乡村振兴背景下中国农村人口两化问题再认识及其优化

2021-12-31 07:03茆长宝
西北人口 2021年1期
关键词:人口人才优化

茆长宝

(成都理工大学法学院,成都610059)

一、引 言

人口是最宝贵的资源和财富,是我国经济运行的基础条件[1][2]。面对纷至沓来的人口问题,我们需要树立人口优化观[3]。在乡村振兴背景下,农村人口是乡村振兴的主要参与者,是乡村振兴战略实施的重要保障力量,是影响乡村振兴战略实施效果的重要因素。从农业产业优化角度来看,“城归”人口无疑是实现乡村振兴战略的重要支点,回流人口选择返乡创业的行为促进乡村振兴的进程[4][5]。但在现实中,城镇化战略与乡村振兴战略对劳动力、人才的需求存在一定的矛盾,农村劳动力外流对乡村振兴战略推进形成了挑战[6][7],农村人口与经济、土地之间的发展表现为发展失衡的态势[8]。事实上,乡村振兴背景下农村人口问题除了劳动外流问题外,已表现出较为广泛、系统的“城市化”“逆城市化”并存的两化问题[6]。其中,农村人口“城市化”问题是指与城市人口发展特征相似,农村人口发展呈现诸如人口少子化、人口老龄化、人口少子老龄化等问题;农村人口“逆城市化”问题是指与城市人口发展特征相反,农村人口发展呈现诸如人口教育水平低、人才匮乏、青壮年人口外流、生态环保意识薄弱等问题。在乡村振兴战略中,农村人口两化问题不断强化自身的风险角色,对乡村振兴施加负面影响。

总的来看,目前我们对乡村振兴背景下我国农村人口发展状态、问题有了初步把握,对如何解决劳动力外流也进行了初步的讨论,并提出了一些对策。但即便如此,我们对农村人口两化问题的发生机理、农村人口两化问题的本质等问题依然缺乏研究;对乡村振兴背景下农村人口两化问题的优化原则、思路及具体的路径、策略等问题依然缺乏系统性的讨论。而这些问题对于农村人口两化问题的深度认识以及推进乡村振兴战略而言都至关重要,但目前这些问题依然困扰我们。基于此,本文将主要围绕这些内容展开。

二、乡村振兴背景下农村人口两化问题的再认识

(一)农村人口两化问题是乡村振兴战略框架下的农村人口问题

农村人口两化问题是乡村振兴战略框架下的农村人口问题。事实上,如果仅从人口自身来说,无论是农村人口少子化、人口老龄化、少子老龄化,还是农村青壮年人口流动、人口素质低、环保意识弱等,都只是农村人口在当前的一种发展状态。但在特定的环境下,农村人口的两化发展状态也便有了好坏优劣之分。换句话说,当前农村人口发展表现出来的两化问题之所以成为问题,是因为当前农村人口的两化发展并不符合乡村振兴对农村人口状态的需求,对整个乡村振兴战略施加负面影响,阻碍乡村振兴相关目标的实现。具体来看,在乡村振兴战略实施的目标中,产业兴旺不仅需要既懂产业又熟悉农村的复合型人才的引领,还需要有大量拥有一定教育水平、掌握一定知识技能的农村青壮年产业人口的支撑;生态宜居需要农村人口拥有良好的、并在日常生活生产实践中自觉践行的生态环保意识;乡风文明建设需要有接受一定教育的农村人口,对传统文化进行继承抑或撇弃,加快新时代新乡风培育;管理有效需要懂经济、懂产业、懂市场、懂农村、懂文化、懂农民、懂管理以及具有良好的国家大政方针贯彻执行能力的综合管理人才;生活富裕依赖产业兴旺这一前提,对农村人才、青壮年人口发展状态产生间接需求。换句话说,乡村振兴目标对农村人口的发展状态提出了非常有针对性的具体要求,而目前农村人口的两化发展状态与乡村振兴所需要的农村人口发展状态形成鲜明的对比。因此,我们可以说,乡村振兴背景下,我国农村人口两化问题是乡村振兴战略框架下的农村人口问题,同时也决定了满足乡村振兴发展的需求是未来农村人口两化问题优化的重要判断标准与方向。

