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高校“课程思政”建设中的国情教育

2022-01-01 03:17
宁夏师范学院学报 2021年3期
关键词:国情课程思政思政

朱 浩

(马鞍山学院,安徽 马鞍山 243100)

“课程思政”建设是近年来高校思政工作中经常涉及的一个热门话题。教育部颁布的《高等学校课程思政建设指导纲要》中明确提出:“建设高水平人才培养体系,必须将思想政治工作体系贯通其中,必须抓‘课程思政’建设,解决好专业教育和思政教育‘两张皮’问题。”[1]直言之,“课程思政”就是要求把大学生思想政治理论宣教工作融会贯通于高等教育的方方面面。

国情教育乃是高校思政教学中不可缺少的组成部分,在“课程思政”建设的大背景之下,国情教育更要有的放矢的巧妙贯彻于其中,在丰富“课程思政”内涵的同时,把国情教育质量提高到一个崭新的高度。如教育部在前述“纲要”中所说:“坚持不懈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铸魂育人,引导学生了解世情国情党情民情,增强对党的创新理论的政治认同、思想认同、情感认同。”以国情教育论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和道路的正确性,夯实大学生思想意识形态的根基,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的实现提供源源不断的人才支持。

当前对于“课程思政”中的国情教育研究有这样几种观点:首先,比较具有代表性的观点是将具体的思政教学内容汇入各门专业课程中。这种处理方式虽然形式上满足了“课程思政”的基本要求,但是未能妥善处理好具体的思想政治理论与相关公共课程、专业课程之间的联系。其次,有观点强调:“根据融和性思政教育理念,专业思政应以专业教育为平台,以思政教育为红线,使思政课程、课程思政等形成一个有机整体。”[2]该论的鲜明特征是明确了课程思政应当在思政课程与其他高等学校学科教育中形成互动的关系,寻找二者之间的契合点,以便于两项工作协调推进。最后,有部分高校在“课程思政”建设中将思想政治理论运用于学生职业道德教育中,弥补职业道德教育在专业人才培养模式中的缺失,例如师德教育、医德教育等,实现德才兼备、以德为先的教育宗旨。

针对目前学界对本题的研究现状,笔者认为“课程思政”建设研究已经取得了不少颇有启发性的见解和看法,但是仍有较大的研究空间值得深入探索。特别是国情教育既要能够传递出当今我国社会经济综合发展的最新成就、面对的问题,更要能够与其他公共课程和专业课程形成妥帖的衔接,防止国情教育与其他课程教学内容之间的脱节,这正是我们所要面对的问题核心。

一、“课程思政”中的“国情教育”

国情教育立足点是客观的阐述国情、民情和社情。当前我国正处在“两个一百年”实现的关键时期,在“课程思政”建设中要体现出现阶段国情的特殊性和复杂性,无论是理工农医学科,还是文史财经学科在教学过程中都要从现阶段我们所面临的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入手,讲透学科发展与国情之间的关系,帮助学生认清现阶段本学科发展对于国家宏观社会、经济、政治等方方面面的重要意义,只有这样才能有助于当代大学生全面分析、认知我国社会主义发展进入新时期后机遇与挑战并存的道理,例如浙江商业职业技术学院在“课程思政”建设中,该校国贸专业的任课教师在教学环节,能够结合国内外时事政治,引入中美贸易摩擦作为课堂案例,为学生们清晰、系统地剖析当前的国际贸易关系、形势和环境,教会学生全面认识中国发展、如何辩证看待世界大局。[3]类似的教学模式比比皆是,反映出国情教育与“课程思政”建设已经逐步呈现出密切联系和互动。

国情教育重在摆事实,以客观的数字说明发展的脉搏,以鲜活的人物展现时代的变迁和风貌,但是如果简单的罗列数字,或是简单地罗列事迹和典型都是无法打动人和说服人的,所以国情教育必须汇入“课程思政”的框架内。直言之,这种国情教育即是“史”+“论”的结合,既往的国家发展历程都是历史,而思想政治的最新理论成就重在如何正确地解释历史发展的必然性,又要对未来历史的发展方向作出合乎逻辑的牵引,促进广大在校生增强“四个意识”、坚定“四个自信”、做到“两个维护”,例如2020年第17期《求是》杂志刊登习近平同志的《思政课是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关键课程》的文章中所说的那样:“思政课教师给予学生的不应该只是一些抽象的概念,而应该是观察认识当代世界、当代中国的立场、观点、方法。”[4]以此出发,我们应当深入挖掘理论和现实之间连接的纽带和关系,改变传统的灌输式教学,把课程思政建设汇入学科发展的过程,在教学过程中使学生潜移默化地接受思想政治理论教育。

