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大数据视角的高校网络舆情监测及引导机制

2022-01-01 07:09范银琛
宁波教育学院学报 2021年6期
关键词:舆情预警危机

范银琛

(浙江海洋大学 图书馆,浙江 舟山 316022)

随着网络信息技术的快速发展以及媒体技术的变革和创新,我们已从互联网时代快速跨入大数据时代。大数据时代的到来影响着我们每一个人的生活,新媒体的发展,正在无形之中改变着我们的生活轨迹与表达习惯,人们发表言论更加便捷。高校是思想的源泉,是舆论的漩涡。高校学生网络舆情的影响力越来越大,对高校危机事件的形成乃至社会稳定都将产生重要影响。因此,基于大数据视角对高校网络舆情特征和问题进行研究,建立网络舆情预警监测机制及舆情引导机制,能在很大程度上提升高校工作的简便程度,现实意义重大。

一、大数据时代高校网络舆情传播的特点

(一)载体更加多元化

大数据时代,网络就是社会舆论的放大镜,凡引发学生兴奋点的事情都有可能在第一时间内引发关注、评论和扩散。网络舆情呈多元性发展。舆情传播载体也从博客、社区论坛以及门户网站等传统媒体向微信、微博、小程序、短视频、网络直播等新媒体形式转变,舆情载体也更加多元化。

(二)传播呈爆发式状态

随着微信、微博、短视频、网络直播等新媒体手段的兴起,高校学生善于利用这些媒体传播各种事件,表达各种观点,发泄各种情绪。而且网络本身就具有传播速度快的特性,各种思想短时间内持续互动、相互碰撞、相互影响,网络舆情信息通过新媒体方式传播呈现出一种爆炸式的“蝴蝶效应”。舆情危机加速形成。

(三)学生意见表达更加主动

高校是各类人才的培养摇篮,学生有较高的文化程度,思想也比较活跃,有强烈的表达欲望和对社会热点事件的好奇心,匿名的网络环境也给大学生营造了自由宽松的表达空间,他们更愿意通过网络等媒体自由发表自己的意见,表达意见也更加主动。

(四)短时间产生强烈的聚焦性

大学生能够深刻地跨越时空的界限,将网络平台作为重要媒介,将带有自身主观色彩的舆情以各种各样的形式进行交流,以此来推动其传播,并且速率相当快,能够迅速聚集起一定数量,产生强烈的聚焦性[1]。一旦传播信息有误,极易诱发网络舆情危机。

二、大数据推动网络舆情预警监测机制建立

大数据环境下的网络舆情预警机制的基础是爬虫软件,具体机理为其结束对微博及论坛等实现数据方面的搜集,然而借助MapReduce 编程模型对搜集到的信息作出剖析,在此基础上实现对舆情的预测。笔者认为,高校网络舆情预警机制涵盖舆情的搜集、分析、警报、预防、处理等五大机制[2]。

(一)网络舆情收集机制

对于高校网络舆情预警机制而言,搜集机制为前提。该方面又能细分成舆情信息的搜集及整体两方面机制。前者质量的好坏将直接影响大数据分析的结果,是确保高校网络舆情监测体系能否准确处理舆情的重要因素[3]。高校网络舆情数据的采集主要来自校内舆情数据和校外舆情数据两个部分,校内舆情数据主要采集学校网站、校园公众号、高校论坛等,校外舆情数据主要采集校园贴吧、微信、微博、QQ 等媒体平台。可利用网络爬虫技术从上述校内外平台,通过主题词或关键词等方式获取相关舆情数据。由于获取的信息量比较大,有些数据与高校网络舆情并没有很大关联,因此,还需要通过各种清理、过滤、筛选等方法对数据信息进行整理和加工。

(二)网络舆情分析机制

通过对收集到的舆情信息进行深入分析和研究,利用关键词分析等现有的数据挖掘技术,根据关联规则进行挖掘,掌握高校网络舆情的实质内容,并预测其可能的发展方向。它的思维方式带有很强的综合性,能够实现对已有数据的再创造。借助这种整体性的分析,即可在海量的数据及话题当中总结及归纳出近段时间内的热点舆情,并在此基础上抓住高校突发事件舆情线索。而对此类舆情作出正确的剖析,也是高校进行该方面监测及处理而言的重要前提[4]。