(二)农村人口两化问题本质是发展问题

乡村振兴是“三农”问题总抓手,是引领未来我国农村发展的战略性安排。乡村振兴战略中,无论是实现乡村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还是实现乡村优化有效、生活富裕的目标,对农村人口发展状态都存在客观上的需求。这也就是说,乡村振兴背景下的农村人口两化问题直接反映出农村人口对农村社会经济发展的负面影响,在本质是农村社会经济的发展问题。农村人口两化问题从产生过程来看,是现代化进程中,我国重城轻村、城乡二元发展模式下长期累积的人口问题,即农村人口两化问题是我国城乡社会经济失衡发展过程中出现的问题。换句话说,农村人口问题事实上是农村人口在与农村社会经济发展互动过程中一种失衡的负面状态呈现[9]。乡村振兴背景下,对农村人口两化问题优化成为实现农村社会经济可持续发展的内在客观需求。总之,农村人口两化问题本质是发展问题,其产生于城乡社会经济发展进程之中,未来也需要在城乡社会经济发展进程中加以解决。

(三)农村人口两化问题发生机理的认识

从农村人口两化问题的发生机理上看,乡村振兴背景下农村人口两化问题是在我国现代化进程中,城乡二元发展以及农村人口问题隐蔽性带来的政策优化力度不足或缺位等因素共同作用下产生的。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社会经济快速发展,科技进步迅猛,取得的现代化成果有目共睹,尤其是城市不断推进的现代化进程早已通过城乡信息扩散、城乡资源交换、城乡人口流动而辐射广大农村地区,对农村人口的生育意愿、行为产生抑制作用。不可否认,独生子女政策对农村人口生育水平下降产生过重大影响,国家统计局公布数据显示,我国农村育龄妇女总和生育率(TFR)从20世纪70年代的5.7下降至20世纪末略高于更替水平(TFR≈2.1)[10],2015年中国人口抽样调查数据显示,农村育龄妇女总和生育率已下降至1.27,低于农村1.5孩的政策生育水平,这意味着在现代化冲击下,我国农村文化型低生育已逐渐成为现实。受农村人口生育水平快速下降的影响,2008年,我国农村地区进入人口少子化状态,即总人口中少儿人口比重开始低于20%。事实上,现代化对于农村人口年龄结构的影响不仅仅体现在人口少子化,同时也体现在人口老龄化。现代化进程中,医疗技术的进步、营养状态的改善都对农村人口预期寿命延长产生积极影响。同时,在人口少子化产生底部老化作用的共同影响下[11],农村人口老龄化加速发展。总之,受现代化进程的影响,我国农村人口目前已进入人口少子化、人口老龄化、少子老龄化的结构状态,表现出农村人口发展的“城市化”特征。换句话说,从农村人口发展整个过程来看,现代化通过抑制农村人口生育行为、延长农村人口预期寿命,促进农村人口向“城市化”状态发展,这一过程不可避免。但问题的关键在于农村人口能否以均衡或相对均衡的方式向“城市化”状态发展。然而,我国城乡长期二元发展模式事实上早已为当前农村人口的两化失衡发展埋下了伏笔。

城乡二元发展模式孕育、强化农村人口两化问题。长期以来,我国存在“重城市、轻农村”的偏向,城乡二元发展特征明显。受此影响,我国城市经济相对发达,基础设施建设投入以及医疗、教育等其他公共服务供给也多集中于城市地区[12][13]。其中,教育资源的集聚有效提高了城市人口受教育水平与质量;对良好人居生态环境的期待以及对恶性环境事件带来危害性后果的敏感都不断强化城市人口的环保意识、提升其践行环保行为的自觉性。此外,在城乡二元发展模式下,城市工业经济发达,就业机会众多,收入水平高,对农村人口产生巨大吸引力,加之户籍制度改革弱化人口流动迁移的制度障碍,我国城市出现大规模人口流入情景。相反,长期重城轻村偏向导致农村地区经济发展、收入等水平相对城市而言整体较低,公共服务供给相对薄弱,加之政策扶持力度弱或缺位,人口平均受教育水平低、环保意识薄弱、人才匮乏,以及由此形成的城乡间巨大发展差异推动农村青壮年人口过度外流,农村人口发展整体表现出逆城市化问题。而大量、过多青壮年人口外流至少带来两个重要问题:首先,从人口年龄结构来看,农村青壮年人口外流客观上造成农村腰部人口即劳动力人口亏损,通过亚人口(sub-population)结构之间的传递,加快农村人口老龄化的进程,近年来城乡之间甚至出现人口老龄化倒置现象[14]。而农村人口老龄化进程的加快则推进农村人口少子化发展,加深农村人口少子老龄化程度[15],进而对农村社会经济发展施加负面影响,加速农村青壮年人口外流,进一步加深农村人口少子老龄化程度,形成强化性循环(图1),并最终强化了与农村社会经济发展不相协调、不相匹配、过快、过度的农村人口“城市化”问题;其次,农村青壮年人口过度外流导致农村劳动力人口、人才亏损,近年来农村空心村现象[16]的出现就是农村青壮年人口过度外流带来的后果之一,这对农村社会经济发展的负面影响显而易见——土地撂荒、发展乏力、农村凋敝[17],阻碍农村社会经济发展。这一结果形成的推力将更多农村青壮年人口推向更具吸引力的城市,农村劳动力人口、人才亏损更趋严重,形成恶强化性循环(图1),农村人口逆城市化问题也因此更加凸显。当然,需要指出的是,长期城乡社会经济发展差距导致农民对农民身份缺乏认同感,也是造成农村人口大量外流的重要因素,也是农村社会经济发展长期相对滞后产生负面影响在心理层面的一个延展。这也反映出,通过农村社会经济变量,农村人口两化问题产生1+1>2的叠加作用(图2)。

