逐渐理解“整本书阅读”的本质以及价值,只有找准了定位,才会有具体的实施方法。

一、历久弥新:“整本书阅读”的本质

(一)继承与发展:“整本书阅读”的源头

“整本书阅读”的提出并不是现代社会教育家们的首创,自古以来我国在官学、书院等教育模式下的各种阅读,基本上都可以划为整本书阅读的范围,如“四书五经”的学习。在那时古人就积累了大量的经验,如杜甫谈到写作经验是“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张溥“七焚七录”读书法;我国古代最有影响的读书方法论——朱熹《朱子读书法》等等。可以看出在古代时期整本书的阅读就已经盛行。

早在1923年,叶圣陶、胡适负责制定的《新学制课程标准纲要》中就有略读整部的设想。到了1941年,叶圣陶先生在《论中学国文课程标准的修订》中明确提出“把整本书作主体,把单篇短章作辅佐”的教学主张,而且不容置疑地说:“试问,养成读书的习惯,不教他们读整本的书,那习惯怎么养得成?”同时,他还提出,读整本书可以使学生对于各种文体都窥见一斑,都尝到一点味道,遇见其他的书,也就不望而却步了。单凭一部国文教本,是说不上反复历练的。所以必须在国文教本以外再看其他的书,越多越好。由此可见,“整本书阅读”贯穿在我国数千年的教育史中,经历了层层打磨,在历代教育家们的坚持与完善下,如今又被重新重视起来。

(二)整体与部分:“整本书阅读”的概念

《课标》中对于“整本书阅读与研讨”任务群并没有进行一个明晰的概念说明。若要仔细探究“整本书阅读”的概念问题,不难发现其中两个关键词——“整本书”与“阅读”。

从“整本书”来看,《课标》在“整本书阅读与研讨”学习任务群学习目标与内容中有所介绍:在指定范围内选择阅读一部长篇小说;在指定范围内选择阅读一部学术著作。可以看出,这里将“整本书”的范围进行了限定,之所以进行这样的限定,是因为高中语文教材中既有长篇小说的节选,如《水浒传》中的《林教头风雪山神庙》,又有学术著作的选读,如《齐桓晋文之事》。可是这些节选作品只能部分地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不会从中深入体会到原著的艺术特点,无法代替整本书阅读的效果。由此可见,在语文学习过程中提出“整本书”阅读十分有必要,可以激发学生在阅读整本书节选兴趣的基础上,扩大至整本书的阅读,建构起自身对于书籍的整体感知,避免碎片化的阅读方式。

从“阅读”来看,并不仅有学生自己阅读,教师也要在学生阅读前进行大量的阅读准备工作。首先,要给予学生整本书的阅读方法。普通高中语文教材必修上册就有学术著作的“整本书阅读”——《乡土中国》,学生第一次接触整本的学术著作,那么是否阅读方法还是和以前阅读名著一样?答案自然是否定的。对于学术著作中的专业术语学生如何准确理解,是否要像单篇课文教学那样让学生精雕细琢,这都是教师需要考虑的问题。其次,要给予学生整本书的资料。这里的资料并不单单指作品本身,有关作品的时代背景资料,作者的思想发展以及生活资料,有助于学生理解作品的文献资料等等,这些都是教师需要带领学生正确解读书籍的有效方向。最后,要给学生阅读的任务。学生阅读前接受特定的阅读任务,可有效地促使学生完成阅读。要注意的是以上步骤均是教师对阅读作品进行深刻认识后产生的。

从以上两方面分析可以清晰地对“整本书阅读”进行概念界定:在高中语文课程中,教师引导学生运用个性化的阅读方法、围绕长篇小说或学术著作的整本经典作品展开的,与作者、文本、教师、同伴对话的过程。“整本书阅读”的本质也正是在教育研究者们对于语文教育研究的持续发展中愈发历久弥新。

