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俊虎,李明泽
(延安大学 文学院,陕西 延安 716000)
陕北说唱艺术是流行于陕北及其周边地区的一个民间说唱艺术种类,俗称“陕北说书”,又称作“会书”和“家书”。[1]慢节奏的陕北说唱艺术与当今“快餐化”的生活方式不可回避地碰撞在一起,自身的弊端与社会因素的混杂,成了阻碍陕北说唱艺术发展的根本问题。
陕北说唱艺术发源于陕北地区。受限于闭塞的交通条件,陕北经济发展较为缓慢,且当地政府的主要注意力偏向于以提高当地民众物质生活水平的能源产业,这就造成陕北说唱艺术的社会聚焦度较为淡薄。又因自身辐射范围狭小、核心受众失散、边缘受众的流失,导致陕北说唱一度发展缓慢甚至趋于停滞。
在当今新媒体时代背景下,人们碎片化、“快餐化”的阅读方式导致陕北说唱艺术很难聚拢受众。核心受众类型较单一化,主要为陕北当地民众的较年长者,受众基数小,造成陕北说唱艺术市场注意力稀缺的现状。此外,由于陕北说唱艺术的市场面窄,很难适应商业化发展,陕北说唱艺术的从业者物质回报普遍较低,直接导致说唱艺人数量的大幅减少,加之年轻一代的新鲜血液也少有注入,说书艺人主体单向度流失严重,自身对于传承陕北说唱艺术也逐渐丧失信心。陕北说唱艺术在当今陷入了极大的困境。
1978年,延安市政府组建成立延安曲艺馆,负责全市曲艺艺术的挖掘、整理、研究、传承性演出。延安曲艺馆的成立,对于陕北说唱艺术的传承起到过一定的保护作用,但其也因一定的局限性,未能系统完成对陕北说唱艺术的保护与发展。现如今,陕北说唱艺术仍仅局限于陕北部分农村地区。在陕北说唱艺术发展举步维艰、逐渐社会边缘化的现实前,如何保护、继承与发展陕北说唱艺术成了迫在眉睫的问题。
陕北说唱艺术自身具有多种局限性,直接导致其社会地位、社会影响力逐步下降,最终形成当前社会边缘化的困窘局面。
首先,陕北说唱艺术自身所采用的戏本文调。虽然其戏本内容范围广泛,覆盖历史演义、公案故事、爱情、侠义题材、民间故事等题材,但其中也包含有一些落后的思想文化观念,即便后来韩起祥、张俊功等一派说书唱艺人将戏本与当时主流思想进行结合创新,创作出一些蕴含当时先进思想的作品,但距今已久,现流传的戏本与当今时代的思想主流具有一定的距离。
其次,陕北说唱艺术流传范围具有一定的局限性。陕北说唱数百年来在陕北这块古老又淳朴的黄土地上扎根生长,语言采用陕北地方方言,富有浓郁的地方气息,虽利于本地区传播,但也对其“走出去”造成了一定的阻碍。
再次,陕北说唱艺人的表演时段场所具有固化性,一为陕北农村庙会之际,二为每有人家办白红事时,三为自我家中表演。这也使陕北说唱艺术的受众范围及影响范围受到了一定程度的限制与削弱。
另外,陕北说唱艺人的表演缺乏系统组织性,通常仅为一人或仅一师带一徒的“散兵游勇”式搭配,表演效果及艺术感染力较弱,虽对其小范围传播具有一定的积极作用,但对于其真正要“走出去、传出去”造成了巨大的阻碍。
最后,陕北说唱艺术虽然历史悠久,但并未形成自身规范的传承培养系统。其中有客观原因,如其主体大部分为盲人,不易教学,行业红利薄弱,入行难度高等;有其主观原因,如老艺人“只传内不传外”、不愿与其他艺术形式进行交流学习等规矩,这也为之后的艺人培养至艺术发展埋下了巨大的隐患,直接地导致陕北说唱艺术的艺人青黄不接、说唱艺术逐渐凋零,社会边缘化不断加深。而反观其他传统艺术,不但注重自身创新、后代培养,并且积极走出去与其他艺术进行交流,互相借鉴学习,从而不仅实现了长久可持续发展,亦使自身社会影响力得到提升,从而得到更好的发展。
陕北说唱艺术虽被列为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但真正了解陕北说唱艺术的人却少之又少。据统计,了解其作为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人仅占46%,其中大多数人都是生活在陕北,接触过陕北说唱艺术的。而即便在其发源地陕北,陕北说唱艺术的受众群体也主要是老一辈,中年、年青一辈更是知之甚少。陕北说唱艺术的影响在发源地如此,在其他地方的影响力更是微弱。民众对于陕北说唱艺术的认知比较模糊,当地政府部门及社会各界对陕北说唱艺术的关注也较少,相应的保护措施也还不够完善,在陕北说唱艺术资料整理、书目戏本创新、说唱艺人及作品价值引导等方面都存在一定的欠缺,这也导致陕北说唱艺术难以“走出去”。
