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昌送,蔡勤生
(广州铁路职业技术学院,广东 广州 510430)
2019年,国务院政府工作报告的“稳定和扩大社会就业”条目下首次提出“改革完善高职院校考试招生办法,鼓励更多应届高中毕业生和退役军人、下岗职工、农民工等报考,今年大规模扩招100 万”。[1]2020年,国务院政府工作报告在“稳定和扩大就业”条目下再次提出“今明两年职业技能培训3500 万人次以上,高职院校扩招200 万人,要使更多劳动者长技能、好就业”。[2]高职教育连续三年百万扩招,是高职教育担当支撑经济社会发展、稳定就业与民生重大责任的重要方式。该政策对高职教育界产生了巨大的影响并迅速成为职业教育界研究的热点和焦点之一。姜大源从扩招昭示的职业教育新变局和新占位角度分析了由单一走向多元的生源之变、由刚性走向弹性的教学之变、由封闭走向开放的建制之变的改革方向[3]。董刚在百万扩招的重大意义以及对高职院校带来的机遇与挑战基础上,从政府和院校两个层面分析了高职院校百万扩招的实现路径[4]。何树贵等人通过对浙江省高职扩招政策落实的实践案例分析,总结了扩招实践的质量扩招、人才培养、合作办学、师资短缺、扩招条件等五大困惑[5]。马廷奇从扩招与高质量发展的对立统一关系入手,认为改革的关键问题在于如何深化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实现与经济结构转型升级的同频共振,深化多元利益主体合作教育,协同推进高职教育高质量发展[6]。纵观当前研究,政策研究与宏观研究居多,研究视角有待拓展,理论基础尚需丰富,关注院校落实对策需加强。基于此,本文拟以资源依赖理论为依据,从组织视角探讨高职院校在扩招百万政策影响下组织目标的调适、由此带来的资源需求与供给变化下组织与环境之间关系的调整以及进而影响组织决策、结构、运作方式及评价方式的一系列变革的发展对策。
根据资源依赖理论,高职院校是典型的开放组织,高职院校作为以知识生产为中心任务的非物质生产组织,其正常运行所需场地、资金、设备、师资和生源等资源均是由政府和社会提供,且资源分配的决定权也不是由组织内部决定的,其生存与发展目标的实现离不开与政府和社会之间持续的资源交换关系。百万扩招政策要在高职院校落地,更为丰富的办学资源是重要前提。高职院校因百万扩招目标实现的客观要求迫切需要更多的办学资源,这使得其对外部环境的依赖关系进一步增强。“在一个资源充裕的环境下,组织生存相对容易,组织更有余力与空间去探求更广泛的任务目标”[7],而“百万扩招”使得高职院校的办学资源趋向于稀缺和不足,组织需要更多地关注外部资源提供者对其提出的需求,从目标、理念、模式等方面进行变革,以期增强自身的资源获取能力并建立自我调适的资源依赖关系。具体而言,“百万扩招”背景下,高职院校的组织理念创新需要从两个方面入手:其一是从单一与多元、封闭与开放、规模与质量等多个视角系列创新办学理念,其二是从职业教育类型特征出发对自身的办学目标与功能进行重新定位。
高职院校需要从资源依赖视角下重新审视单一与多元、封闭与开放、规模与质量关系,并据此形成多元办学、开放办学、规模与质量同步发展的新理念。首先,树立多元办学理念,加强与组织环境的交流与合作,并积极将政府、行业企业以及更为广泛的社会办学力量等高职院校办学资源的提供者转变为办学主体,积极探索合作办专业、共建产业学院、共建混合所有制二级学院的改革实践,扩大组织边界,使外部环境的资源提供者同时成为组织主体,形成多元办学格局。其次,强化开放办学理念。职业教育作为与经济社会联系最为紧密的教育类型,开放办学是其应有之意。