尹建坤,刘世刚,李光熙*
(1.北京中医药大学,北京 100105;2.中国中医科学院广安门医院呼吸科,北京 100053)
特发性肺纤维化(idiopathic pulmonary fibrosis,IPF),是一种以不可逆肺纤维化为特征的间质性肺疾病(interstitial lung disease,ILD),病因不明,病情进行性加重,为特发性间质性肺炎(idiopathic interstitial pneumonias,IIP)的主要亚型。特发性肺纤维化因病因不明、诊断困难、预后不良、易感染加重是目前国内外诊疗及研究的难点,且从确诊到死亡中位生存期仅有3~5 年,预后差,死亡率高[1]。
IPF 发病机理与早期肺泡上皮细胞的频繁损害和异样修复密切相关。肺受到损害后,静止的肌成纤维细胞被表露在各种促纤维化介质中,之后向活化的肌成纤维细胞表型分化,致细胞外基质(extracellular matrix,ECM)过度积聚[2]。多种细胞因子、信号通路、遗传因素也在IPF 的病情进展中起重要作用[3]。IPF 的诊断需结合临床表现、病史、影像学检查和相关免疫学指标,进行多学科讨论评估,排除环境因素、结缔组织病、药品因素等已知原因引起的ILD[4]。
吡非尼酮和尼达尼布是目前药物疗法治疗IPF 的首要选择。吡非尼酮具有抗炎、抗氧化和抗纤维化作用,且能延缓肺功能下降,提高无进展生存期,减少疾病进展风险和降低死亡率[5]。尼达尼布能够抑制IPF成纤维细胞分泌ECM 的能力,阻止其向肌成纤维细胞分化[6],抑制炎症反应和组织纤维化。但两者服用后可能会出现腹泻、恶心、食欲不振、光过敏和肝功能异常等不良反应。
肺康复训练和肺脏移植为治疗IPF 非药物疗法的主要手段。肺康复训练可对ILD 患者的生活质量、呼吸困难症状、运动耐力有所改善[7]。但肺康复对IPF患者治疗效果维持时间短,获益小,并且无论患者是否参与肺康复治疗,IPF患者肺功能均呈进行性下降[8]。肺移植是治疗终末期IPF 的唯一手段,单肺移植后5年生存率约50%,10 年后约25%,能够有效提高终末期IPF 患者远期生存率[9]。
李光熙主张IPF 归属于中医“肺痿”范畴。本病多由肺肾亏虚,正气衰败无力御邪,邪气乘虚入里,渐生痰浊瘀血,稽留经络血脉,导致咳嗽、咳痰、气喘等呼吸道症状进行性加重,严重影响患者的生活质量。
2.1 肺肾亏虚、正气不足为致病之本 本病患者或因先天禀赋不足,或后天失养、劳倦伤身,或久病耗伤,致使肺气不足,无法吸入清气,肺之宗气生化无源。《灵枢·邪客》曰:“宗气积于胸中,出于喉咙,以贯心脉而行呼吸焉”,阐述了呼吸运动和血液循行依赖宗气推动。宗气是激发生命活动的源泉、维持气血运行、生生不息的原动力。宗气虚,呼吸不利,咳嗽、喘息、气短等症状随之而来。肺属金,肾属水,肺阴充盛,下注肾脏,肾精充盈,上滋肺脏,此谓金水相生;肺吸入之气由肾脏摄纳而调节呼吸,两者相辅相成,呼纳相合,才使得呼吸均匀,气道通畅。然而IPF 患者多肺脏虚损而呼吸失调、肾脏亏虚而致纳气无力,可见呼多吸少,呼吸节律失常,气不得续,甚至动则喘甚。