随着社会的不断进步,越来越多的休闲娱乐出现在人民大众的日常生活中,各种新型艺术形式、艺术内容喷涌而出,极大地丰富了人们的艺术视野,而各种媒体和平台的飞速发展,如电视、电影以及近年来的各种新媒体平台如抖音、快手等多种艺术接触媒介则彻底革新了人们的艺术欣赏方式,这也使依赖于传统线下表演传播的陕北说唱艺术受到了巨大的冲击。
而近年来我国社会经济的愈发繁荣,也对人们的价值认知产生了巨大影响,一部分人的价值观念发生不同程度的偏移,不再认同传统的陕北说唱艺术,开始戴着“有色眼镜”看待陕北说唱艺术,并以传统的陕北说唱艺术不再适应当前社会审美,艺术低端、背离高雅艺术等问题对陕北说唱艺术进行诋毁抨击,这也使陕北说唱艺术的社会地位及社会影响雪上加霜。
综上,导致陕北说唱艺术社会边缘化愈发严重的罪魁祸首不仅是自身未能与社会同步发展,及时创新,亦有多种社会因素的直接间接影响。在自身与社会的双重压力下,陕北说唱艺术只能不断地在夹缝中求生存。
陕北说唱艺术要想重新回归,首要任务就是以壮士扼腕之勇气,打破僵化的传统发展模式,对自身进行创新。要对戏本文调进行革新,融入当今时代所提倡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等主流思想观念。必须遵循“正视现实、走进社会、依靠人民”的原则,同时又要紧扣时代主题、以当今时代新思想为重要指导,从而创造出为人民大众所喜闻乐见、具有自身特色的陕北说唱艺术。
其次是对表演形式进行创新。陕北说唱艺术以往的形式相对单一,难以满足当代人的审美情趣。所以,陕北说唱艺术必须改变传统模式,不能仅局限于“门前坐谈”这一单一表演形式,针对受众群体及表演内容进行一定的表演形式开发,也要积极学习研究其他传统曲艺的表演形式,取长补短,丰富自身。
再次是对宣传表演方式进行革新,要打破传统时间与空间的束缚,借助新媒体平台、立足新媒体平台、发展新媒体平台。同时也要对传统线下模式进行突破,举行公演活动、节日表演活动,不局限于小范围艺术表演,扩大线下传播范围,拓展传播路径。
最后是要对自身进行革新,不仅要建立规范的传承体系,还要取消落后的招收学员的限制因素,从而扩大学员招收范围,也要对老艺人进行正确引导,改变其“只传内不传外”等不利于陕北说唱艺术传承的思想观念,从而使人才招收与培养体系化、链接化,更要积极与其他传统艺术进行交流,互相借鉴学习,实现共赢。
打铁还需自身硬,陕北说唱艺术要想在当今时代不被社会边缘化、要想重新绽放出新的生机与活力,只有进行大胆的改革创新,打好“新媒体平台+线下传播”的组合拳,陕北说唱艺术方能走出困局,适应新时期的需要,迎来巨大的发展机遇。
陕北说唱艺术要想发展起来,政府的大力支持及社会各界的鼎力相助必不可少。政府应出台相应政策支持,在一定程度上加大支持力度。对陕北说唱艺术的“扶贫”,不只是局限于表面的“扶贫”,一味地给予物质资金支持,更要对其进行“扶志”,要从根上革除陕北说唱艺术固有的弊端,对其进行积极、正确的价值引导,使陕北说唱艺术能够在“站起来”的基础上,“站得更稳”,“走得更好”。同时也要积极号召社会各方面,同心聚力,共同对陕北说唱艺术进行抢救、保护传承。
在宣传方面,要对陕北说唱艺术本身及其附加文化产品进行大力宣传,让陕北说唱艺术能够真正“走出去”,使更多的人能够了解陕北说唱艺术,熟悉陕北说唱艺术,贴近陕北说唱艺术,最后乐意学习陕北说唱艺术。也要有计划地引导和成立陕北说唱艺术相关的传承组织或团体,为其提供一定的发展平台,并督促其建立“一对一——老艺人帮扶”机制,开展“面对面”授学活动等,给予年轻的说唱艺人以专业的陕北说唱艺术指导。
政府及有关部门也要做好对陕北说唱艺术的社会价值引导,大力开展陕北说唱艺术的相关宣讲会及学习培训。在政府及社会各界的努力支持和自身革新后,陕北说唱艺术方能迎来新的发展曙光。
近年来,各种新媒体形式遍地开花,各种传统民间艺术通过新媒体平台得到了新生。陕北说唱艺术若能以新媒体平台为依托,乘新媒体之东风的便利,定会得到更大的社会回声,从而实现陕北说唱艺术的复兴。
