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主体间性的思想政治教育内化途径新论

2022-01-01 01:30:24健,白
佳木斯大学社会科学学报 2022年5期
关键词:内化教学活动师生

孙 健,白 雪

(沈阳工业大学a.经济学院;b.机械工程学院,辽宁 沈阳 110870)

西方哲学在对主体性以及独立性研究的过程中将两组进行联合性分析,在进行分析的过程中将主体看作孤立的个体,在对自身进行思考的过程中产生对世界的认知和看法。主体间性教育是目前教育活动中最重要的内容之一,主体间性的教学模式最主要的是在进行教学活动中实现了教师与学生的交互性学习,我国的教育具有主体间性的性质,师生间的双向或多向交互活动是现代教育过程的关键。在教学活动的过程中深刻认识师生之间的主客关系,能精确地把握师生之间互动交流的具体内容,方便教学活动的开展,同时在教学的过程中能进一步实现主体间性的教学[1]。

一、主体间性理论对思想政治教育内化的启示

主体间性是指对两组或两组以上之间关系的区分,是对他人意图的判定。主体间性在教学活动中的确立,重视师生之间的主客关系,以自我为出发点,同他人之间进行社会关系以及相应内容的交流。主体间性强调,个人在发展的过程中不是独立的个体,在发展中同周围环境以及社会之间均具有一定的关系。主体间性教学理论侧重于对教学活动中教学主客体的确认,对主体间性教学理论进行研究的过程是对教师和学生之间的关系进行探讨的过程,在探究的过程中对教师教学活动地位、学生是学习生活中的主体地位予以了肯定,主体间性教学要求,在进行教学活动的过程中,要发挥教学的引导作用,尊重学生学习的主体地位,加强师生之间的互动。同时,将学生放于学习主体的位置,在这样的互动关系下,培养学生对思想政治理论的认识,优化学生的认知。在学习的过程中,将理论上的思想道德准则进行自我道德品质的转化,实现思想政治教育内化[2]。

(一)将主体间性思想意识树立于思想政治教学中

主体间性思想是指在教学的过程中深刻认识师生间的交互关系,主体间性教育在教学活动中关注师生之间的互动,但在教学互动的过程中,并不是对主体性教育的绝对否定,而是在主体性教育的基础上强化师生之间的互动关系。主体间性教学更加关注对学生学习主体性的尊重,在进行教学活动的过程中,教学活动的设计以及教学活动的开展以促进学生的发展为本,使学生学习的主体性地位得以强调,在教学活动的过程中尊重学生的主体意识,主张促进学生的个性化发展,教学重视对学生差异性的尊重和关注。主体间性教育在个人主体性得到充分发展的基础上,在遵循自然规律和社会规律的条件下,超越个人主体性的局限,在教学活动的过程中更加关注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在关注自身发展的过程中,促进人与自然、人与人之间的和谐相处[3]。在进行主体间性教学中,加强对主体间性的认识,能将主体间性的教学模式更好地同教学的内容以及教学的活动进行融合,能更好地促进教学过程中思想政治的内化。在教学的过程中加强与学生的互动,同时在教学中时刻反思自己的行为,为学生的健康发展以及学习树立良好的榜样,加强自身的思政素养培养,将自身所学在课堂中分享给学生,将课堂教学的内容同实际的生活以及时政热点进行融合,引导学生进行自主思考,加深对于思想政治课程的理解,同时教师对思想道德准则以及行为准则等内容进行讲解引导,加深学生对于理论知识、准则的理解,使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能使思想政治内容内化成学生自我的思想道德品质。在教学活动中关注学生的独立思考,培养学生独立思考的能力,通过师生之间的互动,强化教师的引导作用,发挥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同时又充分发挥教师的启发引导作用,将教学活动升华成教师与学生之间的平等或相对平等的交互活动[4]。

