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中科技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 张欢
近些年来,随着中国的剧烈转型,社会出现了价值多元化倾向;市场经济的自主原则和效益原则引发了人们的个人主义倾向;互联网的进一步普及、5G时代的到来,人们接收信息的速度越来越迅速,但其中所蕴含的纷繁复杂的价值信息却因来不及得到筛选而涌入人们的生活。网络文化的这种共享性、快速性、杂乱性以及市场经济所引发的多种价值取向都对我国的道德教育发起了挑战。
其次,我国的道德教育在现代发展进程中也面临着诸多问题,鲁洁教授将道德教育的现代综合征结总结为三个特征:边缘化、外在化和知识化[1]。教育不再是人之为人的教育,逐步沦为占有世界的工具,它割裂了道德教育与生活实践的关系,忽视了人存在的意义。近年来,道德“失语”现象也更加普遍。
此外,诸多学者调查显示:“00后”群体进入校园为高校德育也提出了挑战。虽然“00后”大都接受了较为系统的义务教育,但整体来看仍具有过渡性,如喜忧参半的独立性认知、进退共存的变动性心态和褒贬相随的开放性行为[2]。
《关于深化新时代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改革创新的若干意见》中在指出思政课所取得成绩的同时也指出了现如今思政课存在的若干问题,如教材内容不够鲜活,教学方法需要创新等。思政课是高校道德教育的重要载体,是贯彻解决好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为谁培养人这一教育方针的实现路径。因此,高校思政教育也应与时俱进,不断更新教育方法,促进高校德育工作取得实效。
价值澄清理论作为一个独立的教育理论流派在美国兴起的标志是1966年美国路易斯·拉思斯、梅尔·哈明和西尼·西蒙发表《价值与教学》一书。该著作在吸收萨特的存在主义、杜威的经验主义以及罗杰斯和马斯洛的人本主义心理学的基础上系统地论述了价值澄清理论和方法,对说教、灌输、奖励和惩罚等传统德育方法进行了批判。
所谓价值澄清就是指让学生经过选择、评价和行动这一系列过程来反省自己的生活、目标、感情、需求等,经过一步步的澄清,最终发现自身价值观的一种方法。它包含四个要素,即以生活为中心、对现实的认可、鼓励进一步思考、培养个人能力。这种理论认为:现在很多人很难“重新振作起来”、决定过于复杂、压力形形色色,从而使得很多人在困惑、矛盾和冷漠中挣扎,不能把握自己的价值观。因此该理论要求我们鼓励人们花更多的时间和精力思考与价值有关的问题,帮助人们减少困惑、冷漠和矛盾。
由概念可知价值澄清理论着重强调人应在经验中成长和学习,价值源于个人的经验。因此,价值澄清过程主要体现在选择、珍视和行动三个阶段。第一,尊重学生的自由选择是前提。教师在价值观引领过程中,应尽可能多提供一些可能供学生进行选择,学生也可以在教师所提供的选择范围之外进行自主的选择。第二,要珍视、尊重和爱护自己所做出的理性选择,并把它视为价值观的生活准则。珍视突出了经过自己为明智思考后的选择而感到满意,认为自己的选择是十分有意义的;最终,选择的最终指向是实践,要在实践中形成和展示自己的价值观。选择是行动的依据,行动是选择的体现[3]。通过行动阶段,可以让我们学会为自己价值观的形成付出持久的行动,让自己的价值观接受现实生活的检验。
除此之外,价值澄清还有许多简单,适宜操作的方法。拉思斯等人提出的具体的课堂教学方法很多,达19种之多,主要包括对话策略、讨论策略和认知策略。
价值澄清理论产生的时代和文化背景与我们所处的文化环境并不一样,但面对的教育问题却有诸多相似之处,该理论旨在帮助青少年面对社会变迁过程中产生的价值迷茫,其提出的一系列教育理念与方法,对解决我国高校德育所面临的困境具有一定的启示。
“理解生活并把它投射于未来的过程,是个充满人性的过程。”[4]“生活世界”[5]这一概念首先是胡塞尔在《欧洲科学的危机与超越论的现象学》中基于对科学主义和历史主义的双重批叛上提出来的。他强调生活世界是价值和意义的源泉,现象学的使命是着眼于拯救处于深刻危机和异化中的科学世界。在马克思那里,回归生活世界是马克思解决传统哲学存在的问题,走向新唯物主义的开始。该理论认为澄清过程的基本顺序第一就是关注生活问题,其次才是选择和行动。因此,生活世界是学生道德价值确立的现实基础,是思想政治教育的现实基础。