新媒体平台的日益完善为传统曲艺的复兴带来了新思路新渠道,若能有效充分的利用新媒体这个高台跳板,陕北说唱艺术的发展重现昔日辉煌也绝非“乌托邦”。
1.内容生产方面结合“中央厨房”思路
“中央厨房”原指集中采购食材并统一配送的餐饮运作形式。2015年,《人民日报》将其引入新闻传播领域。考虑到陕北说唱艺术传播方面存在着一定的利益化、内容低俗化、艺人质量参差不齐等问题,建议政府设立专攻传播陕北说唱艺术的宣传部门。结合“中央厨房”思路,将这种模式引入陕北说唱艺术的传播发展领域,形成特有的“采编发”模式,实现“一体策划、一次采集、多种生成、多元传播、全天滚动”的联动效应。[2]
陕北说唱艺术保护部门“中央厨房”运行机制设想思路如下。第一,构建适应陕北说唱艺术特有的内容“采编发”模式。第二,细化个人职能,避免人浮于事。第三,建立考核、创新激励机制。
采用“中央厨房”思路后预期能获得的优势:节约成本、提高产品效能、拓展传播途径、形成聚合效应、营造新媒体思维等。
2.实际传播方面构建“三微一端”模式
“三微一端”是指由微博、微信、微视频和移动客户端所构成的新媒体矩阵,其在网络文化的传播与发展中扮演着多样化的角色,同时也成为传统文化与新兴文化融合与竞争的新战场。[3]这也成了悬在传统文化之上的一把“双刃剑”。
微信作为联系媒介,是典型的“关系凸显-媒体弱化”平台,其中微信公众平台是其实现组织、群体、大众传播的主阵地。经调查,有关陕北说唱艺术传播的公众号和微信平台数量甚微,平台主体大多属个人,但值得注意的是:其中一平台视频内容“陕北说书《酒色财气》”在传播中小露锋芒,其阅读量达到1.2万,说明陕北说唱艺术存在良好的市场传播前景。如果政府有组织有系统的牵头创建公众号平台,优化其中内容、提高文章品质、打造陕北说唱文化品牌效应,其传播力量亦不可小觑。
微博作为信息媒介,是通用的“媒体凸显-弱化关系”平台,具有较强的媒体属性,影响范围广泛,政府应开设陕北说唱艺术的官方微博,在其中传播陕北说唱艺术与其文化相关知识,同时鼓励说唱艺人入驻微博,培养其自媒体意识,积极生产相关内容,形成传播矩阵。此外,在内容创制方面,建议官方与个人多利用微博热搜,将内容制作和时事热点相结合,多带精带词条标签,吸引流量,以便更好地吸引和指导受众浏览。
微视频迎合了注意力稀缺时代大众的“自我参与-注意力回报”的心理需求,抖音、快手、腾讯微视等三方平台是以微视频方式从事内容生产的主力,在快手平台,陕北说唱艺术逐渐开辟出一片小有规模的阵地。据统计,通过快手传播陕北说唱艺术的用户已超过300人,其中有60%的用户拥有1万~10万的粉丝,拥有10万~30万粉丝的用户占30%,还有10%的用户已拥有30万以上的粉丝数量。这些用户的作品数量50个~400个不等,作品最高播放量高达420万次,最高点赞量高达29.6万次。除了发布录制的视频之外,大多数人还通过定期或不定期直播的形式来进行陕北说唱艺术表演。
在客户端方面,应该积极开发设计专属陕北说唱艺术的移动客户端,利用其信息收集、精准推送等方面的优势,服务核心受众、发展边缘受众。
“三微一端”迎合了信息爆炸时代消费者碎片化、快餐化的信息消费心理,但仍需提防相应的大数据“杀熟”、信息同质化、信息侵权等问题。
数百年来,陕北说唱艺术在陕北及其周边地区人们的日常生活中扮演了重要角色。不仅能在当地及周边的社会教育中发挥重要作用,也能在当今数字化时代弘扬社会主义主旋律、时代新风及正确的价值观。传承和发展陕北说唱艺术,不仅能对我国西北地区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培育及建设起到重要作用,也能在全国产生文化带动文明发展的积极作用。陕北说唱艺术要想走得更好,走得更远,就必须在分析当前形势的基础上,了解所面临的种种问题,结合传播实际,找到切实可行的解决途径。有效、正确地利用好“新媒体平台+传统线下”模式,打好这套“组合拳”,才能更好地传播陕北说唱艺术,从而使新时期的陕北说唱艺术“站起来、走出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