高职院校对外部资源依赖的加剧必然要求其以更为开放的姿态参与到整个社会大系统的交流与互动之中,政府、行业企业及更广泛的社会组织及其成员能够畅通、便捷地参与到学校的人才培养及各项办学活动之中,通过建立行业企业广泛参与的校企合作理事会和专业教学指导委员会、精准对接产业需求的专业结构动态调整机制、专兼结合的双师素养教师团队、面向更广泛区域的国际化发展战略等强化自身的开放性特征。第三,树立规模与质量同步发展的理念。高职院校满足资源提供者发展需求的知识供给应同时兼具质和量的要求,这就要求高职院校在落实“百万扩招”任务的同时不能放松内涵建设,应继续优化办学体制机制,加强专业(群)内涵,深化以教师、教材和教学为核心的教育教学改革,提高技术技能人才培养质量和技术技能创新积累能力,走扩容、提质、强服务同步发展的高质量发展之路。
“百万扩招”政策的落地客观上要求高职院校从职业教育的类型属性出发进一步明确自身的目标与功能定位。职业教育与普通教育是两种不同类型的教育,其基本特征包括技术技能人才培养的目标定位,教育与职业双重属性的性质特征,内部衔接与外部对接的现代职业教育体系特征,产教融合、校企合作的实施路径以及学历教育与职业培训并举的功能范畴等方面[8]。高职院校应从服务国家“六稳”大局,并在国家经济社会发展对高素质劳动者与技术技能人才的迫切需求的外部环境需求背景下,细化自身在人才培养、科学研究、社会服务、文化传承与创新、国际化发展等高校五大基本功能的有为与可为领域,对接区域支柱产业和重点产业的人才、技术和服务等方面的规模与质量要求,以学历教育与职业培训并举为突破方向,明确自身落实百万扩招政策的规模目标与培养定位。
资源依赖理论认为,组织具有自动平衡机制,它能够在外界环境需求发生变化时通过组织变革等方式建立新的平衡机制。“一个组织在突如其来的危机和变化的包围下,并不是束手无策的,而是能够增强实行变革的能力,扩大自己对于环境的影响,不断发展自己始终适应新环境、解决新问题的能力。”[9]高职院校因百万扩招政策影响下对外界资源的需求明显增强,政府和社会在提供其所需资源的同时也更多地介入到高职院校内部的权力配置、资源配置以及组织运行之中,高职院校必须以深化产教融合为主线,开展招生方式、管理模式、专业设置、资源建设与使用方式、教育教学方式、社会服务方式的系统性变革,以期适应新的环境,形成新的资源依赖关系与平衡机制,实现自身的可持续、高质量发展。
“百万扩招”政策明确将退役军人、下岗职工和农民工等作为高职院校扩招的重要来源,高职招生对象进一步多样化,同时,招考对象具有地域、空间、组织、适宜时间要求上的分散化特征。生源多样化、分散化、需求多元化、学习起点多样化的特征迫切要求高职院校创新招考方式。笔者认为,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探索高职院校特色招生考试方式。一是“标准不降”确保教育公平,要对多样化的生源以同等级标准核定是否具有入学资格。二是“文化+ 技能测试”凸显职教类型特色,要从职业教育培养技术技能人才的培养目标出发,将入学申请者的文化素质和职业技能素养进行综合评定,并籍此建立不同生源的同等级入学标准。三是招考方式分类应对生源多元化,可根据不同生源特点,设置包括职教高考、自主招生、三二分段、五年一贯制、对口招生、技能拔尖人才免试入学等多种招考方式。四是分批招生应对生源分散化,结合入学申请者尤其是企业在岗职工在可能的入学申请时间、学习时间的要求,实施分批次、灵活学习时间段的招生考试改革。