首先,学校应多关注学生的生活世界,要有敏锐度,发现学生生活中可以作为主题教育的素材和话题,走出体系意识,走出理想化的教育模式;其次,教师应结合学生的实际生活帮助学生开展生活体验,不能急于证实某一价值理论。价值澄清理论更加注重澄清的过程,认为发展价值观是个人的终生过程,因此最主要的是学习怎样评价;最后,教师还应关注学生出现的价值冲突。在出现价值冲突时,不应逃避,需要有一个完整的处理过程:如选择讨论主题——对问题进行思考——结构交流——帮助总结获取知识等。
重视学生的主体地位是由德育的本质和规律决定的。道德教育的本质是帮助人完成道德社会化,是人完成自我建构的实践活动。“00后”大学生给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提出了新的挑战。无论是互联网技术的迭代与更新,亦或是媒介应用的迅速大众化对该群体的价值取向、道德观产生了剧烈的冲击,都需要我们在尊重与理解的基础上去进行德育工作。
在价值澄清的评价过程中,要将尊重贯穿始终,鼓励学生多做思考,培养学生思考问题的能力。在帮助学生澄清价值的过程中,给予学生真正的、自由自在的选择。价值来源于生活,每个人的生活是富于变化的,所以价值的指向也应是个体化的。身为教师应该明白,既然无法规定学生的生活环境和经验,就不能发号施令,规定他们应该持什么样的价值观。对于“00后”来说,他们是需要以尊重为基础的。学校要树立一种民主平等的师生关系,在平等的基础上更为有力地开展各项教育活动。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发挥着主导作用,但不能制约学生的主体地位。其次,在价值选择的过程中,教师尽量以一种“价值中立”的态度对待学生所选择的各种价值观,避免预设自以为正确的价值观,流露自己的价值取向,以传统教育的灌输模式进行。因为道德说教是与“00后”群体特质完全相悖的一种方式。此外,还应把握主题明确、模式无固定的原则,开展活动课堂,运用价值单进行团体价值澄清,使得学生在这样一种可接受的氛围中,激发创新性意识,给予学生以更大的可能性。
价值澄清理论尤为重视教会学生学会选择。在我国高校,尽管大多数大学生已经具备自由选择意识,但并不等于说他们就能合理地进行选择。急剧的社会变革使整个社会道德价值准则处于“失范”状态,不少青年学生缺乏对是非善恶明确、恒定的标准,导致了他们在选择道德价值时常常陷入矛盾和混乱之中。价值澄清理论主张鼓励更加审慎、全面地思索自己的价值观以及整个社会的价值问题。
党中央将“立德树人”作为教育的根本任务,随后进一步强调应积极落实这一根本任务。在全国教育大会上习总书记更指出要增加劳动教育,这都体现我们培养的人正在实现从“树人”向“成人”的转变。道德教育的目的就是让人“成人”,即成就人的德性,促进主体的自我建构,从而最终能使人能用自己的德性去完满世界[6]。
首先,学校应关注培养学生的道德情感,情感是增加认同的重要因素。高校德育应加强对学生的心理疏导,健全的个体方能更好自由、直面自己的人生选择,只有真正地选择了自己所适合的,学生才会更会珍视自己的选择;其次,高校德育也要利用网络手段培养学生的价值选择能力。2020年1月爆发的新冠肺炎,使得各种新闻事件铺天盖地,这其中所蕴含的价值问题多种多样,利用合适的网络手段,如线上价值单等都有利于学生进行价值澄清,锻炼思维能力;最后,要鼓励学生参与道德实践。价值澄清理论认为价值来源于经验,而价值澄清的价值也会在行为活动中展示出来。学校应创造适合于价值澄清的场所和活动,在《价值与教学》的附录中有很多实际的操作方法都为高校德育工作方法提供了借鉴。
当然,在借鉴价值澄清理论完善我国高校德育理念与方法的过程中,我们也必须警惕价值澄清理论可能带来的价值相对主义和可能的价值引导弱化的问题,因此,高校德育必须将学生主体与教师主导相结合,在努力帮助学生澄清价值观并作出自己的选择的同时,积极引导学生作出正确合理的选择。正如骆郁廷教授所言:以主导性引导多样性,以社会价值观引领个人价值,用主流价值观凝聚共识,使得多样价值观则服从和服务于主流价值观[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