除此以外,目前所呈现出来的农村人口两化问题与长期缺乏充分的政策应对紧密相关。在过去很长一段时间里,学界对农村人口问题的关注集中在数量、素质、老龄化、适度生育等问题[18-20],其中,数量问题对我国农村人口相关政策制定方向产生较大影响,且主要政策目标是减少农村人口规模,而诸如农村人口素质、老龄化、适度生育等问题,在政策层面上未能引起足够的重视,表现为相关政策的薄弱或缺位。但就农村人口问题本身而言,相较于过去长期关注的数量过多问题而言,农村人口教育水平较低、人才匮乏、人口少子老龄化、劳动力人口外出、环保意识薄弱等问题的重要性在乡村振兴背景下日渐凸显。此外,我国农村地域广阔、社会经济发展进程相对缓慢、信息相对闭塞,农村人口相关问题不易被察觉或被察觉的速度较慢,因而具有一定的隐蔽性特征;已经被发现的农村人口问题得不到足够重视,政策层面应对速度慢,导致相关农村人口问题表现出明显的隐蔽性政策缺位。总之,在城乡二元发展模式的长期影响下,农村人口问题的转变及其隐蔽性特点导致农村人口发展状态及其对农村社会经济发展的挑战未能得到及时、充分的认识,形成我国目前应对农村人口两化问题的政策力度不足或缺位等现状。

图2 农村人口两化问题发生机理

总的来说,长期城乡二元发展以及隐蔽性政策缺位环境中产生的与农村社会经济发展不相协调、不相匹配、过快、过度的农村人口“城市化”“逆城市化”等多维人口问题。其中,农村人口少子化加速发展、老龄化城乡倒置、青壮年人口过度外流、人才匮乏、环保意识薄弱等问题对乡村振兴战略持续推进形成了挑战,需要引起我们高度关注;此外,在农村社会经济变量的作用下,农村人口“城市化”问题与“逆城市化”问题之间产生1+1>2的叠加作用,不断强化当前我国农村人口“城市化”“逆城市化”问题共存且相互关联、相互影响的复杂农村人口问题形态(图2),对乡村振兴产生深远的负面影响。

三、乡村振兴背景下农村人口两化问题的优化原则、思路与方向

(一)优化原则:从重城轻村到城乡融合

在长期重城轻村偏向的影响下,农村人口逆城市化发展特征显著,加之农村人口城市化问题的叠加,农村人口两化问题对乡村振兴战略推进施加的风险性不断强化。换句话说,在重城轻村实践中,我国农村人口呈现出的两化问题阻碍农村社会经济发展,对乡村振兴战略施加负面影响。