国情教育在“课程思政”建设中要体现出深刻的专业启发价值和意义,引导学生关注现实,关注专业领域的热点,善于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国情教育不是空洞的说教,其更多的是吸引学生聚焦于国家和社会发展的大计,在国情教育中要着重突出内容的时效性,用当前的人、事作为现身说法的依据,尽可能地使国情教育贴近于“课程思政”的内容范畴,合乎“课程思政”的中心要义。这对于非思政课程的任课教师而言比较具有挑战性,必须在课程教学和思政教育两个领域做好必要的权衡,努力达到专业课程教学目标的同时,完成好思想政治理论教育工作。

二、重构“课程思政”内容,突出国情教育地位

在传统的高校专业教学模式中,作为公共必修课程的思政课程和其他课程之间相互割裂。要想改变这种现状,必须探索重构非思政课程教学内容,努力实现二者间的衔接,把思政教育贯穿于高等教育的全阶段。

明确国情教育在其他专业课程中的教学内容安排是必须处理好的第一个问题。国情教育涉及内容体量庞大,我们不可能,同时也没有必要把国情发展的方方面面展现在其他专业的学生面前,反之国情教育在非思政课程教授中要明确哪些属于课程重构中的重难点,又应当采取何种方式与其他课程结合到一起。从现实中择取合适的国情教育内容以重构课程。关于这个问题有学者进行了非常有益的尝试,认为:“课程思政的本质目标是实现高等教育的立德树人,”而即使如“大学英语”为代表的其他人文学科,其“人文性特征自带立德树人属性,与课程思政需求不谋而合”。[5]所以在教学中完全可以把各种时事热点,国情发展动态以学生喜闻乐见的演讲、听力等形式表现出来。

实践课教学内容是彰显国情教育的又一重要阵地。各类实践课教学是高校教育培养方案中的组成部分,各类形式多样、内容丰富的实践课程教学突出了理论与实践之间的默契。根据以往的教学经验看,实践课程教学通常会与校外各类相关单位进行合作,这类教学活动通常是在学校所在地的知名企业,或者政府机构展开,它们直面当下中国社会经济发展的前沿,可以充分运用好这些实习基地,聘请其中的骨干向学生讲授各类国情、行业发展的形势和动态,帮助学生坚定理想和信念,认清发展的成绩和瓶颈障碍,相较于通过说教而获得的认识而言,则更加深刻和真切。

在其他课程的教学内容重构中,国情教育要避免空洞化和口号化,要充分顾及学生的年龄和知识结构、认知能力高低等多方面因素。反观过去的“课程思政”建设,由于没有及时关注到学生群体自身的特点,把生动的国情教育素材变成刻板的理论说教,虽然卡路里足了,但是很难提起学生的学习兴趣,也不能充分调动起学生的学习动力,反而成了画蛇添足的累赘。

三、师资队伍建设刻不容缓

由于高校思政课程教学长期以来一直由专任思政教师担任,而忽略了其他科目任课教师思政理论知识积累和教学能力的提升,这无疑造成了国情教育在课程思政建设中面临师资力量不足的矛盾。有鉴于此,我们需要多措并举,及时化解这层矛盾。

机构建设首当其冲。为了提升国情教育在思政课程教学中的品位与质量,还应在思政教学部门内设立专门的下属分支机构,主要的任务是搜集和汇编各种国情资料信息,定期提供给非思政专业的教师作为教学准备工作中的参考。这项工作做得好,可以推进其他非专职思政教学人员,更快地熟悉国情教学的特点,并且思索与所从事学科教学的联系。这项工作的另一重目的是及时搜集国情信息,为思政教学提供源源不断的素材。当然国情教育的素材准备不仅仅要关注于纸质媒介,还要着力于大量的互联网资源和多媒体资源,采取一定的剪辑和编辑手段对之予以合理加工,形成可以为课程思政教师使用的教学参考资料,帮助他们备好课和上好课。