(三)网络舆情警报机制

警报机制则属于分析结果,其机理为参照给定的预警体系指标,来得到信息警报等级。在整理归纳国内外该方面相关规制,并综合考量当前网络舆情发展背景的情况下,高校学生群体性事件网络舆情预警能细分成下列等级:一般状态(V 级,正常)、轻度预警(V 级,异常)、中度预警(II 级,警告)、重度预警(I 级,危险)、特重度预警(I 级,极危险),分别对应绿色、蓝色、黄色、橙色、红色表示[5]。绿色代表安全,蓝色及黄色属于一般级,橙色及红色则属于危险级。各自的处理方式分别如下:针对绿色信息,只要做到跟进及预防即可;针对蓝色及黄色信息,则要做好跟踪,在需要的时候给出警报;针对橙色及红色信息,就需要给出预警,并给出处理的方案,做好前期准备。对于高校的管理人员而言,能够借助这一机制来规划舆情应对方案,另外其也是网络舆情的重要参照尺度。

(四)网络舆情预防机制

预防机制的关键是在危机发生之前进行预防,或者在危机萌芽状态下及时解决。因此有必要建立规范、科学的监控体系,做好监测方面的工作,同时让高校的工作人员在第一时间做好跟进,同时对预防及纠正方面举措的落实状况做到心中有数,并健全反馈及汇报机制。参照警报级别给出对应的具体有效的防控规划及举措,对整个舆情状况作出科学的评估,一旦有所变动,则第一时间向管理层发出预警[6]。

这一机制又能细分成信息预案及控制两方面。前者属于整个机制的数据库,获取到警报后,就能参照预案的警报级别来作出处置。后者即舆论干预机制,通过建立预警机制,及时发现事态迹象,通过教育引导、心理疏导以及意见沟通等方式及时进行危机干预。从而加强对高校网络舆情的控制引导。

(五)网络舆情处理机制

这一机制涵盖舆情危机爆发前与爆发后两种情况。舆情危机爆发前,随着管理人员高效处置,将其扼杀在源头。该阶段,管理人员要和学生平等沟通,照顾学生情绪,可以及时从源头上梳理情绪,化解冲突,消除危机。当由于学校管理人员处理不当使得危机产生时,有关部门要在第一时间处置,让事态处于可控范围内。首先,要弄清事情的来龙去脉,保障学生的知情权;其次,第一时间澄清谣言,让事态处于可控范围内。不以扯皮推诿的态度对待,事情的进展做到清晰透明,以此来获取学生信任。

三、基于大数据视角的高校网络舆情引导策略

(一)奠定舆情引导环境基础

高校网络舆情引导工作的开展必须以思想层面为基础,坚守思想阵地,依托大数据传播主流价值观,增强思政教育,让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成为高校网络舆情的旗帜,并在此前题下获得主动权,增强预警及疏通[7]。

1.要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引领下,增强学生网络诚信意识。诚信是每个人在社会上的立足之本,高校需要在校园当中让诚信教育常态化,同时不定期地开展各种类型的该方面活动,让学生在整个过程当中能够提升辨别网络虚假信息的能力,同时增强对网络诚信的认同感[8]。

2.增强学生网络认知教育。如果学生在网络认知方面的水平不高,则往往很难判定信息的真假,假设被负面信息占领高地,则有很大可能带来舆论危机。因此管理人员要引导学生对信息作出科学判断,不信谣、不传谣,不盲目跟从或者发表不负责任的言论。要积极引导大学生用辩证的眼光和思维来看待网络上的信息。

3.延展学生网络认知教育途径。提高其判定信息真假的水平,光依托学校是行不通的,营造良好的媒体环境,还需要社会、家庭和媒体的共同努力。

(二)掌握舆情引导主动权

网络的不确定性是相当强的,因此高校相关工作人员,需要在综合考量舆情带来的现实影响的情况下,第一时间给出有关的处理举措,积极主动地给出学生感兴趣的话题,借助该种形式来获取舆情主动权。除此之外,还需增强在突发情况下,针对核心信息的解读水平,能够在更深层面分析热点信息,以此来引导学生对此类事件作出更为理性及科学的认知。另外,也要依托过滤这一途径,剔除信息当中不符合主流价值观的、负面的内容。

就舆情而言,其最终的影响力大小,很大程度上是取决于传播力的。在对正能量内容进行传播时,很有必要增强传播方面的水平。不论思想如何正确,也只有以强大的传播能力为基础,才有可能带来广泛的影响,才有可能让其效果更佳。站在这一角度,网络舆情工作的开展,本质上即增强传播水平的过程。因此,高校进行网络舆情引导方面的工作,就需要直面各类平台信息传播迅速及简便的情况,针对性地借助各类途径提升自身传播水平。不再拘泥于传统媒体,充分依托新兴媒介,提升两者的融合程度,将两者的优点充分利用,以此来增强主流价值观的传播水平,从而获得舆情话语权。

(三)优化舆情引导队伍结构

高校网络舆情管理工作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大数据时代的海量数据对高校大学生的影响力越来越大,如果要占据网络高地,那么扩大大数据人才队伍,优化舆情引导队伍结构势在必行。