精准对接区域产业集群动态调整专业、优化专业结构是高职院校内涵发展的客观要求,也是“百万扩招”背景下高职院校彰显满足经济社会发展需求以及学习者入学动机的反映。“百万扩招”的对象具有较强的岗位能力和职业技能提升需求动机,通过进入高职院校的系统学习使之能够实现顺利就业和职业生涯的可持续发展是其学习的主要动力。因此,高职院校需要从三个方面进一步提升自身专业设置与区域支柱产业的匹配度。第一是要建立常态化的行业企业人才需求调研机制,通过企业走访、问卷调查、企业座谈会议等多种方式跟踪行业企业的用人需求,并通过行业发展及技术发展趋势分析预测中长期人力资源需求,以此作为专业设置和调整的重要依据。第二是要建立专业动态调整与优化机制。以行业企业用人需求为主要依据,通过对专业就业率和就业质量、学校办学定位、未来需求的可能性、专业建设的质量与资源等多重因素的综合分析[10],裁撤产业需求不旺盛专业、改造传统专业、适时新增对接新兴产业专业,建立与区域产业发展精准对接的专业结构。第三是推进专业集群发展。高职院校应按照“产业背景相同、专业基础相通、技术领域相近、教学资源共享、实现协同发展”的基本思路,对接区域重点产业和产业集群组建专业群,既可以增强学校专业设置与产业发展对接的弹性,使所培养的学生具有多样化的就业选择与职业生涯发展可能性,也能够通过群内资源的充分共享,提高资源使用效能,从而缓解因“百万扩招”背景下资源不足带来的压力。
以学生为根本、以服务为宗旨、发展个体自觉行为和自我管理为典型特征的柔性化管理是高职院校内部管理发展的方向,而“百万扩招”在某种意义上加快了这一管理改革的进度,具体体现在弹性学制的快速推进、教学管理个性化、学生管理自主化等方面。首先,“百万扩招”对象在学业基础、学习时间以及学习需求等方面的差异,客观上要求高职院校加快建立以学分制为基础的学生学业考核模式和学籍管理方式,个体可以根据自身的学习特点和时间安排在更具有弹性的修业年限内完成学业计划,而无需在相对固定的时间段开展规定的课程学习。其次,高职院校须进一步推进教学管理的个性化,根据不同生源特点编制个性化人才培养方案,结合个体发展需求提供个性化选课方案与学习指导,基于不同学习者学习特征与需求的模块化课程设计与管理、建立学分认证和学分转化的学习成果认证制度。再次,推进学生自我管理和自主管理。“百万扩招”带来的学生数量的快速增加、学生分散在多个校区和校外教学点、学生学习时间与顶岗实习的分散性等问题,倒逼高职院校学生管理改革,强化以学生会、学代会等为代表的学生自我管理组织功能,引导学生自我管理和自主管理,培养学生自我管理能力。
显而易见,场地、师资、实习实训条件等基础条件是制约高职院校扩招的因素,而针对不同类型学生的教材、实训指导方案等课程教学资源同样也影响着扩招学生的学习效果。高职院校应以深化产教融合、校企合作为改革方向,从拓展资源建设主体、提高资源使用效能等方面创新资源建设与使用方式。首先,以资源使用或共用而不以资源占有为目标获取更多的扩招资源。高职院校可尝试通过合作办学、租赁、共用等方式在传统意义的学校空间之外的范围内获取办学资源。其次,加强多主体合作,开发多样化的课程教学资源。高职院校可通过组建包括科研机构、行业企业、同类院校等不同主体参与的多主体资源建设团队,在较短时间内开发大批高质量、针对性更强的教育教学资源,同时,在进行甄别和评价的基础上,选取优质网络教育教学资源,以满足规模快速扩大、学习需求差异明显的学习者需求。再次,优化资源配置、提高资源效能。在充分挖掘校内闲置资源的基础上,建立以专业群为基本单位的资源配置方式,推进校内资源共建共享,探索周中、日间全日制学生,周末、夜间“半工半读”等其他形式学生的学习方式,提高资源使用效能,解决资源不足的问题。
