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 征
理工类院校开设大学英语课程的主要目的是夯实学生的语言基础,培养其人文素养。与其他课程相比,大学英语课程具有授课周期长、教学通过观点论述带动语言学习、课堂内外与学生交流互动多等特点。从大学英语课程的这些特点来看,教师如果能够将思想政治教育自然融入大学英语教学,就更有助于发挥其隐性思政教育功能,“在知识传授中强调主流价值引领,通过与思想政治理论课显性育人相结合,使思想政治理论教育与专业教育协调同步、相得益彰,真正实现在课堂教学主渠道中全方位、全过程、全员立体化育人”(高德毅、宗爱东2017:44)。
本研究根据理工类院校的学科特色和大学英语课程教学特色,通过探讨大学英语课程思政教学理念和课程改革可行性,完善顶层教学设计、丰富教学资源、改进教学方法、建设教学平台及加强教师队伍建设,统一规划并构建适合理工科大学英语课程思政的一体化教学模式,并通过完善多平台、多维度混合式教学模式和畅通线上线下教学服务,有效实践分层次、系统化、兼具人文性和思政教育性的理工科人才英语能力培养模式。
为了积极落实新时代教育目标,理工科大学英语课程与思想政治教育逐步融合,但是存在一些问题,具体表现在以下五个方面:
在理念融合方面:大学英语课程教学通常偏重语言的工具性,即通过日常训练提升学生的语言基本技能和语言运用能力,而课程的思政建设并没有得到相应的重视,尤其是对思政元素融入英语教学没有清晰、全面的认知和一以贯之的执行规划,甚至有时思政教育内容在教学实践中的出现突兀、生硬,缺少统一协调和创新意识,从而导致教学效果大打折扣。
在教学方法方面:教学方法一成不变严重影响大学英语课程思政的实际效果。当前,大学英语经历多年的改革创新,已经进入了多模态、交互式、信息化教学时代,但是在涉及思政教育内容时,教师习惯采用相对保守的传统“灌输式”教学方法,既难以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和维持其学习兴趣,又不利于发挥思政教育的时事相关性,更不利于思政内容入脑入心。
在学习者特点方面:理工类院校的学生在思维模式和学习习惯方面有着明显的理工科学习者特点。但是,大学英语课程多采用通用英语教学模式,少有院校会针对理工科学习特点设计大学英语课程思政教学体系、选用合适的思想政治教学模式和教学内容,难以满足理工科学习者增强学科研究能力和语言应用能力的需求。这也导致大学英语课堂的思想政治教学内容无法有效地引起学生的兴趣和共鸣。
在互动沟通方面:当前大学英语教学过程中的课程思政内容互动交流形式单一,且信息交流滞后,互动内容多局限于课本内容,缺乏时效性强的思政教育内容。另外,教师照本宣科居多,影响学生的有效理解与应用,既难以及时、全面地了解学生学习中存在的问题和理解中的偏差,又无法实现教学内容的实时调整和学生认知的及时疏导,影响大学英语课程思政的教学成效。
在师资力量方面:英语教师虽然具备扎实的专业知识和教学能力,但是缺乏对课程思政内容的深入理解和对建设路径的有效探索,其原因主要在于缺乏团队的统一规划引导,需要以课程思政为引领,以教学模式创新为出发点,从教学目标、手段及课程建设等方面进行广泛、深入的探讨,通过专业学习和实践摸索逐步形成具有层次性、系统性、可操作性且适合理工科大学英语课程思政的教学模式。
针对教学现状、问题和需求,大学英语教学需要将理工类院校专业特色和学习者学习特点作为切入点,在课程中循序渐进地开展思政教育,将“大思政”教育本地化,落实为学校、学院、专业和学生个体发展的实际需求,从根本上激发学生对大学英语课程思政的兴趣,内化为自主学习和自我探索的源动力。
理工科大学英语课程思政一体化教学设计应兼具适切性和易操作性,在大学英语课程思政教学成果的基础上,结合不同层次大学英语课程的特色、内容、教法和平台,积极拓展并具象化大学英语课程思政的教学理念,多层次、多维度拓展教学资源,完善自主学习平台,并全面开展教学实践活动,验证和完善教学模式,使其更具有适切性和推广性。
理工科大学英语课程思政一体化教学模式建设主要分为三个部分:主体、两翼和内核,三者相辅相成,紧密衔接,共同推动大学英语课程思政建设。
1.明确思政元素,深耕易耨大学英语课程思政理念和教学目标