2.2 痰浊瘀血、痹阻肺络为发病之标 患者正虚而邪气入里,初起主要影响肺的宣降功能,但由于肺脏中分布着丰富的血脉,随着病情进展致肺络痹阻。若寒邪进犯经络,寒邪凝滞,则气血凝结不畅,血凝阻络生瘀。若邪热入血,则煎灼血液,血热互结,亦令血瘀更盛。气为血之帅,气行则血行,若气虚无力行血,则血停生瘀。气、血、津液三者在生理和病理上一荣俱荣,一损俱损。肺主宣降通调水道,肾气化升降为主水之脏。肺肾气虚,邪气痹阻,导致气滞血瘀,影响水液的正常输布使痰浊内停并蓄聚于肺,痰邪湿浊黏滞,阻滞肺络,令血停生瘀。痰瘀交结,痹阻肺络,致使病情迁延、反复难愈。
2.3 本虚标实,病程绵延,反复不愈 IPF 发病与进展的主要因素为肺肾亏虚、肺络痹阻、痰瘀互结。本病气虚卫外不固,外邪极易乘虚而入。起病初主要以肺失宣降、气机紊乱、功能失常的病理状态为主,以咳嗽、咳痰、乏力,遇寒冷、刺激性气体或活动后加重为主要症状。若病情发展,由气及血,肺脉痹阻,痰瘀互结,邪积日久,致正虚邪盛,病情加重并且反复难愈,以喘息、呼吸困难、活动耐力大幅下降为主要症状。久病伤精耗气,正气亏虚,邪气更易乘虚而入,如此循环往复,生气渐失,死气渐旺,当此之时,患者已动则喘甚、形如枯槁。因此,治疗时当标本兼治,在扶助正气的基础上,兼顾化痰祛瘀,以通络除痹,祛邪外出。
3.1 扶正培元、补益肺肾“肺痿”是一种慢性虚损性疾病,以虚为本,起病于肺脏,随着病情进展渐及肾脾诸脏。李光熙针对本虚之病根,常用黄芪、红景天、人参等补益之品扶正培元。红景天有培补元气,清热解毒之效,可清邪热以防邪热煎熬肺叶,致使肺叶不张、痿弱不用。对气虚甚者,当重用黄芪补气升阳,益肺固表。人参可大补肺中元气,既能助黄芪补营卫而固腠理,健脾胃而化痰食,又能配合山茱萸、熟地黄等纯阴之药,使阴中有阳,互资互用,生化精血。久病者必累及肾脏,肾精匮乏,无力上滋肺阴,肺脏无肾精滋养,渐致肺肾两虚。当滋肾精以培肺气,肺肾同治,金水相生。因此对于肾阳虚者,加用淫羊藿、仙茅等补肾阳、强筋骨;偏肾阴虚者,加用山茱萸、熟地黄、黄精等滋肾阴、填精髓。黄芪、人参、熟地黄、红景天合用可补肺气之不足、健脾胃之运化、填肾精之亏虚、清肺内之邪热,是治疗“肺痿”导致诸脏虚损的首选药物。
3.2 宣通肺气、止咳平喘 反复不愈的咳嗽、喘憋、呼吸困难严重影响患者的生活质量。当急则治其标,用炒杏仁、苏子、炙百部、蜜紫菀、桔梗等止咳平喘之药。紫菀、百部同为肺经要药。紫菀苦辛,善散善降,长于润肺消痰而止咳,下气降逆而平喘,用于痰多喘咳。百部味甘苦之品、性微温,泻肺热止咳嗽,二药合用,可润肺以清肺热、下气以平喘嗽。桔梗性平、味苦辛,辛能散、苦可降,有宣肺气、排痰脓、利咽喉之功用,乃舟楫之剂,可载诸药上行,引药直达病所。杏仁味苦,有毒,乃降气利下之剂,长于降肺气而平喘息,祛痰浊而止咳嗽。紫苏子辛温,长于消痰壅止喘嗽、润肠燥通大便。二者皆入肺经,两者相合,相得益彰,能增强降气除痰、止咳平喘之功。对于因肺失肃降而致大肠腑气不通,大便不畅者,宜杏仁、紫苏子二者并用,降气理肺、润肠通便,脏腑兼治。
