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司匹林联合缬沙坦治疗高血压伴冠心病对其血管内皮功能的影响

2021-12-31 09:01朱军南京市六合区人民医院江苏南京211500
首都食品与医药 2021年24期
关键词:缬沙坦内皮阿司匹林

朱军(南京市六合区人民医院,江苏 南京 211500)

在我国,高血压的发病呈现老龄化趋势,临床按照病因将该病分为原发性高血压与继发性高血压,主要表现为血压升高。高血压是引起冠心病的(coronary heart disease,CHD)危险因素,血压升高会加速动脉粥样硬化,从而引发心绞痛,危害患者生命健康[1]。控制高血压、延缓冠状动脉粥样硬化进程是阻止CHD病情恶化的关键。缬沙坦对具有伴随性高血压的CHD及糖尿病等相关病症有良好的疗效,可作为高血压伴CHD患者的常规使用药物。阿司匹林具有缓解疼痛、抗血栓等作用,有利于减少动脉粥样硬化患者的发作次数,降低心绞痛程度。联合用药可增强药物的治疗效果,并减少不良反应发生[2]。为具体探究阿司匹林联合缬沙坦对高血压伴CHD患者的临床疗效及对患者血管内皮功能的影响,本研究以2018年10月-2020年10月的100例高血压伴CHD患者为研究对象,给予相应的药物治疗,具体内容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于2018年10月-2020年10月,选取我院收治的100例高血压伴CHD患者,根据随机数字表法平均分为两组,对照组(n=50)给予缬沙坦治疗,观察组(n=50)在对照组的基础上加用阿司匹林治疗,其中对照组男28例,女22例,年龄42-77岁,平均(58.25±6.12)岁,病程4-12年,平均(8.56±3.48)年;观察组男26例,女24例,年龄45-79岁,平均(59.25±6.18)岁,病程5-13年,平均(9.12±3.22)年。两组患者的一般资料具有可比性(P>0.05)。

1.2 纳入标准和排除标准 纳入标准:①患者收缩压≥140mmHg或舒张压≥90mmHg;②符合临床CHD诊断标准[3];③患者依从性高;④患者及家属对本研究均已知情并同意。

排除标准:①对阿司匹林及缬沙坦药物过敏者;②严重心脑血管疾病患者;③精神障碍患者;④传染病患者。

1.3 方法 对照组给予缬沙坦胶囊(规格80mg×7粒)口服给药治疗,每日在早餐饭后服用80mg,1次/d,可根据患者病情调整用量,但日用量不能超过160mg。

观察组在对照组的基础上加用阿司匹林肠溶片(规格100mg×30片)治疗,日服用量为100mg,1次/d。

两组患者以14d为一个疗程,共治疗两个疗程。

1.4 观察指标 (1)比较两组患者的临床总有效率。评定标准如下:①显效:患者血压恢复收缩压(<140mmHg)和舒张压(<90mmHg)正常水平,14d内心绞痛发作次数少于5次;②有效:患者血压收缩压和舒张压下降10%,14d内心绞痛发作次数少于8次;③无效:患者血压无变化,14d内心绞痛发作次数无减少。

(2)比较两组患者治疗前后一氧化氮(nitric oxide,NO)、血管内皮素-1(endothelin-1,ET-1)及血小板聚集率(platelet aggregation,PAG)水平变化。

1.5 统计学分析 使用SPSS22.0统计学软件进行数据分析,以(±s)表示NO、ET-1及PAG水平,用t检验;以百分率表示临床总有效率,用χ2检验,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两组患者的临床总有效率比较 观察组的临床总有效率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见表1。

表1 两组患者的临床总有效率比较[n(%)]

2.2 两组患者治疗前后NO、ET-1及PAG水平变化比较 两组患者治疗前的NO、ET-1及PAG值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两组患者的NO、ET-1及PAG值均有明显变化,其中观察组的NO值高于对照组,ET-1和PAG值低于对照组(P<0.05)。见表2。

表2 两组患者治疗前后NO、ET-1及PAG值比较(±s)

表2 两组患者治疗前后NO、ET-1及PAG值比较(±s)