各类教师的学科通识教育要加强。针对国情教育涉及学科领域较多的特点,采取灵活方式,帮助他们弥补其他自然科学和人文科学知识储备匮乏的弊病;同时,对于广大非思政课程教师而言,在力所能及的范围内务必针对当下热议的理论问题展开学习和研究,既要学习马克思主义基本理论,更要学习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理论成果,特别是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通过两方面共同努力,课程思政建设的效果才能显现,国情教育方可在学生群体中得到广泛的共识。才能克服信息不对称导致的“课程思政”建设效果不理想的问题。

从师资角度言之,“课程思政”中的国情教育要求学校能够广泛提供各类教师再学习的路径和平台,配套以比较成熟的教师教学考评制度。当下各类教师再学习项目和平台很多,互联网技术的推进使广大教师足不出户就能享受到一流的师资培训,合理订购和使用这类网络资源,能够在较短时间内弥补跨学科知识储备薄弱的问题。没有压力就没有动力,在实践过程中必须把“课程思政”建设整体纳入高校人事评聘制度之中,形成项目建设的外在动力,倒逼教师钻研思政理论,钻研业务知识,“激发教师自主能动性投入到教学活动中的评价体系,”把“人文情怀、道德教育、时政专题、爱国教育等思政元素融入到教学活动中。”[6]真正把“课程思政”工作做好。

从教师队伍建设自身言之,应当不断拓展思政教师专业背景的多样化,把政治站位坚定、具备一定理论修养的其他专业教师吸纳入思政教师行列。教育部2020年1月7日颁布的《新时代高等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队伍建设规定》明确提出:“高等学校可以在与思政课教学内容相关的学科遴选优秀教师进行培训后加入思政课教师队伍,专职从事思政课教学”,同时提出“鼓励政治素质过硬的相关学科专家转任思政课教师。”[7]实际上已经把思政课程教师的来源渠道予以了进一步的拓宽,除了专任教师之外,囊括了“相关的学科遴选优秀教师”“相关学科专家”等群体,而该类教师群体专业背景多样,如果能够妥善予以培养,其在“课程思政”建设中的作用和地位不言而喻,加之术业有专攻,如果能结合国内外行业发展动态,并将之联系于我国宏观的国情背景之下,教学效果定然不同凡响。

四、教学环节中的国情教育

集体备课是支撑和保障。从过去的经验看,由思政专任教师与其他课程教师联席备课的效果比较好。在集体备课环节务必要明确国情教育的上课内容,要弄清其在不同学科课程中的呈现方式,专任教师要把涉及的国情教学内容的知识要点予以详尽说明,同时应在力所能及的范围内帮助其他教师熟悉国情教育内容中的教学方法。有观点认为:思政课程的集体备课工作,必须要“抓时间节点,在学期开学准备、期中教学检查和期末反馈总结等时间点加强备课形式创新,如听课观摩、示范教学、名家说课等,发挥好传帮带作用。”[8]结合国情教育在“课程思政”中的教学要求,集体备课的“时间节点”必须要选准,任课教师因地制宜就自己专长主持集体备课是最佳的方式,同时以慕课、学习型听课为依托拓宽集体备课的路径,探索集体备课的模式创新,尽力把国情教育的内容不断丰富,把“课程思政”的内涵不断充实。

课堂教学环节,应关注多种教学手段的运用,把国情教育以学生喜闻乐见的形式展现出来。随着当今教育技术的日新月异,恰当运用好教育技术至关重要,有学者提出:正确和恰当地用好教育技术“可以在较短的时间内,向学习者呈现和传递较大量的信息,并调动学习者的各种感官,使学习者容易接受和理解”。[9]该观点明确了教育技术手段虽然无法替代教师在教学中的地位,但是它可以在有限的课堂教学中传递出更多的知识,且通过受众感兴趣的路径,帮助他们提高学习效率。同理,国情教育在“课程思政”的教学架构中,必须要用好声、光、电、“互联网+教育”,把国情教育的内容以图文声像并茂的方式展现出来,使学生学得不累,且有兴趣。如不少工程学科教师在授课过程中自觉穿插一些纪录片,如“大国工匠”“超级工程”等,取得的教学效果非常值得肯定。