3.3 化痰祛瘀、通痹活络 痰浊、瘀血既是病理产物,又是致病因素,肺络痹阻、痰瘀互结是促进该病进展的重要因素。对于痰浊阻络者,若脾失健运,湿邪困脾,聚而成痰者,当用半夏、厚朴、茯苓、陈皮等实脾土、燥痰湿,复脾之建运,以治其本;若以脾肾阳虚,温煦互利,寒痰内停者,当用前胡、白前、白芥子、干姜等补脾阳、温肾火、温阳散寒,以化痰逐邪;若热邪内郁,煎灼津液,炼液成痰,当用浙贝母、瓜蒌等清肺热、化痰热,以护肺叶不受邪热烧灼。若伴口渴咽干、唇舌干燥等肺燥阴亏之象,宜加用玄参、麦冬、百合,益气生津。对于瘀血生痹者,当用破血攻伐之品,如三棱、莪术等。三棱、莪术均是行气破血,三棱破血中之气,散一切血瘀气结。莪术香烈、行气通窍,两者合用功效相互促进、叠加,令攻伐之力更盛。需三棱、莪术需配合人参等补益之品,气旺方能祛邪,否则正气亦伤,得不偿失。《临证指南医案》曰:“飞者升,走者降,灵动迅速追拔沉混气血之邪。”全蝎、蜈蚣均为血肉有情之品,性善走散,内至五脏六腑,外达经脉血络,攻邪散结,通络祛瘀,荡除积弊。但二者均辛温有毒,少量佐之便可,蜈蚣1~3 条,全虫1~6 g 为宜。
穆某,女,59 岁,2020 年1 月着凉后出现咳嗽、咳白色泡沫痰,未予特殊治疗,每闻及刺激性气味及接触寒凉空气后发作明显。2020 年3 月起间断口服中药治疗,症状稍改善。患者2020 年5 月于北京友谊医院查胸部CT 示:1)右肺上叶尖后段胸膜下小结节,双肺散在多发微小结节,性质待定;2)肺间质性病变可能;3)双侧胸膜稍不均匀增厚;4)胆囊术后状态。未予系统诊治。患者2020 年7 月于协和医院就诊,查肺功能:FEV1123%,FVC 126%,FEV1/FVC 98%,DLCOSB 81%;最大呼气流速肺容积及弥散功能均正常;胸部CT 示:双肺间质病变;纵隔多发小淋巴结;双侧胸膜增厚;建议患者行激素治疗,患者拒绝使用。患者2020 年9 月就诊于广安门医院呼吸科门诊,查呼出气一氧化氮测定示:FeNO50 14 ppb;FeNO200 7 ppb;CaNO 3.7 ppb;炎症诊断:非嗜酸性气道炎症、小气道正常、肺泡正常。予口服中药治疗后,症状稍缓解。患者2020 年11 月无明显诱因自觉咳嗽、咳痰加重,伴气短,遂就诊于我院,查血常规:WBC 6.48×109/L,CRP 2.26 mg/L;胸部高分辨CT:1)双肺下叶部分间质纤维化;2)双肺少许陈旧病变;3)主动脉及冠状动脉硬化;4)双侧胸膜局部增厚。由门诊以“肺间质纤维化”收入院治疗。入院完善相关检查,血气分析:PCO239.3 mm Hg(1 mm Hg ≈0.133 kPa),PO273.9 mm Hg,SO295.9%;肺功能:VCmax 101%,FEV1103%,FEV1/FVC 85%,TLCO 85%,TLC 98%;通气功能正常,弥散功能正常,气道阻力正常。肿瘤标志物常规(女性):CYFRA 21-1 3.86 ng/mL;血常规、生化、凝血、心梗、TNI、甲功、痰培养、真菌D、PCT、尿便常规、心腹超声等未见异常;免疫相关指标:风湿结缔组织病抗体谱二:抗核抗体(ANA)阳性;肿瘤坏死因子(TNF-α):5.40 pg/mL;涎液化糖链抗原(KL-6):759 U/mL;肌炎抗体谱:anti-Ro-52 弱阳性;风湿常规、红细胞沉降率(ESR)、肌炎抗体谱、血清蛋白电泳ANCA 相关小血管炎抗体谱未见异常。结合风湿免疫相关指标结果,且患者否认放射性、粉尘接触史,自发病起无口干眼干,食用干性食物无须水送服,无猖獗齿,无四肢关节肿痛,无雷诺现象,排除结缔组织病导致的继发性肺纤维化,考虑特发性肺间质纤维化。