根据《大学英语教学指南(2020版)》,大学英语课程兼具工具性和人文性,在课程设置上应围绕立德树人根本任务,有机融入课程思政的理念和内容(大学外语教学指导委员会 2020)。大学英语课程体系具有层级性,首先应从不同层级课程的定位上锚定大学英语教育和新时代人才培养的适切点,拓宽理工科大学英语课程的思政教育功能,明确课程思政的主要内容和具体元素,逐步培养学生的文化自信,不断增强他们理解、阐释和传播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能力,从而在厚植家国情怀的基础上融贯中西,在兼具双语交流能力和科学研究能力的基础上发展成有信仰、有格局、有担当、有情怀的高素质复合型人才。
2.完善教学设计,建设顶层设计与系统教学共促互助的一体化架构
为了达到“润物细无声”的教育效果,大学英语课程需要在教学实践和研讨中深挖思政教育潜能,促使显性教育和隐性教育相携共进,实现思政培育方案在大学英语课程体系中的有机完整植入。在大学英语课程思政教学中,顶层设计先行,课程设计者应从全局视角出发,不同层级大学英语课程统筹规划,实现理念一致、教学协调、教法统一、教学资源共享、执行标准化等目标。完整、合理的顶层设计需要借助大学英语课程系统教学具体落实,达到浸入式效果。深入挖掘理工科思政教育的精髓,将相关思政元素融入教学过程的每一个环节,甚至落实到每一个语言点、每一次互动等,科学设计教学环节,优化现有教学策略,将思政教学资源汇集成体系,并通过集思广益,制作成易于操作使用和复制推广的教学课件、微课、慕课等数字化资源,为系统化、规范化教学服务。
3.精研教学内容,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革命文化和社会主义先进文化
大学英语课程将在课程建设、教材编写、配套课件制作等各个环节充分发掘人文内涵,积极推进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进教材、进课堂、进头脑。在教材和教学资源库建设上坚定文化自信,凸显中国特色,厚植家国情怀。大学英语基础课程内容聚焦中国传统文化、民俗风情、社会制度、史实时事等方面,教学资源库建设和平台自主学习则增加中外语言文化对比内容,在潜移默化提升学生综合文化素养的基础上,进一步增强他们对中国文化的传播力;在学术英语等大学英语高阶课程中,思政元素主要体现在科学精神、学术道德、职业操守、研究规范等内容上,增强民族自豪感,开展团队研究,提升学术素养,培养合作精神;在跨文化交际等大学英语拓展课程中,中西世界观、价值观、思维方式、行为方式等方面的求同存异和文化融合成为思政教育主题,增强学生的文化思辨能力。
4.创新教学方法,促进教师教学导引作用与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有机结合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关注学生的多元诉求,充分挖掘蕴含于大学英语教学各个环节的思政元素,积极重构大学英语课堂,灵活采用情景教学法、任务驱动法等多种教学方法,关注学生实践能力与综合素质培养,创设实践性、应用性的语言学习场景,将相关思政元素合理融入英语应用场景,使学生在丰富的文化情境中熟练掌握、应用所学语言知识,并推动课程思政教学目标的实现。大学英语课堂还可以通过开放式讨论、主题辩论、小组课题等形式将思政素材融入日常语言训练活动和学术研讨活动,给予学生更大空间、更多机会、更高自由度运用语言技能展示认知思辨、时事分析、团队协作等能力。教师的课堂指引应注意思政教育和时事有机结合,追根溯源、逻辑推导、借题拓展,由浅入深地推进思想政治教育,从而水到渠成地达成既定的教学目的。
5.优化评价体系,多渠道激发学生的学习动能,培养其自主学习习惯
教学评价是研究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的价值的过程,服务于教学决策,是对教学活动现实的或潜在的价值作出判断的过程。大学英语课程教学评价体系旨在通过全程式、过程化的评价考核、反拨并加强学生的自主能动性。教与学的评价贯穿教学全过程,包括课堂内的即时评价、自主学习平台评价、学习团队评价、学生的自我评价和同伴评价、教师的综合性评价,评价形式可以分为数值型和描述型。通过多渠道不同类型的评价全面、完整、翔实地呈现学生的学习过程和学习效果,有助于其有效规划课程学习,调动学习的积极性,并形成良好的自主学习习惯。在教育信息化大背景下,大学英语课程思政应增加平台自主学习活动,教师指引学生在平台完成语言技能的自主学习和思政内容的拓展练习,并以机器辅助与人工相结合的方式完成批阅,提高课程效率和评价效度。