此外,多人合作授课也是“课程思政”教学实践中值得借鉴的一种教学模式。即每一门专业课程由两位教师负责,其中一位专门负责课“课程思政”环节的教学;另一位则专门负责本专业知识的讲授。以教学周为计算单位,“课程思政”部分与专业理论教学合理穿插,两位教师合作完成全部课程的教授工作。这种模式虽然烦琐,有助于减轻教师教学负担,集中精力把各自负责的教学工作保质保量地完成。但是这要求任课教师课前必须做好充分的准备;同时还要克服教学进度前后衔接的问题。针对上述两种情况授课教师、教务部门之间必须密切配合,合理规划授课学时的组织,而授课教师之间更应达成默契以便于教学任务的顺利完成。

五、国情教育在“课程思政”建设中的考核

恰当的考核制度既是对学生学业成绩的科学评价,也是了解教师教学效果的重要尺度。正如教育部在《高等学校课程思政建设指导纲要》(教高〔2020〕3号)中所说:“人才培养效果是课程思政建设评价的首要标准。”[10]我们已然肯定国情教育在“课程思政”建设中的地位,则必须采取有效的考核机制。

按照重学习过程,而淡化期末考试的要求,国情教育在“课程思政”中的考核应将重点放置在教学环节。具体而言:要着力设置国情教育在课程思政教学中的各环节,重视国情教学的每个节点上安排考核,尽可能吸纳更多的学生参与其中。通常采取观看相关与专业教学有关的国情教育纪录片;设置与国情有关的各种小课题等,有助于推动“课程思政”教学质量的提升。利用好在线思政网络教学平台的各种资源,定期选择与国情教育有关的课程思政内容,组织学生观看,结束后在线进行测评,突出过程监管和学业测评的结合。知识积累的过程是不断学习的过程,国情教育在“课程思政”中不仅是为了传授知识,更是为了提升学生对于时事政治的领悟程度,让他们立足于本专业学习的同时,能够更进一步加深对国家发展形势的把握。

在每学期期末考试中,应当为国情教育内容提供一定的命题余地,合理设置考试题目,引导学生关注国情,了解国情,洞悉本专业发展与国计民生之间的密切关系。这类考试题目的答案设置不应当僵化,而应当具有开放性和灵活性,要充分结合所在专业背景命题。如在经管专业的课程思政期末出题工作中,其中很多数字和材料直接取自于当年的政府工作报告,并且伴之以辅助性的说明文字,这样不仅可以帮助学生了解这些材料的背景和意义,还能够通过答题知晓国情发展的动态。

疫情期间远程教育的开展催生出的大批无纸化考试系统软件,也可以有效把国情教育内容纳入其中。目前国内高校使用频率较高的无纸化考试系统是“超星平台”无纸化考试,该系统配备有与现行2018版思政教材相配套的无纸化考试试题库,并且可以上传各种题型,在使用过程中可将部分多媒体文件上传其中,之后由学生在线答题,同时该套考试系统提供手机APP、PC端等多个接入渠道,便于学生灵活选择参加考试。同时,教师可以自拟大量与国情教育相关的“课程思政”内容,然后上传到考试系统中。考试结束后,通过人工在线阅卷,或系统自动阅卷的方式,考察学生的学习情况。

六、结语

“课程思政”建设是当前提升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工作中非常具有开创性的一个举措。有评论认为:“‘课程思政’是高校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以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教育工作的重要论述为根本遵循,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重要举措。”[11]直言之,“课程思政”建设当前的地位已经明确,作为全员全程全方位“三全育人”的重要抓手,在未来一个时期“课程思政”建设工作依旧任重而道远,需要我们不断为之付出努力。

猜你喜欢
国情课程思政思政
侨眷焦治稼:“古渡诗人”的家国情
思政课只不过是一门“副课”?
关于国企党建与思政宣传有效结合的探讨
悠悠游子心 深深家国情——一个普通海外留学生的成长
家国情 诗词魂
漫画
思政课“需求侧”
思政课“进化”——西安交大:思政课是门艺术
发挥专业特色 实施“课程思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