(二)思想政治课师生互动是一种主体间性的交往行为

师生互动是教学活动中必不可少的部分,加强师生之间的互动能拉近师生之间的关系,方便教师对学生具体掌握知识的情况进行一定的了解,形成及时的反馈,方便教师对自身的教学方案进行针对性的改进,提高课堂教学的质量和课堂教学的水平。在师生互动关系的确立中,需要对教学活动的主客体进行区分,在区分的过程中明确学生是学习活动中的主体,教师是教学活动的主体,通过主体间关系的确认,能进一步提高信息交互的质量,为师生之间的交互活动提供一定的保障。师生之间的共生关系,强调课堂教学活动的互动性,教师在进行教学活动的过程中强调对学生独立思考意识的培养,师生之间的互动不止限于问答,而是在于学习主体的变化,在实际的教学活动中,这种互动的形式带有主体间性的形式,学生在互动中能获得相关的“答案”,同时这一过程也是对教师所提出问题的意图的推测与判定,教师问题的提出是为了学生针对具体的问题进行思考,在思考的过程中能形成对事物的正确认知,但同时这种“交流对话”的形式实现了教师与学生之间互为主体、平等对话,在交流的过程中直接实现主体与主体之间的对话,从问题的“客体”,变成思考的“主体”,而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由问题的发出者“主体”变为聆听学生发言的“客体”,再到对学生观念的总结,上升到理论知识的高度实现“主体”的转化,实现了教师与学生之间的主体到客体再到主体的转化。

(三)思想政治课师生互动以生活世界为基础

思想政治课程是教学体系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在教学活动中将理论知识同社会的实际内容进行融合分析,将所学的知识同实际的社会生活进行联系,培养学生将自身所学的知识同实际的社会生活进行联系的能力。在主体间性的背景下,更应将生活世界作为思想政治教育课的教育基础,比如在高中阶段的经济生活的学习中,将所学的内容同学生的实际生活进行联系,实现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化,同时联系实际生活中的文化现象,提高对落后文化和腐朽文化的辨别力度,增强对本民族文化的自豪感和自信心,通过教学能对自身的文化修养以及思想道德水平进行提升,提高自身对事物进行是非判断的能力。通过实际的教学活动,将抽象的理论知识同实际的生活环境进行结合,在发展的过程中推动学生的全面发展,同实际生活进行联系的过程中,实现知识的内化,能将理论的知识真正地运用在实际的生活中,将理论知识转化为实际的价值判断和参与社会生活的技能[5]。

二、思想政治教育内化途径

不充分的主体间性向充分的主体间性不断转化的过程,就是教育活动的科学性和艺术性不断提高的过程。通过主体间的知情意行等身心交互活动实现认知—能力迁移和情志—心灵升华。主体间性的教学关注教学活动中师生之间的互动,在进行互动活动的过程中,尊重学生的学习主体性,教师在进行教学的过程中,通过提问等方式,引导学生进行思考,学生在思考的过程中能进一步提高对知识的理解,使学生在自主思考的过程中将所学理论的思想政治内容内化为用以进行善恶是非判断的准则,同时形成以这种方式来对自身的行为进行约束的自我思想道德品质。在主体间性思想的影响下,高校在思想政治教学中如何做到思想政治教育内化?在高校的实际教学活动中,大部分教师通过课堂角度的转变,促进了学生学习主体性的发展,以学生的实际学习情况以及学习的能力作为教学活动开展的内容,是进行教学活动前最重要的内容。

(一)以人为本是思想政治教育内化的起点

以人为本的教育要求在教育工作中关心每个学生,促进每个学生主动地、生动活泼地发展,尊重教育规律和学生身心发展规律,针对学生不同的个体差异性,在教学的过程中为每个学生提供适合的教育,相比于传统的教学方式而言,以人为本的教学更加关注到学生的主体地位,使教育的过程更具有现实意义。目前,我国的教育不仅要关注人的当前发展,更应关注人的全面发展,在教学活动的过程中将一切的教学活动围绕学生的实际学习能力以及学习的需求进行开展。传统的教学模式在教学活动的过程中更加关注对学生理论知识的传授,在对学生学习情况进行考核的过程中,传统的纸质检测方式具有一定的局限性,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容易形成死记硬背的学习模式,对于相关知识的理解能力不足,没有自我的思考,导致在教学活动中,学生能得到较高的检测分数,但对于相关的理论知识的内涵以及相关的概念理解的程度并不高。随着我国教学的不断改革,在进行教学活动的过程中更加关注学生德育、智育等能力的综合性培养。在对学生进行教学活动的过程中以学生的实际发展需要为本,在进行教学活动的过程中,以人为本的教育是思想政治教育中内化的起点,教学中,保障学生学习的主体性,激发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通过理论知识以及思考能力、逻辑能力等的培养,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教师的行为示范包括政治行为示范、思想行为示范、教育行为示范、道德行为示范、业务行为示范和日常生活行为示范等方面,高校在进行教学活动的过程中应树立科学的教学观,将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作为教学的主要目的之一。