1.课外打造工作坊,寓思想政治教育于语言应用实践之中
受教学时间、环境、资源等因素的影响,课堂教学往往缺乏身临其境的代入感、体验感、沉浸感,这些恰恰是课外工作坊所具有的优势。大学英语课程将积极开发多类型语言工作坊,丰富大学英语课程的实践教学形式,如开展思政主题的戏剧演出、演讲辩论、口笔译竞赛等,依托自主学习平台布置思政主题的英语读写、听说任务,让学生更深入地了解中国社会发展、科技创新、文化传承等方面的时事信息,鼓励他们用英语宣讲党史、翻译著作和名言等,了解国情、民情,用短视频阐释个人观点。此外,更应立足专业和语言,通过工作坊组织学生进入社区开展系列思政主题的双语宣讲活动和各类语言服务,通过真实的人际交往和语言活动增强社会责任感、服务意识、实际应用能力,实现全方位育人。
2.加强线上平台建设,赋能大学英语课程思政自主培育模式
充分利用大学英语课程体系中已建立的混合式教学和自主学习平台上的各种课程思政资源,包括教材配套的在线课程资源、团队或个人自主开发的教材配套数字资源等,建设大学英语课程思想政治教育资源库,使学生仅通过平台就可以进行各种学习(集中学习、分散学习、碎片化学习、实践学习等),教师则可根据本校学生的特点,利用数字化技术,自动收集、学习、管理资源,改造升级理工科特色的大学英语课程思政教育平台,并同应用软件相结合,实现资源使用智能化,为教师的多元化教学和学生的自适应学习提供内容支持。理工科特色的大学英语课程思政教育平台集“教、学、研、用”于一体,在落实国家提出的教育信息化2.0行动计划的同时,实现全过程育人。
加强教学队伍建设,提升专业教师育才与育德双能力。“一支具备育德意识和育德能力的教师队伍是实现专业课程拓展思政功能的保证。”(叶俊、盘华 2020:49)专业教师能力提升首先要从突破思维的局限开始,跳出教学舒适圈,改变完成任务的态度,以包容的胸襟接受并积极投身大学英语课程思政建设。在日常教学实践和反思中,大学英语教师要从专业背景和思政学习中找到适切点,从自身开始逐步形成运用思想政治教育的立场和方法分析语言教学中的实际问题,并精准地应用到课程思政中,还要准确把握学生的专业和性格特点,因势利导,因材施教,提高课程的理论性、思想性和趣味性。为了有序、高效、有专业针对性地提高专业教师的育德意识和育德能力,理工类院校须定期举办课程思政相关的教育教学专题培训,引导教师通过这些专题培训或团队辅导提升思政教育能力。
理工科大学英语课程思政一体化教学模式具有多方面优势,是一个由点及面、由点成线的动态、多层次、持续的一体化教学体系和研究型、开放式的思政育人教学模式,能够适应新形势下高等院校大学英语课程思政建设需求,以大学英语教师为主导,在已有课程思政成果的基础上,通过目的性强、组织规划合理的顶层教学设计,将思想政治教育理论知识和理念内涵融入教学内容、课堂管理、评价体系、自学平台、教师言行等大学英语教学过程的各个环节,让学生在“学中思,思中悟”,促进思政知识的输入效率,提高其相关内容自主产出的能力,增强其文化自豪感和科学精神,更深刻地理解思想政治教育核心内涵,并树立正确的思想政治观念和道德行为规范,从而真正实现全过程、全方位的育人效果。与此同时,理工科大学英语课程思政一体化建设和实践不仅可以从根源上激发广大学生学习英语课程的热情,而且能够增加大学英语课程的厚度和深度,切实提高大学英语教育质量。
理工科大学英语课程思政一体化教学模式的建设和实践旨在培养学生的英语综合应用能力提升其泛学科英语语言交流水平,使其掌握阅读和理解思想政治教育类文本材料、有效获取和解读前沿信息和时事新闻、逻辑思辨和准确传播中国社会发展和文化信息等多方面的能力和素养。同时,学生通过学习课程,能够在国际大视野中更清楚地了解中国文化的地位、中国道路的方向、中国理论的缘起和中国制度的特色,既立足本国又面向世界,既传承优秀传统文化又具备时代精神,成为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需要的人才,为增强我国核心竞争力、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担当重要的历史使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