组别 例数 时间 NO(μmol/L) ET-1(ng/L) PAG(%)对照组 50 治疗前 61.32±13.25 84.94±12.23 110.69±12.34治疗后 86.42±15.12 74.11±11.19 62.02±6.77 t 6.24 3.26 17.28 P<0.001 <0.001 <0.001观察组 50 治疗前 61.37±13.65 84.45±13.25 110.47±11.75治疗后 106.25±15.37 58.36±10.31 28.12±7.48 t 10.91 7.77 29.56 P<0.001 <0.001 <0.001 t与组间治疗前相比 0.01 0.13 0.06 P与组间治疗前相比 >0.05 >0.05 >0.05 t与组间治疗后相比 4.59 5.17 9.22 P与组间治疗后相比 <0.001 <0.001 <0.001

3 讨论

人们的饮食生活习惯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出现显著性变化,其中吸烟、酗酒、过多摄食高热量食物等不良生活习惯均会导致高血压,继而使冠状动脉内皮损伤,从而引起动脉粥样硬化,进一步促使血管狭窄甚至闭塞,导致患者发生心绞痛,严重者会发生猝死。临床通常使用药物控制患者血压,从而减少心绞痛的发作。

阿司匹林和缬沙坦常用于临床治疗高血压伴CHD。本研究结果显示,对照组与观察组的临床总有效率分别为78%、94%;在宋拥华[3]的研究中,研究组经阿司匹林联合缬沙坦治疗后的总有效率为97%,而用缬沙坦治疗的对照组总有效率为86%,该结果与本研究结果相似,说明与单一使用缬沙坦治疗相比,阿司匹林联合缬沙坦治疗能够明显提高临床治疗高血压伴CHD的总有效率。血管紧张素Ⅱ对肾素-血管紧张素-醛固酮系统具有激活作用,与特异性受体结合,能直接或间接升高血压。缬沙坦选择性拮抗血管紧张素Ⅱ的AT1受体,从而扩张血管,产生降压作用[4]。阿司匹林可通过对凝血酶、抗体-抗原复合物的生成进行拮抗,使血小板聚集和释放下降,减少血栓形成,防止冠状动脉粥样严重硬化,降低CHD发病概率[5]。

在本研究中,经治疗后观察组的NO值高于对照组,ET-1和PAG值低于对照组(P<0.05),说明阿司匹林联合缬沙坦治疗能够更有效改善高血压伴CHD患者的血管内皮功能。NO作为血管内皮舒张因子,能够反映血流量对血管壁的压力,充当机体反应的信使;ET-1具有强大的正性肌力作用,能够收缩血管,造成心肌供血不足,该数值水平的高低能有效反映患者病情变化;PAG是血小板功能指标,监测其数值则能有效预防血栓的形成[6]。阿司匹林可抑制血小板环氧化酶和血管壁中PG合成酶的合成,减少血栓素A2(TXA2)和前列环素(PGI2)的分泌,避免血小板凝集形成血块,造成冠状动脉堵塞,从而加快血管内皮功能恢复速度[7-8]。

综上所述,阿司匹林联合缬沙坦可改善高血压伴CHD患者NO、ET-1及PAG等血管内皮功能指标,提高临床疗效,可供临床借鉴。

猜你喜欢
缬沙坦内皮阿司匹林
缬沙坦联合氨氯地平片在老年顽固性高血压病人中的临床应用
阿托伐他汀结合缬沙坦治疗冠心病的疗效及CRP、TNF-α、IL-6水平影响分析
缬沙坦氨氯地平与氨氯地平治疗高血压的应用效果分析
Me & Miss Bee
餐前还是饭后?阿司匹林到底怎么吃
如何权衡阿司匹林预防心血管病的获益与风险
不同浓度镁离子干预对妊娠糖尿病妇女内皮祖细胞的影响
餐前还是饭后?阿司匹林到底怎么吃
血管内皮生长因子在肺动脉高压发病机制的研究进展
缬沙坦联合硝苯地平控释片治疗原发性高血压的临床效果及药学分析