二、俯拾皆是:“整本书阅读”的价值

在2003年出版的《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实验)》中就已经提出“读好书,读整本书”。新修订的《课标》也明确将“整本书阅读与研讨”任务群置于18个学习任务群之首,贯穿于高中语文必修、选择性必修与选修三个阶段之中。

“整本书阅读”的重新提出,其实是旨在弥补当前信息大爆炸时代手机、电脑等电子产品带给我们碎片化、零散化的阅读体验,这种阅读会不断地扰乱、影响学生的整体阅读感受力。那么针对这一现状,我们应该如何改变?《课标》提供了解决办法,提出了四项高中语文学科核心素养:语言建构与运用、思维发展与提升、审美鉴赏与创造、文化传承与理解。那么究竟这四项核心素养在“整本书阅读”中有哪些体现,下面将逐一探寻。

(一)“整本书阅读”之语言建构与运用

《课标》附录中所列出来的参考书目均是经过专家研讨所挑选出来的文质兼美的作品,学生在阅读这些作品时需要根据自己的兴趣偏好,主动地积累与整合作品中富有艺术性、思想性的言语材料,从而逐步建构个体言语经验。需要注意的是,并不是所有的作品都是“典范的白话文”,如四大名著、《平凡的世界》等作品就是受作家生活的时代背景与语言表达的差异影响,表达的规范性与准确性并不能够与其他作品相抗衡。北宋教育家张载认为读书重在内容的理解,不必太拘泥于词句的古义。学生阅读整本书时应关注情节发展、人物形象、深刻思想、语言逻辑等方面,通过他人的言语作品,来提高自己的语言能力。

如《红楼梦》中惟妙惟肖的语言表现力以及生动传神的叙事技巧;《乡土中国》中质朴自然、形象生动又严谨缜密的语言风格;《平凡的世界》中贯穿始终的信天游旋律……学生正是在这些作品的熏陶中建构自己对于语言文字的理解并且掌握其运用规律,并配合着分享交流课、讨论分析课以及汇报总结课等多种课型,建构自身的言语经验,培养自身有效、正确地运用祖国语言文字进行交流沟通的能力。

(二)“整本书阅读”之思维发展与提升

读整本书不仅仅是为了读完整本书,其主要目的是要在读的过程中对于文本内容、信息进行思考,“整本书阅读”与单篇阅读、群文阅读等方式进行对比来看,更有助于增强学生的形象思维能力以及逻辑思维,并提升他们的思维品质。因为每部作品都提供了大量的文本信息,并且书中内容关联性极高,学生在阅读中需要不断地对书中的内容进行梳理、探究、质疑、解惑等。这个过程也正是学生借助于思维的力量,发现人与人、人与物之间的关系,达到自我认知不断更新,思维品质不断提升的过程。

如在阅读《红楼梦》时,学生需要梳理四大家族之间的主要人物关系以及兴衰变化,最好绘制成主要人物关系图谱,不然很难理解该作品。在阅读《水浒传》时,不难发现本书采用的是链式结构,几个章回出现一个中心人物,形成一个环,章回间环环相扣。学生需要先了解一个个各有千秋、毫无重复的人物,进而在人物之间建构关系,而其中的思维发展与提升远不是节选赏析可以比拟的。在阅读《乡土中国》时,学生要在了解核心学术概念的基础之上,对于费孝通先生论证的方法与思路进行探讨与研究,学习其中类比论证的论证方法以及一些论辩技巧等。

通过整本书作品的阅读,学生正是在这些不断地梳理、综合、分析等思维活动中,推动学生自身认识过程的完善,推进形象思维、逻辑思维等方面的发展。

(三)“整本书阅读”之审美鉴赏与创造

《课标》中明确指出学生需要通过一些审美体验、审美评价等活动来形成正确的审美意识、审美情趣和鉴赏品味,并在此过程中逐步掌握表现美、创造美的方法。不难发现其中包含两方面内容,首先是审美的鉴赏,其次是审美的创造。