“百万扩招”政策影响下,高职院校生源多样化加剧,“他们之间存在着较大差异,如个人经历不同、家庭情况不同、教育背景不同等,这些差异最终会体现在他们的学习方式、学习能力、学习需求等诸多方面”。[11]针对不同学习者的需求、能力、学习方式和习惯,实施多样化的人才培养势在必行。一是要以工学结合、知行合一为方向,深化工学交替、半工半读、课证岗赛融合、双创与专业教育融合、五育并举的多样化人才培养模式改革。二是以学习者的需求为导向,重构模块化的课程体系,服务多样化的职业选择和职业生涯可持续发展。三是针对多元化的生源结构,探索分层分类教学、小班教学、技能大师工作室等多种特色鲜明的教学组织形式。四是积极融入信息化技术,突破教育时空限制,推进“互联网+教育”的改革,探索“线上+ 线下”结合、分散学习与集中学习、翻转课堂、混合式教学等信息时代教学新方式。充分利用信息技术和互联网资源,汇聚行业企业、社会以及学校资源,系统推进人才培养与教育教学改革,实现自身规模扩张与人才培养质量提升的同步同向。
组织与环境存在着持续、双向的资源交换与依赖关系,当高职院校要求政府和社会提供更多的办学资源时,政府和社会等资源提供者同样要求高职院校证明其具有更好满足其需求的能力,这种能力可以概括为服务发展水平或社会服务能力。在“百万扩招”背景下,高职院校有必要面向资源提供者的需求优化组织产出类型和结构,建立以第三方评价为主的多元化产出评价机制,提高评价公信度,彰显自身的服务发展水平和吸引力,证明其能够满足政府和社会等外部组织需求的能力,以期获取更多的办学资源。
高职院校是以知识复制、传播和创新为内核的知识产品产出作为满足资源提供者需求的主要形式,具体包括了高素质的技术技能人才、技术成果、知识产权、文艺作品以及知识服务等[12],其需求满足能力的增强实质是其提供的知识产品的类型与结构的优化。一是在其知识产品的类型上,应以“应用价值”为导向,应面向区域经济社会发展的客观需求,致力于行业企业迫切的人才需求、管理与生产的实际问题与技术难题,提供亟需的高素质技能人才,开展解决生产实际问题的技术服务与教育培训服务。二是在知识供给的结构上,高职院校应精准对接区域重点产业和支柱产业,及时优化专业设置,根据区域内3~5年的各类各层次人才需求预测合理设计专业人才培养规模与层次比例,保持人才供给与需求的较高匹配度。
高职院校产出评价不仅是其审视自身办学与人才培养不足的重要工具,更是其彰显服务发展能力、增强资源提供者信心、提升自身吸引力的重要手段。在以“四个评价”为典型评价方式的教育评价综合改革要求下,高职院校的组织产出评价可从如下方面推进。首先,建立以第三方评价为主的产出评价体系,选择具有一定社会公信力的第三方评价机构或者由政府等资源提供者组织开展产出评价,使评价更具有公信力和认可度。第二,积极探索增值性评价改革,通过一定时期内高职院校在办学以及人才培养活动中资源投入与产出的比较,凸显更为高效的资源使用效能和更大规模的高质量知识产出,向社会和资源提供者展示其在扩招后更为优异的服务发展水平,增强资源提供者的信心。第三,强化综合性评价。从产出的规模、结构、类型、质量以及产生的经济社会效益等方面对高职院校一定时期的组织产出进行科学、系统的评价,全面展示自身满足资源提供者需求的能力,彰显自身的服务能力和吸引力。
高职百万扩招是党中央、国务院赋予高职教育的重大历史使命,是高职院校担当社会责任的重要体现。百万扩招政策的落地,不仅需要在政府层面出台指导性的推进与实施意见,更需要高职院校开展自我变革,从办学理念、办学模式、人才培养模式、教育教学组织形式进行变革与创新,拓展资源获取途径、提高资源使用效能、增强资源汇聚的吸引力,在全社会层面形成利于高职百万扩招落地的环境,形成高职教育规模扩大与质量提升同步发展的良好局面,实现高职教育的高质量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