出院后于2021 年2 月25 日就诊于李光熙主任门诊。刻下症:咳嗽、咳痰,接触刺激性气味及冷空气加重,咳块状白黏痰,晨起较甚,伴喘息、气短,活动后明显,乏力,畏寒,偶有胸闷,纳差,眠可,夜尿频,大便干,排便困难。舌暗红,苔黄腻,脉濡。辨证:肺肾两虚、痰热郁肺证。治以补肺益肾、清热化痰为法。方药组成:百合20 g,桂枝6 g,白芍15 g,甘草6 g,诃子肉20 g,北沙参20 g,茯苓20 g,桔梗10 g,人参6 g,生黄芪20 g,陈皮6 g,蜈蚣2 条,全虫6 g,炒杏仁10 g,红景天15 g,醋鸡内金20 g,海螵蛸20 g。
二诊2021 年3 月11 日,患者服上方14 剂后诉咳嗽未见缓解,咳白痰较前易咳出,喘息、气短、乏力未见明显好转,偶口干、纳眠可,大便干。方药组成:百合20 g,甘草6 g,诃子肉20 g,北沙参20 g,茯苓20 g,桔梗10 g,人参6 g,生黄芪20 g,陈皮6 g,蜈蚣3 条,全虫3 g,炒杏仁10 g,红景天15 g,醋鸡内金20 g,海螵蛸20 g,生地黄10 g,熟地黄30 g,当归10 g,蜜百部20 g,蜜紫菀10 g,前胡10 g,炙马兜铃10 g,麦冬15 g,玄参15 g。并嘱患者行肺康复治疗。
三诊2021 年3 月25 日,患者服上方14 剂后诉咳嗽较前缓解,仍咳白痰,痰量未见明显变化,喘息、气短、乏力较前减轻,纳眠可,二便调。方药组成:百合20 g,甘草6 g,诃子肉20 g,北沙参20 g,茯苓20 g,桔梗10 g,人参10 g,陈皮6 g,蜈蚣3 条,全虫3 g,炒杏仁10 g,红景天15 g,醋鸡内金20 g,海螵蛸20 g,生地黄20 g,熟地黄30 g,当归10 g,蜜百部20 g,蜜紫菀10 g,麦冬15 g,玄参15 g,僵蚕10 g。此后患者定期门诊中药治疗及肺康复治疗,随访至今症状控制平稳,无急性加重。2021 年6 月10日复查胸部CT 示:1)右肺上叶环状双高密度影;2)双肺部分间质性病变;3)双侧胸膜增厚;肺功能:VCmax 95%,FEV195%,FEV1/FVC 84%,TLCO 87%,TLC 97%。涎液化糖链抗原(KL-6):642 U/mL。
按:患者因反复咳嗽咳痰就诊,初因外感风寒邪气后出现咳嗽、咳痰等症状,但未予重视,寒邪稽留肺脏,凝滞气血,血停生瘀,阻滞肺络,损耗肺气,致使咳嗽、咳痰进行性加重。患者肾气衰败,随着病程进展,邪气由肺及肾,母病及子,致使肾脏无力摄纳,随后出现喘息,气短等症状。患者因“本气亏欠”诱使“寒邪乘之”,当用人参、黄芪、红景天、诃子肉等以补元气之亏虚、益肺肾之虚衰、增阴阳之不足、清肺内之余热;配合蜈蚣、全虫等攻伐之品,剔除稽留于经络之中的痰瘀沉疴,祛邪不伤正;陈皮、茯苓、桔梗、百部、紫菀、前胡等化痰祛湿、止咳平喘。通过中药治疗及肺康复锻炼4 个月后,门诊复查胸部CT肺间质病变无明显变化,KL-6 较治疗前有所下降,病情平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