然而,从城乡发展关系来看,广袤的农村地区一直是我国工业产品的重要消费市场,是城市快速持续发展的重要支撑力量。因此,城市的持续繁荣发展在一定程度上依赖农村的持续繁荣。因此,需要明确,在新型城镇化背景下,乡村振兴战略的提出不是单纯意义上的城乡统筹,更不是忽视农村只顾城市发展,而是城镇化战略与乡村振兴战略联动,是相互影响、相互制约、互利共赢的一种新型城乡融合发展模式,彻底扭转城乡二元发展局面。乡村振兴背景下农村人口的优化问题,在顶层设计上首先需要明确将城乡融合发展作为优化农村人口问题的指导原则,也就是说对于劳动力、人才资源的空间配置既要考虑城镇化战略的需要,也要考虑乡村振兴战略的需要;其次,在公共政策层面上,关注农村人口问题的隐蔽性特点,加大对乡村振兴背景下农村人口问题的关注与政策优化力度。

(二)优化思路:从碎片化到整体化

从目前农村人口问题发展的状态来看,农村人口“城市化”问题与“逆城市化”问题在乡村振兴背景下同时叠加存在,相互关联。这就意味着,当前我国推进乡村振兴将同时面临农村人口少子化、老龄化等结构问题、农村人口教育问题、农村人才问题、农村人口流动问题、农村人口环保行为问题等。这些农村人口问题同时存在,共同对乡村振兴施加负面影响。从农村人口问题内部关系来看,目前我国农村人口存在的“城市化”问题与“逆城市化”问题,并非单独存在,而是相互关联。这种关联既体现在“城市化”问题、“逆城市化”问题的内部,同时也体现在“城市化”问题、“逆城市化”问题之间。在“城市化”问题内部,人口少子化提升老龄化水平,加速人口老龄化进程,并通过改变家庭结构类型、抑制经济发展等途径强化、放大老龄化社会的经济发展以及养老等问题;而人口老龄化通过增强家庭代际成员之间的竞争关系、降低家庭可支配收入、提高生养成本、加快人口“质—量”替代等途径,加速推进人口少子化进程,最终导致人口少子化与老龄化之间相互强化作用机制的形成,加快少子老龄化进程[15]。在“逆城市化”问题内部,受教育水平低导致乡村人口环保知识缺乏,环保意识薄弱;人才外流加剧农村人才匮乏状态。在“城市化”问题、“逆城市化”问题之间,农村青壮年人口外流,通过腰部老化作用,加剧农村人口老龄化进程,推进农村人口少子老龄化的发展;农村人口少子老龄化发展对农村社会经济发展施加负面影响,成为农村青壮年人口外流的重要推力。这也就是说,目前农村人口出现的两化问题,不是孤立存在,而是相互关联。

农村人口两化问题在乡村振兴背景下共存及两化问题间的关联性,一方面反映出当前我国农村人口问题的复杂性,另一方面也增加乡村振兴战略中对农村人口问题的优化难度。在过往人口及相关问题的治理实践中,碎片化治理带来的挑战明显[21-23],但在乡村振兴背景下,面对农村人口问题的广泛性与复杂性,需要撇弃碎片化治理思路,取而代之的是基于农村人口两化问题的广泛性及内部关联的复杂性建构的整体性优化思路。即围绕乡村振兴需求,农村人口两化问题的优化既要考虑人口“城市化”问题的优化,也要考虑“逆城市化”问题的优化,实现农村人口两化问题优化一盘棋;同时,各相关主体部门加强协作,实现功能互补,共同推进农村人口两化问题优化目标的实现。

(三)优化方向:推进乡村振兴战略实施

为了解决我国三农问题,国家在战略层面提出了乡村振兴战略。从本质上看,乡村振兴战略是三农问题的总抓手,其囊括应对三农问题的具体途径与举措,更具指导性、针对性和操作性。正如上文的分析,农村人口两化问题是乡村振兴战略框架下的农村人口问题,农村人口两化问题的优化实质上是为推进、实现乡村振兴战略目标提供所需的人口状态。过去,我国学者围绕三农问题下的农村人口问题展开过讨论,提出通过加快城镇化进程、提高农村人口素质、挖掘农村人力资源、培育农村人才等途径应对三农问题[24-27]。目前,农村人口两化问题叠加且相互关联,导致我国农村人口发展形态较过去更为复杂,应对的难度也更大。如何围绕乡村振兴战略实施目标,全面、系统优化农村人口发展问题,自然成为当前以及未来我国农村人口两化问题的主要优化方向及参考标准。