1.要加强和壮大人才队伍。在已有人才的前提下,引入更多的该方面人才,深入研究大数据环境下网络舆情的管理方法,努力构建完善的高校网络舆情工作评价体系,让高校网络舆情管理拥有强大基础。

2.培养学生意见领袖。对于高校学生舆情传播来说,这一角色能够起到非常核心的链接及枢纽作用,可以在学生当中产生重要影响。舆情引导时,需要对此类角色的心理及生活状况作出深刻把握,且第一时间处理其合乎情理的利益诉求,并且周期性地将不同主体的意见领袖组织起来,针对热点及难点问题作出沟通及交流,采取这样的方式来疏通矛盾及冲突[9]。

3.给出合理的舆情引导规范。为做到这一点,需打造专门性监测机构,使得舆情监督日常化及实时化,另外也要提高舆情事件处理部门间的合作及信息交互水平,增强软硬件设施质量,借助技术手段方面的提升,来增强监测效率[10]。

(四)健全舆情危机处置机制

要让高校学生尽可能少地受到网络舆情的负面影响,则需第一时间精准地给出舆情危机的应对[11]。

1.预先做好处理舆情危机的规划。在危机面前,不同部门履行职责,梳理舆情事件情况,并迅速澄清,给出科学解释,同时参照现实具体状况的变动,对预先做好的规划进行调整及优化。

2.健全危机处置系统。危机还没有爆发之前,则需要高频率地对热点事件作出聚焦,第一时间获取到网络当中具有很强情绪性及主观性的舆论,借助不同举措将其扼杀在源头阶段。而假设危机已经爆发,那么也要第一时间精准地分析及预测其接下去的发展态势,在合适的节点启用事先做好的应急规划,不同部门之间加强协作,对舆情管理当中产生的一系列问题做出科学的剖析及处理[12]。处理完本次危机后,也要建立科学合理的反馈及评价机制,对于本次处理的效果等作出汇报,将经验归纳整体出来,以此来对下次的规划及方案预制提供借鉴。

3.增强危机管理领导。不同部门应当在领导小组的带领下,有组织有针对性地对舆情源头、性质等作出剖析,并在此基础上推断出其发展趋势和带来的危害,在领导小组的组织下,落实不同部门的权责,让整个应急工作井然有序,一旦产生问题,也能第一时间进行沟通及交互,使得整个处理工作顺畅进行[13]。

(五)强化大数据技术支撑

增强高校网络舆情引导水平,离不开大数据的支持。高校要强化舆情主体对大数据的认知,转变传统思想,提升大数据应用技能。将大数据和实际工作进行紧密结合。

要做到这一点,则需要从下列四个层面作出努力:首先,借助舆情智能监测系统,实现24 小时校园舆情剖析,能够参照获取到的实时数据来剖析出舆情的发展态势及特点,并掌握学生感兴趣及聚焦的目标,以此为前提第一时间作出疏通及干涉,将矛盾及冲突扼杀在源头状态。其次,借助爬虫、敏感词屏蔽等技术,尽可能地遏制负面舆情的传播,让事态维持在可控范畴当中。再次,打造科学的网民意见倾向分析模型,以此为基础得到学生的偏好及特征,并分析出未来态势。最后,增强突发事件应急水平,依托大数据管理平台,将宣传、信息等相关部门融入到统一整体中来,一致行动,借助不同的举措来完成对危机的判断及处置。整体而言,大数据技术的推广,能够在很大程度上增强高校网络舆情管理时机性及效度。

四、结语

当前,人们正深刻处于第四次信息革命的浪潮当中,大数据已存在于人们生产生活的方方面面,尤其是思想十分活跃的高校,这一趋势更为显著。在高校网络舆情引导方面,相关工作人员要突破传统思维桎梏,从互联网趋势出发,借助大数据完成信息的搜集及剖析,以此为前提提升舆情引导的效率。高校网络舆情在很大程度上体现了学生在思想、生活等方面的情况,而互联网又天然地带有隐匿性,因此学生能够借助这一平台更加大胆地把自己的真实想法表述出来。所以借助科学的舆情监测及引导,就可以第一时间找到问题并作出处置,且给出科学的应急规划,化被动为主动,尽可能地避免舆情危机发生。另外,相关工作人员进行舆情引导时,也需做到换位思考,明白学生的诉求,以学生为主体作出思考,才能明白问题的核心。

猜你喜欢
舆情预警危机
预警型智能包装在食品安全中的应用和设计
超级秀场 大风预警
高等教育的学习危机
数字舆情
数字舆情
消费舆情
“危机”中的自信
预警个啥
危机来袭/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