(二)主客型师生关系转向主体间性师生关系

师生关系是指教师与学生在教学活动以及教学过程中的关系,其中包括对待彼此的态度,交流的平等性以及学生对教师的认可程度。师生关系是社会人际关系的一种,同时又属于特殊的社会关系,教师与学生之间的关系建立在教师对学生的教学活动中,以实现具体的教学目的为目标,在教学活动中具有各自的身份和地位,同时在不同的层面又具有主体和客体关系之间的区分。主客型师生关系则是指在教学活动中,教师是学生学习活动中的主体,学生是学习活动中的客体,在进行教学活动的过程中,学生处于被动接受的地位,主客型师生教学容易固化学生的思维,同时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没有对所学的知识加以思考,而是简单地接收和背诵[6]。主体间性的师生关系则侧重于教师与学生之间的平等或相对平等的交互活动,在教学的过程中,从被动的知识接收转化为教师提出问题,学生进行思考,最后对知识进行归纳总结,这样的师生关系在教学的过程中不仅能将教学的内容传授给学生,同时学生有了思考的时间,加深了对于思想政治知识的理解,学生在思考的过程中能将所学的理论知识与实际的生活进行联系,在联系的过程中,将理论知识进行内化,变成思想道德品质,甚至是参与社会生活的能力,主体间性的师生关系关注教师与学生之间的交互关系或交互活动,主体间性教育理论将目光投射于师生间的交互活动,关注师生间的交互关系。深刻认识师生间的交互关系,也就深刻认识了教育的本质;准确把握师生间的交互关系,也就准确把握了教育的活动过程,在教学活动中注重于内在思维向外在实践的迁移。

(三)将科学理论同生活世界进行有机的结合

教学中贯彻理论联系实际原则,在进行教学活动的过程中加强教学内容同实际生活之间的融合,关键在于保证理论知识的主导作用;对学生进行理论知识讲解的过程中,加深学生对理论知识的记忆,便于学生对理论知识的理解和运用,在教学活动的过程中,将理论的教学内容同实际的社会热点、事件进行结合,将直接经验、间接经验通过多种方式进行结合。思想政治教育是高校教学体系中重要的组成部分之一,对于学生的发展具有较为重要的影响,在教学的过程中具有很强的理论性。高中的思想政治分为经济生活、社会生活、政治生活等不同的维度进行教学,将理论知识同实际的生活经验等内容进行结合,将抽象的教学内容进行具体化,帮助学生提升对知识的运用能力和迁移能力。在进行教学活动的过程中要创新教学方式,丰富教学的内容,优化教学模式,通过教学形式的创新,激发学生学习的效率,提高教学质量和效率,与实际的社会生活联系,使学生从理论和实际的结合中理解和掌握知识,培养学生运用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7]。理论联系实际原则所反映和要解决的矛盾,是在教学的过程中要保障教学的内容不同实际的生活脱节,使教学的内容具有实用性,学生能运用理论知识解决实际的生活问题,提高自身参与社会实践的能力,将所学的知识进行内化,转化成品质和技能[8]。

三、总结

教育内化是将思想政治课程中看、听、想等思维观点经过内证实践,所领悟出的具有客观价值的认知体系。教育内化对于德育工作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在教学活动过程中培养学生将自身所学的知识同实际社会生活进行联系的能力,在主体间性的背景下,更应将生活世界作为思想政治教育课的教育基础,主体间性教育在个人主体性得到充分发展的基础上,在遵循自然规律和社会规律的条件下,超越个人主体性的局限,在教学活动的过程中更加关注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在关注自身发展的过程中,促进人与自然、人与人之间的和谐相处。在教学活动的过程中树立以人为本的教学理念,关心每个学生,促进每个学生主动地、生动活泼地发展,尊重教育规律和学生身心发展规律,针对学生不同的个体差异性,在教学的过程中为每个学生提供适合的教育。在进行教学活动的过程中要创新教学方式,丰富教学内容,优化教学模式,通过教学形式的创新,激发学生学习效率,此外,在进行教学活动的过程中,保证理论知识的主导作用[9]。

猜你喜欢
内化教学活动师生
住培教学活动指南专题
初中历史教学中师生的有效互动
甘肃教育(2021年12期)2021-11-02 06:30:00
小学数学实践教学活动初探
甘肃教育(2021年10期)2021-11-02 06:13:58
激活中队活力,内化少先队员组织归属感
少先队活动(2020年8期)2020-09-11 06:42:32
激活中队活力,内化少先队员组织归属感
少先队活动(2020年7期)2020-08-14 01:17:48
德鲁大叔内化营销胜过广告
华人时刊(2018年15期)2018-11-10 03:25:30
如何构建低耗高效的高中数学教学活动
麻辣师生
高中语文阅读教学活动设计探讨
中学语文(2015年18期)2015-03-01 03:50:53
海外华语教材的文化“内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