四、农村人口两化问题的优化途径与策略

(一)多维度优化:乡村振兴背景下农村人口问题优化途径

农村人口问题对乡村振兴战略施加的负面影响将随着乡村振兴战略的推进而日渐显现,对农村人口问题的优化也因为乡村振兴战略的推进而显得日益迫切。目前,在城乡融合原则、整体优化思路的指导下,围绕乡村振兴战略目标这一标准,对农村人口两化问题展开优化:

1.破解农村人口两化问题中的强化性循环,促进农村人口年龄结构长期均衡发展

首先,国家加大对乡村产业振兴的扶持力度,改善农村生活、工作、收入环境,增强农村青壮年人口留村工作的意愿,吸引农村外出人口,特别是具有丰富管理经验、资本雄厚、技术骨干等管理、经营、技术“能人”回村创业发展,并通过社会网络效应,带动其他青壮年人口留村工作;通过改善农村工作待遇、疏通农村职业发展上升通道,吸引城市优秀人才来农村施展才华,优化城乡人口资源配置。通过上述途径逐步破解、扭转农村人口两化问题中的强化性循环,推进农村人口年龄结构优化进程。

其次,人口流动背景下的低生育水平在农村人口年龄结构失衡过程中无疑扮演重要角色,而生育成本高昂是导致农村人口低生育水平的重要原因。鉴于此,未来可考虑出台针对鼓励农村二孩生育的社会福利政策体系,构建友好型生育环境,切实降低农村生育成本,为农村人口年龄结构优化注入源头活力。

总之,通过完善农村社会福利政策鼓励农村二孩生育、优化农村生活工作环境条件吸引外部人才流入或回流等途径,促进农村人口年龄结构长期均衡发展。

2.通过“外引”“内培”“重教育”,综合解决农村人才匮乏以及人口素质偏低问题

纵观日本、韩国等国,充足人才以及普遍素质较高的农村人口,是乡村振兴深入实施推进的重要保障条件,我国也不例外。但人才的培育,尤其是人口素质的普遍提升不能一筹而就,而是需要较长的时间过程加以积淀,这是客观规律。因此,为了解决我国乡村振兴过程中的人才问题,可以从“外引”“内培”“重教育”三个方向制定具体策略:

第一,重视对乡村外部人才的引入工作。吸引外部人才外流入是改善农村人才匮乏现状的有效途径。在整个社会层面上,除了农村青壮年人口流向城市外,也要有城市人才流向农村,以达到相互促进发展的目的。为了打破城市人才下乡难的问题,国家需要发挥重要的调节保障作用。具体可从两方面着手:首先,不仅要提高人才尤其是乡村振兴急需的关键人才待遇——确保相关待遇水平在市场上(包括城乡市场)具有竞争性、超前性,为人才下(回)乡、下(回)村解决生活上的后顾之忧;其次,在具体人才政策制定上还要考虑将人才的职业发展规划与乡村振兴紧密结合,疏通、拓宽下(回)乡人才事业发展的上升渠道,让人才在推动乡村振兴的过程中,自身事业也得到发展,解决下(回)乡人才职业发展上的后顾之忧。总之,通过上述两种途径,给人才下(回)乡施展才华提供广阔天地、扫清障碍。

第二,利用高等教育资源培育乡村振兴人才。利用我国丰富的高等教育资源,制定特殊的人才政策、绿色通道,为乡村振兴培育人才。首先,国家委托高校以定向委培的方式,在本科、硕士研究生、博士研究生招录过程中,通过诸如适当控制分数、学费减免、待遇提升等一系列优惠政策,为农村定向招录培养科技、经济、文化、管理等人才;其次,利用5~10年左右的时间,选拔一批农村本地有发展潜力的优秀青年人员进行定期的专项管理、培训,扩充、壮大乡村振兴人才队伍。

第三,通过抓牢基础教育这一环节,普遍提升农村人口素质。乡村振兴依赖普遍素质较高的农村人口,而农村人口素质的普遍提升在根本上依赖教育。“十年树木,百年树人”所表达的不仅是教育的长期性、还有持续推进教育的艰巨性。因此,在具体实施过程中,一方面在法律层面上要明确家庭在实现家庭适龄成员接受义务教育过程中的责任与义务,力争适龄儿童对义务教育的全参与;另一方面提升义务教育年限,考虑将大学前的小学(包括幼儿园)、初中、高中各阶段教育全部纳入义务教育范围,延长我国农村人口的普遍受教育年限。需要强调的是,在义务教育实施阶段,除了文化知识学习之外,还应当加强对我国诸如礼仪、农耕、民俗、非物质文化遗产等优秀传统文化以及新时代优良家风、新乡贤文化以及生态文明的学习,提升农村人口综合素质。