从审美的鉴赏方面来说,“整本书阅读”为学生提供了较为丰富的审美情境,于单篇短章的阅读而言,文章内容更充实,人物形象更突出,艺术手法更丰富,学生在品味语言、了解深层意蕴的基础上,获得一定的审美体验。从审美的创造方面来说,表达与交流是对学生审美体验的一种检验,也是学生创造美的一种实践。语文课程需要指导学生从别人体验到的美感中认识美的标准和审美的情趣、品味,并用语言将自己体验到的美感表达出来。

如在《边城》中,湘西特有的环境美,外公与孙女间的亲情美,天保兄弟与翠翠间的爱情美,均是人情美、人性美的体现,学生在阅读过程中可以感受作品的情感之美与人性之美。在《平凡的世界》中,孙少平、孙少安两兄弟即使生活在苦难困境中却依然不懈抗争,显示着“硬汉”精神,学生可以感受作品中的奋斗精神,从而产生积极面对困难的情感等。在《三国演义》中,宏大的叙述场面将学生带入历史的语境与空间,典型的人物让阅读者在串联人物事件中分析、评判曹操的狡诈、刘备的圆滑、关羽的忠诚等,从而培养理性的价值观与辨别善恶美丑的能力。

(四)“整本书阅读”之文化传承与理解

在全球文化碰撞的今天,各国语文课程都肩负着文化理解、传承、发展和创造的使命。我国《课标》中对于文化传承与理解,不外乎从两个维度进行展开:一是引导学生理解本民族传统文化,树立文化自信;二是引导学生借鉴不同民族和地区的文化,拓展文化视野。

从整本书的角度出发,不难发现其实每一部作品都是社会历史文化的产物。乔纳森·卡勒在其《文学理论》中明确写道:“文学就是一个特定社会认为是文学的任何作品,也就是由文化来裁决的任何文本。”如古代典籍《论语》《孟子》等的政治主张和价值思想;《红楼梦》中展示的中国封建社会政治、经济以及风俗人情;《平凡的世界》中的陕北文化以及改革开放十年间我国城乡社会生活的概况;《乡土中国》中乡土社会的文化传统……学生在对于中国传统文化有了一定了解与认识后,会增加学生的民族自信心与自豪感,增强文化自信。除去中国的经典著作外,学生还需要阅读《巴黎圣母院》《悲惨世界》《欧也妮·葛朗台》等国外经典的作品,从而了解各国多样性的文化,在丰富自身的同时拓展文化视野。

通过大量整本书作品的阅读,能够让学生理解和传承本民族的传统文化,形成热爱中华文化的感情,与此同时还可以吸收和借鉴不同民族和地区的文化,逐步形成具有包容性、开阔性的文化视野。

三、结语

“整本书阅读”的价值不仅仅体现在这四个方面,只是笔者从这四个角度进行了划分。从以上几个方面来看,“整本书阅读与研讨”这一任务群活动的顺利实施是实现和达到语文核心素养总目标的重要途径。以上四个方面在教学过程中均可以单独呈现,也可以综合呈现,“整本书阅读”也正是在提升学生语文核心素养的同时,完成语文课程的教学目标,提高语文课堂教学的有效性。

通过上述对于“整本书阅读”的本质以及价值的思考,有助于教师确立“整本书阅读”课程正确的教学目标与教学重难点,进而由目标指导教学内容以及教学过程。在课程具体实施以及教学策略等方面本文并未深入涉及,但如若可以将“整本书阅读”在高中语文课程中进行精准定位,那么对于其在教学中的实施也是大有裨益的。

猜你喜欢
整本书阅读
《论语》整本书阅读
2020年思辨式整本书主题阅读1+2书单
“粗放式”整本书阅读实施概要
基于高中语文阅读教学有效性的几点思考
高中英语阅读与写作有效结合
“以读促写”与“以改促写”英语写作教学对比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