第四,加快新型职业农民培训。对于超过接受义务教育年龄的农村人口通过常态化开设有针对性的培训班、农业生产经营示范点等方式协助农民在互联网普及背景下掌握现代化新型农业生产以及形成市场化经营思维模式,加快新型职业农民的培训。但在新型职业农民的培训过程中,坚决遏制以完成任务式的培训方式,坚持以服务乡村振兴战略为指导,严格实施入选参培农民的遴选条件,严控培训质量,加快乡村振兴急需实用人才的培训进程,促进新型职业农民内部结构的均衡发展。

总之,通过形成外部吸引、内部培养以及重基础教育相结合的推进机制,加快人才的引进与培育,解决乡村振兴中的农村人才匮乏以及人口素质偏低问题。

3.强化提升农村人口的环保意识

农村人口环保意识弱主要表现在对环保知识的认知浅、广度窄以及自觉践行度低等方面。因此,提升农村人口的环保意识,需要从强化环保知识认知以及提高自觉践行度着手。具体来说有下列三个途径:首先,在义务教育阶段,普及包含环保知识、环保意义、环境污染后果等知识的科普课程,提升农村儿童、青少年环保意识;其次,通过新闻媒体开设环保专栏节目、村小组集体会议、环保主题文化汇演等形式多样的讲解宣传教育活动,宣讲环保知识、环保意义以及环境破坏后果,提升农村人口环保意识;第三,构建人人参与环保、遵守环保的村规民约,形成村民参与监督、奖惩有效、人人践行环保的良好氛围。

4.制定乡村振兴下农村人口中长期发展规划

农村人口两化问题的优化对于乡村振兴战略持续推进的意义不言而喻。鉴于农村人口两化问题的复杂性、隐蔽性、优化的重要性及难度,国家可考虑制定乡村振兴战略下农村人口中长期发展规划。提出乡村振兴背景下农村人口中长期发展战略,强化对农村人口两化问题发展态势的追踪,消除其隐蔽性问题,明确具体优化目标,制定相关政策选择等,做好乡村振兴背景下农村人口问题优化的顶层设计。

(二)整体化与阶段化:乡村振兴背景下农村人口两化问题的优化策略

1.农村人口两化问题的整体优化策略

乡村振兴背景下,我国农村人口发展不仅面临人口少子化、老龄化、少子老龄化等与城市人口发展相类似的“城市化”问题,同时也表现出教育水平低、青壮年人口过度外流、人才匮乏、环保观念弱等“逆城市化”问题。这些问题共同存在,相互关联,对乡村振兴战略各个维度施加负面影响。因此,从推进乡村振兴角度而言,农村人口优化不能采取随意性的碎片优化策略,相反应当采取整体优化思路。从内涵上看,整体性包含两层含义。

首先,对于农村人口两化问题需要整体认识。在优化政策设计阶段,既要考虑农村人口的“城市化”问题,也要考虑“逆城市化”问题;在具体实施过程中,我们需要全面考量农村人口两化问题,综合推进,即采取整体化的农村人口优化策略。其次,农村人口优化需要集合多部门整体共同推进。其中,应对农村人口“城市化”问题,可能涉及卫计、社保、民政、财政、法律等部门;应对农村人口“逆城市化”问题,可能涉及财政、民政、法律、就业、教育、技能培训、文化传媒等部门。换句话说,农村人口优化目标的实现需要整合多部门资源,提供政策支持,整体应对。

但需要指出的是,在实施整体优化策略中,农村人口两化问题有难易、有轻重缓急,这决定在农村人口优化过程中需要考虑阶段化策略。

2.农村人口两化问题阶段优化策略

从农村人口两化问题涉及的具体内容来看,不同农村人口问题优化的难易程度、轻重缓急、所需时间均存在差异,这决定农村人口两化问题优化需要一定的阶段化过程。对于困难大且优化所需时间较长的问题,可划入长期优化类别,分阶段攻坚;对于容易且优化所需时间较短的问题,可划入短期优化类别,实现快速优化;对于虽然困难但优化所需时间较短或相对容易但优化所需时间较长的问题,可划入短中期/中长期优化类别,逐步实现优化。围绕乡村振兴战略的需要,实现农村人口的高效优化,农村人口两化问题优化可作如下的阶段安排:

短期主要围绕容易且优化所需时间较短的农村人口问题开展优化工作。诸如制定乡村振兴下农村人口中长期发展规划;延展义务教育年限;制定城乡人口均衡发展战略规划;改善农村工作待遇,开展人才引进、新型职业农民培训工作;通过新闻媒体开设环保专题专栏节目、村小组集体会议、环保主题文化汇演等形式多样的讲解宣传教育活动,提升农村居民环保意识等优化内容。

短中期/中长期主要围绕虽然困难但优化所需时间较短或相对容易但优化所需时间较长的农村人口问题来开展优化工作。诸如制定农村婴幼儿托管、儿童照料等针对农村具体情况的社会福利政策;改善农村生活工作环境条件,疏通农村职业发展上升通道;依托高等院校进行人才培训;在义务教育阶段普及环保科普课程等优化内容。

长期主要围绕困难且优化所需时间较长的农村人口问题开展优化工作。诸如继承礼仪、农耕、民俗、非物质文化遗产等优秀传统文化;加强新时代优良家风、新乡贤文化的学习;形成村民参与监督、奖惩有效、人人践行环保的良好氛围等优化内容。

所要强调的是,对于短中期/中长期优化的人口问题,并不意味着短期内不开展相关优化工作。恰恰相反,由于短中期/中长期优化的人口问题难度更大、或所需时间更长,在实际优化过程中更需要制定阶段化、目标明确的优化策略。此外,需要形成长效的维护机制,实现农村人口两化问题优化的可持续性。

总之,围绕乡村振兴战略,根据农村人口两化问题特点,制定整体化、阶段化的优化策略,提高优化效率、效果,切合乡村振兴背景下农村人口两化问题的优化逻辑。

五、结论

我国农村人口面临“城市化”“逆城市化”的两化问题,这些问题相互叠加,加剧乡村振兴背景下我国农村人口问题的复杂性。在此基础上,本文对农村人口两化问题的本质、发生机理以及乡村振兴背景下农村人口问题的优化原则、思路、方向及具体的路径策略等涉及农村人口两化发展等问题进行深层次的讨论。

长期城乡二元发展以及隐蔽性政策缺位环境中产生的与农村社会经济发展不相协调、不相匹配、过快、过度的农村人口“城市化”“逆城市化”等多维问题,其中农村人口少子化加速发展、老龄化城乡倒置、青壮年人口过度外流、人才匮乏、环保意识薄弱等是乡村振兴背景下农村人口问题中的主要问题,需要引起我们高度关注;此外,在农村社会经济变量的作用下,农村人口“城市化”问题与“逆城市化”问题之间产生1+1>2的叠加作用,不断强化当前我国农村人口两化问题并存且相互影响的复杂形态,对乡村振兴产生深远的负面影响。同时,需要强调的是,农村人口两化问题是乡村振兴战略框架下的农村人口问题,其本质是农村社会经济发展问题,其产生于农村社会经济发展进程之中,未来也需要在推进农村社会经济发展进程中加以解决。

基于此,农村人口两化问题的优化需要秉持从重城轻村到城乡融合的优化原则、遵循从碎片化到整体化的优化思路、坚持推进乡村振兴战略实施的优化方向。在实践过程中,可采取制定乡村振兴下农村人口中长期发展规划;破解农村人口两化问题中的强化性循环,促进农村人口年龄结构长期均衡发展;通过“外引”“内培”“重教育”等举措,综合解决农村人才匮乏、人口素质偏低问题;强化提升农村人口环保意识的多维度优化途径,以及采用整体化与阶段化相结合的优化策略。

总之,良好的农村人口发展状态对于乡村振兴战略而言至关重要。但农村人口两化问题叠加且相互关联加剧农村人口问题的复杂性,加之农村人口问题的隐蔽性特征与优化政策缺位,都使得当前我国农村人口发展状态与乡村振兴所需渐行渐远,需要国家高度重视。

猜你喜欢
人口人才优化
《世界人口日》
人口转型为何在加速 精读
人才云
超限高层建筑结构设计与优化思考
民用建筑防烟排烟设计优化探讨
关于优化消防安全告知承诺的一些思考
一道优化题的几何解法
忘不了的人才之策
人口最少的国家
留住人才要走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